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二 (2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二 (2)

1. 論怪病多屬痰

人身之病,匹百有四,載之《素問》,《靈樞》者已詳八九,外不過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之淫,內不過喜怒憂思驚恐悲七情之傷,變見於臟腑經絡皮毛之間而為病,安有所謂怪也?即有云怪病者,如人廟登家,飛屍鬼擊客忤,亦由人之本氣不足,邪乘虛襲,見為譫妄邪祟,若有神靈所憑,故《靈樞》有青黃赤白黑屍鬼之症,何一非五臟素虛而為之形也?庸工不曉病機,一遇不識二症,輒云怪病多屬痰,況痰非人身之所素有,及津液既病而成痰,則亦隨所在經絡而見症,豈可藉此一語,藉以為口實耶!

白話文:

人體可能遇到的疾病,總共有上百種,這些在《素問》和《靈樞》兩書中已經詳細記載了八九成。身體外部的病痛,大抵不脫離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這六種氣候過度影響;而內部的問題,則通常是喜、怒、憂、思、驚、恐、悲這七種情緒過度波動所致。這些疾病都表現在我們的臟腑、經絡、皮膚和毛髮間,哪來什麼所謂的「怪病」呢?

即使有人說存在「怪病」,比如說被鬼魂附身、鬼打牆等現象,其實也是因為人體本身的氣力不足,導致邪氣趁虛而入,才會出現胡言亂語、精神錯亂的怪異現象,彷彿有神靈附身。所以《靈樞》中記載有青、黃、赤、白、黑五種屍鬼病症,但哪一種不是因為五臟原本就虛弱,才會顯現出這些徵狀呢?

一般的醫生若不懂得判斷病因,遇到無法辨識的病症,就會輕率地說是「怪病」多半與「痰」有關。然而,痰並非人體天生就有的東西,而是人體津液生病後轉化而成的。痰會根據它所在的經絡不同,產生不同的症狀,怎麼能僅憑一句「怪病多屬痰」就草率地下結論呢!

2. 兒科盜汗自汗

汗者,心之液,而血之異名,古云小兒盜汗不須治者,以其神氣未全,血脈流溢,易於滲泄,言其未甚者耳。若汗久不己,則氣血虧損,何以為長養之用耶!蓋陽主氣,氣為衛,陰主血,血為榮,人之一身,負陰抱陽,平則寧,偏則病,故陰虛,陽必走而發熱,汗出如水,熱而湧,陽虛陰必乘,故發厥汗出,如水冷而流,其自汗者,謂不因發散,不因勞動,或昏或睡,自然而出,宜速為治,久則亡陽,亡陽則氣怯氣怯則脈虛,脈虛則神散,神散則不能主持,而為驚為搐。

然又不可強止,止則閉遏陽氣,而作熱煩燥矣,盜汗者,睡熟則出,醒則復收,意同盜賊之義也。有因血氣未固,膚腠未密,過加溫暖,熏蒸生熱,熱搏於心也,為邪勝,而律液不能內藏者,有傷冷傷熱冷熱交爭,陰陽不順,津液泄越者,有心虛驚恐,神氣不能收攝精華者,有餐冷物過度,致傷脾土,土虛不能制其水液者,大法養心育脾,滋陰降火為要。

蓋本元充實者,睡則神氣斂納於內,本元不足者,睡則神氣浮越於外,汗亦因之流溢,醒則惕然氣聚,汗亦因之收藏,總由陰不平,陽不秘耳。有頭汗者,是邪傳諸陽,津液上奏也,手足汗者,胃主四肢,陽明濕熱也。更有脾虛自汗,亦多出額上,汗黏人手,尤宜速救胃氣,否則亦令陽亡。

又有因汗後病後,重亡津液,陽氣偏盛,水不用火,是以臟腑積熱,熏灼肌體,消燥骨髓,變成骨蒸日晚發熱,肌削頰赤,肌干黃瘦,夜有盜汗,五心煩熱,四肢倦困,飲食減少,成為疳勞者,然人賴衛氣固其表,所以肌肉溫,皮膚充腠理肥,若衛氣一虛則肌肉不溫,皮膚不充,腠理不肥,津液無拘,為之妄泄,氣不衛則六脈不充血不榮,則神不備,治之者,若不調補氣血,而用閉遏強止之方,則里病未除,更增留熱肌表之患矣。然有汗之而無汗者,是津液內竭,或寒中榮深,而腠里閉也。

汗之而大汗不止者,因元陽本虛,受邪亦輕,治者誤汗之過也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談的是兒科中盜汗和自汗的問題。汗,是心臟的分泌物,也是血液的一種形式。古人說小孩的盜汗不必特別治療,是因為他們的神氣尚未完全成熟,血液容易過剩,導致容易出汗,這是在描述較輕微的情況。但如果長時間大量出汗,就會造成氣血損耗,這樣還如何促進孩子的成長呢?

