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二 (2)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二 (2)
1. 痰飲大小總論合參
人身無倒上之痰,由乎氣也。故善痰治者,不治痰而治氣,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,更不治痰而補脾,脾得健運,而痰自化矣。
痰在人身,非血非氣,生於脾土,謂之津液,周流運用,血氣由之,如道路然,而不可無者,但濕盛過多,加以外感,固滯於中,或煽以相火上攻心臆,斯為患耳。凡有怪症、莫不由茲,故丹溪有十病九痰之論,但治其痰之所因,使津液各歸其經,而非痰矣。故曰痰者,津液之病名也。
苟氣血清順,則津液流通,何痰之有?惟氣血濁則津液不清,熏蒸成聚,而變為痰,痰之本水也。原於腎,痰之動濕也。主於脾,古人用二陳湯為治痰通用者,所以實脾燥濕,治其標也。然以之而治濕痰、寒痰、痰飲、痰涎則是矣。
若夫痰因火上,肺氣不清,咳嗽時作,及老痰,郁痰結成黏塊,凝滯喉間,吐咯難出,此等之痰,皆因火邪炎上,熏於上焦,肺氣被郁,故其津液之隨氣而升者,為火熏蒸,凝濁鬱結而成,歲月積久根深蒂固,故名老名郁,而其原則火邪也,病在上焦心肺之分,咽喉之間,非中焦脾胃濕痰,冷痰、痰飲、痰涎之比也,故湯藥難治,亦非半夏、茯苓、蒼朮、枳殼、南星等藥所能治也。
惟在開其鬱,降其火,清潤肺金而消化之,緩以圖治,庶可取效,故曰熱痰者,痰困火盛也。痰即有形之火,火即無形之痰,痰隨火而升降,火引痰而橫行,變生諸症,不可紀極,火借氣於五臟,痰借液於五味,氣有餘則為火,液有餘則為痰,氣能發火,火能役痰,故治痰者,必降其火,治火者,必順其氣也。
痰之為物,隨氣升降無處不到,或在臟腑,或在經絡,所以為病之多也。若夫寒痰、濕痰、熱痰則易治。至於風痰、燥痰、老痰則難治也。膠結多年,如樹之有蘿,屋之有塵,石之有苔,託附相安,驅導湧滌,徒傷他臟,此則閉拒不納耳。
分而治焉,寒則溫之,濕則燥之,熱則清之,風則散之,燥則潤之,老則軟之,總而治焉,用人參、甘草以補脾;半夏、白朮以燥濕;陳皮、青皮以降氣;茯苓、澤瀉以滲水,是舉其綱也。
如寒痰加以附子、薑桂;濕痰加以蒼朮、厚朴;食積痰加以麴櫱、山楂;熱痰加以芩、連、梔子;風痰加以南星、皂角;燥痰加以栝蔞、杏仁;郁痰加以枳殼、香附;老痰加以海石、芒硝,是張其目也。雖然,痰症又有挾虛者,不可不加以補藥而運之,則愈虛,而津液愈凝,即藥力而無正氣以助之。則獨力難行矣。
故挾氣虛者,加以四君,血虛加以四物,脾虛治以六君,腎虛治以八味、六味,分其表裡上下,審其寒熱虛實,未有不中病情者。若徒以燥濕消痰為事,血液潛耗,胃脘乾枯,藥助病邪,展轉深涸,以無傷性命之輕症,受成隔噎不可救之沉疴矣。
白話文:
人體內沒有向上倒流的痰,這是因為氣的緣故。所以,善於治療痰的人,不是直接治痰,而是調理氣。當氣順暢時,全身的津液也會跟著順暢,不需要刻意去治痰,而是要補脾。當脾的功能強健,能正常運作時,痰自然會化解。
