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雜症大小合參卷三

2. 敬陳纂集大小合參意

夫醫專司命之重,學習可不精祥,故毋論方脈、幼科、女科、外科,不可不廣博群書,究心切脈,由博及約,則認病無差。理路既明,用藥自當,即外科徒驗外見之症,而不察脈候之微,則何以審氣血之盛衰,陰陽之偏勝而明臟腑之所屬?以得療治之無誤也。至於幼科,尤宜參看方脈諸書。

蓋兒科謂之啞科,疾病痛苦,勿能告人,全賴治者細心詳察。奈幼科諸書,理淺言略,難明病源。惟以小兒不節飲食為執見,最重消磨,更以純陽之子為定論,恣投寒苦,孰知易停滯者,脾氣必虛。若圖見小效於目前,則便遺大害於日後。況芽兒易虛易實,言虛者正氣易於虛也。

言實者邪氣易於實也。然邪湊之實,必乘正氣之虛,不顧正氣之虛,惟逐邪氣之實,其有不敗者幾希!如寒傷榮也。溫養榮陰;風傷衛也。辛調衛氣,惟調榮衛和平而宣行,客邪不攻而自退,使正氣自行逐賊,則邪退而正氣安然,如浮雲一過,天日昭明也。若投與氣血無情之猛劑,則客邪雖散,正氣亦傷,乘虛之邪,接踵可至。

要知正氣不至空虛,邪必不能湊而為實。至於云純陽者,以無陰而謂,乃稚陽耳。其陽幾何?陰氣未全而覆敗,其陽將何所而望其生長耶?況天地之氣化日薄,男女之情性日囂,幼稚之稟受日弱。有稟父之陽氣不足者,多犯氣虛中滿:有稟母之陰血不足者,多犯陰虛發熱;患痘則多犯腎虛內潰之症,此皆先天不足所致,近來比比皆然。若徒效上古克削寒涼,如肥兒丸蘆薈丸之類,則千中千死。

即使火之有餘,實因水之不足,壯水以制陽光,先賢之至論。服寒涼者,百不一生,古哲之格言。以不生之藥,投欲生之兒,心何忍哉!至於脾胃自能消穀,偶有停滯者,緣消穀之脾胃病也。只助其能調其病而自已,故有助脾消化,推揚穀氣者。有稟命門火衰,則補火生土者,有一消一補者,有純以補為消者,蓋恐寬一分,更耗一分元氣也。

人之有生惟一氣耳,易虧難復,可輕耗哉!況天地之氣既薄,父母之氣既衰,幼稚之稟既虧,可不根究先天之陰虛陽虛,而徒方脈諸書,水源探本為治,靡不響應合宜,既能挽回此代赤子元氣於後天,便是培值後代赤子元氣於先天,誠為壽世無疆矣。若徒宗上古幼科淺略方論,則猶灌溉樹木者,不顧根本而惟潤飾枝葉,則欲望其生長,未之有也。況更加戕賊者乎!張所以有大小合參之集,幸高明鑑諸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的大意如下:

醫學是一門關乎生命的學問,因此學習時必須精確且詳細。無論是內科、兒科、婦科還是外科,都必須廣泛閱讀各種醫書,深入研究,從廣博到精煉,如此才能正確判斷病情。理論清楚後,用藥自然恰當。例如在處理外科病症時,如果只看表面症狀而不去細查脈象的微妙變化,如何能夠判斷出病人的氣血盛衰,陰陽偏勝,以及臟腑的問題所在,從而進行無誤的治療呢?

