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二 (4)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二 (4)
1. 方脈咳嗽合參
先養肺金,抑心肝虛熱而和其腎則愈。凡此者,皆他臟受邪,火自內起,熏蒸焚灼而作咳嗽者,亦良多矣。
咳雖肺病,五臟六腑皆能致之,然總其綱領,不過內傷、外感而已。風寒暑濕傷其外,則先中於皮毛,皮毛為肺之合,肺邪不解,他經亦病,此自肺而後傳於諸臟也。勞欲情志傷其內,則臟氣受傷,先由陰分而病及上焦,此皆諸臟而後傳於肺也。凡自表而入者,病在陽,宜辛濕以散邪,則肺清而欬愈,自內而生者,病在陰,宜甘以壯水,潤以養金則肺寧而欬愈。治表者,藥不宜靜,靜則留連不解,變生他病,故忌寒涼收斂,經所謂肺欲辛是也。
治內者,藥不宜動,動則虛火不寧,燥癢愈甚,故忌辛香燥熱,《經》所謂辛走氣,氣病無多食辛是也。然治表者,雖宜動以散邪。若形病俱虛者,又當補中氣而佐以和解,倘專於發散,恐肺氣益弱,腠理益疏,邪乘虛入,病反增劇也。治內者,雖宜靜以養陰。若命門火衰,不能歸元,則參耆桂附,在所必用,否則氣不化水,終無補於陰也。
至夫因於火者,宜清;因於濕者,宜利;因痰者,消之;因氣者,理之,隨其所見之證而調治。在老人虛人皆以濕養脾肺為主,稍稍治標可也。若欲速愈而亟攻其邪,因而危困者,多矣。
肺受火傷則氣逆而為欬,脾有停濕,則生痰而作嗽,雖分六腑五臟之殊,而其要皆主於肺,蓋肺為清虛之府,一物不容,毫毛必咳,又為嬌臟,畏熱畏寒,火刑金故嗽,水冷金寒亦嗽,故咳嗽者,必責之肺,以肺為氣之主而出聲也。然治之之法,不在於肺,而在於脾,不專在脾而反歸重於腎,蓋脾者,肺之母,腎者,金之子,虛則補其母,虛則補其子,故《經》曰:咳嗽煩冤者,腎氣之逆也。
如外感風寒而咳嗽者,今人率以麻黃、枳殼、紫蘇之類,發散表邪,謂從表而入者,自表而出。如果形氣病氣俱實者,一汗而愈。若形氣病氣稍虛者,宜以補脾為主,而佐以解表之藥,蓋脾主中氣,肺主皮毛,惟其虛也,故腠理不密,風邪易以入之。若脾肺不虛,邪何從而入耶?,古人所以制參蘇飲中必有參,桂枝湯中有芍藥、甘草,解表中兼實脾也。脾實則肺金有養,皮毛有衛,則已入之邪易以出,而後來之邪無自而入矣。
若專以解表則肺氣益虛,腠理益疏,外邪乘間而來者,何時而已耶,須人參、黃耆、甘草以補脾,兼桂枝以驅邪,此不治肺而治脾,虛則補其母之義也。有火爍肺金而咳嗽者,宜清金降火,今之醫書中論清金降火者,以黃芩、天冬、麥冬、桑皮清肺金,黃連降心火,石膏降胃火,四物知柏降陰火,貝母、栝蔞,竹瀝、枇杷葉潤肺而化痰。以上治法,豈不平正通達耶,殊不知清金降火之理,似是而實非,補北方正所以瀉南方也。
白話文:
首先要滋養肺部的金氣,抑制心肝的虛火,並調和腎臟,這樣才能痊癒。這些情況通常都是其他臟腑受到邪氣侵擾,火氣從內部產生,向上熏蒸灼燒而導致咳嗽,這種情況也很多。
咳嗽雖然是肺部的疾病,但五臟六腑都有可能導致咳嗽。總體來說,不外乎內傷和外感兩種原因。風寒暑濕這些外邪侵犯人體,首先會侵入皮膚毛孔,而皮膚毛孔是肺部的外在屏障。肺部的邪氣如果沒有解除,其他經絡也會生病,這是從肺部傳染到其他臟腑的過程。如果因為過度勞累、慾望過多、情緒不佳而導致內傷,臟腑的氣機就會受損,先從陰分開始,然後向上影響到上焦,這是從其他臟腑傳染到肺部的過程。凡是從體表侵入的病邪,病位在陽,應該用辛散的藥物來發散邪氣,這樣肺氣清淨,咳嗽就會痊癒。凡是從內部產生的病邪,病位在陰,應該用甘味的藥物來強壯腎水,用潤養的藥物來滋養肺金,這樣肺氣安寧,咳嗽就會痊癒。治療體表病邪時,藥物不宜靜止,靜止則會讓邪氣滯留不散,引起其他疾病,所以要忌用寒涼收斂的藥物,正如醫書所說“肺氣喜歡辛味”。
