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二 (3)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二 (3)
1. 論哮(兒科)
哮吼喘者,喉中如拽鋸,如水雞之聲者是也。如氣促而連屬不能以息者,即謂之喘。夫哮以聲響名,喘以氣息言耳。喉如鼾聲者為虛,喉如水雞聲者為實。丹溪曰:治哮必用薄滋味,專主於痰,宜大用吐藥,吐藥中宜多用醋,不可純用涼藥,兼當帶表散,蓋此是寒包熱也。亦有虛而不可吐者,慎之。
總是痰火內郁,風寒外束而然,亦有過啖鹹酸,邪入腠理而致者,治法須審其新久虛實可也。
一朱姓兒,三歲,哮喘大作,聲聞鄰里,二三日不止,身熱汗出。一醫投以滾痰丸利之,下瀉二三次,其勢更甚,六脈洪數,胸脅扇動,扶肚抬肩,旦夕無寧刻,粒米不能食,頭汗如雨,數日不寐,勢甚危迫,乃延余治,余曰誤矣。夫聲出於氣喉,連喘數日,下元已傷矣。今已峻利藥,從食喉下之,伐及無辜,下元更虛極矣。
所以有扶肚抬肩,惡候來也,令以人參,麥冬各一錢,五味子七粒,肉桂三分,水煎溫服,一日二劑,服後而哮聲頓減,至夜復作,次日往視,余曰:此氣少夏,而陰未有以配之也,乃以八味之加牛膝、麥冬、五味子者,內熟地,每劑五六錢,桂附,每劑各四分,水煎冷服,午前午後各一劑,服後而竟熟睡,醒來飲食大進,其聲悉止,次日往視,喘熱俱已。但勞力運動,喘聲微有,此未還元之故也。
以生脈飲調理三四日,精神全復。
白話文:
【討論哮症(兒科)】
哮症的特徵是喉嚨中會發出像鋸木頭或水雞的聲音。如果呼吸急促且連續無法休息,這就是喘症。哮是根據聲音來命名的,喘則是根據呼吸狀態來描述。如果喉嚨的聲音像打鼾,這代表虛證;如果像水雞的聲音,則是實證。丹溪指出:治療哮症應避免重口味的食物,主要針對痰處理,應該大量使用催吐藥物,且在催吐藥中應多加醋,不能單純使用寒涼藥物,同時要兼顧表散,因為這是寒包熱的情況。但也有虛證不適合催吐的情況,這點需特別小心。
哮症通常是由於痰火內鬱,風寒外束所導致,也有因過量食用鹹酸食物,導致邪氣進入皮膚肌腠所引發,治療時必須判斷病情的新舊與虛實。
有一個三歲的朱姓孩童,哮症嚴重發作,聲音大到鄰居都聽得到,兩三天不停,且身體發熱冒汗。一位醫生給予滾痰丸治療,導致他拉肚子兩三次,病情反而更加嚴重,脈搏洪大快速,胸脇起伏劇烈,手扶著肚子抬高肩膀,晝夜不得安寧,完全吃不下飯,頭上汗水如雨,好幾天沒睡覺,情況非常危急,於是找我診治。我說這治療方式錯了。聲音由氣喉發出,連喘了好幾天,下元已經受損。現在又使用強效的利尿藥物,從食道下嚥,無辜的下元受到更大的損傷。
因此出現扶肚抬肩等不良徵兆。我開了人參、麥冬各一錢,五味子七粒,肉桂三分,用水煎煮溫服,一天兩次,服用後哮症聲音明顯減弱,到了晚上又發作,第二天去看他,我說:這是因為氣血尚不足,陰氣還沒有足夠補充。於是改用八味地黃丸加上牛膝、麥冬、五味子,內含熟地,每劑五六錢,桂附,每劑各四分,用水煎煮冷服,中午前後各一次,服用後竟然熟睡,醒來後食慾大增,哮症聲音全消,第二天去看他,喘息和發熱都已經消失。但只要勞累或運動,喘息聲會微微出現,這是因為尚未完全恢復。
