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二 (3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二 (3)

1. 方脈咳嗽合參

凡飲水一二口而暫止者,並飲酒後而嗽減者,冷嗽也。咳與嗽,本兩字義,《內經》作一證連言之,咳者,氣動也,陽也。嗽者,兼血也,陰也。故曰咳者,有聲無痰,本傷乎氣;嗽者,有痰無聲,本傷乎血;聲痰俱發,氣血俱傷,其本雖殊,其標則一。

《經》曰:秋傷於濕,冬必咳嗽,是知脾無留濕,雖傷肺氣,不為痰也。假今濕在肝經,謂之風痰;濕在心經,謂之熱痰;濕在脾經,謂之濕痰;濕在肺經,謂之氣痰;濕在腎經,謂之寒痰,宜隨證治之。咳而無痰者,以辛甘潤其肺,咳而嗽者,治痰為先,故以南星、半夏勝其痰,而嗽自愈,枳殼、陳皮利其氣,而痰自下。若氣從臍下逆奔而上者,乃腎虛不能收氣歸元,切勿徒事於肺,當以破故紙、安腎丸主之。

夫咳嗽生痰上氣,多因陰血不足,虛火虛氣上浮而為患也。欲消其痰,轉耗其血,欲行其氣,更泄其元,況從來痰藥入腹,其痰不過暫開復閉,有損無功,理宜以微陽之藥開其痰,繼以純陰之藥補其根,迨至痰之開者復閉,而所用生血之藥,早已從天而降,日續一日,久久而血生,血生而氣返血室,如浪子歸家,復能振作立業,所藉以驅膠結之痰,即此氣也。此際略加化痰之藥,則痰去氣存,自然痊可。

然飲食最宜致慎,不但肥甘生痰,厚味傷陰,即平旦至日中行陽二十五度,飲食易消,故不成痰,日中至合夜,行陰二十五度,飲食不消,故易成痰,是以釋教過午戒食,亦護身之一則也。

丹溪云:乾咳嗽極難治,此係火鬱之甚,乃痰鬱火甚在肺上,以苦桔梗開之,下用補陰降火藥,不已即成勞,宜重補陰,蓋肺為華蓋,五臟六腑,火自內起,熏蒸焚灼,水涸金傷。若至久咳聲啞,是肺管破也,不治。在初起者,是寒包熱,辛以散之。

《衍義》云:有婦人患熱久嗽,身如炙,肌瘦將成肺勞,以枇杷葉、木通、款冬花、紫菀、杏仁、桑皮各等分,大黃減半,如常制蜜丸,櫻桃大,食後夜臥,含化一丸,未終劑而愈。又有久嗽不已,飢則胸中大痛,須視上唇有白點如粞者,此蟲齧其肺也。用百部膏一味,加烏梅、檳榔與服,下其蟲則愈。肺蟲其形如蠶,令人咳嗽聲嘶也。

古方治火鬱乾咳嗽者,甚少,治風寒濕咳嗽者,甚多,蓋不分內外所因,新久之異也。夫形寒飲冷,則咳嗽有痰,固當以溫寒散濕為主,如人參、半夏之類。若夫氣動火炎久咳嗽無痰,又當以清熱潤燥為先,如天冬、麥冬、知母、貝母、石膏、栝蔞之類。世人徒知肺主皮毛,外感風寒為寒,不知傳裡郁久變為熱也。

況五臟之尊,心雖為主,而肺居其上,肺為華蓋,下覆四藏,合天之德,通達風氣,性愛溫而惡寒惡熱,心火若炎,上蒸其肺,金被火傷則葉萎,倚著於肝,肝發癢則嗽。更有心肝虛弱,不能傳陽於下焦,遂至正陽俱暗,變成嗽矣。肺嗽因萎,倚著於肝,而成病者,猶木扣金鳴也。

白話文:

喝一兩口水就能暫時止咳,或喝酒後咳嗽減輕的,都屬於冷咳。咳嗽和嗽,本來是兩個不同的字,在《黃帝內經》裡被當作一個症狀連在一起說。咳嗽是指氣在動,屬於陽;嗽是指兼有血,屬於陰。所以說,咳嗽是有聲音沒有痰,主要是傷了氣;嗽是有痰沒有聲音,主要是傷了血;如果聲音和痰都有,那就是氣和血都傷了。雖然它們的根本原因不同,但表現出來的症狀是一樣的。