治療內部病邪時,藥物不宜過於活動,過於活動則會讓虛火不安寧,乾燥瘙癢的症狀會更加嚴重,所以要忌用辛香燥熱的藥物,正如醫書所說“辛味能使氣散,氣病時不宜多食辛味”。然而,治療體表病邪時,雖然宜用活動的藥物來發散邪氣,但如果身體虛弱,又當以補養中氣為主,輔助以調和的藥物。如果只專注於發散,恐怕會使肺氣更加虛弱,皮膚毛孔更加疏鬆,邪氣會趁虛而入,反而會讓病情更加嚴重。治療內部病邪時,雖然宜用靜養的藥物來滋養陰氣,但如果命門的火氣衰弱,無法歸於本源,就必須使用人參、黃耆、肉桂、附子這些藥物,否則氣不能化為水,對滋養陰氣就沒有幫助。
至於因為火氣引起的咳嗽,應該用清熱的藥物;因為濕氣引起的咳嗽,應該用利濕的藥物;因為痰液引起的咳嗽,應該用化痰的藥物;因為氣機不暢引起的咳嗽,應該用理氣的藥物。要根據所見的具體症狀來進行調理治療。對於年老體弱的人,都應該以滋養脾肺為主,稍微治療一下表症就可以了。如果想要快速痊癒而急於攻伐邪氣,反而會使病情更加危險,這種情況很多。
肺部受到火邪損傷,就會導致氣機逆亂而咳嗽;脾臟有停滯的濕氣,就會產生痰液而咳嗽。雖然咳嗽的原因可以分六腑五臟的不同,但總的來說,都主要與肺有關。因為肺是清虛的臟腑,容不下一點雜質,哪怕只有一點點毛髮也會引起咳嗽。而且肺又是一個嬌嫩的臟腑,怕熱又怕冷。火邪侵犯肺金會導致咳嗽,寒冷侵犯肺金也會導致咳嗽。所以咳嗽的原因,必然要歸咎於肺,因為肺是主導氣機和發聲的器官。然而,治療咳嗽的方法,不在於肺,而在於脾,而且不單單在於脾,最終要歸於腎。因為脾是肺的母親,腎是肺的兒子。虛弱就要補養它的母親,虛弱就要補養它的兒子。所以醫書上說:“咳嗽煩悶不安,是因為腎氣上逆的緣故。”
如果因為外感風寒而咳嗽,現在的人大多會使用麻黃、枳殼、紫蘇之類的藥物,來發散體表的邪氣,認為從體表進入的病邪,就應該從體表發散出去。如果身體和氣機都比較強壯,一發汗就可以痊癒。如果身體和氣機稍微有些虛弱,就應該以補養脾氣為主,輔助一些解表的藥物。因為脾主導中氣,肺主導皮膚毛孔,只有在虛弱的時候,皮膚毛孔才會不緊密,風邪才容易侵入。如果脾肺不虛弱,邪氣又怎麼會侵入呢?古人所以在參蘇飲中必須用人參,桂枝湯中必須有芍藥、甘草,就是在解表的同時兼顧補養脾氣。脾氣強健,肺金就能得到滋養,皮膚毛孔有了防禦,那麼已經侵入的邪氣容易排出,而後來的邪氣就沒有機會侵入。
如果只專注於解表,那麼肺氣就會更加虛弱,皮膚毛孔會更加疏鬆,外邪就會趁虛而入,那何時才能痊癒呢?必須用人參、黃耆、甘草來補養脾氣,同時用桂枝來驅散邪氣。這就是不直接治療肺,而是治療脾,這是“虛則補其母”的道理。如果因為火邪灼傷肺金而咳嗽,就應該用清熱瀉火的藥物。現在的醫書中討論清熱瀉火,會用黃芩、天冬、麥冬、桑白皮來清肺熱,用黃連來降心火,用石膏來降胃火,用四物湯加知母、黃柏來降陰火,用貝母、栝蔞、竹瀝、枇杷葉來潤肺化痰。以上這些治法,難道不是平穩通達的嗎?其實並不然,清熱瀉火的道理,看似正確,實際上是錯誤的,補養北方(腎)才是真正瀉了南方(心)的火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