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三 (2)
雜症大小合參卷三 (2)
1. 小兒受病總論
夫小兒草頭之露,水上之泡,用藥不可不慎也。然小兒之病多因脾胃嬌嫩,乳食傷積,痰火結滯而成。其症不一,舉其尤者而言之。乳食傷胃,則為嘔吐;傷脾則為泄瀉;吐瀉既久,則成慢驚,或為肝病;乳食停積,則生濕痰;痰則生火,痰火交作,則為急驚,或成喉痹;痰火結滯,則成癇吊,或為喘嗽。
胎熱胎寒者,稟受有病也;臍風撮口者,胎元有毒也;鵝口口瘡者,胃中濕熱也;重舌木舌者,脾經實火也;胎驚夜啼者,邪熱乘心也;變蒸發熱者,胎毒將散也。丹毒者,火行於外也;蘊熱者,火積於中也;中惡者,外邪乘也;睡驚者,內火動也;痢者,腹中食積也;症者,膈上痰結也;外感發熱者,鼻塞聲重也;內傷發熱者,口苦舌乾也;心痛者,蟲所齧也;疝痛者,寒所郁也。積有常所,有形之血也。
白話文:
孩子就像草葉上的露水,水面的泡沫,非常脆弱,用藥務必謹慎。然而,孩子生病多半是因為脾胃嬌嫩,吃奶或食物積累,痰火阻塞而起。症狀不一,這裡只舉出一些常見的。
吃奶或食物傷了胃,就會嘔吐;傷了脾,就會腹瀉。嘔吐腹瀉久了,就會變成慢驚,或者演變成肝病。吃奶或食物積累,就會產生濕痰。痰容易生火,痰火交織,就會變成急驚,或者變成喉嚨阻塞。痰火阻塞,就會變成抽搐,或者變成咳嗽喘氣。
胎熱或胎寒,是天生就有的疾病。臍風、嘴角歪斜,是胎中帶來的毒素。鵝口瘡,是胃中濕熱。舌頭又厚又硬,是脾經積熱。夜裡驚嚇哭鬧,是邪熱侵入心臟。發熱出汗,是胎毒要散發出來了。
丹毒,是火氣外散。蘊熱,是火氣積在裡面。中惡,是外邪入侵。睡覺驚醒,是內火擾動。痢疾,是腹中食物積滯。症狀,是膈膜上痰火阻塞。外感發熱,是鼻子塞住聲音沙啞。內傷發熱,是嘴巴苦澀舌頭乾燥。心痛,是蟲子咬傷。疝痛,是寒氣郁結。
積,是指常有的東西,是有形的血。
聚無定位,無形之氣也。胃者主納受也。脾者主運化也。脾胃壯實,則四體安康,脾胃虛弱,則百病蜂起。為幼科者,可不以調理脾胃為切要哉!
白話文:
聚結沒有固定的部位,這是形容無形的氣。胃的主要功能是接受食物。脾的主要功能是運化食物。如果脾胃健壯,那麼四肢身體都會健康;如果脾胃虛弱,那麼各種疾病就會紛紛出現。作為兒科醫生,怎能不把調理脾胃當作最重要的事情呢!
2. 臍風(胎症)
臍風者,由斷臍之後,水洗失宜,以致水濕之氣,流入心包絡間,或當風解脫,為風邪所襲,以致貫臟傷腸,臍突腫爛。身體重著,四肢柔直,多啼不乳,唇青口撮,而出白沫,先撮口而漸成驚。即名臍風。若臍邊紫黑,撮口不開,是為內搐不治,甚至啼叫不止,臍邊青黑弩出,胸翻項軟,乳不通喉,四肢皆厥,寒噎誕生,口乾內搐,爪甲皆黑,握拳噤口,尤為死候也。更有熱在胸膛,伸引弩氣,亦令臍腫。
若臍中不幹,常出青黃水者,此必初生有傷六腑耳,宜藥摻之,但此時僅如血塊,不可用腦麝之膏貼之,並忌大寒大熱之劑、蓋肌肉未堅,臟腑柔脆,難以抵當耳!