陽氣主宰著氣,保護我們免受外界侵害;陰氣主宰著血,滋養我們的身體。人體就是陰陽相輔相成,平衡則健康,失衡則生病。陰氣不足,陽氣就會過剩,導致發熱和大量出汗;陽氣不足,陰氣就會佔據上風,引起寒冷和出汗。自汗指的是在非運動、非勞累、清醒或睡眠時,身體自然地出汗,這種情況需要及早治療,不然會導致陽氣流失,氣力衰弱,脈搏虛弱,精神散漫,無法控制身體,出現驚嚇或抽搐。

然而,也不能強行阻止出汗,這樣會抑制陽氣,引發熱感和煩躁。盜汗是指在睡覺時纔出現,醒來就停止,就像盜賊一樣。有的是因為血液和氣息未穩定,皮膚毛孔未緊密,穿得過多,導致身體過熱,熱氣衝擊心臟。有的是因為受寒或受熱,冷熱交錯,陰陽失調,津液無法控制。有的是因為心臟虛弱,驚嚇恐懼,精神無法集中。有的是因為過度食用冰冷食物,傷害脾胃,脾胃虛弱無法控制水分。主要的治療方法是滋養心臟,培養脾臟,滋陰降火。

對於那些本質強壯的孩子,睡覺時精神能夠內收,而對於那些本質虛弱的孩子,睡覺時精神卻飄散在外,導致大量出汗。醒來時,精神集中,汗也就停了。總的來說,這是因為陰陽失衡,陽氣無法保守住陰氣。有的是頭部出汗,這表示邪氣影響到頭部,津液向上移動。有的是手腳出汗,這表示胃部掌控四肢,可能是因為胃部濕熱。脾虛也會導致額頭出汗,汗液黏稠,需要迅速補充胃氣,否則也會導致陽氣流失。

此外,有些孩子在疾病或出汗後,大量津液流失,陽氣過剩,水份無法被利用,導致臟腑熱氣積聚,燒烤身體,消耗骨髓,形成骨蒸,晚上發熱,肌肉削瘦,臉頰泛紅,肌膚乾燥黃瘦,夜晚盜汗,五心煩熱,四肢疲倦,食慾減退,形成疳勞。人體依靠衛氣保護表面,讓肌肉溫暖,皮膚飽滿,腠理豐厚。如果衛氣虛弱,肌肉就不會溫暖,皮膚不會飽滿,腠理不會豐厚,津液就會隨意流失。如果氣不能保護,六脈就不會充盈,血液就不會滋養,精神就不會充足。治療這種情況,如果不調整補充氣血,而是使用封閉和強制阻止的方法,那麼內部疾病未解決,反而會增加肌膚的熱量和痛苦。

有些孩子出汗後,卻不出汗,這可能是因為津液已經耗盡,或者寒冷深入身體,導致腠理關閉。有些孩子出汗後,卻大量出汗不停,這可能是因為元陽本來就虛弱,受到的邪氣也輕微,治療者錯誤地使用了出汗的方法。

3. 團參湯

治小兒虛汗、盜汗。然心血液盛,亦發為汗,故宜收斂心氣。

人參,當歸(炒,各二錢),共銼散,用雄豬心一個,切三片,每服二錢,猜心一片,井水同煎,食遠服。一方加黃耆,二錢蜜炙。

白話文:

【團參湯】

這帖藥方適用於治療兒童因體虛而出汗,或是夜間盜汗的情況。然而,如果心血過盛也會導致出汗,所以這帖藥方旨在收斂心氣。

所需藥材為人參和炒過的當歸各六公克,一起研磨成粉末。然後取一個雄豬心,切成三片,每次服用時取藥粉六公克,搭配豬心一片,用井水一同煎煮,應在飯後一段時間服用。另外一種配方會再加入蜜炙黃耆六公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