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二 (8)
雜症大小合參卷二 (8)
1. 臟腑手足陰陽所主
足厥陰肝,手少陰心,足太陰脾,手太陰肺,足少陰腎,足少陽膽,手太陽小腸,足陽明胃,手陽明大腸,足太陽膀胱,手少陽三焦,手厥陰心,包絡
《經》曰:陰陽之三也。何謂氣有多少異用也?陽明何謂也?兩陽合明也。厥陰何也?兩陰交盡也。(此明二陰三陽及陽明厥陰之義也。太陰為正陰,次少為少陰,又次為厥陰。太陽為正陽,次少為少陽,又次為陽明。以其氣有多少異用,故各有三者之分耳。厥虧,盡也。)
凡人一身共十四經絡,肝與膽為表裡,膀胱與腎為表裡,胃與脾為表裡,此為足之陰陽也。小腸與心為表裡,三焦與心包絡為表裡,太陽與肺為表裡,此為手之陰陽也。手之三陰,從臟走至手,手之三陽,從手走至頭,足之三陽,從頭下走至足,足之三陰,從足上走入腹。更有任脈,直行於腹,督脈直行於背。
白話文:
人體共有十四條經絡,分別是足厥陰肝經、手少陰心經、足太陰脾經、手太陰肺經、足少陰腎經、足少陽膽經、手太陽小腸經、足陽明胃經、手陽明大腸經、足太陽膀胱經、手少陽三焦經、手厥陰心包絡經、任脈和督脈。肝經與膽經相互表裡,膀胱經與腎經相互表裡,胃經與脾經相互表裡,這些是足部的陰陽經絡。小腸經與心經相互表裡,三焦經與心包絡經相互表裡,太陽經與肺經相互表裡,這些是手的陰陽經絡。手的三陰經絡從臟器出發,經由手臂到達手掌;手的三陽經絡從手掌出發,經由手臂到達頭部;足的三陽經絡從頭部向下,經由身體到達足部;足的三陰經絡從足部向上,經由身體到達腹部。任脈縱行於腹部,督脈縱行於背部。
其十四經絡,經脈者,行血氣。通陰陽,以榮於身者也。絡脈者,本經之旁支而別出,以聯絡於十二經者也。本經之脈,由絡脈而交他經,他經之脈亦由是焉,人身之氣,經盛則注於絡,絡盛則注於經,得注周流,無有停息,晝夜流行,與天同度,終而復始。然榮行脈中,五十周無晝夜陰陽之異;衛行脈外,五十周有晝陽夜陰之分。
榮衛之行,以宗氣之呼吸為領神,衛氣平旦生,日西衰,榮氣伏而不露,見者為經脈,浮而常露,見者為絡脈。若榮衛有傷,外邪虛襲,滯而不行,病由斯作。手太陰肺經,左右各十一穴,是經多氣少血;足太陰脾經,左右各二十一穴,是經多氣少血;手陽明大腸經,左右各二十穴,是經氣血俱多;足陽明胃經,左右各四十五穴,是經氣血俱多;手少陰心經,左右各九穴,是經多氣少血;足少陰腎經,左右各二十六穴,是經多氣少血;手少陽小腸經,左右各十九穴,是經多血多氣;足太陽膀胱經,左右各六十三穴,是經多血少氣;手厥陰心包絡,左右各九穴,是經多血少氣;足厥陰肝經,左右各十三穴,是經多血少氣;手少陽三焦經,左右各二十二穴,是經多氣少血;足少陽膽經,左右各四十三穴,是經多氣少血;兼以任脈中行二十四穴,督脈中行二十七穴,而人身周矣。醫能明此,則藥餌針灸,所向自能應手矣。
白話文:
人體有十四條經絡,其中經脈負責運行血氣,貫通陰陽,滋養身體。絡脈則是經脈的旁支,從經脈分出,連接十二經脈。經脈的氣血通過絡脈與其他經脈相連,其他經脈的氣血也同樣如此。人體的氣息在經脈充足時會流入絡脈,絡脈充足時會流入經脈,如此循環往復,永不停息,晝夜不停地運行,與天地節律相合,周而復始。其中,榮氣在經脈中運行,一日五十周,不受晝夜陰陽的影響;衛氣則在經脈外運行,一日五十周,有白天陽氣盛、夜晚陰氣盛的區別。
