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二 (4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二 (4)

1. 痰飲大小總論合參

節齋論痰,而首揭痰之本於腎,可為發前人所未發,惜乎啟其端而未竟其說,其所制之方,皆治標之藥,而其中寒涼之品甚多,多致損胃,惟仲景先生云:虛氣有痰,用腎氣丸補而逐之。吳茭出又云:八味丸治痰之本也。此二公者,真開後學之蒙瞶,濟無窮之夭在,蓋痰者,病名也。

原非人身之所有,非水泛為痰,則水沸為痰,但當分有火無火之異耳。腎虛不能制水,則水不歸源,逆流泛濫而為痰,是無火者也。故用八味丸以補腎火。(張)常用加牛膝、五味子更效。陰虛火動則水沸騰動於腎者,猶尤火之於海,龍興而水附,動於肝者,猶雷火之出於地,疾風暴雨,水隨波湧而為痰,是有火者也。

故用六味丸以補水配火,(張)常用加牛膝、麥冬、五味子更妙,此不治痰之標,而治痰之本也。故善於治腎虛者,先以六味八味壯水之主,益火之原,復以四君子,或六君子,補脾以制水。於脾虛者,既投以補中,理中實脾,復以六味八味,制水以益母,使子母互相濟養,而治痰之道盡矣。

龐安常有言,有陰水不足,陰火上升,肺受火侮不得清肅下行,由是津液凝濁而生痰,不生血者,此當以潤劑,如門冬、地黃之屬滋其陰、使上逆之火得返其宅而息焉,則痰自清矣。投以二陳立見危殆,有腎虛不能納氣歸原,原出而不納則積,積而不散則痰生焉,八味丸主之。然蒙筌謂地黃泥膈生痰,為痰門禁藥,以薑汁炒之。

嗟乎!若以薑汁炒之,則變為辛燥,地黃無用矣。蓋地黃正取其濡潤,能入腎經。若雜於脾胃藥中,則土惡濕,安得不泥膈生痰?八味六味丸中諸品,皆少陰經的藥,群隊相引,直入下焦,名曰水泛為痰之聖藥,空腹服之,壓以美膳,不留胃中,此仲景制方立法之妙。

(張)按:臟腑津液受病為痰,隨氣升降,理之常也。若在皮裡膜外,及四肢關節曲折之地,而臟腑之痰何能流注其所,此即本處津液,遇冷遇熱,即凝結成痰而為病,斷非別部之津液受病成痰,舍其本位而移於他部者,況氣本無形,故能無微不達,而液隨氣運,亦可籍氣周流。若至津液受病成痰,則變為有形而凝滯,焉能隨氣流通於至微至密之所耶?

六味地黃湯、八味地黃湯

並見癆瘵門。

白話文:

節齋的痰論,首先提出痰的根源在腎,這可以說是前人所沒有發現的觀點,可惜的是他只是提出這個觀點,卻沒有詳細闡述。他所開的藥方,大多是治療痰的表面症狀,而且其中寒涼的藥物很多,容易損傷脾胃。只有張仲景先生說過:「虛弱引起的痰,要用腎氣丸來補腎並祛痰。」吳茭出也說:「八味丸是治療痰的根本。」這兩位前輩,真是解開了後學的疑惑,救治了無數病患。痰,是一種病名,原本不是人體所固有的。不是水泛濫成痰,就是水沸騰成痰,只是要區分有無火氣的差異而已。

腎虛不能控制水分,水就不能回歸到原位,反而逆流泛濫成為痰,這是沒有火氣的情況。所以要用八味丸來補腎火。(張氏)常常會加上牛膝、五味子,效果會更好。如果是陰虛導致火氣妄動,讓腎中的水沸騰起來,就像火對於大海一樣,龍一興起,水就跟著動。如果是火氣在肝中妄動,就像雷火從地裡冒出來一樣,會引起狂風暴雨,水隨波濤湧動而變成痰,這是有火氣的情況。

所以要用六味丸來補水來配合火氣,(張氏)常常會加上牛膝、麥冬、五味子,效果會更好。這不是治療痰的表面症狀,而是治療痰的根本原因。所以,善於治療腎虛的人,會先用六味丸或八味丸來增強腎的陰液和陽氣,再用四君子湯或六君子湯來補脾以控制水分。對於脾虛的人,在服用補中、理中、實脾等藥方後,再用六味丸或八味丸來控制水份並滋養母體,讓子母互相濟養,這樣治療痰的方法就完備了。

龐安常說,陰液不足,導致陰火上炎,肺受到火氣的侵擾而不能清肅下降,因此津液凝結成濁痰,不能化生為血液。這種情況應該用潤燥的藥物,例如麥門冬、地黃等來滋養陰液,讓上逆的火氣回到它原本的位置,這樣痰自然就會消除了。如果用二陳湯,就會立刻危險。有的人是因為腎虛不能納氣歸元,氣散而不納就會積聚,積聚而不散就會產生痰,這種情況要用八味丸來治療。但是蒙筌認為,生地黃會黏膩膈膜而產生痰,是治療痰的禁忌藥,所以要用薑汁炒過。

哎!如果用薑汁炒過,就會變成辛燥的藥物,生地黃就失去作用了。生地黃就是要用它濡潤的特性,才能進入腎經。如果把它混入脾胃藥中,脾胃本來就怕濕,怎麼會不黏膩膈膜而產生痰呢?八味丸、六味丸中的所有藥物,都是少陰經的藥,一起配合使用,可以直接進入下焦,被稱為是治療水泛濫成痰的聖藥。空腹服用,再吃點美味的飯菜來壓住藥性,這樣藥物就不會停留在胃中,這就是仲景先生開方立法的奧妙之處。

(張氏)認為,臟腑中的津液生病而成為痰,會隨著氣的升降而流動,這是很正常的道理。如果在皮膚表面、肌肉之間,或是四肢關節彎曲的地方,臟腑中的痰又怎麼能流注到這些地方呢?這些地方的津液,遇到寒冷或熱,就會凝結成痰而成為疾病,絕對不是其他部位的津液生病成痰,然後捨棄原本的位置跑到其他部位。何況氣本來是無形的,所以能無處不到,而津液是隨著氣來運行的,也可以藉由氣來周流全身。如果津液生病變成痰,就變成有形的凝滯物質,又怎麼能隨著氣流動到最細微最緻密的地方呢?

(六味地黃湯、八味地黃湯,相關內容請參考勞瘵門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