特別是對於兒科,更應該參考內科和其他相關醫書。因為兒科又稱為啞科,小孩無法清楚表達自己的痛苦,全靠醫生的細心觀察。然而,現有的兒科書籍往往理論淺顯,描述簡略,很難真正理解疾病的根源。大多數書籍認為小兒飲食不節是常見病因,因此強調消化,但這種觀點忽略了脾氣虛弱的可能性。如果只追求短期的效果,可能會導致長期的後果。況且,小兒身體易虛易實,所謂易實,是指邪氣容易侵入;所謂易虛,是指正氣容易消耗。然而,邪氣之所以能夠侵入,一定是趁著正氣虛弱之際。如果不顧正氣的虛弱,只是一味地驅除邪氣,很少會有不造成損失的情況。

舉例來說,寒邪侵襲,應當溫養榮陰;風邪侵襲,應當辛調衛氣。只有調和榮衛,使之平和宣暢,邪氣自然會消失,讓正氣自行驅除邪氣,這樣邪氣消失後,正氣仍然安穩,就像浮雲過後,天日明亮。如果使用猛烈的藥物,雖然邪氣可能被驅散,但正氣也會受到傷害,那麼新的邪氣就會趁虛而入。

我們要知道,只要正氣不虛弱到極點,邪氣就無法侵入成為實證。而所謂純陽之體,是在沒有陰氣的前提下提出的,實際上是稚陽之體。這種陽氣有多強?如果陰氣尚未完全,而陽氣已經衰敗,那麼陽氣如何能指望它生長呢?況且,現在天地的氣運越來越薄,男女的情性越來越躁,孩子的體質越來越弱。有些孩子可能因為父親的陽氣不足,而多有氣虛中滿的問題;有些孩子可能因為母親的陰血不足,而多有陰虛發熱的問題;患痘疹時,可能多有腎虛內潰的症狀,這些都是先天不足導致的,現在十分普遍。如果只是沿用上古的寒涼克削法,如肥兒丸、蘆薈丸等,可能會導致絕大部分的死亡。

即使火氣過剩,也是因為水氣不足,壯水以制陽光,這是前輩的明智之論。服用寒涼藥物的人,一百個中難有一個活下來,這是古人的名言。以無法讓人活下來的藥物,用在想要活下去的孩子身上,這是何等的殘忍啊!

脾胃本身就能消化食物,偶爾發生消化不良,是因為脾胃本身出了問題。只需要幫助脾胃調整,疾病自然會好轉。因此,有幫助脾胃消化,提升谷氣的方法;有因為先天命門火衰,而補火生土的方法;有消有補的方法;有純粹以補為消的方法。這是為了避免稍微放鬆一點,就會進一步消耗元氣。

人的生命只靠一口氣,很容易虧損卻難以恢復,怎能輕易消耗呢?況且,現在天地的氣運已經很薄,父母的氣質已經衰退,孩子的體質已經虧損,怎能不探究先天的陰虛陽虛,而只是照搬各種醫書的治療方法呢?如果能夠探究本源,對症下藥,不僅能挽回這一輩子孩子的元氣,也能培養下一輩子孩子的元氣,這纔是真正的長壽之道。如果只是沿用上古淺薄的兒科方法,就像灌溉樹木時,只注重枝葉的滋潤,卻忽略了根部,這樣期望樹木生長是不可能的,更不用說再加以傷害了。張氏之所以編寫了《大小合參》,就是希望有識之士能夠審慎看待這個問題。

3. 論初誕

夫天地肇分,陰陽始成,稟五行而具體,合四時以成形。一身象備一天,九臟類諸九有,父之精白而輕情,母之血黑而重濁,故陽胎氣則輕清九分,陰時氣則重濁十分,蓋陰氣不勝其陽則成男,陽氣不勝其陰則成女。妊娠十月各有所主,一月如珠露;二月綻似桃花;三月男女始分。

男子先生左肋、左眼、左腎,女則反之。四月形體全;五月筋骨成;六月毛髮生;七月遊其魂,能動左手:八月遊其魄,能動右手,而臟腑具;九月三轉動,穀氣入胃;十月滿足神備而生。然究其實,則止二百七十日,實為定論。於中虛計一月,以應十月數也。故《經》曰:九九為上,八八次之,七七又次之。

凡人之生,稟受二儀之氣,會合三才之道。若三才各得其九,則三九二十七,即二百七十日而生,血氣充足,精神純實,相貌皆全,智性具通。八八者,三八二十四,即二百四十日而生。七七者,三才各得其七,三七二十一,即二百一十日而生。逾十月而生者,謂之太過。七八月而產者,謂之不及。