榮衛的運行,以宗氣的呼吸為領導,衛氣在早晨陽氣升起時產生,傍晚陽氣衰落時減弱,榮氣則隱而不顯,我們看到的經脈,浮於體表,是榮氣的運行軌跡,我們看到的絡脈,則深入肌膚,是衛氣的運行軌跡。如果榮衛受損,外邪入侵,氣血運行受阻,就會導致疾病。手太陰肺經,左右各十一穴,氣多血少;足太陰脾經,左右各二十一穴,氣多血少;手陽明大腸經,左右各二十穴,氣血俱多;足陽明胃經,左右各四十五穴,氣血俱多;手少陰心經,左右各九穴,氣多血少;足少陰腎經,左右各二十六穴,氣多血少;手少陽小腸經,左右各十九穴,血氣俱多;足太陽膀胱經,左右各六十三穴,血多氣少;手厥陰心包絡,左右各九穴,血多氣少;足厥陰肝經,左右各十三穴,血多氣少;手少陽三焦經,左右各二十二穴,氣多血少;足少陽膽經,左右各四十三穴,氣多血少。除此之外,任脈中行二十四穴,督脈中行二十七穴,貫穿全身。醫生能明瞭這些經絡的運行規律,才能在用藥、針灸時得心應手。
督脈行背部之中行,為陽脈之都綱,故曰陽脈之海。任脈行腹部之中行,為陰脈之總任,故曰陰脈之海。因以督任名之,奇經八脈之二也。是以背為陽,腹為陰也。脈有奇常,十二經者,常脈也:奇經八脈,則不拘於常,故謂之奇經,蓋人之氣血,常行於十二經絡,其諸經滿溢,則流入奇經。其有八焉。
督脈督於後;任脈任於前:衝脈為諸脈之海:陽維則起於諸陽之會,而維持諸陽;陰維則起於諸陰之交,而維持諸陰,陰陽自相維持,則諸經常調和暢。有帶脈者,束之猶帶也。兩足蹺脈者,有陰有陽,陽蹺得之太陽之別,起於跟中循外跺,上行人風池;陰蹺本諸少陰之別,起於跟中,循內踝,上行至咽喉,交貫衝脈,猶聖人圖設溝渠,以備水潦,斯無氾濫之患。
白話文:
督脈沿著背部的中線行進,是所有陽脈的主宰,因此稱為陽脈之海。任脈沿著腹部的中線行進,是所有陰脈的總匯,因此稱為陰脈之海。由於這兩條經脈分別掌管背部和腹部,因此以督任為名,是奇經八脈中的兩條。
人體的氣血通常運行於十二經絡,當十二經絡充盈時,多餘的氣血就會流入奇經八脈。奇經八脈共有八條,分別是督脈、任脈、衝脈、陽維脈、陰維脈、帶脈、陽蹺脈、陰蹺脈。
督脈主管背部,任脈主管腹部;衝脈是所有經脈的匯集處;陽維脈起源於所有陽經的交匯處,負責維持所有陽經的運行;陰維脈起源於所有陰經的交匯處,負責維持所有陰經的運行。陰陽相互維持,則所有經脈都能保持調和暢通。
帶脈如同腰帶般束縛著身體。兩足的蹺脈,分別屬於陰陽兩脈,陽蹺脈起源於太陽經的支脈,從腳跟開始沿著外側腳踝向上行進,到達風池穴;陰蹺脈起源於少陰經的支脈,從腳跟開始沿著內側腳踝向上行進,到達咽喉,並與衝脈相連。這就像聖人設計溝渠,以備洪水,防止氾濫一樣。
故人身之有經絡,猶天地之有河道,血脈之運行經絡,猶源泉之傳流河道,河道雍塞則水勢之氾濫無拘,源泉枯涸,則地道之脈氣閉塞,人身之血氣於經絡亦然也。然醫家之識經絡,猶舟子之諳道途,否則,何以行之?
白話文:
所以人體中有經絡,就像天地間有河道一樣,血液在經絡中運行,就像水源在河道中流動。如果河道阻塞,水流就會泛濫失去控制,水源乾涸,地下的脈氣就會閉塞不通,人體中的血氣在經絡中運行也是這樣。然而,醫生要認識經絡,就像船夫要熟悉道路一樣,否則,怎麼能夠進行治療呢?
