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二 (2)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二 (2)
1. 人參蛤蚧散
治三年肺氣上喘咳嗽,咯唾膿血,滿面生瘡,遍身黃腫。
蛤蚧(一對,全者,河水浸五宿日,換水洗去腥,酥,炙黃),杏仁(去皮、尖),人參,甘草(炙,各五錢),知母,桑白皮,茯苓,貝母(各三兩),為細末,瓷盆內盛,每日用茶點二錢,神效。
一方
治久嗽肺胃虛損,咽喉枯燥,用此清潤。惟音啞者,不宜服。
人參(一錢),麥冬(二錢),蜜水炒桑皮(一錢五分),薏苡仁(三錢),生甘草(四分),鹽水泡橘紅(六分),白茯苓(一錢二分),鮮百合(七片),北五味子(五粒),用豬肺管一個,煎湯三鍾,去浮沫並管,入藥煎至一鍾,溫和徐徐咽。
白話文:
【人參蛤蚧散】
用於治療長達三年的肺部疾病,症狀包含呼吸困難、劇烈咳嗽、咳出帶有膿血的痰,面部長滿痤瘡,全身呈現黃疸與水腫。
使用方法如下:取一對完整的蛤蚧,先用河水浸泡五天五夜,每天更換新水清洗去除腥味,再塗抹上酥油,烘烤至金黃色;去皮去尖的杏仁、人參、炙甘草各五錢,知母、桑白皮、茯苓、貝母各三兩,全部研磨成細粉,裝在瓷盆裡,每日取兩錢,用茶水沖服,效果神奇。
另一個處方:
用於治療長期咳嗽,肺部及胃部虛弱損傷,喉嚨乾燥,此處方能清熱滋潤。但若聲音嘶啞的人不適合服用。
所需材料包括:人參一錢,麥冬二錢,蜜水炒制的桑皮一錢五分,薏苡仁三錢,生甘草四分,鹽水浸泡的橘紅六分,白茯苓一錢二分,新鮮百合七片,北五味子五粒。將豬肺管一根,煮沸水三碗,去掉浮沫和肺管,再加入上述藥材煎煮至一碗,溫熱後慢慢吞服。
2. 方脈喘症合參
喘有寒、有熱、有水病。寒喘遇寒則發,熱喘發於夏,而不發於冬水病者,小便澀,胸膈滿悶,腳微腫是也,更有肺熱,有肺虛,有胃熱,有腎虛,最宜分別。
夫呼吸急促者,謂之喘,喉中有聲響者,謂之哮,然痰盛而喘,則治痰為本,而利氣為標,氣實而喘,則氣反為本,痰反為標,哮喘未發,以扶正為要,已發以攻邪為主,若自少腹下火氣衝於上而喘者,宜補陰以斂之。凡咳不得臥,其脈浮,按之虛而澀者,為陰虛,去死不遠,慎勿下之,下之必死,大宜補陰壯火,火歸則為氣為痰,俱不泛上矣。
苦久病肺虛而發喘者,必少氣而喘,右寸脈微,或虛大無力,宜阿膠、人參、五味補之。新病氣實而喘者,寸脈沉實,痰涎壅盛,呼吸不利,宜桑白皮、苦葶藶瀉之。凡喘正發時無痰,將愈時卻吐痰者,乃痰於生髮之時閉塞不通,故喘甚。當於其時,開其痰路則喘易安也,宜桔梗湯及枳殼、栝蔞、杏仁之類,引出其痰,候痰出喘退,卻調其虛實。
喘者,張口抬肩者是也。短氣者,呼吸雖數,而不能相續,似喘而不搖肩,似呻吟而無痛者是也。戴復庵曰:短乏者,下氣不接,上呼不來,語言無力,宜補虛,四桂飲木香減半,加山藥、黃耆各一錢。東垣曰:胸滿少氣短氣者,肺主氣,氣不足乃爾氣短,小便利者,四君子湯去茯苓加黃耆。
更曰,少氣短氣,治法各異。夫短氣有虛有實,治法有補有瀉,故曰,短氣有屬飲,脈必弦滑,宜苓朮甘桂之類滲之,或從小便中去之,一屬氣虛,脈必不足,若少氣則純屬不足也。治惟有補而已,中年人病後,氣促痰嗽,腿足冷腫,腰骨大痛,面目浮腫,太陽作痛,悉屬命門火衰,陽虛之候,用八味丸料佳。若作痰治立危。
婦人產後喘,乃急症極危多死,此名孤陽絕陰,因所下過多,榮血暴竭,衛氣無依,獨聚肺中,故令喘促,喉中氣急也,宜濃煎獨參湯,或大料芎歸湯。若惡露不快散血停凝,上熏於肺,亦今喘急者,但云惡露,而喘自定。
《經》曰:諸逆衝上,皆屬於火。華佗云:肺氣盛為喘。《活人書》云:氣有餘則喘。後代集症類方,不過遵此而已。獨海藏云:氣盛當作氣衰,有餘當認作不足,肺氣果盛與有餘,則清肅下行,豈復為喘?以其火爍俱陰,衰與不足而為喘焉,所言盛與有餘者,非肺之氣也,肺中之火也。海藏之辨。