白話文:
臍風是嬰兒出生後,臍帶剪斷後,清洗不當,導致水濕之氣進入心包絡,或因風寒襲擊,傷及臟腑和腸道,造成肚臍突出、腫脹、潰爛。嬰兒會身體沉重、四肢無力、哭鬧不停、不愛吃奶、嘴唇發青、嘴巴緊閉、流口水,最初嘴巴緊閉,逐漸發展成驚厥。這就是臍風。如果肚臍周圍發紫發黑,嘴巴緊閉,這是內搐,難以治癒,甚至哭鬧不止,肚臍周圍青黑突出,胸部翻滾,頸部軟弱,乳汁不流通,四肢冰冷,寒氣入侵,口乾舌燥,手指甲發黑,握拳閉嘴,這些都是死亡的徵兆。還有一些情況是胸口發熱,伸展身體,也會造成肚臍腫脹。
如果肚臍沒有乾爽,經常流出青黃色的水,這表明嬰兒出生時可能傷到了六腑,需要用藥物塗抹。但此時肚臍處只有血塊,不可使用含有麝香的藥膏,也忌諱過於寒涼或溫熱的藥物,因為嬰兒的肌肉尚未堅固,臟腑嬌嫩,難以承受這些藥物。
臍風等症,須看上齶,如有白泡點子,須用銀針輕輕試破,若有血出者,可愈。然最危候,十難一二,能過一臘方愈,尤宜察色觀容,不可魯莽。假如額赤,知為心熱,鼻紅知為肺熱,左腮青知為肝有餘,右腮白知為脾不足,頰白知為腎虛。有臍突可畏者,是因在胎母多驚悸,或因過食熱毒之物,致生之日,兒因胸膛有熱,是以頻頻伸引,呃呃作聲,弩脹其氣,抑入於中,故臍突耳。
然臍為根本,風濕防護須嚴,一有所失,則臍腫不幹,久而作搐,入於經絡,即成氣項,並撮口臍風,皆為惡候,故宜預用軟綿包指,頻拭口中牙根之上,有筋兩條,便將竹刀輕輕剖斷,以豬乳點之。又宜察看臍上,一有赤脈直上,即於赤脈盡頭之處,以灸三壯,此皆預防良法也。
一凡小兒落胎之時,視其臍軟者,無臍風也。如臍硬直者,定有臍風,速宜預治。
白話文:
如果小孩出現臍風症狀,要先觀察上顎,如果出現白色泡點,可以用銀針輕輕刺破,如果有血流出來就可能痊癒。但臍風症狀非常危險,十個孩子中只有兩三個能活下來,只有過了臘月才有可能痊癒。觀察孩子的面色和神態非常重要,不可輕舉妄動。如果額頭發紅,代表心火旺盛;鼻子發紅代表肺火旺盛;左臉頰發青代表肝氣過盛;右臉頰發白代表脾氣不足;臉頰發白代表腎氣虛弱。如果孩子的肚臍凸出,可能是在胎兒時期母親受到驚嚇,或者吃太多燥熱的食物導致。孩子出生後因為胸腔有熱,會一直伸展肢體,發出呃呃聲,氣體被壓抑到體內,所以才會出現肚臍凸出的情況。
肚臍是人體的根本,風寒濕氣的防護要格外小心,稍有不慎,就會導致肚臍腫脹不消,時間久了會抽搐,風寒濕氣進入經絡就會變成氣項,甚至發展成撮口臍風,這些都是非常嚴重的症狀。所以要預先用柔軟的棉布包裹手指,經常擦拭孩子的牙根,在那裡會有兩條筋,可以用竹片輕輕地割斷,然後用豬乳塗抹。也要觀察肚臍,如果出現紅色血管直上,就要在血管末端灸三壯,這些都是預防臍風的有效方法。
孩子出生時,如果肚臍柔軟,就沒有臍風;如果肚臍硬直,就一定有臍風,必須立即治療。
3. 撮口(胎症)
撮口者,因胎受風熱,初生又感風邪,入臍流毒心脾而致也。然胎風、臍風等症,皆令氣促舌強,握口如囊而不乳,病原相類,候亦相同,發則面目黃赤,撮口不乳,氣促喘急,啼聲不出,舌強唇青,聚口撮面,飲乳有妨,治宜疏利,故書曰:小兒初生,血脈未斂,肌肉猶血,血凝且堅,方成肌骨。血若治敗,則不成肌肉,致令面目皆黃,閉目口撮,是皆血脈不斂也。
總由在母胎中,挾於風熱,既生之後,氣皿未調,當風洗浴,風入心脾,皆能撮口。因腸胃閉塞,鬱結於中,是以腹中脹滿,肚上青筋,撮口不乳,勢甚危急。若不速與利下,則難救療。如過一臘而不愈,口吐白沫,四肢覺冷者,不治。況小兒初生,其氣尚盛,且有病則病當之。
若一見前候,須急下之,愈後微加補益,否則根本一傷,終身多病。
白話文:
嬰兒張口困難,是因為胎兒在母體時受到風熱,出生後又感染風寒,寒氣侵入臍部,毒氣侵襲心脾所致。這種胎風、臍風等疾病,都會導致嬰兒呼吸急促、舌頭僵硬、緊閉嘴巴像個袋子一樣,無法吸吮乳汁。這些疾病的病因類似,症狀也相同,嬰兒會出現臉色發黃,張口困難,呼吸急促、喘不過氣,哭不出聲,舌頭僵硬、嘴唇發青,嘴巴緊閉、臉部扭曲,吸吮乳汁時有阻礙。治療方法應以疏通利氣為主,就像古書中所說,嬰兒剛出生時,血脈尚未收斂,肌肉還像血一樣,血氣凝滯、堅硬,才慢慢形成肌肉骨骼。如果血氣調理不好,就會無法形成肌肉,導致嬰兒臉色發黃,閉眼、嘴巴緊閉,這些都是血脈未收斂的表現。