2. 詳五邪
書言虛邪、實邪、賊邪、微邪、正邪,何以別之?蓋從後來者為虛邪。如肺病因脾土之邪所致,然金生於土,是從後來,兼金中有土,土能御水,無水則火至矣,故為虛邪。從前來者為實邪,如肺病因腎水之邪所致,然水生於金,是從前來,兼金中有水,則火不能至,是子能制鬼矣,故為實邪。
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,如肺病因心火之邪所致,蓋火能剋金,是從吾所不勝者而來乘之,故為賊邪。從所勝來者為微邪,如肺病因肝木之邪所致,然金能剋木,是從吾所能勝者而來乘之,既勝則不能為害,故為微邪。如但得肺家之病,而無外邪相干者,此謂正邪。姑舉一臟,可類推也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主要在討論中醫學中不同邪氣的區分。
書言虛邪、實邪、賊邪、微邪、正邪,何以別之?
這句話是提出問題,詢問如何區分虛邪、實邪、賊邪、微邪、正邪。
蓋從後來者為虛邪。
「蓋」表示解釋說明。這句話的意思是,從後天而來的邪氣,稱為虛邪。
如肺病因脾土之邪所致,然金生於土,是從後來,兼金中有土,土能御水,無水則火至矣,故為虛邪。
這句話用肺病的例子來解釋虛邪。肺屬金,脾屬土,金生於土,所以脾土的邪氣是從後來而來的。金中也含有土,土能剋制水,水克火,水被剋制,火就會旺盛,所以導致肺病。
從前來者為實邪,如肺病因腎水之邪所致,然水生於金,是從前來,兼金中有水,則火不能至,是子能制鬼矣,故為實邪。
這句話用肺病的例子來解釋實邪。肺屬金,腎屬水,水生於金,所以腎水的邪氣是從先天而來的。金中也含有水,水能剋制火,所以火不能侵入肺臟,就像兒子能剋制鬼一樣,所以稱為實邪。
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,如肺病因心火之邪所致,蓋火能剋金,是從吾所不勝者而來乘之,故為賊邪。
這句話用肺病的例子來解釋賊邪。肺屬金,心屬火,火能剋金,所以心火的邪氣是從克制肺臟而來的,就像賊人趁你不備而來偷襲一樣,所以稱為賊邪。
從所勝來者為微邪,如肺病因肝木之邪所致,然金能剋木,是從吾所能勝者而來乘之,既勝則不能為害,故為微邪。
這句話用肺病的例子來解釋微邪。肺屬金,肝屬木,金能剋木,所以肝木的邪氣是從被肺臟剋制而來的,就像被你打敗的人,沒辦法再傷害你一樣,所以稱為微邪。
如但得肺家之病,而無外邪相干者,此謂正邪。
這句話是指單純的肺臟本身的疾病,沒有受到外界邪氣的影響,稱為正邪。
姑舉一臟,可類推也。
這句話表示,以上只是以肺臟為例,其他臟器也是可以類推的。
總之,這段文字主要在解釋中醫學中不同邪氣的區分,根據邪氣來源、性質、與臟腑之間的關係進行分類。
3. 五臟部位氣色外見
大人重問切,小兒重望聞,故氣色詳揭審機數篇,單論幼科。
夫醫之望聞問切四要,猶人之四肢,一肢廢不成其為人,一要缺,不成其為醫。《經》曰:望而知之謂之神,聞而知之謂之聖,問而知之謂之工,切而知之謂之巧。望而知之者,望見五色,以知其病之所處也。聞而知之者,聞其五音,以別其病之所出也。問而知之者,問其所欲五味,以知其病之所起所在也。
