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一 (20)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一 (20)
1. 任督二脈導引秘旨
初時行三日,發大汗,以攻陰邪,進熱粥以發汗渴,則漱玉泉以嚥下之,飢則炊熱粥以食之,如患在上身,收氣當存想其處,放氣則散於下身,患在下身,收氣亦存想其處,放氣則歸於丹田,患在遍身,當分經絡,屬上屬下,運法亦如之。
白話文:
剛開始練習的前三天,會大量流汗,這是為了驅除體內的陰寒邪氣。接著可以喝熱粥來幫助發汗,如果口渴,就用唾液漱口後吞下。感到飢餓時,就煮熱粥來吃。如果病痛在上半身,當收氣時,就要想像氣集中在病痛的地方,當放氣時,則讓氣散發到下半身。如果病痛在下半身,收氣時也要想像氣集中在病痛的地方,放氣時則讓氣回到丹田。如果病痛遍布全身,就要分辨病痛屬於哪條經絡,是偏向上半身還是下半身,依照上述方法來運氣。
2. 十二段錦
一叩齒齒為骨余,常宜叩聲,使筋骨活動,身神清爽。每叩三十六數,小解閉口咬緊,解畢方開,永無齒疾。
二咽律,將舌抵上齶,久則津生滿口,便當嚥下,嚥下汩然有聲,以多咽為妙,使靈液灌溉五臟,則火自降矣。
三浴面部,將兩手自相摩熱,覆而擦之,自頸及髮際,如浴面之狀。
四鳴天鼓,雙手於耳,以指頭彈腦後兩骨,二十四次,其聲狀大為焦。
五運膏肓穴,此穴在肩上背心兩旁,藥石針灸不到之處,常將兩肩扯轉七次,能散一身諸證。
六托天,將兩手握緊,以鼻收氣,運至泥丸,即向天擎起,隨放左右膝上。如前法,每行三次。
七左右開弓,要閉氣將兩手伸直,右手作攀弓狀,兩眼梢隨右手左右各行三次,瀉三焦之火。
八擦丹田,將左手托腎囊,右手擦丹田三十六次,後將左手換轉,如前法行。
九摩內腎穴,要閉氣,將兩手搓熱,向背後擦腎經、命門,各三十六次。
十擦湧泉穴,用左手抱住左腳,右手擦左腳心三十六次,換轉右腳,如前行。
十一摩夾脊穴,此穴在背脊之下,大便之上,統一身之血脈,運之大有益。
十二灑腿,足不運則氣血不和,行動不能爽健,須將左足立定,右足提起,灑七次後,換右足立定,如前行。
白話文:
一、叩齒:牙齒是骨的一部分,應該經常叩擊使之發出聲音,這樣可以使筋骨活絡,身體精神清朗。每次叩齒36次,小便時緊閉嘴巴,直到小便結束再張開,這樣可以永遠避免牙齒疾病。
二、咽津:將舌頭頂住上顎,時間長了唾液會充滿口腔,這時候應該吞下,吞下的時候要有聲音,多多吞下為好,讓唾液滋潤五臟,這樣火氣自然就會下降。
三、搓臉:將雙手相互摩擦使其熱,然後覆蓋在臉上擦拭,從頸部到髮際,就像洗澡時洗臉一樣。
四、鳴天鼓:雙手放在耳朵邊,用手指敲打腦後的兩塊骨頭24次,那聲音就像敲打鍋爐一樣大。
五、運轉膏肓穴:這個穴位位於肩膀上方背部兩側,是藥物、石針或針灸無法達到的地方,經常將雙肩轉動7次,可以消散全身的各種症狀。
六、託天:雙手緊握,用鼻子吸氣,運氣到腦部,然後向天空舉起,接著放回左右膝蓋上,按照前述方法,每次做三次。
七、左右開弓:閉氣,雙手伸直,右手做拉弓狀,雙眼隨著右手動作向左右各看三次,這樣可以清除三焦的火氣。
八、擦丹田:左手托住腎囊,右手擦丹田36次,然後換左手,按照前述方法進行。
九、按摩內腎穴:閉氣,雙手搓熱,然後在背部擦腎經、命門,各36次。
十、擦湧泉穴:左手抱住左腳,右手擦左腳心36次,然後換右腳,按照前述方法進行。
十一、按摩夾脊穴:這個穴位位於背脊下方,大腸上方,統管全身的血液脈絡,按摩這個穴位非常有益。
十二、踢腿:如果不運動腳部,則氣血不調和,行走不能輕快有力,應該將左腳站立,右腳抬起,踢七次,然後換右腳站立,按照前述方法進行。
3. 清心說
