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二 (3)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二 (3)
1. 痰飲大小總論合參
津液受病化為痰飲,或吐咯上出,或凝滯胸膈,或留聚腸胃,或流注經絡四肢,遍身上下,無處不到,其為病也,為喘咳,噁心嘔吐,痞膈壅塞,關格異病,泄瀉眩暈,嘈雜怔忡,驚悸顛狂,寒熱癰腫,或胸間轆轆有聲,或背心一點洋冷,或四肢麻痹不仁,百病中多有兼痰者,然更有新久輕重之殊,新而輕者,形色清白稀薄,氣味亦淡,久而重者,黃濁稠黏,咳之難出漸成惡味,酸辣腥臊鹹苦,甚至帶血而出。
然痰生於脾胃,故治宜實脾燥濕,但隨氣而升,故尤宜順氣,氣升屬火,故順氣在於降火,熱痰清之,濕痰煥之,風痰散之,郁痰開之,硬痰軟之,食積痰消之,在上者吐之,在中者下之,中氣虛者,更宜固中氣以運之。若徒加攻削則胃氣愈虛,而痰愈多。況人之病痰火者,十之八九。
老人不宜速降其火,虛人不宜盡去其痰,攻之太甚則病轉劇而致危殆。
丹溪曰: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多是痰。然痰在皮裡膜外,則遍體遊行,腫而色白,滯而不痛,宜導達疏利。痰因火走則體多小塊,色紅痛甚,流走無定,宜解毒清火為主。痰膠固稠濁,及脈浮者,俱用吐法。眼胞及眼下如煙煤者痰也。氣虛不能攝涎,其痰不甚稠黏者,不可用利藥,宜六君子湯,加益智仁以攝之。
中焦有痰則飲食雖少,胃氣亦賴所養,卒不便虛,故病有痰者,必淹延久而不思食,胃亦不虛,若攻之盡則虛矣。內傷中氣虛者,必用參朮,佐以薑汁以傳送陣下,痰在膈上,必用吐法,瀉亦不能去。風痰多見奇症,溫痰多見倦怠軟弱,熱痰挾風外症為多,痰在腸胃間可下而愈,在經絡中非吐不可,吐中便有發散之義,黃芩治熱痰,假其下火也。竹瀝滑痰,菲薑汁不能行經絡,五倍子能治老痰。
凡用吐藥,宜升提其氣便吐也。如防風、山梔、川芎、桔梗、牙茶、生薑、齏汁之類,或用瓜蒂散,蒼朮治痰成窠囊,一邊行者極妙,痰挾瘀血則遂成窠囊。眩運嘈雜乃火動其痰,用二陳湯加山梔子、苓連之類。噫氣吞酸,此食鬱有熱,火氣上動,以黃芩為君,南星、半夏為臣,橘紅為使,熱多加青黛。痰在脅下,非白芥子不能達。
痰在皮裡膜外,非薑汁、竹瀝不能通。白芥子亦能散皮裡膜外之痰氣,惟善用者,能收奇功也。痰在四肢,非竹瀝不開,痰結核在咽喉中,不能出入,用化痰藥,加咸潤軟堅之味,如栝蔞、杏仁、海石、桔梗、連翹,少佐朴硝薑汁蜜和丸噙服之。海粉即海石,熱痰能降,濕痰能燥,結痰能軟,頑痰能消,可入丸散,不可入煎藥。
小胃丹治膈上痰熱,能損胃氣。凡治痰用利藥過多,致脾氣虛,則痰易生而多。天花粉大能降膈上熱痰,痰在膈間,使人顛狂,或健忘,或風痰,皆用竹瀝,亦能養血,與荊、瀝用,功治稍重,能食者,用此二味效速穩當。韭汁治血滯不行,中焦有飲,自然汁飲二三盞,必胸中煩燥不寧而後愈。
白話文:
身體的津液如果生病了,就會變成痰或飲。這些痰飲可能會從嘴巴吐出來,也可能凝結在胸部和膈膜之間,或是停留在腸胃裡,甚至會流到全身的經絡和四肢,可以說身體上下無處不到。它引起的疾病有很多,例如:喘氣咳嗽、噁心想吐、胸悶腹脹、大小便不通、腹瀉頭暈、胃裡不舒服、心悸、驚慌、精神錯亂、忽冷忽熱、長癰腫,有時胸腔會發出「轆轆」的聲音,有時背部會覺得一點點發冷,有時四肢會麻木沒有感覺。很多疾病都會同時伴隨著痰,但這些痰也有新舊、輕重之分。新的、比較輕的痰,顏色會是清白的、稀薄的,氣味也比較淡;久的、比較嚴重的痰,顏色會是黃濁的、濃稠黏膩的,咳出來比較困難,而且味道會變得不好,例如酸辣腥臭鹹苦,甚至會帶血絲。