切而知之者,診其寸口,視其虛實,以知其病在何臟腑也。故初近患人,先望而聞,次問而切,誠不易之,次第今病家,惟令切脈,以試醫士知否,殊不知寒熱虛實,在於經絡,可以切脈而知,若得病之由,及所傷之脈,豈能以診而悉之乎?故醫者不可不問其由,病者不可不說其故。蘇東坡曰:吾疾必盡告醫者,使胸中瞭然,然後診脈,疑似不能惑也。
白話文:
大人看病重視切脈,小兒看病重視望聞,因此氣色詳揭審機數篇專門針對小兒科。
醫生的望聞問切四個要素,就像人體的四肢一樣重要,缺一不可。就像《經》上所說:「望而知之謂之神,聞而知之謂之聖,問而知之謂之工,切而知之謂之巧。」望診是看五色,判斷病症所在;聞診是聽五音,分辨病症來源;問診是詢問患者喜歡哪五味,了解病症起因所在;切診是診脈,觀察脈象虛實,判斷病症在哪個臟腑。
因此,初次接觸病人,應該先望聞,再問切,這是不可改變的順序。現在很多病人只重視切脈,拿來考驗醫生的水平,卻不知道寒熱虛實其實存在於經絡之中,可以透過切脈了解。如果只靠切脈就能了解病因和受傷的脈絡,那醫學也太簡單了。因此,醫生不可不問病因,病人也應該坦誠說明病情。蘇東坡說過:「我的病一定要詳細告訴醫生,讓醫生心中清楚明白,然後再診脈,就不會被疑似之症迷惑。」
吾求愈疾而已,豈以因醫為事哉!況小兒血氣未定,易大易小,寸口難憑,非四者合衡揆度,何因洞見精微?謹將望聞諸要,彙集後篇。《經》曰:精明五色者,氣之華也。五臟之華,皆上著於面,故直鼻上下候五臟,挾鼻兩傍候六腑。又鼻候肺,目候肝,舌候心,唇候脾,耳候腎,皮候大小腸,肉候胃,爪候膽,腠里候三焦、膀胱。其肝青、心赤、肺白、腎黑、脾黃者,是各臟之氣色也。
肝旺於春,心旺於夏,肺旺於秋,腎旺於冬,各七十二日,脾寄旺於四季之後,各一十八日,是其本位。然有時乎不春不冬,而面變青黑者,非肝之與腎也。不秋不夏,而面變赤白者,亦非心之與肺也。蓋五臟之氣,隨症變形,而無一定。如忽然青黑者主乎痛,忽然赤者主乎熱,忽然白者主乎冷,忽然黃者主乎積。
白話文:
我只想治病而已,哪裡會把行醫當成事業呢!更何况小孩子气血不稳定,变化无常,脉象难以捉摸,如果不综合望闻问切四个方面来衡量判断,怎么能洞察病情的细微之处呢?我将望闻方面的重点整理在后面的篇章里。《经》上说:眼睛明亮,面色光泽,是气的外在表现。五脏的精气都上达面部,所以可以根据鼻子的直挺与上下部位来观察五脏,根据鼻翼两侧来观察六腑。此外,鼻子对应肺,眼睛对应肝,舌头对应心,嘴唇对应脾,耳朵对应肾,皮肤对应大小肠,肉对应胃,指甲对应胆,毛孔对应三焦和膀胱。肝气旺盛则面色青,心气旺盛则面色赤,肺气旺盛则面色白,肾气旺盛则面色黑,脾气旺盛则面色黄,这些是各个脏器的气色。
肝气在春天旺盛,心气在夏天旺盛,肺气在秋天旺盛,肾气在冬天旺盛,每个季节七十二天;脾气在四季之后都旺盛,每个季节十八天,这是它们各自旺盛的规律。然而,有时并非春天或冬天,却面色发青发黑,并非肝脏或肾脏出了问题;有时并非秋天或夏天,却面色发红发白,也并非心脏或肺脏出了问题。因为五脏的精气会随着病症的变化而改变,并没有固定的颜色。例如,突然面色发青发黑,意味着疼痛;突然面色发红,意味着发热;突然面色发白,意味着寒凉;突然面色发黄,意味着积滞。
可見非繫於時,非拘於位也。又如心主額與髮際,肝主眼與左臉及太陽,脾主唇之上下及鼻準,肺主右臉及太陰,腎主耳輔及下頦。其色亦有或於本位呈見,或露於他部者有矣。大抵得部者順,即移位於無刑者不妨。若露他部,而又相剋者,斯為逆矣。如瀉痢日久脾虛,而唇之上下色變為黑,是腎乘脾,木反剋土,名為強勝者,即為逆也。
