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一 (10)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一 (10)
1. 錦囊新定養榮歸脾湯
治一切勞傷發熱,咳嗽吐血,似瘧非瘧,懶食倦怠,寸洪尺弱諸症。
熟地(八錢),酸棗仁(二錢,炒、研),雞腿白朮(三錢,炒黃),白芍(一錢二分,酒炒),白茯苓(一錢五分),牛膝(二錢),麥冬(二錢,炒燥),五味子(六分),上肉桂(去皮,八分),加燈心、蓮子,水煎,食前溫服。
白話文:
這份處方適用於治療各種勞累傷身導致的發燒、咳嗽且帶有吐血的症狀,以及類似瘧疾但實際上不是的疾病,還有食慾不振、容易疲倦,以及脈象顯示上焦火旺、下焦虛弱等各種症狀。
所需藥材與劑量如下:熟地八錢、炒過並研磨的酸棗仁二錢、炒至微黃的雞腿白朮三錢、用酒炒過的白芍一錢二分、白茯苓一錢五分、牛膝二錢、炒至乾燥的麥冬二錢、五味子六分、去皮的上等肉桂八分。此外,再加入燈心和蓮子,用水煎煮後,在飯前溫熱服用。
以上就是「錦囊新定養榮歸脾湯」的詳細內容。
2. 錦囊加減地黃丸十方
天地而無水火,何以展造化之功?人身而無水火,何以濟化生之道?六味地黃補陰陽之小劑,八味地黃救陰陽之大藥,水中尋火,其明不熄,火中求水,其精不竭,補中有瀉,久服而無偏勝之害,瀉少補多,邪去而補愈見其效,相和相濟,五臟俱宜,根本既榮,枝葉自茂,神功異匝莫能外焉,欲出範圍,反似畫蛇添足矣。
今人多擇補藥,任意加入,客倍於主,責任不專,本方之功,反退處於虛位,或嫌地黃之滯,而減之,則君王弱,或嫌澤瀉之瀉,則減之則使力微,或以首烏並用為君,則一藥二君,安所適從?或有配入人參、黃耆,則補腎之藥達陰經,補氣之藥走陽分,而兩持勿得其所,反擾浮動之虛陽,無所引而歸經矣。
更有入棗仁、當歸、白朮以兼心脾三用,殊不知熟地之補精血,尤賴山茱之酸澀以固之,至於當歸,味辛而走,乃血分而非精分藥也。酸收辛散大有不同,血與陰精尚有區別,且六味、八味各具陰陽,使水火熏蒸釀成精血,茯苓、澤瀉世人尚嫌滲燥,何況白朮以燥為功,單走脾胃。
入之則反耗蒸釀之勢,真陰何自而生?至於棗仁,乃心脾上焦氣分之藥,全非腎家精血之宜,況一上一下,勢勿可以並周,食遠食前服法自當有異,設遇證候不同,難以地黃原方純用者,或將分兩輕重變通,或佐助可以入隊之藥一二,則本方之力量既存,而輔翊發生之功愈見,倘專以心脾氣血為事者,則本門各有專方,何必藉此混加雜亂,徒負虛名,而損實效?(張)據管見,謹附合宜,加減十方於後,幸高明鑑諸。
二妙地黃丸
治濕熱內鬱而為便濁。取二妙散以配六味,故名之。
熟地黃(八兩,微火焙燥),山茱萸(去核四兩,酒拌炒),牡丹皮(四兩,焙),白茯苓(三兩,焙),懷山藥(四兩,炒黃),漢澤瀉(三兩,淡鹽水拌,曬乾,炒),用黃柏(七錢),熟附子(五錢),二味鹽酒同浸一宿,各揀開,黃柏炒褐色,附子(焙燥),茅山蒼朮(二兩,切大塊,米泔水浸透,切片,黑芝麻拌炒黃),如濕多熱少,附子七錢,黃柏五錢;如濕少熱多,附子五錢,黃柏七錢,同浸,各制度共為細末,用金石斛四兩,煎濃汁,入白蜜二十兩,同煉為丸,每早晚食前,白湯各服三錢,忌食酒、面、雞、魚、濕熱炙爆之物。
育脾固腎地黃丸
治腎虛晨瀉。
熟地黃(八兩,姜酒煨,搗爛入藥),山茱萸(去核,五兩,酒拌蒸,曬乾,炒),白茯苓(四兩,焙),懷山藥(六兩,炒黃),澤瀉(三兩,淡鹽、酒拌,曬乾,炒),五味子(二兩),補骨脂(四兩,鹽酒浸一宿,炒香),菟絲子(酒洗,曬乾炒,另磨淨末,六兩,即入藥丸,勿使出氣),為末,用熟地搗爛入藥。如干加飴糖漿為丸,每早米飲湯送下四錢,臨晚食前白湯送下三錢,戒酒、面,以杜濕熱。