太過者,血氣陰之有餘;不及者,血氣養之不足。大抵人得中道,乃即純粹,陰陽得所,剛柔兼濟,氣血俱和,百脈相順,心智明通,精神全備,臟腑充實,形體壯健。觀其顱囟,斯可知矣。未周之兒,顱囟堅合,睛黑神情,口方背厚,骨粗臀滿,肚軟臍深,莖小卵大,齒細發潤,聲洪睡穩,氣壯聲清,形緊色紫,此乃受氣得中者也。

如二三周囟尚解開,手足攣縮,齒髮未生,膝如鶴節,或五歲不行,手細脊瘦,色白形萎,氣怯聲濁,此皆受氣不足者也。受氣有六,筋骨肉血精氣是也。筋實則多力;骨實則早行立;血實則形瘦多發;肉實則少病;精實則靈利,多語笑而不怕寒暑;氣實則少發而體肥。然有外肥裡虛,面㿠白色,腹中氣響,嘔吐乳食,或便青糞,頭大囟開,此乃胎氣最弱,調理失宜,多變慢驚。

白話文:

【討論新生兒】

自從天地初始分離,陰陽兩極開始形成,人類依據五行而構成身體,並與四季的節律共同塑造形體。我們的身體就像一個縮小版的宇宙,內臟系統則反映了世界的多元。父親的精子潔白且輕盈,母親的血液則呈現深色且較為濃厚。因此,陽性的胎兒會吸收更為輕盈的氣質,佔九分;陰性的胎兒則會吸收更為厚重的氣質,佔十分。如果陰氣不能超越陽氣,則會形成男性;反之,如果陽氣無法超越陰氣,則會形成女性。

懷孕的十個月中,每個月份都有特定的發展階段。第一個月像露珠般嬌嫩;第二個月開始成長,形態猶如綻放的桃花;第三個月,性別開始分化。

男嬰先在左側形成肋骨、眼睛和腎臟,而女嬰則在右側。第四個月,形體基本成形;第五個月,筋骨開始硬化;第六個月,毛髮開始生長;第七個月,胎兒開始活動,可以活動左手;第八個月,胎兒進一步成熟,可以活動右手,而且內臟器官已齊全;第九個月,胎兒開始進行三次轉動,食物開始進入胃部;第十個月,胎兒完全成熟,精神狀態完備,準備出生。

然而實際上,胎兒的成熟期只有二百七十天,這是確定的。其中虛擬計算了一個月,以符合十個月的傳統說法。因此,古籍上寫著:「九九為最佳,八八次之,七七再次之。」

人的生命,源自天地二氣的融合,符合天地人三才的原理。如果三才各得其九,那麼三九相乘為二十七,即二百七十天後胎兒出生,血氣充足,精神飽滿,相貌完整,智慧和感知能力俱全。八八者,即二百四十天出生。七七者,即二百一十天出生。

超過十個月出生的胎兒,稱為「太過」;在七八個月就出生的胎兒,稱為「不及」。

「太過」表示陰血氣過剩;「不及」則表示養分不足。一般來說,遵循中庸之道的人,纔是最純粹的,陰陽平衡,剛柔並濟,氣血和諧,百脈順暢,智慧清晰,精神充沛,內臟健康,體魄強壯。通過觀察嬰兒的頭部,就能瞭解這些信息。對於不到一週歲的嬰兒,如果顱頂堅固,眼睛明亮有神,口型方正,背部厚實,骨骼粗壯,臀部圓滿,腹部柔軟,臍帶深陷,生殖器小巧但睪丸大,牙齒細膩,頭髮光澤,聲音宏亮,睡眠穩定,氣息強壯,聲音清脆,身形緊實,皮膚呈紫色,這就是得到適中氣質的表現。