進而申之,凡五位總作青色者,主驚積不散,欲發風候,更必神彩不穩,上上下下。凡五位總作紅色者。主痰積雍盛,驚悸不寧,更必神彩無光,恍恍惚惚。凡五位總作黃色者,主食積症聚,更必其神散漫,昏昏沉沉,其候寒熱潮發,飲食不欣,氣粗煩滿,困倦喜踵,或嘔噦,或瀉痢。凡五位總作白色者,主肺氣不利,大腸滑泄。
白話文:
由此可見,五臟的顏色變化並不一定只在特定部位出現,也不一定只在特定時間出現。
例如,心臟主宰前額和髮際,肝臟主宰眼睛、左臉和太陽穴,脾臟主宰上下嘴唇和鼻樑,肺臟主宰右臉和太陰穴,腎臟主宰耳朵和下巴。
五臟的顏色變化有時會在原本的部位呈現,有時也會出現在其他部位。一般來說,顏色變化出現在原本的部位是正常的,即使轉移到沒有刑克的位置也沒有問題。但如果顏色變化出現在其他部位,並且互相刑克,就屬於不正常的現象。
比如,長期腹瀉導致脾虛,上下嘴唇的顏色變黑,這是腎臟克制脾臟,木剋土,屬於強勝現象,就屬於不正常的現象。
進一步來說,如果五個部位的顏色都呈青色,代表驚積不散,想要發作風寒,同時精神狀態不穩定,上上下下起伏不定。
如果五個部位的顏色都呈紅色,代表痰積雍盛,驚悸不安,同時精神狀態暗淡無光,恍恍惚惚。
如果五個部位的顏色都呈黃色,代表食積症聚,同時精神狀態渙散迷糊,昏昏沉沉。身體會出現寒熱交替、食慾不振、氣粗煩滿、困倦乏力,或者嘔吐、腹瀉等症狀。
如果五個部位的顏色都呈白色,代表肺氣不利,大腸滑泄。
水穀不分,欲作痢吐,其眸凝濁,失其精神,朦朦朧朧。凡五位總作黑急者,主傳不順症變作逆候,未害有虧臟腑欲絕,其血不榮,其氣不衛,榮衛大序,經絡流注,凝滯於脈,為疾危惡。其神昏悶,沉沉默默,必為人不久者矣。更凡額紅者,主心經有風熱,腫臥不寧,驚悸熱燥。
若青黑色者,主心中有邪驚風腹痛,手瘛瘲而啼叫。若青黑甚者,主心腹疼甚。若微黃色而皮乾燥者,主有盜汗。若頭髮軟黃燥者,主驚疳骨熱潮熱微渴。若昏黑者,症必便候。更凡左臉紅者,主肝風熱身熱拘急。若青黑者,主驚或腹痛。若淺赤色者,主乎潮熱。更凡右臉紅者,是傷風熱。
白話文:
如果食物和水分無法正常消化,容易引起腹瀉或嘔吐,眼睛也會變得浑浊,精神不济,昏昏沉沉。如果五官都呈现黑色并且急剧变化,意味着病症传导不顺,出现逆转的症状,严重损害脏腑,濒临死亡,血液无法滋养身体,气血无法护卫身体,气血运行失调,经络阻塞,导致病情危重。如果神志昏迷,沉默寡言,预示着病人活不久了。此外,如果额头发红,意味着心经有风热,导致烦躁不安,惊悸,口渴。如果呈现青黑色,意味着心中有邪气,惊风,腹痛,手足抽搐,啼哭。如果青黑色很深,意味着心腹疼痛剧烈。如果颜色微黄,皮肤干燥,意味着盗汗。如果头发柔软发黄干燥,意味着惊痫,骨热,潮热,口渴。如果呈现昏暗黑色,意味着病情必然会恶化。此外,如果左脸发红,意味着肝风热,导致身体发热,拘急。如果呈现青黑色,意味着惊吓或腹痛。如果呈现浅红色,意味着潮热。如果右脸发红,意味着伤风热。
若淺赤者,亦主潮熱,或大便堅,氣粗壅嗽,若青白色者,主咳嗽噁心。若青黑者,主驚風欲發,或盤腸內瘹,腹痛等症。更凡鼻上赤色者,主身熱而不思飲食。若深黃色者,主小便不通。若鼻孔乾燥氣粗有聲者,主有衄血。若青色者,主見吐乳。若淡白者,主泄瀉不食。若鼻中乾燥者,又主二使不利。