再以生脈飲調理三四天,精神完全恢復。
2. 款花五味子湯
治小兒久嗽。
款冬花,五味子,麻黃,馬兜鈴,杏仁(去皮,尖,各二錢),甘草(炙,一錢),水煎,食遠服。
白話文:
這是在治療小孩長時間咳嗽的藥方。
使用款冬花、五味子、麻黃、馬兜鈴以及去了皮和尖的杏仁各二錢,再加上炙過的甘草一錢。將這些材料用水煎煮後,在飯後服用。
3. 人參寧肺湯
治小兒肺胃俱寒,涎喘氣急,不得安眠。
人參,五味子,茯苓,白朮,陳皮(去白),甘草(炙,各三錢),薑棗水煎,食遠服。
白話文:
這是在治療小孩肺部和胃部都感到寒冷的情況,出現口涎多、呼吸急促且喘,導致無法好好睡覺的症狀。
所需藥材包括:人參、五味子、茯苓、白朮、陳皮(要去除內側白色部分)、甘草(需先炙過,以上各藥材用量皆為三錢),使用薑和棗煮的水來煎藥,應在飯後一段時間服用。
4. 杏蘇飲
治小兒喘急,咳嗽不止。
杏仁(去皮、尖,炒),紫蘇子(炒),陳皮(去白),赤茯苓,桑白皮,大腹皮,半夏曲,甘草(炙,各一錢),姜水煎,食遠服。
白話文:
這是在治療小孩呼吸急促,不停咳嗽的杏蘇飲配方。
需用的材料有:杏仁(要去掉外皮和頂尖部分,然後炒過)、紫蘇子(炒過)、陳皮(要去掉內層白膜)、赤茯苓、桑白皮、大腹皮、半夏曲以及甘草(要炙過,每種材料各一錢)。這些材料用薑水來煎煮,應在飯後一段時間服用。
5. 貝母膏
治風熱天哮。
黑玄參(焙),山梔(炒),天花粉(焙),川貝母(焙),枳殼(焙),橘紅,百部(炒),黃芩(焙),杏仁(去皮、尖,炒,各一兩),桔梗(焙),粉甘草(焙,各五錢),薄荷(焙,七錢淨葉),蜜丸,彈子大,燈心湯,或淡竹葉湯化下。
白話文:
【貝母膏】
主治風熱引起的哮喘。
使用下列藥材,其中黑玄參、山梔、天花粉、川貝母、枳殼、黃芩和杏仁(需先去皮及尖端)各一兩,全部先烘焙過;橘紅、百部則需炒過;桔梗和粉甘草各五錢,也需烘焙過;薄荷七錢,取其淨葉並烘焙。將所有藥材製成蜜丸,大小如彈珠。服用時,可用燈心草湯或淡竹葉湯來溶解藥丸後服下。
6. 潤肺化痰膏
大白梨汁(一斤),白茯苓(四兩,乳制,曬乾,研極細末),麥冬(四兩,熬汁),川蜜(一斤),川貝母(二兩,去心研末),核桃肉(四兩,去皮,淨,搗爛),先將梨汁熬熟,次將蜜煉熟,入前藥在內,再熬成膏。如痰有血,入童便四兩在內,每早空心白湯調半茶鍾服。
白話文:
【潤肺化痰膏】
取大白梨榨汁一斤,選用白茯苓四兩,先用牛奶處理後曬乾,然後磨成極細的粉末;麥冬四兩,熬煮成汁;四川蜂蜜一斤;川貝母二兩,去掉心部後研磨成末;核桃肉四兩,去掉外皮,清洗乾淨後搗成泥狀。首先將梨汁熬煮至濃稠,接著將蜂蜜煉製到適宜的粘稠度,然後將上述所有藥材加入其中,再次熬煮成膏狀。
如果痰中帶有血絲,可在製作過程中加入四兩的孩童尿液。每日清晨,在空腹狀態下,用熱水調和半茶杯的膏體服用。
7. 清化丸
治肺郁痰喘。
貝母,杏仁,青黛,為末,蜜和薑汁丸,口含噙化。
白話文:
用於治療因肺部鬱悶導致的痰多及呼吸困難。
製作方法:將貝母、杏仁、青黛研磨成粉末,再加入蜂蜜與薑汁混合製成丸狀,使用時含在口中慢慢融化吸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