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秋天受濕邪侵擾,冬天一定會咳嗽。」這表示脾如果沒有留滯濕氣,即使傷了肺氣,也不會產生痰。如果濕氣在肝經,就叫做風痰;濕氣在心經,就叫做熱痰;濕氣在脾經,就叫做濕痰;濕氣在肺經,就叫做氣痰;濕氣在腎經,就叫做寒痰。應該根據不同的情況來治療。咳嗽沒有痰的,應該用辛味、甘味、潤肺的藥物來治療;咳嗽又有痰的,應該先治療痰。所以用南星、半夏來去除痰,咳嗽自然會好;用枳殼、陳皮來疏通氣機,痰自然會下降。如果氣從肚臍下方向上衝,那是因為腎虛不能收納氣,不要只針對肺來治療,應該用破故紙、安腎丸來治療。

咳嗽產生痰、氣往上衝,多半是因為陰血不足,虛火虛氣往上浮動造成的。想要消除痰,反而會損耗血;想要疏通氣,反而會洩耗元氣。何況從來化痰藥吃進肚子,痰不過是暫時鬆開又閉合,沒什麼效果,反而有害。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用微溫的藥物打開痰,然後用純陰的藥物來補養根本。等到痰不再閉合時,補血的藥物也已經發揮作用,每天持續服用,久而久之血就能產生,血產生後氣就能返回血室,就像浪子回到家,能夠重新振作起來。用來驅除黏稠痰的,就是這股氣。這時只要稍微加上化痰的藥物,痰去氣存,自然就能痊癒。

飲食方面最需要注意,不只肥膩甘甜的食物會生痰,濃厚的味道也會損傷陰液。早上到中午,陽氣運行二十五度,食物容易消化,所以不會形成痰;中午到晚上,陰氣運行二十五度,食物不容易消化,所以容易形成痰。因此佛教提倡過午不食,也是為了保護身體。

朱丹溪說:「乾咳非常難治。」這是因為火氣鬱積太嚴重,痰鬱積在肺部,導致火氣更旺。應該用苦味的桔梗來開導,下方用滋陰降火的藥物。如果還不好,就容易變成肺癆,需要大量滋陰。肺就像一個華蓋,覆蓋著五臟六腑,如果體內有火,就會向上熏蒸燒灼,導致肺裡的水分耗竭、肺部受損。如果久咳到聲音嘶啞,那是肺部的管道破裂了,無法治癒。如果是剛開始咳嗽,屬於寒包熱的症狀,應該用辛味的藥物來發散。

《衍義》說:有個婦人得了熱症引起的久咳,身體像被火烤一樣,肌肉消瘦,快要變成肺癆。用枇杷葉、木通、款冬花、紫菀、杏仁、桑白皮各等分,大黃減半,像平常一樣製作成蜜丸,像櫻桃那麼大,飯後睡前含服一顆,還沒吃完就痊癒了。還有人久咳不止,肚子餓的時候胸口會劇烈疼痛。如果看到上嘴唇有像米粒一樣的白點,這是肺裡面有蟲子在咬。用百部膏單味,加上烏梅、檳榔一起服用,把蟲子打下來就會好。肺蟲的樣子像蠶,會讓人咳嗽聲音嘶啞。

古代的方子,治療火鬱引起的乾咳的很少,治療風寒濕引起的咳嗽的很多。這是因為沒有區分內外原因和病程長短。如果身體受寒、喝了冷飲,咳嗽有痰,當然應該以溫散寒濕為主,像是人參、半夏之類的藥物。如果氣機躁動、火氣旺盛、久咳無痰,就應該以清熱潤燥為主,像是天冬、麥冬、知母、貝母、石膏、瓜蔞之類的藥物。世人只知道肺主皮毛,外感風寒是寒,卻不知道病邪傳到內部,鬱積久了會轉變成熱。

況且五臟之中,心雖然是主宰,但肺的位置在它上面,就像華蓋一樣,覆蓋著四臟,符合天道的運行,能通達風氣。肺喜歡溫和,討厭寒冷和燥熱。如果心火過於旺盛,就會向上蒸烤肺,使肺受損而萎靡,依附於肝臟。肝臟如果發癢,就會引起咳嗽。更有心肝虛弱,不能把陽氣傳送到下焦,導致全身陽氣衰弱,也會引起咳嗽。肺臟因為萎靡而依附於肝臟,導致疾病,就像用木頭敲擊金屬一樣會發出聲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