若鼻孔黑燥,抑起者,主肺家絕,並手足無紋,唇中無痕者,併為不治。更凡下頦赤色者,主膀胱熱,然膀胱與腎為表裡,有熱則水道不利,故令小便不通。更凡兩目赤者,是心肝熱,主風熱煩躁。若黃色者,主脾積而口臭不食。若青色者,主肝風熱而驚。若目疱浮腫者,主久嗽噁心,或食積成疳。
白話文:
如果舌頭顏色偏淺紅色,可能伴隨潮熱、便秘、呼吸粗重、咳嗽等症狀。如果舌頭顏色偏青白色,可能伴隨咳嗽、噁心等症狀。如果舌頭顏色偏青黑色,可能伴隨驚風發作、腹痛、腸絞痛等症狀。
如果鼻子上出現紅色,表示身體發熱,不思飲食。如果鼻子上出現深黃色,表示小便不通暢。如果鼻孔乾燥、呼吸粗重且伴隨聲音,表示可能有鼻出血。如果鼻孔呈現青色,表示可能會吐奶。如果鼻孔呈現淡白色,表示可能會腹瀉、食欲不振。如果鼻孔乾燥,表示可能會有二便不順暢的情況。
如果鼻孔又黑又乾燥,且有隆起的現象,表示肺部功能衰竭,並且伴隨手腳無紋路、嘴唇無痕跡,這些都是不治之症。
如果下巴出現紅色,表示膀胱有熱,而膀胱與腎臟互相表裡,有熱就會導致水道不暢,因此導致小便不通暢。
如果雙眼發紅,表示心肝有熱,可能伴隨風熱、煩躁等症狀。如果雙眼呈現黃色,表示脾胃積熱,伴隨口臭、食欲不振。如果雙眼呈現青色,表示肝風熱,容易驚嚇。如果眼睛出現水泡浮腫,表示可能久咳、噁心、或飲食積滯導致疳積。
若目睛黃赤者,主早晚發熱。若眼尾有細碎紅紋者,主驚風內瘹。若目鮮者,亦主乎驚。若揩拭眉眼者,主欲生風。若眼朦朧者,主乎肝熱,多變雀目。若兩目疱腫,早晚面浮者,主脾受積。更凡印堂青色者,亦主受驚。若青紫黑者,主客忤祟沖。若青黑色者,主腹痛多啼;兼紅主驚熱;白為無病。
更凡山根青色者,亦為驚候。若紫色者,傷於乳食;黑者必危。更凡兩眉紅者,主兒夜啼。若眉中心淡白色者,主泄瀉糞白,食物不化;然久病而紅者,必死。更凡兩頰赤者,主啼哭驚熱;兼色黃者為吐。更凡正口常紅者為無痛。若干燥者主脾熱。若白者為虛。更凡人中黑者,主乎腹痛蟲動。
白話文:
如果眼睛發黃或偏紅,表示早晚容易發熱。如果眼尾出現細小的紅色紋路,表示容易驚風或內熱。眼睛鮮紅也代表容易驚嚇。經常擦拭眉眼則表示容易生風。眼睛朦朧代表肝火旺盛,容易變成雀目。雙眼腫脹,早晚臉部浮腫,表示脾胃積食。此外,印堂發青表示受到驚嚇。印堂青紫色表示受到驚嚇或邪氣入侵。印堂青黑色表示肚子痛容易哭鬧,如果還伴隨著紅色則代表驚熱,白色則代表沒有病。
此外,山根發青也是受到驚嚇的徵兆。山根發紫表示受傷或飲食不當。山根發黑則表示病情危急。雙眉發紅代表孩子夜裡哭鬧。眉心淡白色表示腹瀉、大便發白,消化不良。但是,如果長期生病後眉心變紅,則代表病情嚴重,可能致命。雙頰發紅表示哭鬧、驚熱,如果還伴隨著黃色則表示會嘔吐。嘴巴經常發紅代表沒有疼痛。嘴巴乾燥代表脾胃燥熱,嘴巴發白則代表虛弱。人中發黑代表肚子痛,可能是蟲積。
若點點黑者,主乎吐痢。若兩邊黃者,主乎傷食。若上下俱青者,主乎乳食不化而便青糞。更凡唇紅面赤者為傷寒。若唇白者,主吐嘔哎逆。或吐血便血衄血。若紅赤乾燥而皺者主渴。若紅赤而不皺者主口臭,大便不通,夜間心煩不睡而癲叫。若黃而口臭者,又主脾積。若紅赤者,亦主衄血。
若唇口動者,主乎驚熱,若唇口紫色者,主吐涎而蟲痛。若唇青者,主乎脾寒,或時肚痛,乳食減少。然亦有氣血虛怯,為冷所乘,而故青者。若口滴清水者,主乎欲生重舌,又或口瘡,然亦有因脾冷流涎者,更有舌裂舌衄舌上芒刺者,是皆熱極為陽毒也。若生瘡者,是心脾熱也。
