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二 (3)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二 (3)
1. 牡蠣散
治小兒自汗。
牡蠣(煅),黃耆(蜜炙),生地黃,入浮麥、麻黃根同煎,食前服。
白話文:
藥材包含:煅燒過的牡蠣,蜂蜜炒過的黃耆,生地黃,再加上浮麥和麻黃根一起煎煮。此藥需在飯前服用。
2. 止汗散
人參,白朮,茯苓,黃耆(蜜炙),當歸,甘草(炙,各一錢),用生薑一片,入麥麩同煎,食前服。
白話文:
【止汗散】
內容:使用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黃耆(需用蜜炒過)、當歸、甘草(需炒過)各一錢,再加入一片生薑,與麥麩一同煎煮。應在飯前服用。
3. 撲汗方
牡蠣,麻黃根(各一兩),赤石脂,糯米粉,煅龍骨各五錢),為輕細末,綿包藥,撲於身上。
白話文:
【撲汗方現代翻譯】
所需材料爲:牡蠣、麻黃根各約37.5克,赤石脂和糯米粉、煅龍骨各約18.75克。將這些藥材磨成細膩粉末,用棉布包裹藥粉後,撲在身體上使用。
以上即爲古代中醫撲汗方的現代翻譯內容。
4. 方脈自汗盜汗合參
自汗屬氣虛,陽虛血虛濕痰,宜人參黃耆,少佐桂枝,陽虛製附子亦可少用,火氣上蒸胃中之濕,亦能作汗,涼膈散主之。自汗盜汗,並忌生薑,以其開腠理也。盜汗屬血虛陰虛,小兒不須治,當歸大黃湯甚效,但藥性寒而人虛者,兼用黃耆、甘草補氣之味,麻黃根治盜汗甚捷,蓋其性能行周身之表,引諸藥至衛分而固腠理也。盜汗發熱,因陰虛者四物加黃柏,兼氣虛加參耆白朮。
盜汗者表裡汗出,非任自汗而自出也,多因心虛所致,宜斂心氣益腎水,使陰陽調和,水之升降,其汗自止。《經》曰:陽氣有餘,為身熱無汗,陰氣有餘,為多汗身寒。飲食飽甚,汗出於胃;驚而奪精,汗出於心;持重遠行,汗出於腎;驚惶恐懼,汗出於肝;搖體勞苦,汗出於脾。然肥人多自汗,以其多氣虛也。
瘦人多盜汗,以其多陰虛有火也。但臟腑盡有津液,一經勞倦所傷,皆足以致汗出,然血之與汗,異名同類,故奪血者無汗,奪汗者無血。
五臟六腑表裡之陽,皆心主之,以行其變化,隨時升降,所在之處而生津;亦隨其火擾,所在之處泄而為汗,是汗盡由心出也。醒而出汗曰自汗,屬陽虛。睡而出汗曰盜汗,屬陰虛。汗者心之陽,寢者腎之陰,一則陽虛不能固表,一則陰虛不能閉臟也。有胃腑旁達於外為手足汗者,有胃熱熏蒸頭顱自汗而屬實者,故外感初症多自汗。
海藏曰:與寒脈散三黃丸,三日病已,蓋腎主五液,化為五濕,腎水上行,乘心之虛,心火上炎而入肺,欺其不勝皮毛以是而開,為汗出也。先以涼膈散瀉胸中相火,次以三黃丸瀉心火以助陰,則腎水退舍而還本臟,玄府固閉而汗自己矣。此可以證初起實熱為汗之一見,然非概可以有餘之法治不足也。
《經》曰:心之液為汗。東垣曰:坤土主濕,在人為脾胃,夫人之汗,猶天地之陰氣,為霧為雨也。《內經》獨主於心,東垣又指脾胃而言,蓋心屬火主熱,脾胃為土主濕,濕熱相搏,為汗明矣。如天氣下降,地濕上升,乃成霖雨。又如甑中燒酒,非湯火熏淘,則不能成涓滴也。
然人身清陽之氣上行達表,實腠理而固皮毛,謂之衛氣,衛氣象天,天包地外,一氣統攝,猶衛氣包護一身。《經》云,陽密乃固,陽密者即腠理密也。此氣主於肺,而本於胃,故胃充則衛實。自汗、盜汗之症,為病雖一,其源不同。自汗者乃陽虛氣虛有濕,蓋陽氣虛則不能衛護肌表,故醒時津律然而汗出。
盜汗者,乃陰虛血虛有火也,陰血虛,則不能榮養於中,故睡里湊湊然而汗出也,腎多主之,以其閉藏之令失守也。然自汗陽虛,古今之定論,但真陰衰弱,亦令自汗,蓋陰虛則火動乘於陰位,陰精被火煎熬而出,猶干竹而以火燃之,亦有油也,不可概用參朮黃耆與桂枝斂之,但補其陰,則火自潛伏而汗自止矣。當兼以脈候辨之。
白話文:
自汗盜汗綜合探討
自汗多半是氣虛、陽虛、血虛或濕痰引起的。治療上,適合使用人參、黃耆等藥材來補氣,可以稍微搭配桂枝來溫陽。如果是陽虛,也可以少量使用附子。另外,如果體內火氣往上蒸騰胃中的濕氣,也會導致出汗,這種情況可以用涼膈散來治療。無論是自汗還是盜汗,都應該避免食用生薑,因為生薑會使毛孔張開。
