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一 (17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一 (17)

1. 保合太和丸

白朮(炒黃),當歸(酒洗,各四兩),茯苓,白芍(酒炒,各二兩),人參,山藥,陳皮(帶白),蓮肉,半夏(薑製),枳實(麵炒),神麯(炒),麥芽(炒),山楂肉,香附(童便炒),黃連(薑汁炒),龍眼(取肉,各一兩),白蔻(去殼,三錢),甘草(炙,五錢),為細末,荷葉煎湯,入大米,煮稀粥為丸,桐子大,每服六七十丸,食後臨臥,米湯送下。

白話文:

【保合太和丸】

成分包括:炒黃的白朮、用酒洗過的當歸,這兩種各四兩;茯苓、酒炒的白芍,這兩種各二兩;人參、山藥、保留白色部分的陳皮、蓮肉、薑製的半夏、麵炒的枳實、炒過的神麯和麥芽、山楂肉、童便炒的香附、薑汁炒的黃連,以及取肉的龍眼,這些各一兩;去殼的白蔻三錢;炙過的甘草五錢。

將上述所有材料研磨成細粉,用荷葉熬煮的湯,加入大米,煮成稀粥,以此來做成大小如桐子的丸子。每次服用六七十粒,應在飯後或睡前服用,並以米湯吞服。

以上就是「保合太和丸」的製作方法與服用方式。

2. 坎離既濟丸

熟地黃(酒蒸,薑汁浸,焙,四兩),生地黃(酒浸),天冬(去心),麥冬(去心),懷山藥,山茱萸(酒蒸,去核),甘枸杞,肉蓯蓉(酒洗,蒸),黃柏(酒炒),知母(酒炒),當歸(酒洗),白芍藥(酒炒,各二兩),白茯苓,丹皮(各一兩五錢),澤瀉,五味子,揀參,遠志(甘草水泡去心,各二兩),上忌鐵器,為細末,蜜丸,如桐子大,每服百丸,空心鹽湯黃酒任下,忌三白。凡人年過四十以後,氣血漸衰,可加斑龍膠四兩。

白話文:

【坎離既濟丸】

成分如下:熟地黃(經過酒蒸、薑汁浸泡後烘培,分量為四兩)、生地黃(用酒浸泡)、天冬(去除內心部分)、麥冬(同樣去除內心部分)、懷山藥、山茱萸(酒蒸後去核)、甘枸杞、肉蓯蓉(酒洗淨後蒸煮)、黃柏(酒炒)、知母(酒炒)、當歸(酒洗)、白芍藥(酒炒,以上各成分均為二兩)、白茯苓、丹皮(各一兩五錢)、澤瀉、五味子、揀選的高品質人參、遠志(以甘草水泡製後去除內心部分,以上各為二兩)。

在製作過程中,需特別注意避免使用鐵製器具。將上述所有材料研磨成細末後,加入蜂蜜製成丸狀,大小約如桐子。每次服用一百粒,應在空腹時服用,可以鹽湯或黃酒送服,但需避免食用白色食物(包括白糖、白鹽和白米)。

此外,對於年齡超過四十歲的人士,由於氣血逐漸衰退,可額外添加斑龍膠四兩以增強效果。

3. 制斑龍膠法

此膠能生精養血,益智寧神,暢三焦,培五臟,補心腎,美顏色,卻病延年,虛損中之聖藥也。鹿角連腦蓋者,佳,去蓋,淨,五十兩,(自解者,不用),截作三寸段,新汲井泉水淨洗去垢,及角內血腥穢水,同人參、天門冬(去心)、麥門冬(去心),川牛膝各五兩,甘枸杞子八兩,五味藥,同鹿角入淨壇內,注水至壇肩,用箬殼油紙,對固壇口,大鍋內注水,大甑蒸之,文武火密煮三晝夜,時常加入沸湯於鍋內,以補乾耗,取出濾去渣,將汁復入砂鍋內,熬成膠聽用,和藥,其角粗渣,名鹿角霜也。

張按:以上二方,立意甚佳,蓋晨補先天,暮調後天。但太和丸中消補居半,而半夏、枳實、麥芽、山楂、黃連、香附、豆蔻、陳皮,豈堪長餌?既濟丸中,生地、天冬、黃柏、知母寧可久需,何如朝用地黃丸,晚用歸脾湯料作丸,工穩極矣。

白話文:

這款斑龍膠的製法能生發精氣、滋養血液,增強智慧、安定心神,順暢三焦經絡,培養五臟功能,補充心腎能量,美化膚色,袪除疾病並延長壽命,是虛弱損傷狀態下的聖藥。選擇連著腦蓋的鹿角最佳,去除腦蓋,清洗乾淨,約需五十兩(如果自然脫落的鹿角就不必使用)。切成三寸長的段,用新抽取的井泉水徹底清洗掉污垢以及鹿角內的血腥髒水。