白話文:
天地間如果沒有水和火,要如何展現造化的神奇?人體如果沒有水和火,要如何維持生命運作的道理?六味地黃丸是補陰的小方劑,八味地黃丸是補陰陽的大藥。在水中尋找火,它的光明不會熄滅;在火中尋找水,它的精華不會枯竭。補中有瀉,長期服用也不會產生偏頗的弊病;瀉的少,補的多,邪氣去除後,補益的效果更加明顯。陰陽互相調和,五臟都會受益,根本得到榮養,枝葉自然茂盛,其神奇功效無所不在,如果想超出這個範圍,反而像畫蛇添足一樣多餘了。
現在很多人選擇補藥時,隨意加入其他藥材,使得輔助藥物比主藥還多,責任無法專一,反而讓原本藥方的功效退居次要地位。有人嫌地黃滋膩,就減少它的用量,這樣君藥的力量就弱了;有人嫌澤瀉會利水,就減少它的用量,這樣藥效就會變得微弱;有人用何首烏來當君藥,這樣就變成一味藥有兩個君主,會不知所從。或者有人加入人參、黃耆,補腎的藥物走陰經,補氣的藥物走陽分,兩者互相牽制,反而擾動虛浮的陽氣,無法引導它們回到各自的經脈。
更有人加入酸棗仁、當歸、白朮,想同時補益心脾腎三臟,殊不知熟地黃補精血,尤其需要山茱萸的酸澀來固攝。至於當歸,味道辛散走竄,是補血分的藥物,不是補精分的藥物。酸收和辛散大不相同,血和陰精也有區別。而且六味、八味地黃丸各有陰陽,能夠使水火互相熏蒸而產生精血。茯苓、澤瀉,世人尚且嫌它們會滲濕,何況白朮的功效是燥濕,主要走脾胃。
加入白朮反而會耗損蒸化的氣勢,真正的陰精從何而生?至於酸棗仁,是心脾上焦氣分的藥物,完全不適合補腎的精血。況且一上一下,勢必不能兼顧,飯前或飯後服用方法自然不同。如果遇到病症不同,難以單純使用地黃丸原方時,可以將藥材分量輕重調整,或佐以一兩味可以搭配的藥物,這樣既能保留原方的力量,又能使輔助的藥效更加顯著。如果專注於心脾氣血,那麼每個方面都有專門的方劑,何必借用此方混雜亂加,徒有虛名,反而損害實際效果?(張)根據我的見解,謹慎附上適宜的加減十方於後,希望各位高明的人士能夠鑑別。
二妙地黃丸
治療濕熱鬱積體內而導致小便混濁的病症。取二妙散的藥理來搭配六味地黃丸,因此命名為「二妙地黃丸」。
熟地黃(八兩,用微火烘乾),山茱萸(去核四兩,用酒拌炒),牡丹皮(四兩,烘乾),白茯苓(三兩,烘乾),懷山藥(四兩,炒黃),澤瀉(三兩,用淡鹽水拌,曬乾,炒),黃柏(七錢),熟附子(五錢),將後兩味藥用鹽酒一同浸泡一個晚上,各自取出,黃柏炒至褐色,附子烘乾,茅山蒼朮(二兩,切成大塊,用米泔水浸透,切片,用黑芝麻拌炒黃)。如果濕氣重而熱象輕,則附子用七錢,黃柏用五錢;如果濕氣輕而熱象重,則附子用五錢,黃柏用七錢,一樣用鹽酒浸泡,各自加工。一起研磨成細末,用金石斛四兩煎煮成濃汁,加入白蜜二十兩,一同煉製成藥丸。每天早晚飯前用白開水各服三錢,忌食酒、麵食、雞肉、魚肉、以及濕熱燒烤的食物。
育脾固腎地黃丸
治療因腎虛引起的早晨腹瀉。
熟地黃(八兩,用生薑汁和酒煨過,搗爛入藥),山茱萸(去核,五兩,用酒拌蒸,曬乾,炒),白茯苓(四兩,烘乾),懷山藥(六兩,炒黃),澤瀉(三兩,用淡鹽酒拌過,曬乾,炒),五味子(二兩),補骨脂(四兩,用鹽酒浸泡一個晚上,炒香),菟絲子(用酒洗過,曬乾炒,另外研磨成細末,六兩,立即加入藥丸,不要讓它散氣),研磨成細末,用搗爛的熟地黃加入藥中。如果太乾,可以加入麥芽糖漿製成藥丸。每天早上用米湯送服四錢,晚上飯前用白開水送服三錢。戒酒、麵食,以避免濕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