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二 (1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二 (1)

1. 痰飲大小總論合參

人稟二氣以生,有清有濁,陽之清者,為元氣,陽之濁者,即為火,陰之清者,為津液,陰之濁者,即為痰,故痰者,乃血氣津液不清,熏蒸結聚而成。一有此生,便有此氣血津濃,有此氣血津液,便有此痰火,乃清濁邪正之氣,變化必然之理,但不可使清濁混淆,邪害正氣耳。《經》曰:太陰在泉,濕淫所勝,民病飲積:又曰:歲土太過,雨濕流行,甚則飲發。

《內經》論痰皆因濕土為害。《內經》有飲字而無痰字,至仲景始立五飲之名,而痰飲居其一。然脾為生痰之源。夫飲入於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水精四布,五經並行,何痰之有?惟脾虛不能致精於肺,下輸水道,則清者難升,濁者難降,留中滯鬲淤而成痰。故治痰先補脾,脾復健運之常而痰自化矣。

雖然人但知痰之標在於脾,而不知痰之本更在腎。蓋痰者,水也。有腎虛不能制水,水泛為痰,是無火之痰,痰清而稀;陰虛火動,火結為痰,是有火之痰,痰稠而濁。稠者為痰,稀者為飲,水濕其本也,得火則結為痰,隨氣升降,在肺則咳,在胃則嘔,在頭則眩,在心則悸,在背則冷,在脅則脹,其變不可勝窮。

析而言之,痰有五,飲亦有五,而治法因之以變,在脾經者名曰濕痰,脈緩面黃、肢體沉重,嗜臥不收,腹脹食滯,其痰滑而易出。在肺經者名曰燥痰,脈澀面白,氣上喘促,灑淅寒熱,悲愁不樂,其痰澀而難出。在肝經者,名曰風痰,脈弦面青,四肢滿悶,便溺秘澀,時有燥怒,其痰青而多泡。

在心經者,名曰熱痰,脈洪面赤,煩熱心痛,口乾唇燥,時多喜笑,其痰堅而成塊。在腎經者,名曰寒痰,脈沉面黑,小便急痛,足寒而逆,心多恐怖,其痰有黑點而多稀。若其人索盛今瘦,水走腸間轆轆有聲,心下冷極,名曰痰飲,飲後水流在脅下,咳唾引痛,名曰懸飲,飲水流於四肢,當汗不汗,身體疼重,名曰溢飲。欬逆倚息,短氣不得臥,其形如腫,名曰支飲,膈滿嘔吐,喘欬寒熱,腰背痛,目淚出。

其人振振惡寒,身瞤惕者,名曰伏飲更有一種,非痰非飲,時吐白沫,不甚稠枯,此氣虛不能約束津液,故涎沫自出,不可用利藥,宜六君子湯加益智仁以攝之。嗟乎!五痰五飲,證各不同,稍或不詳,妄投藥劑,非徒無益,而反害之。

至如脾肺二家之痰,尤不可混,脾為濕土,喜溫燥而惡寒潤,故二術星夏為要藥,肺為燥金,喜涼潤而惡溫燥,故二母、二冬、地黃、桔梗為要藥,二者易治,鮮不危困,每見世俗惡半夏之燥,一見有痰,便以貝母代之。若是脾痰則胃氣易傷,飲食愈減矣。即使肺痰,亦毋過於涼潤,以傷中州,稍用脾藥,以生肺金,方為善治,蓋即肺中之濁痰,亦以脾中之濕為母,故治痰不理脾胃,非其治也。然天下無逆流之水,由乎風也。

白話文:

人體稟受天地陰陽二氣而生,這二氣有清有濁。陽氣清澈的部分,是人體的元氣;陽氣混濁的部分,就成了火氣。陰氣清澈的部分,是津液;陰氣混濁的部分,就成了痰。所以說,痰是血氣和津液不清澈,受到薰蒸而凝結聚集形成的。一旦產生了痰,體內就會有氣血津液的濃稠不均,有了這些氣血津液的濃稠不均,就會產生痰和火。這是清氣、濁氣、邪氣、正氣之間相互變化的必然規律,但不可讓清濁混淆,讓邪氣傷害正氣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太陰司天之年,濕邪過盛,百姓容易患飲積病。」又說:「遇到土運太過,雨濕流行,嚴重時就會發生飲病。」