發千古之精奧,惜乎啟其端,未竟其火之所由來,夫火之有餘,水之不足也。陽之有餘,陰之不足也。凡諸逆沖之火,皆下焦衝任相火,出於肝腎者也。腎水虛衰,相火偏勝,壯火食氣,銷爍肺金,烏得而不喘焉?丹溪云:喘有陰虛,自小腹下引起而上,宜四物湯加青黛、竹瀝、陳皮入童便煎服。如挾痰喘者,四物加枳殼、半夏,補陰以化痰。
白話文:
喘的病症有寒、熱和水濕三種。寒喘遇到寒冷天氣就會發作,熱喘在夏天發作,冬天不會發作;水濕引起的喘,會小便不順暢,胸口和隔膜之間覺得悶脹,腳會稍微浮腫。喘的病症還有肺熱、肺虛、胃熱、腎虛等不同的原因,最好仔細分辨清楚。
呼吸急促就叫做喘,喉嚨裡有聲音則叫做哮。如果因為痰太多而喘,治療的重點在於化痰,理氣是次要的;如果因為氣太過旺盛而喘,理氣反而是重點,化痰是次要的。哮喘還沒發作時,要以扶正氣為主;發作時,則以祛邪氣為主。如果是因為下腹部的火氣往上衝而導致喘,則要滋補陰氣來收斂它。如果咳嗽到無法躺下,脈象浮,按下去卻覺得虛弱而澀,這是陰虛的表現,離死亡不遠了,千萬不能用瀉下的藥物,用了必定會死。最適合的方法是滋補陰氣,使火氣歸於正常,這樣氣和痰才不會往上衝。
如果是久病導致肺虛而喘,一定會感到氣短而喘,右手的寸脈會很微弱,或虛大無力,適合用阿膠、人參、五味子來補養。如果是新發病的實證喘,寸脈會沉實有力,痰液很多,呼吸不順暢,適合用桑白皮、苦葶藶來瀉肺氣。如果喘發作時沒有痰,快要好的時候卻吐痰,這是因為痰在氣機開始升發時被堵塞,所以喘得厲害。這時應該疏通痰液的通道,喘就會比較容易平息,可以用桔梗湯,或枳殼、栝樓、杏仁等藥物,來引出痰液,等到痰出來後喘就消退,然後再調理虛實。
喘的表現是張開嘴巴、聳著肩膀;短氣則是呼吸次數雖然多,但不能連續,看起來像喘,卻沒有聳肩,像呻吟,卻沒有疼痛。戴復庵說:短乏是因為氣往下接不上,往上呼氣吸不進來,說話無力,適合用補虛的方法,可用四桂飲,木香減半,再加山藥、黃耆各一錢。東垣說:胸口悶脹、氣短的人,是因為肺主氣,氣不足才這樣,如果小便順暢,可以用四君子湯去掉茯苓,加上黃耆。
另外有人說,少氣和短氣的治療方法各不相同。短氣有虛有實,治療方法有補有瀉。所以說,短氣有屬於痰飲的,脈象一定是弦滑,適合用茯苓、白朮、甘草、桂枝等藥來滲濕,或者從小便排出。有一種屬於氣虛,脈象一定不足,如果是少氣,就純粹是氣不足了,只能用補的方法。中年人病後,出現氣促、咳嗽、腿腳冰冷浮腫、腰骨劇痛、臉部浮腫、太陽穴疼痛等症狀,都屬於命門火衰、陽虛的表現,適合用八味丸。如果當作痰來治療,就會很危險。
婦人生產後喘,是急症,非常危險,常常會死亡,這種情況叫做孤陽絕陰,是因為生產時流血過多,導致陰血突然耗竭,衛氣沒有依附,獨自聚集在肺中,所以會喘得很急,喉嚨裡的氣很急促。適合用濃煎的獨參湯,或大劑量的芎歸湯。如果惡露沒有排乾淨,導致瘀血停滯,往上熏肺,也會導致喘急,只要把惡露排乾淨,喘就會自然平息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各種氣逆往上衝的症狀,都屬於火。華佗說:肺氣過於旺盛就會喘。《活人書》說:氣有餘就會喘。後代醫家總結的病症和方劑,都只是遵循這些說法而已。只有海藏說:氣盛應該當作氣衰,有餘應該當作不足,如果肺氣真的過於旺盛或有餘,就會清肅下降,怎麼還會喘呢?之所以會喘,是因為陰虛導致火熱過盛,衰竭不足而造成的。他所說的盛和有餘,不是肺的氣,而是肺中的火。海藏的辨證非常精闢。
這番話闡述了千古醫理的精髓,可惜只提出了一個開端,沒有說明火的根源。火之所以會過盛,是因為水不足;陽之所以會過盛,是因為陰不足。各種氣逆往上衝的火,都是下焦衝任的相火,從肝腎而出。腎水虛衰,相火就偏於旺盛,旺盛的火會消耗氣,損耗肺金,怎麼可能不喘呢?丹溪說:喘有陰虛的,是從小腹下引起而往上的,適合用四物湯,加上青黛、竹瀝、陳皮,用童便煎服。如果夾雜著痰,可以用四物湯加上枳殼、半夏,補陰來化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