痰在人體內,既不是血也不是氣,它源自脾土,也就是我們說的津液。津液在體內周流運行,血氣的運行也依靠它,就像道路一樣不可或缺。但是,當體內濕氣過盛,再加上外感因素,就會導致津液停滯在中焦,或者被相火煽動而上攻心胸,這就產生了病症。許多奇怪的疾病,都是由此而來。所以,朱丹溪提出「十病九痰」的說法,只要治療痰的病因,使津液各歸其經,就不會形成痰了。因此說,痰是津液發生病變的結果。
如果氣血清澈順暢,津液就能正常流通,哪裡會有痰呢?只有當氣血混濁時,津液才會變得不清澈,經過熏蒸凝聚,就變成了痰。痰的本質是水,它起源於腎,痰的活動與濕有關,主要由脾來管理。古人使用二陳湯來治療各種痰證,就是為了健脾、燥濕,這是治標的方法。用二陳湯來治療濕痰、寒痰、痰飲、痰涎是合適的。
至於因火氣上炎,導致肺氣不清,經常咳嗽,以及老痰、鬱痰結成黏塊,滯留在喉嚨,難以咳出的情況,這些痰都是由於火邪向上熏蒸上焦,導致肺氣被鬱滯,原本應該隨氣上升的津液,被火氣熏蒸,變得黏稠鬱結而成。久而久之,就形成根深蒂固的老痰、鬱痰,而其根本原因是火邪。病位在上焦心肺之間、咽喉部位,這與中焦脾胃的濕痰、冷痰、痰飲、痰涎不同。因此,用湯藥難以治癒,也不是半夏、茯苓、蒼朮、枳殼、南星等藥物可以解決的。
只能通過疏導鬱結、降火、清潤肺氣,才能消化這些痰,需要慢慢調理才能見效。所以說,熱痰是因火盛而困住的痰。痰是有形的火,火是無形的痰,痰隨著火上升下降,火又引導痰四處流竄,引起各種各樣的疾病,難以計數。火從五臟借氣,痰從五味借液。氣太過就會化為火,液太過就會化為痰。氣能生火,火能驅使痰。所以,治療痰必須降火,治療火必須順氣。
痰這種東西,會隨著氣的升降,到達身體的各個部位,可能在臟腑,也可能在經絡,所以能引起很多疾病。寒痰、濕痰、熱痰相對容易治療。而風痰、燥痰、老痰則難以治療。它們結成團塊,多年不化,就像樹上的藤蘿,屋裡的灰塵,石頭上的青苔,依附在身體裡,難以清除,強行驅除反而會傷害其他臟器,所以它們會閉拒不納。
治療痰需要分清情況。寒痰要溫化,濕痰要燥濕,熱痰要清熱,風痰要疏散,燥痰要滋潤,老痰要軟化。總體來說,可以用人參、甘草來補脾;用半夏、白朮來燥濕;用陳皮、青皮來降氣;用茯苓、澤瀉來滲水。這是治療痰的基本原則。
如果寒痰要加上附子、薑桂;濕痰要加上蒼朮、厚朴;食積痰要加上麴櫱、山楂;熱痰要加上黃芩、黃連、梔子;風痰要加上南星、皂角;燥痰要加上栝蔞、杏仁;鬱痰要加上枳殼、香附;老痰要加上海石、芒硝。這就更具體地說明了如何用藥。雖然如此,痰證有時還會夾雜虛證,必須適當加入補藥來調理。如果只是單純地燥濕消痰,可能會消耗血液,導致胃脘乾燥,反而會使病情加重,本來是小病,結果變成難以治癒的重病。
因此,如果痰證夾雜氣虛,要加上四君子湯;夾雜血虛,要加上四物湯;脾虛要用六君子湯;腎虛要用八味丸或六味地黃丸。要分清病情的表裡上下、寒熱虛實,才能對症下藥。如果只是盲目地燥濕消痰,會損耗氣血,使胃腸乾燥,藥物反而助長病邪,使病情加重,本來不嚴重的病,最後變成食道阻塞等無法治癒的重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