相反,對於兩到三週的嬰兒,如果顱頂尚未閉合,手腳蜷縮,牙齒和頭髮都未長出,膝蓋形狀像鶴的關節,或者到了五歲還不會走路,手腳纖細,背部瘦削,皮膚蒼白,形體枯萎,氣色膽怯,聲音渾濁,這些都是氣質不足的表現。氣質有六種,分別是筋、骨、肉、血、精、氣。筋強壯則力量大;骨強壯則學會行走和站立得早;血強壯則形體瘦長且頭髮茂盛;肉強壯則少生病;精強壯則靈活機敏,多言笑且不怕冷熱;氣強壯則頭髮少而身體肥胖。然而,有些人外表肥胖卻內在虛弱,面色蒼白,腹部常有氣響,經常嘔吐奶水或食物,或者排泄物呈青色,頭大且顱頂未閉合,這就是胎氣最弱的表現,通常由於調理不當,容易導致慢性的驚嚇症。

4. 先後天陰陽論

人之元氣,一太極也。太極動而生陽,靜而生陰。陽動則為火,陰靜則為水。水者,精也。精者,元氣之體所以立也,火者,神也。神者,元氣之用所以行也。陽動陰靜,初生精神,次生魂魄意,以配五行。五行立而五性具,五性具而七情生。夫水者,陰也。火者,陽也。一為腎,一屬命門,命門謂之神門,男子藏精,女子系胞,元氣之根本,精神之所舍也。

故腎命門為元氣之原,而居至陰之下,左尺腎水之真陰。則生左關肝木,肝木則生左寸之心火。右尺命門火之元陽,則生右關脾土,脾土則生右寸之肺金,自下而生上,此先天之元氣也。至於火生土,主生水,復自上而下,此後天之元氣也。先天之元氣,由無形以肇生五行,後天之元氣,從有形之五行,以環運先天,陰陽無形之氣,陰陽合德,而生魂魄神志意之神,爰有喜怒憂思悲恐驚之情,此其性真之七情也。若過極則反損先天陰陽之氣。

後天陰陽有形之氣,何以別之?受生之初,即稟母脾胃之穀氣,以養其形,是脾胃之穀氣,實始於先天無形之陰陽,而更化生乎後天有形之氣血也。苟從飲食勞役所傷,則損後天陰陽之氣,而腎命門之真陰元陽不足,固不能為十二經之氣血以立天元,脾胃之穀神不充,更不能為腎命門之真陰元陽以續命脈,而先後天厚薄之所由也。

以先天元陰受傷,神多昏昧,至夜便多不安,及將睡時驚恐不寐,寐則怕人而不寧,心慌驚跳,神魂盪漾,此為神思間無形之火動也。治宜大補真陰,兼以安神,則火自降,而神自清。

然先天無形元陰之氣不足,切不可用參朮黃耆,惟地黃丸補真陰真陽之屬,可以填之,蓋甘溫但補五臟之陽氣,而甘寒則補五臟之真陰,然甲補陰藥而不愈者,乃功之未到,而虛之未回,藥非百數,功非歲月,則不能挽回也。然此惟不服藥便覺火動不安者,是其驗也。

先天無形元氣之陰者,即我腎水之母氣,稟受元精之祖氣也。其真陰之本體,則深藏於左腎之中,其真陰之妙用,則默運於精神之內,故曰無形也。苟有所傷其真陰,則令精神恍惚,夜臥不安,目則䀮䀮,羞明怕日,或惡人與火,喜靜畏動,所喜所見皆陰也。

此由父母多欲,素傷腎氣,或因交感之際,偶從七情損其真陰,及至後天,已之色欲七情,復不樽節,生後並傷,欲不虛榮疾病,焉可得乎?治療之法,當溫存內養,保其殘敗之陰,補益陰陽,助其生長之力然陽火易救,陰水難求,故先天元陰之真水不足,自非歲月計功,不能幹旋,蓋一星之火,能應萬頃之山,一杯水,難救車薪之火也。

白話文:

這篇文字討論的是人體元氣的理論,根據先後天陰陽的觀點。人的基本能量,也就是元氣,可以被視為一個太極。當太極處於活動狀態,就會產生陽性能量;當它靜止時,就會產生陰性能量。陽性能量在活動時表現為火,陰性能量在靜止時表現為水。這裡的水指的是精,精是元氣的物質基礎,是元氣得以存在的核心。火指的是神,神是元氣的功能,讓元氣得以運作。

精是陰性的,神是陽性的。其中,腎是精的居所,而命門(也被稱為神門)則是神的居所。在男性身上,腎藏精;在女性身上,命門連結著子宮。這兩者都是元氣的根本,也是精神的寄宿處。

腎和命門是元氣的源頭,位於身體最陰暗的部分。左側的腎水是真陰,生成了左邊肝木,肝木再生成左邊的心火。右側的命門火是元陽,生成了右邊脾土,脾土再生成右邊的肺金。這種由下而上的生成過程,就是所謂的先天元氣。然而,當火生成土,再主導生成水,這個由上而下的過程,就是所謂的後天元氣。

先天元氣從無形的狀態開始,創造出五行;後天元氣則從有形的五行開始,循環運轉先天的陰陽無形之氣。陰陽合而為一,產生了魂、魄、神、志、意等精神層面的存在,進而產生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等情感。這些都是我們真實本性的七種情感。如果情感過度強烈,可能會損耗先天的陰陽之氣。

後天的陰陽有形之氣,又是如何區分的呢?從出生開始,我們就繼承了母親脾胃的穀氣,用以滋養我們的身體。脾胃的穀氣實際上源自先天的無形陰陽,然後轉化為後天的有形氣血。如果飲食或勞累過度,會損害後天的陰陽之氣,導致腎和命門的真陰和元陽不足。這樣一來,就無法為十二經絡提供足夠的氣血,也不能維持生命的根基。脾胃的穀神缺乏,也無法為腎和命門提供真陰和元陽,以延續生命脈絡。這就是先後天陰陽之氣的差異所在。

如果先天的元陰受到傷害,可能會感到精神渙散,夜晚容易不安,甚至在睡前出現驚恐失眠的情況。一旦入睡,可能會害怕他人,感到不寧靜,心慌驚跳,精神搖擺不定。這可能是因為無形之火的活動。治療方法應該是大力補充真陰,同時安神,這樣火就會自行下降,精神也會變得清晰。

然而,如果先天的元陰之氣不足,切記不要使用人參、白朮、黃耆等補品,而應該選擇地黃丸等補充真陰和真陽的藥物。甘溫的藥物只能補充五臟的陽氣,而甘寒的藥物才能補充五臟的真陰。如果你正在服用補陰的藥物但仍未見效,那可能是治療時間還不夠長,虛弱的狀況尚未恢復。除非服用藥物數量達到一定水平,或者治療時間達到一年以上,否則很難看到明顯的改善。然而,只有那些不服用藥物就感到火熱不安的人,才能真正體驗到這種效果。

先天的元氣中的陰性部分,就是腎水的母氣,是我們從父母那裡繼承的元精之氣。真陰的本體深藏在左腎中,而真陰的功能則在精神層面默默運作。因此,我們稱之為無形。如果真陰受到傷害,可能會導致精神恍惚,夜間睡眠不安,眼睛疲勞,對光線敏感,或者害怕人和火,喜歡靜止而害怕運動,總之,所有喜好和所見都傾向於陰性。

這可能是因為父母在生育時過度慾望,導致腎氣受損,或者在性行為過程中,由於情感波動損傷了真陰。等到後天,如果自己的慾望和情感沒有得到適當控制,那麼即使出生後,也會繼續受到傷害。在這種情況下,想要避免虛弱和疾病,豈不是不可能嗎?治療方法應該是溫和地保存殘存的陰性能量,補充陰陽,增強生長力。然而,陽性能量容易補充,陰性能量卻難以找回。因此,如果先天的元陰之水不足,除非經過長期的努力,否則很難扭轉局面。因為一顆星星的火光,可以照亮整個山脈,但一杯水卻難以撲滅車輪大小的火焰。 希望以上的解釋對你有所幫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