痰的產生跟脾胃有關,所以治療時應該要健脾、去除濕氣,但是痰也會隨著氣向上走,所以更應該要順氣。氣向上走屬於火,所以順氣的重點在於降火。針對熱痰,要用清熱的方法;濕痰,要用化濕的方法;風痰,要用散風的方法;鬱結的痰,要用疏通的方法;堅硬的痰,要用軟化的方法;食物積滯引起的痰,要用消食的方法。痰在上焦的,要用吐的方法;在中焦的,要用下的方法。如果中氣虛弱,更應該要用補中氣的方法來幫助運化。如果只是用攻伐的方法,反而會讓胃氣更虛弱,痰也就會更多。而且,人們的病十之八九都是因為痰火引起的。
年紀大的人不宜太快降火,身體虛弱的人不宜完全去除痰,如果用太過強烈的藥物攻伐,反而會讓病情惡化甚至危及生命。
朱丹溪說:「凡是身體上下有腫塊的人,多半都是因為痰。」痰如果在皮膚和肌肉之間,就會在全身遊走,腫起來而且顏色是白的,感覺滯塞卻不會痛,應該要用疏通的方法來治療。痰如果因為火而流動,身體就會出現很多小腫塊,顏色是紅的,而且會很痛,遊走不定,應該要以解毒清火為主要治療方法。痰如果很濃稠,而且脈象浮,都要用吐的方法來治療。眼皮或眼睛下方看起來像煙煤一樣,也是痰引起的。如果氣虛弱不能收攝口水,痰又不是太過濃稠,就不可以用瀉下的藥,應該要用六君子湯,再加上益智仁來幫助收攝。
中焦如果有痰,雖然吃得很少,胃氣還是可以得到滋養,所以不會馬上變得虛弱。因此,生病有痰的人,常常會拖很久都不想吃東西,胃也不會虛弱。如果用過於強烈的方式去攻伐,反而會讓身體虛弱。如果因為內傷而導致中氣虛弱,一定要用人參和白朮,再加上薑汁來幫助藥物往下走。如果痰在膈膜上面,一定要用吐的方法,瀉下的方法是沒有用的。風痰常常會出現一些奇怪的症狀,溫痰則常常會讓人感到疲倦無力。熱痰如果夾雜著風邪,就會出現外感症狀。痰如果在腸胃之間,可以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;如果痰在經絡之中,一定要用吐的方法,而且吐的方法本身就有發散的作用。黃芩可以治療熱痰,是因為它有降火的作用。竹瀝可以滑痰,但沒有辦法疏通經絡;生薑汁也沒有辦法疏通經絡。五倍子則可以治療老痰。
凡是要用吐的方法,應該要先讓氣往上走,這樣才能吐出來,例如可以使用防風、山梔子、川芎、桔梗、牙茶、生薑、虀汁等,也可以用瓜蒂散。蒼朮可以治療成團的痰,特別是痰在一邊的,效果會很好,痰如果夾雜瘀血,就會變成包塊。頭暈、心煩是火引動了痰,可以用二陳湯再加上山梔子、黃連等藥物。打嗝、吞酸,這是因為食物鬱結有熱,火氣向上衝,可以用黃芩做為主要藥物,南星、半夏為輔助藥物,橘紅為使藥,如果熱比較多,可以再加上青黛。如果痰在脅下,一定要用白芥子才能到達。
痰如果在皮膚和肌肉之間,一定要用薑汁、竹瀝才能疏通。白芥子也可以散皮膚和肌肉之間的痰氣,只有善用的人,才能收到奇效。痰如果在四肢,一定要用竹瀝才能打開;如果痰在咽喉中形成硬塊,吞嚥困難,可以使用化痰藥,再加上一些具有鹹味和滋潤軟堅效果的藥物,例如瓜蔞、杏仁、海石、桔梗、連翹,少許朴硝,用薑汁和蜂蜜調和成藥丸含在口中慢慢吞服。海粉就是海石,可以降熱痰,可以燥濕痰,可以軟化結痰,可以消散頑痰,可以做成藥丸或藥粉,但不適合用在煎藥中。
小胃丹可以治療膈膜上面的痰熱,但會損傷胃氣。凡是治療痰用太多瀉下的藥物,導致脾氣虛弱,反而會更容易生痰而且痰更多。天花粉可以降低膈膜上面的熱痰。痰如果在膈膜之間,會使人發狂,或是健忘,或是風痰,都可以用竹瀝來治療,而且竹瀝也可以養血,和荊瀝一起使用,效果會更好。能吃的人,用這兩種藥,效果會更快更穩當。韭汁可以治療血滯不行,中焦有飲的人,喝兩三杯韭汁,一定會覺得胸中煩躁不安,之後就會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