《黃帝內經》認為痰的產生都因為濕土作祟。《黃帝內經》有「飲」字而沒有「痰」字,到了張仲景才創立了五飲的說法,而痰飲是其中的一種。其實,脾是產生痰的根源。食物喝水進入胃裡,會通過脾的運化,把精氣向上輸送到肺,再由肺氣疏通水道,向下輸送到膀胱。這樣一來,水液的精華就會散佈全身,經脈暢通,怎麼會產生痰呢?正是因為脾虛弱,不能將精華輸送到肺,也不能將濁液向下輸送到水道,導致清的難以上升,濁的難以下降,停留在中焦和膈膜之間,淤積而形成痰。所以治療痰要先補脾,當脾恢復正常的運化功能,痰自然就化解了。

雖然人們都知道痰的病症表現在脾,卻不知道痰的根本在腎。因為痰本質上是水,如果腎虛不能控制水液,水液泛濫就會成為痰,這是無火的痰,痰液清而稀。如果是陰虛火旺,火燒灼津液而形成的痰,就是有火的痰,痰液稠而濁。稠的稱為痰,稀的稱為飲,水濕是它們的根本,遇到火就會凝結成痰,隨著氣的升降而遊走。痰在肺,就會咳嗽;在胃,就會嘔吐;在頭,就會頭暈;在心,就會心悸;在背,就會怕冷;在脅,就會脹痛,它的變化無窮無盡。

分別來說,痰有五種,飲也有五種,治療方法也因此而變化。痰在脾經,稱為濕痰,脈象緩慢,面色發黃,身體沉重,喜歡躺著不動,腹脹食慾不振,痰液滑利容易咳出。痰在肺經,稱為燥痰,脈象澀滯,面色蒼白,呼吸急促,時冷時熱,悲傷憂愁,痰液乾澀不易咳出。痰在肝經,稱為風痰,脈象弦硬,面色發青,四肢脹悶,大小便不暢,時常煩躁易怒,痰液青色且多泡沫。

痰在心經,稱為熱痰,脈象洪大,面色潮紅,煩躁發熱,心痛口乾,嘴唇乾燥,時常喜歡發笑,痰液堅硬成塊。痰在腎經,稱為寒痰,脈象沉微,面色發黑,小便急痛,腳冷而逆,心中多恐懼,痰液有黑點而且比較稀。如果人原本很健壯,現在卻變得消瘦,腸鳴漉漉作響,心下覺得非常寒冷,這稱為痰飲;飲水之後,水液流到脅肋下方,咳嗽時牽引疼痛,稱為懸飲;飲水後水液流到四肢,汗不得出,身體疼痛沉重,稱為溢飲;咳嗽氣逆,呼吸短促,無法平躺,身體腫脹,稱為支飲;胸膈脹滿,嘔吐,咳嗽,發冷發熱,腰背疼痛,眼睛流淚,這是伏飲。

還有一種情況,既不是痰也不是飲,時常吐出白色泡沫,不太濃稠也不乾燥,這是氣虛不能約束津液,所以才會流出唾沫,不能用利尿的藥物,應該用六君子湯加益智仁來收攝。唉!五種痰五種飲,證狀各不相同,稍有不仔細辨別,就隨意用藥,不但沒有效果,反而會對身體有害。

特別是脾和肺這兩方面的痰,尤其不能混淆。脾屬於濕土,喜歡溫燥而討厭寒濕,所以蒼朮、白朮、半夏是重要的藥材。肺屬於燥金,喜歡涼潤而討厭溫燥,所以知母、貝母、麥冬、天冬、地黃、桔梗是重要的藥材。這兩方面如果混淆,很容易導致病情危險。常見世俗之人害怕半夏的燥性,一看到有痰,就用貝母代替。如果是脾痰,就會損傷胃氣,使食慾更加下降。即使是肺痰,也不能過於寒涼滋潤,以免損傷中焦脾胃,稍微使用一些健脾的藥物,來幫助肺金生長,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因為肺中的濁痰,也是以脾中的濕氣為根本,所以治療痰如果不調理脾胃,就不是正確的方法。然而天下沒有倒流的水,都是因為風的作用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