總之,嬰兒在母體中受到風熱,出生後氣血尚未調和,如果遇到風吹或洗澡,風寒就會侵入心脾,導致張口困難。由於腸胃阻塞,氣血瘀積,因此肚子會脹滿,肚子上出現青筋,張口困難,無法吸吮乳汁,病情非常危急。如果不及時服用通便藥物,就難以治療。如果超過一年還沒有好轉,甚至出現口吐白沫、四肢冰冷的情況,就無法醫治。更何況嬰兒剛出生,氣血旺盛,如果有病就應該及時治療。
一旦發現上述症狀,就要立即服用通便藥物,痊癒後再稍微補益身體,否則根基受損,會導致終身多病。
4. 噤風風噤口噤(胎症)
噤風、風噤、口噤者,均因胎受熱毒,流入心脾,既生又為風邪侵襲而作。其症眼閉口噤,啼聲漸小而不乳,舌上聚肉如粟米,口吐白沫,色赤鼻黃,如百日內見名絕風噤。然噤風、風噤、口噤三症,與臍風、撮口症候相類,治法亦不大異,總為惡候。如逆搐噤口,臍內流血不止者,死。
若口開有物如蝸牛,或似黃頭白蟲者,宜內服竹瀝、牛黃之類,外用豬油薄切擦消。及看上齶有白泡子,用指甲輕輕刮破,以京墨塗之。故初生須防三疾,一曰口噤;二曰撮口;三曰臍風。皆是急病,就中噤口尤甚,若過一臘,方免此厄。故略見牙關緊急,不便食乳,啼音漸小,口吐涎沫,便即須照前法觀看口舌,如法治之,然後服藥。諸症病名難異,病源則同。
白話文:
「噤風」、「風噤」、「口噤」都是因為胎兒受到熱毒,流入心脾,剛出生就受到風寒侵襲而引起的疾病。症狀包括眼睛閉合、嘴巴緊閉、哭聲越來越小、不願意吃奶、舌頭上長出像小米粒一樣的肉疙瘩、口吐白沫、臉色發紅、鼻子發黃,就像百日內見到的名為「絕風噤」的疾病一樣。
「噤風」、「風噤」、「口噤」這三種病症,和「臍風」、「撮口」的症狀很類似,治療方法也差不多,都是屬於嚴重的病症。如果出現反覆抽搐、嘴巴緊閉、臍帶部位流血不止的情況,就會導致死亡。
如果嘴巴張開,裡面有像蝸牛一樣的東西,或者像黃色的頭、白色的蟲子,就應該內服竹瀝、牛黃等藥物,外用豬油薄片擦拭消腫。如果看到上顎長有白色泡泡,可以用指甲輕輕刮破,塗上京墨。
因此,新生兒需要預防三種疾病,一是口噤,二是撮口,三是臍風。這都是急症,其中口噤尤其嚴重,如果超過一個臘月,才有可能免除這個災難。所以,只要看到孩子牙關緊閉、不方便吃奶、哭聲越來越小、口吐口水,就應該立刻按照之前的觀看口舌的方法,根據情況進行治療,然後再服用藥物。這些疾病的名字雖然不同,但病因都是一樣的。
臍風、撮口、噤口者,多生於七日之中,及一月之內名之也。噤風、風噤者,以病生於百日之內,及一百二十日之前名之也。
白話文:
新生兒如果在出生後七天內或是一個月內出現臍風、撮口、噤口等症狀,這是指在这个时间段内发生的疾病。如果是在出生後一百天內或是一百二十天前出現噤風、風噤等症狀,則是指在这个较长的时间段内发生的疾病。
5. 辰砂殭蠶散
治撮口、臍風、鎖肚。
辰砂(水飛,五分),直殭蠶(炒,一錢),天竺黃(五分),珍珠(三分),麝香(一分),
為末,每用少許,蜜調塗口,令自噙下。
白話文:
用辰砂、直殭蠶、天竺黃、珍珠、麝香研磨成粉末,每次取少許,用蜂蜜調和後塗抹在嘴裡,讓病人含住。
6. 龍膽湯
治胎驚壯熱,臍風撮口。
龍膽草,鉤藤,小柴胡,黃芩(炒),甘草,赤芍藥,桔梗,茯苓(各五分),大黃(紙裹煨,一分),
棗水煎。古方有蜣螂二枚,去足、翅,除桔梗。
白話文:
治療嬰兒驚嚇發燒、臍風導致口歪的症狀,用龍膽草、鉤藤、小柴胡、黃芩(炒)、甘草、赤芍、桔梗、茯苓(各五分)、大黃(紙裹煨,一分),用棗水煎服。古代方子中還加入蜣螂二枚,去足翅,去除桔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