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首下 (9)
雜症大小合參卷首下 (9)
1. 水熱穴論篇
)
2. 標本病傳論篇
《標本病傳論》曰: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標,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本,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標,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本。故治有取標而得者,有取本而得者,有逆取而得者,有從取而得者,(得病之情,知治大體,則逆從皆施必中焉。)故知逆與從,正行無間,知標本者,萬舉萬當。
(道不疑惑,識既深明,則無問於人,正行皆當。)不知標本,是謂妄行。(識,猶偏淺。道末高深,舉目見違,故行多妄。)夫陰陽逆從,標本之為道也。小而大,言一而知百病之害,(別陰陽,知逆順,法明著,見精微則小,尋其所利則大。以斯明著,故言一而知百病之所害也。
)少而多,淺而搏,可以言一而知百也。(言少可以貫多,舉淺可以料大者,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也。)以淺而知深,察近而知遠,言標與本,易而無及。(雖事極深玄,人非咫尺,略以淺近,而悉貫之。然標本之道雖易可為言,而世人識見無能及者。)病發而有餘,本而標之,先治其本,後治其標,病發而不足,標而本之,先治其標,後治其本。(本而標之,謂有先病復有後病也。
以其有餘,故先治其本,後治其標也。標而本之,謂先發微緩者,後發重大急者,以其不足,故先治其標,後治其本也。)謹察間甚,以意調之,(間,謂多也。甚,謂少也。多,謂多形證而輕易。少,謂少形證而重難。審量標本不足有餘,以意調之也。)間者並行,甚者獨行,先小大不利,而後生病者,治其本。
(並,謂他脈共受邪氣而合併也。獨,謂一經受病而無。異氣相參也。並甚則相傳,傳急則亦死。此論病有標本,刺有逆從也。)
白話文:
【標本病傳論篇】
《標本病傳論》提到:有時候病情表現在外在症狀上,我們就從外在症狀去治療;有時候病因在根本,我們就從根本上去解決;有時候雖然病因在根本,但我們需要通過外在症狀來治療;有時候病情表現在外在症狀上,但我們需要從根本上去解決。因此,治療可能要針對外在症狀而取得效果,也可能要針對根本原因而得到改善,可能需要逆向思考而獲得療效,也可能需要遵循常規而達到治癒。只要瞭解疾病的本質和治療的大方向,無論是逆向還是順向治療,都能精準地擊中要害。
所以,知道如何逆向或順向治療,就能正確地行動而無誤,知道標本之間的關係,無論遇到多少次情況,都能處理得當。
如果對陰陽逆順和標本之間的關係理解深刻,就不需要詢問他人,所有正確的行動都會自然產生。但如果不知道標本之間的關係,就是盲目行事。
陰陽逆順與標本之間的關係,是醫學理論的基礎。從小處入手,瞭解一個病例,就可以推知百種疾病的影響。區別陰陽,明白逆順,法規明確,觀察細微,則問題看似小,但深入探究就會發現其重要性。因此,說一個病例,就能瞭解百種疾病的影響。
少可以貫穿多,淺可以預測大,可以說一個病例,就能瞭解百種疾病。通過淺顯的表面現象,可以瞭解深層次的本質,通過觀察眼前的現象,可以預見未來的發展,談論標本之間的關係,容易理解,但卻無人能夠達到。
如果疾病爆發且病情嚴重,我們先從根本原因着手,然後再處理表面症狀;如果疾病爆發且病情輕微,我們先處理表面症狀,然後再解決根本原因。
仔細觀察病情的輕重緩急,根據自己的判斷來調整治療方案。病情輕時可以同時進行多種治療方法,病情重時則需要單獨治療。如果大小便出現問題,然後纔出現其他疾病,那麼我們應該從根
3. 天元紀大論篇
《天元紀大論》曰:天有五行御五位,以生寒暑燥濕風,人有五臟化五氣,以生喜怒思憂恐,(御,猶臨御。化,謂生化也。天真之氣無所不同,氣象雖殊,參應一也。)論言五運相襲,而皆治之,終期之日,周而復始,已知之矣。起於三陰三陽之候,奈何合之?(論,謂《六節臟象論》也。
運,謂五行,應天之五運、各周三百六十五日而為紀也。故曰終期之日,周而復始也。以六合五,數未參同,故問之也。)對曰:五運陰陽者,天地之道也。萬物之綱紀,變化之父母,生殺之本始,神明之府也。可不通乎?(道,謂化生之道。綱紀,謂生長化成收藏之綱紀也。
父母,謂萬物形之先本始,謂生殺皆因而有之也。夫有形稟氣,而不為五運陰陽之所攝者,未之有也。所以造化不及,能為萬物化生之元始也。以其是神明之育故也。)故物生謂之化,物極謂之變,陰陽不測謂之神,神用無方謂之聖。(謂變化聖神之道也,化,施化也。變,散易也,神無期也,聖,無思也。
氣之施化故曰生。氣之散易故曰極。無期稟候故曰神。無思測量故曰聖,故萬物無能逃五運陰陽,由聖與神,故眾妙無能出幽玄之理。)夫變化之為用也,在天為玄,(玄,遠也。天道遠玄,變化無窮。)在人為道,(道,妙用之道也。經術政化非道不成。在地為化,(化,生化也。
生萬物者地,土氣孕育,則形質乃成。)化生五味,(金石草木,根葉華實,酸苦甘淡辛鹹,皆化氣所生,隨時而有。)道生智,(智通妙用,惟道所生。玄生神,(玄遠幽深,故生神也。神之為用。觸遇玄通,契物化成,無不應也。)神在天為風,(風者,教之始,天之使也,天之號令也。
