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二 (5)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二 (5)
1. 方脈哮症合參
哮者,似喘而非,呼吸有聲,呀呷不己,是痰結喉間,與氣相系,故口之開閉,盡有音聲,此由痰火鬱於內,風寒束其外,食味酸鹹太過,因積成熱得之,必須避風寒,節厚味,若味不節,則其胸中未盡之痰,復與新味相結,哮必更作矣。治法宜蘇子、枳殼、桔梗、防風、半夏、栝蔞、款冬、桑皮、杏仁、茯苓、甘草、白果之類,禁用涼劑,恐外寒難解,禁用熱劑,恐痰火易升。如冬月加麻黃;夏月加石膏;挾寒者,多加生薑,以兼表散為主。
至有一種真氣虛極,無根脫氣上衝,似哮似喘,張口環目,其氣逆奔而上,出多入少者,法宜峻補,納氣歸源,切勿從標,致成不救。
腎哮而火急甚者,不可驟用苦寒,宜溫劫之,用椒目五六錢,研為細末,作二三次,生薑湯調服。喘止之後,因痰治痰,因火治火,蓋火太盛,則寒藥一時難制,病大敢與藥亢,徒增其害,如賊勢鋒銳太盛,還當暫避其鋒,以意取之自勝,《經》所謂方其盛時必毀,因其衰也,事必大昌。
(張)常治病後,及小兒痘後,忽喉聲拽鋸,不能睡臥,寸脈強而尺無力者,悉用八味加牛膝、五味,早晚各一劑而安。
戴氏曰:痰者,凡動便有痰聲,火炎者,乍進乍退,得食則減,食已則喘,大概胃中有實火,膈上有稠痰,得食則墜下,其痰喘則暫止,稍久食已入胃,反助其火,痰再升上,喘反大作,俗不知此,作胃虛治,以燥熱之藥,以火濟火也。昔人病此,眾作胃虛治不減,後以導水丸行五六次而安。
婁全善治一婦,年五十餘,素有痰火,忽一日大喘痰出如泉,身汗如油,脈浮而洪,似命絕之狀,速用麥冬二錢,人參三錢,五味子一錢五分,煎服,喘定,汗止而愈。
《綱目》載一男子五十餘歲,病傷寒咳嗽,喉中聲如齁,與獨參湯一服而鼾聲除,至二三劑咳嗽亦漸退,服二三斤,病始全愈。本草治虛喘,用人參一味為末,雞子清投新汲水調下一錢。昔有二人同行,一人含人參,一人不含,俱走三五里,其不含者,大喘,含者,氣息如故。可以驗人參定喘之功矣。
哮喘者,因膈有膠固之痰,外有非時之感,則寒束於表,陽氣並於膈中,不得泄越,壅熱氣逆,故聲粗為哮,外感之有餘也。氣促為喘,肺虛而不足也。然哮症遇冷則發有二,有屬內外皆寒者,治宜溫肺以劫寒痰。若屬寒包熱者,治宜趁八九月未寒之時,先用大承氣湯下其痰熱,至冬寒無熱可包,哮自不發。
上氣喘息,脈滑手足溫者,生。脈澀四肢寒者,死。喘而上逆,脈數有熱,不得臥難治。身汗如油,汗出發潤,喘不休者,死。直視譫語而喘者,死。凡作於大病之後者,多危。上喘咳而下泄瀉者,死。
白話文:
[方脈哮症合參]
患有哮症的人,其呼吸狀態看似喘息卻又不同,呼吸時會伴隨聲音,且不停止地發出呀呷的聲音,這是因為痰凝結在喉嚨間,與氣息相互纏繞,所以每一次的吸氣與呼氣都會產生聲音。這種情況通常是由於體內的痰火鬱結,加上外界的風寒束縛,以及飲食中酸鹹的味道過重,導致熱量累積而成。因此,必須避免接觸風寒,控制對濃烈口味食物的攝入。如果無法節制飲食,那麼胸中的殘餘之痰就會和新吃進的食物再次結合,哮症勢必會再次發作。