盜汗通常是血虛或陰虛引起的。小孩子如果出現盜汗,通常不需要特別治療。當歸大黃湯對於治療盜汗效果很好,但是藥性偏寒,如果體質虛弱,可以同時使用黃耆、甘草等藥材來補氣。麻黃根對於治療盜汗非常有效,因為它可以使藥力遍佈全身的表層,引導藥力到達身體的防禦系統,使毛孔緊閉。盜汗伴隨發熱,如果是因為陰虛引起的,可以用四物湯加上黃柏來治療;如果同時有氣虛,可以再加入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。
盜汗是指身體表裡都會出汗,並不是像自汗那樣自己冒出來的。盜汗大多是因為心虛所導致,所以要收斂心氣、滋養腎水,使陰陽平衡,水分的升降恢復正常,盜汗自然就會停止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陽氣過盛會導致身體發熱不出汗,陰氣過盛會導致多汗身體寒冷。飲食過飽會使胃部出汗;受到驚嚇導致精氣流失,會使心臟出汗;搬重物、長途跋涉會使腎臟出汗;驚慌恐懼會使肝臟出汗;身體勞累會使脾臟出汗。一般來說,肥胖的人容易自汗,因為他們大多屬於氣虛體質。
消瘦的人容易盜汗,因為他們大多屬於陰虛有火的體質。但是,人體五臟六腑都有津液,一旦因為勞累而受損,都可能導致出汗。汗液和血液雖然名稱不同,但本質相似,所以失血過多的人不會出汗,而大量出汗也會耗損血液。
人體五臟六腑表裡的陽氣都由心臟主導,心臟負責陽氣的變化、升降,並在身體各處產生津液。心臟的陽氣受到擾動時,也會在各處向外發洩而形成汗液,也就是說,所有的汗液都出自心臟。白天清醒時出汗稱為自汗,多半屬於陽虛;睡覺時出汗稱為盜汗,多半屬於陰虛。汗液是心臟的陽氣所化,睡眠是腎臟的陰氣所主,一個是陽氣虛弱無法固守肌表,另一個是陰氣虛弱無法關閉體內的藏府。有的時候,胃部的熱氣會從旁邊通往四肢,導致手腳出汗;有的時候,胃部的熱氣會向上蒸騰頭部,導致頭部出汗,這屬於實證。所以,外感疾病的初期常常會出現自汗。
海藏說:使用散寒的三黃丸,三天就可以治好。這是因為腎臟主管五種液體,並將其轉化為五種濕氣。腎水向上運行,趁著心氣虛弱的時候,心火就會上炎,侵入肺部,肺無法控制皮膚毛孔,就會導致出汗。因此,應該先用涼膈散來瀉掉胸中的相火,再用三黃丸來瀉心火,幫助陰氣恢復,這樣腎水就會回歸本位,毛孔也會緊閉,汗液自然停止。這個例子可以證明,剛開始出現的實熱會導致出汗,但並非所有出汗都可以用瀉法來治療虛證。
《黃帝內經》說:心臟的液體是汗液。東垣說:坤土主管濕氣,在人體就是脾胃。人的汗液就像天地間的陰氣,會形成霧氣和雨水。《黃帝內經》側重於心臟,而東垣又將其指向脾胃,這是因為心臟屬火,主熱,脾胃屬土,主濕,濕熱交織就會形成汗液。這就像天氣下降,地氣上升,就會形成雨水一樣。也像用蒸鍋燒酒,沒有湯火的蒸騰,就無法形成酒滴。
人體清陽之氣向上運行,到達體表,使毛孔緊密,皮毛堅固,這就是衛氣。衛氣就像天空一樣,包圍著大地,統一管理著全身,保護著身體。就像《黃帝內經》說的:陽氣密固,肌膚才能緊密。這個陽氣主要由肺臟管理,而根本在於胃臟,所以胃氣充足,衛氣才會強盛。自汗和盜汗雖然都是出汗,但病因卻不同。自汗通常是陽虛氣虛有濕引起的,陽氣虛弱就無法保護肌膚表面,所以清醒時就會自然出汗。
盜汗通常是陰虛血虛有火引起的,陰血虛弱就無法滋養體內,所以睡覺時就會不知不覺地出汗。腎臟也參與其中,因為它負責關閉體內,如果這個功能失常,就會導致盜汗。自汗是陽虛,這是古今醫家的共識,但是如果真的陰氣衰弱,也會導致自汗。這是因為陰虛導致火氣旺盛,侵入陰氣的位置,把陰液烤乾逼出,就像乾燥的竹子被火燒,也會冒油一樣。這種情況不能用人參、白朮、黃耆和桂枝來收斂,而是應該滋補陰液,這樣火氣自然就會潛藏下去,汗液也會自然停止。具體治療時,要結合脈象來辨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