)在地為木,(東方化也。)在天為熱,(應大為用。)在地為火,(南方之化。)在天為濕,(應土為用。)在地為土,(中央之化。)在天為燥,(應金為用。)在地為金,(西方之化。)在天為寒,(應水為用。)在地為水,(北方之化,神之為用。如上五化,木為風所生,火為熱所熾,金為燥所發,水為寒所資,土為濕所全,蓋初因而成立也。雖初由之以化成,卒因之以敗散爾。
豈五行之獨有是哉!凡因所因而成立者、悉因所因而散落爾。)故在天為氣,在地成形,(氣,謂風熱濕燥寒。形,謂木火土金水。)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。(此造化生成之大紀。)然天地者,萬物之上下也。(天覆地載,上下相臨,萬物化生,無遺略也。故萬物自生自長,自化自成,自盈自虛,自復自變也。
夫變者何?謂生之氣極,本而更始化也。)左右者,陰陽之道路也。(天有六氣御下,地有五行奉上。當歲者為上,主司天,承歲者為下,主司地,不當歲者,二氣居右,北行轉之,二氣居左,南行轉之。金木水火運北,面正之常,左為右,右為左,則左者南行,右者北行、而反也。
白話文:
《天元紀大論》說:天有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行,它們主宰著五個方位,產生寒冷、炎熱、乾燥、潮濕、風這些氣候變化。人有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五臟,它們化生喜、怒、思、憂、恐五種情緒。(主宰,就像君王統治;化生,就是產生。)天地間的氣是相同的,雖然表現的氣象不同,但都是相互應和的。書中說五行的運行是依次相繼的,而且都互相制約,運轉到一定週期後,就會周而復始,這是大家都知道的。現在的問題是,五行運行的開始是從三陰三陽的狀態開始,那麼該如何把陰陽與五行結合起來呢?(這裡的「書」指的是《六節臟象論》;運行,指的是五行的運行,順應天道的五行運行,每365天為一個週期,所以說會周而復始。因為六種陰陽之氣與五行數量不一致,所以有此一問。)
回答說:五行的陰陽變化,是天地運行的規律。它是萬物的綱領、變化之根本,是生長和死亡的起始,也是神明運作的場所,怎麼能不了解它呢?(這裡的「道」指的是化生之道;綱領,指的是生長、變化、成熟、收藏的綱領;根本,指的是萬物形成的本源;起始,指的是生與死的產生都由此而來。所有有形的生命,都無法脫離五行陰陽的影響。因為它是造化生成萬物的根源,所以說是神明運作的場所。)所以萬物產生叫做化,萬物發展到極致叫做變。陰陽變化難以預測叫做神,神的作用無處不在叫做聖。(這裡說的是變化和神聖的道理。化,是施加變化;變,是散開改變;神,是不可預測;聖,是無所思慮。)氣的施予變化,所以產生萬物。氣的散開改變,所以到達極點。無法預測,所以稱為神。無所思慮,所以稱為聖。所以說萬物都無法逃脫五行陰陽的影響,因為聖與神的作用,萬物的奧妙都離不開幽深玄妙的道理。
變化所起的作用,在天表現為幽深玄遠,(幽深玄遠,表示天道變化無窮。)在人表現為道理,(道理,指的是精妙運用的法則。政治的教化也離不開道。)在地表現為化生,(化生,指的是產生萬物。大地孕育萬物,土氣滋養,萬物才能成形。)化生出五種味道,(金、石、草、木,它們的根、莖、花、果,酸、苦、甘、淡、辛、鹹等各種味道,都是氣化所生,隨著季節變化而有。)道理產生智慧,(智慧是通達精妙運用的能力,只有明白道理才能產生。)幽深玄遠產生神明,(幽深玄遠,所以產生神明。神的作用,觸碰到事物就能通達,順應事物變化而生成,沒有不能應驗的。)神在天表現為風,(風,是教化的開始,是天地的使者,是天地的號令。)在地表現為木,(木是東方的代表。)神在天表現為熱,(熱是發揮作用的狀態。)在地表現為火,(火是南方的代表。)神在天表現為濕,(濕是屬土的作用。)在地表現為土,(土是中央的代表。)神在天表現為燥,(燥是屬金的作用。)在地表現為金,(金是西方的代表。)神在天表現為寒,(寒是屬水的作用。)在地表現為水,(水是北方的代表。神的作用如同上述五種變化,木由風所生,火由熱所盛,金由燥而發,水由寒所滋養,土由濕而完備,都是最初形成的原因。雖然最初由它形成,最終也會因此而消散。難道只有五行是這樣嗎?凡是因某種原因而成立的事物,最終也會因同樣的原因而消散。)
所以在天是氣,在地是形,(氣,指的是風、熱、濕、燥、寒。形,指的是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。)形與氣相互作用,才化生出萬物。(這是造化生成萬物的總規律。)天與地是萬物的上下,(天覆蓋著大地,天地上下相接,萬物由此產生,沒有遺漏。所以萬物會自己生長、自己化育、自己成熟,自己充盈、自己虛損,自己恢復、自己變化。變化是什麼?就是生命之氣到達極限,重新開始變化。)左右是陰陽運行的路徑。(天有六種氣來主宰下方,地有五行來承奉上方。當值歲的氣在上,主導天,承接歲的氣在下,主導地。不當值的氣,有兩氣在右邊,向北運行;有兩氣在左邊,向南運行。金、木、水、火向北運行,這是它們正常的走向,如果將左邊看作右邊,右邊看作左邊,那麼左邊的氣就會向南運行,右邊的氣就會向北運行,方向就會相反了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