運氣功夫,加以十二段錦,則血氣流通,宿疾自去。但此心不清,或為錢財女色,或為意氣,或預料將來,追悔既往,種種妄想,欲火煎熬,則真陰消爍,前功盡棄矣。當回想之時,譬不復生。凡錢財女色,一切身外余物,盡情放下,此即卻病之方,長生之訣也。故曰:酒色財氣傷人物,多少英雄被他惑。
若能打退四凶魔,便是九霄云月客。至於採藥,用女人之精,燒銀煉爐火之術,此外道邪魔,天上無貪財好色之神仙也。
白話文:
[清心之道],內容如下:
如果能夠練習氣功,再加上十二段錦的鍛煉,可以促進血液循環,使舊疾逐漸康復。然而,如果內心不清淨,無論是為金錢、美色所困,或是因為情緒問題,或是過度擔心未來,懊悔過去,這些種種的雜念和妄想,會如烈火一般煎熬著你,導致體內的陰氣消耗殆盡,先前的努力便全都白費了。在這一刻,你應當反思,所有金錢、美色,這些身外之物,都應盡量放下,這就是防病的良方,也是長生的祕訣。因此,常言道:酒色財氣傷人害命,許多英雄都被這些所迷惑。
如果你能擊退這四種惡魔(酒、色、財、氣),你就能成為超脫塵世,如雲中皓月般的仙人。至於那些利用女性精華或燒銀煉丹的法門,這些都是旁門左道,真正的天界仙人不會有貪戀財富和美色的情況。
這就是清心養性的道理。
4. 玄牝
《吾真篇》云:要得俗人常不死,須憑元牝立根基,真精既返黃金室,一顆明珠永不離。夫身中一竅,名曰元牝,受氣以生,實為府神,三元所聚,精神魂魄會於此穴,乃金丹還返之根,神仙凝結聖胎之地也,古人謂之太極之蒂,造化之源,混飩之根,歸根竅,覆命開靈臺絛宮,皆一處也。
然在身中束之,非心,非腎,非肝,非肺,非脾,非胃,非臍輪,非尾閭,非膀胱,非穀道,非兩腎中間一穴,非臍下一寸三分,非明堂泥丸,非關元、氣海。然則果何處也?曰我得妙決,名曰規中,一意不散,結成胎仙。《參同契》云:真人潛深淵,浮游守規中,此其所也。
《老子》曰:多言數窮,不如守中正,在乾之下,坤之上,震之西,兌之東,坎離交媾之鄉,一身之正中,不依形而立,惟體道而生,似有似無,若亡若存,在允執厥中而已。純陽曰:窮取生身,受氣初。半叔曰:勸君窮取生身處,元氣之所由生,真息之所由起。自王蟾又謂:修丹之士,真息不住,則神化無基矣。
此竅先天而生,後天相接,先後二氣,總為混飩。天得之以清,地得之以寧,人得之以靈。譚真人曰:開灝氣之門,所以收其根,知元神之囊,所以鞘其光。若蚌內守,若石內藏,所以為珠玉之房,皆直指也。然此一竅,亦無邊旁,更無內外,若以形體色相求之,則又錯謬,故曰:不可執於無為,不可形於有作,不可泥於存想,不可著於持守。
《丹經》或謂之圓高中起,狀如蓬壺,或謂之狀如雞子,或謂之其白如棉,其運如環,此固明示玄關之要,顯露造化之機,學者苟不探其玄,便守之以為蓬壺,存之以為雞子,想之以為連環,執著為有,存無入妄,豈不大可笑耶?要知玄關一竅,玄牝之門,乃神仙聊指造化之機耳,如以乾坤法天地,坎離比日月是也。玄牝之旨,備於斯矣。
杳林曰:一空玄關竅,三關要路頭,忽然輕運動,神水自周流。在臍下之上,約以三指彷彿,其內謂之玄關,不可以有心守,不可以無心求。有心守之,終莫之有,無心求之,愈見其無。
若何可也?蓋用志不分,乃可凝神,澄心絕慮,調息令勻,寂然常照,勿使昏散,候氣安和,凝神入定,於此定中,觀照內景,才若意到,其兆即萌,便覺一息,從規中起,不閉不數,任其自然,靜坐而噓,如春留魚,動極而返,如百蟲蟄,氤氳開合,其妙無窮。如此少時,便須忘氣,合神一歸混飩,心不動念,無去無來,不出不入,湛然常住,是謂真人之息,神氣交感,是其候也。
前所謂元氣之所由生,真息之所由起,此意到處,便見造化,此息起處,便見玄關,非高非下,非左非右,不前不後,不偏不倚,將取在此,交媾在此,烹煉在此,沐浴在此,溫養在此,結胎在此,脫體在此,黃帝三月內視,即此道也。
白話文:
《吾真篇》說:想要讓普通人能夠長生不死,必須依賴元牝來建立根基。當真正的精華返回黃金室時,一顆明亮的珍珠就會永遠不離身。所謂元牝,指的是人體內的一個竅穴,是接受先天之氣而產生生命的地方,實際上是神所居住的府邸,是精、氣、神三元聚集之處,精神、魂魄都會在這裡匯合,是金丹修煉返回本源的根本,也是神仙凝聚聖胎的地方。古人稱之為太極的根蒂、造化的源頭、混沌的根本,也是歸根的竅穴,覆蓋生命的靈台絛宮,指的都是同一個地方。
這個竅穴在身體裡面,但它既不是心臟,也不是腎臟,不是肝臟,不是肺臟,不是脾臟,不是胃,不是肚臍,不是尾椎,不是膀胱,不是肛門,不是兩腎中間的那個穴位,不是肚臍下一寸三分的地方,不是明堂泥丸,也不是關元、氣海這些穴位。那麼,它到底在哪裡呢?我得到一個巧妙的訣竅,稱之為「規中」,只要意念不分散,就能在這裡結成胎仙。《參同契》說:「真人潛藏在深淵之中,浮游時守住規中。」說的就是這個地方。
《老子》說:「說話太多反而會使自己走入絕境,不如守住中正之道。」它在乾卦之下,坤卦之上,震卦之西,兌卦之東,是坎卦和離卦交合的地方,是身體的正中央。它不依附於具體的形狀而存在,而是遵循自然的規律而生長,似有似無,若隱若現,關鍵就在於「允執厥中」這個道理。「純陽」說:「要窮究產生身體的地方,也就是受先天之氣最初的地方。」「半叔」說:「勸你窮究產生身體的地方,那是元氣產生、真息開始的地方。」王蟾又說:「修煉丹道的人,如果真息不能保持,那麼神仙的修煉就沒有基礎了。」
這個竅穴是先天就有的,後天與之相連,先天和後天的二氣,總體來說就是混沌。天得到了它而清明,地得到了它而安寧,人得到了它而靈性。譚真人說:「開啟浩瀚氣息的門戶,是為了收回根源;認識元神的袋囊,是為了隱藏它的光芒。像蚌一樣守住內在,像石頭一樣藏住光芒,所以能成為珍珠美玉的居所。」這些都是直接的指引。然而這個竅穴,沒有邊際,也沒有內外之分,如果從形體、顏色、相貌去尋找它,那就大錯特錯了。所以說:「不可執著於無為,不可在有為上做文章,不可拘泥於存想,不可執著於守持。」
《丹經》有時把它描述為圓形且中間高起,形狀像蓬壺;有時說它形狀像雞蛋;有時說它潔白如棉,運轉如環。這些都是為了明確地指示玄關的重要性,顯露造化的奧秘。學者如果不能探究其中的玄機,反而把它當成蓬壺來守護,當成雞蛋來存想,當成連環來想象,執著於有形的形象,陷入虛妄的境界,那豈不是太可笑了嗎?要知道玄關一竅,玄牝之門,只是神仙們用來比喻造化之機的說法,就像用乾坤代表天地,用坎離比喻日月一樣。玄牝的要旨,都在這裡了。
杳林說:「一旦空無玄關竅,就到了三關要路之首,只要輕輕地運轉,神水就會自然地周流全身。」它在肚臍下方之上,大約三指寬的地方,這個地方的內部叫做玄關。不能有意識地去守護它,也不能無意識地去尋求它。如果刻意去守護,最終什麼也得不到;如果毫無意識地去尋求,反而會覺得它更加虛無縹緲。
那麼,應該怎麼做呢?要做到專心致志,才能凝聚精神;要澄澈內心,摒絕雜念;要調勻呼吸,使其均勻;要寂靜地保持覺照,不要讓心神昏沉散亂。等待氣息平和安定之後,就能凝聚精神進入入定狀態。在這個入定狀態中,觀察內在的景象。當意念稍微有所觸動時,徵兆就會出現,就會感覺到一股氣息,從規中升起。不要刻意去閉氣,也不要刻意去數息,任由它自然運轉。靜坐時的呼吸,就像春天魚兒在水中遊動;當運動到極致時,又會返回靜止,就像百蟲蟄伏一樣。呼吸的開合變化,其中蘊含著無窮的奧妙。這樣過一段時間後,就應該忘記呼吸,讓精神回歸混沌狀態。心不動念,無來無去,不出不入,保持清明湛然的狀態,這就是所謂的「真人之息」,是神氣交感的徵兆。
前面所說的「元氣產生的地方,真息開始的地方」,當意念到達這裡時,就能看到造化的奧秘。氣息從這裡升起,就能看到玄關。它既不高也不低,既不左也不右,不前不後,不偏不倚,精氣的採集在這裡,陰陽的交合在這裡,烹煉丹藥在這裡,沐浴淨化在這裡,溫養孕育在這裡,結成內丹在這裡,脫胎換骨也在這裡。黃帝在三個月內進行內視,領悟的就是這個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