將處理好的鹿角與人參、天門冬(去心)、麥門冬(去心)、川牛膝各五兩,甘枸杞子八兩等五種藥材一同放入乾淨的陶罐內,注入水至罐子的肩部位置,用竹葉和油紙密封罐口,在大鍋內加水,用大甑蒸煮,先以文火再轉武火密閉煮三天三夜,期間要隨時加入滾水到鍋內,以補充蒸發的水分。取出後過濾掉藥渣,將藥汁倒回砂鍋內,熬煮成膠狀備用,這個就是斑龍膠。那些粗大的鹿角渣,我們稱為鹿角霜。

張氏評論:以上的兩個配方,意圖非常好,一個補充先天之氣,另一個調理後天之身。但是太和丸中的補消比例一半一半,而且半夏、枳實、麥芽、山楂、黃連、香附、豆蔻、陳皮這些藥材,真的適合長期服用嗎?在既濟丸中,生地、天冬、黃柏、知母這些藥材可以長期需要嗎?不如早上服用六味地黃丸,晚上服用歸脾湯料做成的丸,這樣的效果會更好。

4. 附呼吸靜功要訣

人生以氣為本,以息為元,以心為根,以腎為蒂。天地相去八萬四千里,人心腎相去八寸四分,此腎是內腎,臍下一寸三分是也。中有一脈,以通元息之浮沉,息總百脈,一呼則百脈皆開,一吸則百脈皆闔,天地化工流行,亦不出乎呼吸二字。夫呼吸常在心腎之間,則氣血自順,元氣自固,七情不熾,百病不治自消矣。

《內經》曰:陰氣者,靜則神藏,躁則消亡。故內養工夫所重,無非一靜字也。

調息一法,貫徹三教大之可以入道,小用亦可養生,息調則心定,真氣往來,自能奪天地之造化,息息歸根,命之蒂也。故迦文垂教,以視鼻端,自數出入息,為止觀初門。王龍溪曰:古之至人,有息無睡,故曰響晦入晏息。晏息之法,當嚮晦時,耳無門,目無見,四體無動,心無思慮,如種火相似,先天元神元氣,停育相抱,真意綿綿,開合自然,與虛空同體,故能與虛空同壽也。世人終日營擾,一點靈光,盡為濁氣所掩,精神困倦,夜間靠此一睡,始彀一日之用。

東垣曰:夜半收心,靜坐片時,此生髮周身元氣之大要也。

積神生氣,積氣生精,此自無而之有也。煉精化氣,煉氣化神,煉神還虛,此自有而之無也。

夫數息之法,攝心之意也。攝心在數,則勿散亂。(如心息相依,雜念不生,則止勿數,任其自然。)每子午卯酉時,或不拘時候,靜室中厚褥,鋪於榻上,解衣寬帶,平直其身,縱任其體,不倚不曲,盤腳大坐,瞑目視臍,以綿塞耳,心絕念慮,隨意呼吸,一來一往,上下於心腎之間,勿極勿徐,任其自然,坐一柱香後,覺得口鼻之氣不粗,漸漸和柔。又一柱香後,覺得口鼻之氣似無出入,然後緩緩伸腳,開目去耳塞,下榻行數步。

又偃仰榻上,少睡片時起來,啜淡粥半碗,勿勞惱怒,以損靜功。每日專心依法行之,兩月自見功效。

《經》云:恬淡虛無,真氣從之,精神內守,病安從來?《胎息經》云:氣入身來謂之生,神去離形謂之死。知神氣者可以長生,固守虛無,以養神氣,神行氣行,神往氣往,若欲長生,神氣須注。丘長春曰:息有一毫未定,命非已有。《仙經》曰:人在氣中,如魚在水中,魚一刻無水即死,人一刻無氣即亡,神是性兮氣是命,神不外馳氣自定:又曰:陽氣一分不盡則不死。東垣曰:氣乃神之祖,神乃氣之子,氣者,精神之根蒂也。

桑榆子曰:精化為氣,氣化而神集焉。元氣充滿,神必備矣。憂患動中,則知見因而暫虧,氣亦權有不至者,氣猶母也,猶子也,以神召氣,如有母召子。

《靈樞》曰:出入廢,則神機化滅,升降息,則氣立孤危。(是《經》所謂,根於中者,命曰神機,神去則機息。根於外者,命曰氣立,氣止則化絕。)故非出入,則無以生長壯老已,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,是以升降出入,無器不有。(有情無情,皆有四者。)故器者,生化之宇,(凡有形者,皆謂之器。

白話文:

人活著以氣為根本,呼吸是生命的源頭,心是根基,腎是蒂(生命的根本)。天地相隔八萬四千里,而人的心與腎之間相隔八寸四分,這裡說的腎是指內腎,也就是肚臍下方一寸三分的地方。這裡有一條脈絡,可以讓元氣隨著呼吸浮沉,呼吸統管全身的脈絡,呼氣時全身的脈絡都打開,吸氣時全身的脈絡都閉合,天地間的運化也離不開呼吸這兩個字。如果呼吸經常保持在心腎之間,那麼氣血自然順暢,元氣自然穩固,情緒不會過於激烈,各種疾病不用治療也會自然消失。

《黃帝內經》說:陰氣,靜的時候能使精神收藏,躁動的時候就會消散。所以內養功夫最重要的,無非就是一個「靜」字。

調整呼吸的方法,可以貫穿佛、道、儒三教,大的方面可以幫助人進入修道,小的方面也可以用來養生。呼吸調順,心神就會安定,真氣自然來往,就能奪取天地運化的力量。呼吸回歸根本,是生命的根本。所以釋迦牟尼教導人,要看著鼻尖,自己數著呼吸的次數,作為止觀的入門方法。王陽明說:古代的得道之人,呼吸但沒有睡眠,所以說在黃昏時分進入安靜的休息狀態。這種安靜休息的方法,應該在黃昏時分,耳朵不聽聲音,眼睛不看東西,身體不動,心裡沒有思緒,就像生火一樣,先天元神元氣彼此相抱,真意綿綿不斷,開合順其自然,與虛空融為一體,所以能夠與虛空一樣長壽。世人整天忙碌,一點靈光被污濁之氣遮蔽,精神困倦,晚上靠睡眠來恢復一天的消耗。

李東垣說:半夜收斂心神,靜坐片刻,是產生全身元氣的關鍵。

積蓄精神可以產生氣,積蓄氣可以產生精,這是從無到有的過程。煉化精氣可以產生氣,煉化氣可以產生神,煉化神可以回歸虛無,這是從有到無的過程。

數呼吸的方法,是為了收攝心神。心神專注於數呼吸,就不會散亂。(如果心和呼吸互相依附,沒有雜念產生,就不要再數,讓呼吸順其自然。)每天子時(晚上11點到1點)、午時(中午11點到1點)、卯時(早上5點到7點)、酉時(下午5點到7點),或者不拘泥於時間,在安靜的房間裡,在鋪著厚墊子的床上,脫掉衣服、鬆開腰帶,平躺著,放鬆身體,不要依靠或者彎曲,盤腿坐好,閉上眼睛看著肚臍,用棉花塞住耳朵,心裡沒有任何雜念,隨著自己的意願呼吸,一呼一吸,在心臟和腎臟之間來回,不要太快,也不要太慢,順其自然。坐一炷香(約半小時)後,感覺到口鼻的呼吸不再粗重,逐漸變得平和柔軟。又過一炷香後,感覺到口鼻的呼吸似乎沒有出入,然後慢慢伸開雙腿,睜開眼睛,取出耳塞,下床走幾步。

然後再躺回床上,小睡片刻起來,喝半碗清淡的粥,不要過於勞累或發怒,以免損害靜功的效果。每天專心按照這個方法練習,兩個月自然會見到效果。

《經》上說:保持清靜淡泊、虛空無為的心境,真氣就會跟隨而來,精神內守,疾病從哪裡來呢?《胎息經》說:氣進入身體叫做生,精神離開身體叫做死。懂得神氣的人可以長生,牢牢守住虛無,來涵養神氣,神運行,氣也跟著運行,神往哪裡,氣也跟著往哪裡,如果想要長生,神氣必須專注。丘處機說:呼吸有一點不穩定,生命就不是自己的了。《仙經》說:人活在氣中,就像魚活在水中,魚一刻沒有水就會死,人一刻沒有氣就會亡。神是人的本性,氣是人的生命,神不向外散失,氣自然就會安定。又說:陽氣只要還有一分沒有耗盡,人就不會死。李東垣說:氣是神的祖先,神是氣的兒子,氣是精神的根本。

桑榆子說:精化為氣,氣化為神,精神就聚集起來。元氣充足,精神自然完備。憂愁和動盪之中,人的認知會暫時虧損,氣的運轉也可能會暫時不順暢。氣就像母親,而神就像孩子,用神來召喚氣,就像母親呼喚孩子一樣。

《靈樞》說:呼吸出入廢止,那麼身體的功能就會消滅,升降停止,那麼氣就會孤立危險。(這就是《經》所說的,根源於內在的叫做神機,神離開,機就會停止。根源於外在的叫做氣立,氣停止,變化就會終止。)所以沒有出入,就沒有生長壯老已的過程,沒有升降,就沒有生長化收藏的過程,所以升降出入,任何事物都具有。(有情無情的事物,都具有這四種變化。)所以事物,是生化運化的場所(凡是有形體的,都稱為事物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