治療方法應使用如紫蘇子、枳殼、桔梗、防風、半夏、栝蔞、款冬花、桑白皮、杏仁、茯苓、甘草、白果等藥物,需避免使用寒涼的藥物,以免體內的寒氣難以消除,也不能使用過熱的藥物,以免痰火容易上升。在冬季可以加入麻黃,在夏季可以加入石膏,對於有寒氣的患者,則可以增加薑的用量,主要目的在於同時解表散寒。
對於一種因真氣虛弱到極點,導致無根的脫氣上衝,看起來像哮症又像喘息,張口瞪眼,氣息逆流向上,出氣多而吸氣少的情況,治療方法應採用強烈的補養方式,將氣納回原處,絕對不要針對表面的症狀,以免造成無法挽回的局面。
對於腎臟引起的哮症且火氣旺盛的患者,不能立即使用苦寒的藥物,應採取溫和的方式,使用椒目五六錢,研磨成細末,分兩三次,用薑湯調服。待喘息停止後,再根據痰的性質來處理痰,根據火氣來處理火氣,因為火氣過盛時,寒性藥物一時難以控制,疾病的力量與藥物的效用相抗衡,只會徒增危害,就像面對強大的敵人,應暫時避開其鋒芒,用智慧來取得勝利,這就是《經》中所說的「在敵人最強盛的時候要懂得避讓,等到它衰弱時,事情自然會好轉」。
張氏常見於病人康復後,或是小孩出疹後,突然喉嚨發出鋸齒般的聲音,無法睡覺,手腕脈搏強而腳踝脈搏無力的狀況,他都會使用八味地黃丸加上牛膝、五味子,早晚各服用一次,病情就能得到緩解。
戴氏指出,凡是活動便會出現痰聲,火氣旺盛的人,症狀時好時壞,吃東西時症狀會減輕,吃完後又會開始喘息。大體上來說,這是因為胃部有實火,膈膜上有粘稠的痰,吃東西時,痰會向下墜落,喘息的症狀會暫時停止,但食物進入胃部後不久,反而會助長火氣,痰液再次上升,喘息的症狀會更加嚴重。一般人都不知道這個原因,將其視為胃虛來治療,使用燥熱的藥物,這無異於火上加油。以前有人得了這種病,眾多醫生都當作胃虛來治療,但效果不佳,後來使用導水丸排出了幾次,病情才得以緩解。
婁全善治療了一位五十多歲的婦女,她本來就有痰火的問題,某天突然大喘,痰如泉水般湧出,全身汗水如油,脈象浮且洪,看起來像是生命垂危的樣子,他迅速使用了麥門冬二錢、人參三錢、五味子一錢五分,煎煮後服用,喘息停止,汗停,病情得到改善。
《本草綱目》中記載了一個五十多歲的男子,他患了感冒並咳嗽,喉嚨發出如打鼾的聲音,服用了一劑獨參湯後,鼾聲消失了,服用二到三劑後,咳嗽也逐漸減輕,服用二到三斤後,病情終於完全恢復。本草中記載,對於虛喘,可以單用人參磨成粉,用雞蛋清混合新抽取的水調服一錢。曾經有兩人一同行走,其中一人含著人參,另一人沒有,兩人走了三五里路,沒含人參的人喘息得很厲害,含人參的人卻呼吸平穩。這可以驗證人參穩定喘息的功效。
哮症是因為膈膜中有堅固的痰,外部受到非季節性的感染,導致寒氣束縛於表面,體內的陽氣集中在膈膜中,無法釋放,熱氣壅塞,氣息逆流,因此發出粗啞的聲音,這是由於外部感染過度。氣息急促則為喘息,這是肺部虛弱的表現。然而,哮症遇到寒冷會發作的原因有兩個,一是體內外都寒,應溫暖肺部以去除寒痰。若是寒包熱的情況,應趁著八九月天氣未轉寒時,先使用大承氣湯來排出痰熱,等到冬天來臨,寒氣不再包圍熱氣,哮症自然就不會發作。
上氣喘息,脈象滑且四肢溫暖的,存活機率高。脈象滯澀且四肢冰冷的,死亡機率高。喘息且氣息逆流,脈象快速且有熱感,無法躺下休息的,難以治療。身體汗水如油,汗出後皮膚濕潤,喘息不止的,將會死亡。目光直視且胡言亂語的,同時伴有喘息的,將會死亡。通常大病後發生的哮症,大多危險。上氣喘息且下部瀉瀉的,將會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