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首下 (8)
雜症大小合參卷首下 (8)
1. 水熱穴論篇
《水熱穴論》曰:少陰何以主腎,腎何以主水?腎者,至陰也。至陰者,盛水也。肺者,太陰也。少陰者,冬脈也。故其本在腎,其未在肺,皆積水也。(陰者,謂寒也。冬曰至寒,腎起合陰,故云腎者,至陰也。水旺於冬,故云至陰者,盛水也。少陰脈從腎上貫肝膈,入肺中,故云:其本在腎,其末在肺也。
腎氣上逆,則水氣客於肺中,故云:皆積水也。)腎何以能聚水能生病?腎者,胃之關也。關門不利,故聚水而從其類也。關者,所以司出入也。腎主下焦,膀胱為腑,主下分注,關竅二陰。故腎氣化則二陰通,二陰閉則胃填滿,故云腎者,胃之關也。關閉則水積,水積則氣停,水積氣溢,氣水同類,故云關閉不利,聚水而從其類也。
)上下溢於皮膚,故為胕腫。胕腫者,聚水而生病也。上,謂肺。下,謂腎。肺腎俱溢,故聚水於腹中而生病也。)帝曰:諸水皆生於腎乎?伯曰:腎者,牝臟也。(牝,陰也。主陰位,故云牝臟。)地氣上者,屬於腎,而生水液也,故曰至陰。勇而勞甚則腎汗出,腎汗出逢於風,內不得入於臟腑,外不得越於皮膚,客於玄府,行於皮里,傳於胕腫,本之於腎,名曰風水。(勇而勞甚,謂力房也。
勞勇汗出,則玄府開,汗出逢風,則玄府復閉,閉則余汗未出,內伏皮膚,轉化為水,從風而水,故名風水。)所謂玄府者,汗孔也。(汗液色玄,從孔而出,以汗聚於裡,故謂之玄府。此言風水之病,本之於腎,傳之於肺也。)水俞五十七處者,是何主也?腎俞五十七穴,積陰之所聚也。
水所從出入也。尻上五行,行五者,此腎俞,(背部之俞,凡有五行,當其中者,督脈氣所發,次兩旁四行皆太陽脈氣也。)故水病,下為跗腫大腹,上為喘呼,(水下居於腎,則腹至足而浮腫。上入於肺則喘息賁急,而大呼也。)不得臥者,標本俱病,(標本者,肺為標,腎為本,是肺腎俱水為病也。
)分為相輸,俱受者,水氣之所留也。(分其居處以名之,則是氣相輸應,本其俱受氣病則皆水所留也。)伏兔上各二行,行五者,此腎之街也。(街,謂道也。腹部正俞,凡有五行,夾臍兩旁,則腎臟足少陰脈,及衝脈氣所發,次兩旁則胃府足陽明脈氣所發,此四行穴則伏兔之上也。)三陰之所交結於腳也。
踝上各一行,行六者,此腎脈之下行也,名曰太衝。凡五十七穴者,皆藏之陰絡,水之所客也。(《經》所謂五十七者,尻上計有五行,每行計有五穴,此腎之俞也。其中行系督脈一經,旁四行,系足太陽膀胱經,以腎於膀胱為表裡也。伏兔上各二行,每行有五穴者,此腎脈所通之街,謂夾中行任脈,兩旁衝脈也。
且足經三陰之交者,必結於腳內踝上三寸,有穴名三陰交。腎肝脾三經之所交也。其踝上各一行,每行六穴者,此腎脈之所行,名曰太衝,以腎於衝脈並皆下行於足,合而盛大,故曰太衝。其穴在內踝之上。凡此五十七穴者,皆陰臟之陰絡,水之所客也。故治水者,治此諸穴耳。
白話文:
【水熱穴論篇】
《水熱穴論》提到:為什麼少陰與腎相關,腎又為什麼主管水呢?腎,是最深的陰性器官。最深的陰性,代表它能盛載大量的水。肺,是太陰性質的器官。而少陰,就是冬天的脈象。因此,水的根本在腎,但它的終點在肺,都是聚集水分的地方。
腎氣向上逆流,水氣就會侵入肺部,這就是為什麼說,水都聚集在這裡。腎怎麼會聚集水氣,又引發疾病呢?腎,是控制胃的閘門。如果閘門不能正常運作,就會聚集水氣,形成疾病。這個閘門,就是控制身體物質的進出。腎掌管下焦,膀胱作為腑,負責下部分泌,調節二陰(大小便)的排泄。腎氣活躍,二陰就能順暢,反之,胃部就會充滿。所以說,腎是胃的閘門。一旦閘門閉塞,水分就會積聚,氣血也會停滯。當水分過多,氣血溢出,氣和水同屬陰性,所以說,閘門不順暢,就會聚集水氣。
當水分上下溢出到皮膚,就會出現腫脹。這種腫脹,是由於水分聚集引發的疾病。上面指的是肺,下面指的是腎。肺和腎都出現問題,就會導致腹中積水,引發疾病。帝問:所有的水都由腎生成嗎?伯回答:腎,是陰性的器官。地氣上升,屬於腎,會產生水液,因此被稱為至陰。如果過度勞累,腎就會出汗,腎汗遇到風,既不能進入內臟,也不能穿透皮膚,就會滯留在汗孔,停留在皮膚之下,傳遞到腫脹部位,根本原因是腎,這種情況被稱為風水。
所謂的汗孔,就是指汗腺。腎有57個穴位,是陰性能量的聚集地,也是水分進出的地方。臀部上方有五行,每行五個,這是腎的穴位,所以當水病發生時,下面會出現腳腫和大肚子,上面會出現喘息,無法平躺,這就是肺和腎都受到影響的情況。
這些穴位分佈在伏兔上方,每行有兩個,共五個,這是腎脈通過的道路。三陰脈在腳部交匯。腳踝上方各有一行,每行六個,這是腎脈向下延伸的部分,被稱為太衝。總共57個穴位,都是陰臟的陰絡,是水分聚集的地方。治療水病,就從這些穴位著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