白話文:
如果嘴唇上有黑點,可能導致腹瀉。如果嘴唇兩邊發黃,可能是食物積滯。如果嘴唇上下都發青,可能是乳食消化不良,導致糞便發青。此外,嘴唇紅面赤可能是傷寒。如果嘴唇發白,則可能出現嘔吐、反胃。也可能出現吐血、便血或鼻出血。如果嘴唇紅赤乾燥且起皺,則可能口渴。如果嘴唇紅赤但不皺,則可能口臭、便秘、夜間心煩失眠並發出癲癇般的叫聲。如果嘴唇發黃並伴有口臭,則可能是脾積。如果嘴唇紅赤,也可能出現鼻出血。
如果嘴唇和嘴巴不停地動,可能是驚熱。如果嘴唇和嘴巴呈紫色,則可能出現流口水和蟲牙。如果嘴唇發青,可能是脾寒,可能伴隨腹部疼痛、乳食減少。但也可能是氣血虛弱,受寒所致。如果嘴巴不停滴清水,可能導致舌頭增大,也可能出現口腔潰瘍,但也有可能是脾寒導致流口水。如果舌頭出現裂痕、出血或舌苔上有芒刺,都是熱極生陽毒的表現。如果長瘡,則可能是心脾有熱。
若舌卷者,主驚。若舌乾、舌白、舌黑、舌燥、舌苔、舌黃、舌赤腫者,主乎大便不通;然久瀉痢後而舌黑者死。更凡耳前微赤者,主乎耳聾。若微黃者,主乎腎驚,睡中咬牙。若耳輪乾燥者,主骨蒸熱。若面青白者,主乎吐瀉;或驚風欲發;或軀身啼哭。然凡既觀其色,更宜稽諸其時,假如春病面青,是為順候,如至白色,最為難療,以其金剋木故也。其餘仿此類推。
總紅赤為熱,青色為驚,黃為吐痢,或積黑者。非病即危症也。更凡諸色上行者,其病益甚,下行如雲徹散者。其病方已,兼五色各有臟部,有外部,有內部,如色從外走內,其病從表入里。如色從內走外,其病人里出表。病生於內者,宜先治其陰,而後治其陽,反則益甚。
白話文:
如果舌頭捲起來,表示驚嚇。如果舌頭乾燥、舌苔白、舌苔黑、舌頭乾燥、舌苔厚、舌苔黃、舌頭紅腫,表示大便不通;但是久瀉痢後舌頭變黑,則會死亡。另外,耳朵前面微紅,表示耳聾。如果微黃,表示腎臟驚嚇,睡覺時會磨牙。如果耳輪乾燥,表示骨蒸發熱。如果臉色青白,表示嘔吐腹瀉;或者驚風將要發作;或者身體抽搐啼哭。但是,觀察臉色時,還要考慮季節因素,比如春天生病臉色發青,是正常的,如果臉色發白,就難以治療,因為金克木的緣故。其他情況也以此類推。
總體來說,紅色代表熱,青色代表驚嚇,黃色代表嘔吐腹瀉,或者黑色代表積滯。這些顏色如果出現,不是疾病就是危症。另外,所有顏色向上蔓延,表示病情加重,向下蔓延像雲彩消散一樣,表示病情正在好轉。而且五色分別對應不同的臟腑,有的在外部,有的在內部。如果顏色從外向內移動,表示疾病從表面進入內部。如果顏色從內向外移動,表示疾病從內部向表面發展。疾病產生於內部,應該先治療陰氣,再治療陽氣,反過來治療就會加重病情。
病生於陽者,宜先治其外,而後治其內,反則益甚。然難盡者言,無窮者理,故一定之形跡,宜知之以為常,變通之神化,貴隨機而異用,在人之神聖工巧,類推之而無盡也。
白話文:
疾病如果是由外部環境引起的,應該先治療外在的症狀,然後再調理內部,如果順序相反,病情會更加嚴重。然而,道理是講不完的,學問是無盡的,所以對於固定的規律,應該了解並作為常識,而靈活變通的妙處,則貴在能夠根據具體情況不同來運用,這就需要醫生的智慧和技巧,以此類推是沒有止境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