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痘疹藥性主治合參卷四十四 (2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痘疹藥性主治合參卷四十四 (2)

1. 杏仁

稟春溫之氣兼火土之化,味苦、甘,氣溫,有毒。入手太陰經,性潤利而下行,味苦溫而散滯,溫能解肌,苦能泄熱,故外有發散祛邪之功,內有下氣消痰之效。主咳逆上氣,奔豚驚癇,心下煩熱,風氣去來,解肌化痰喘促等症。雙仁者有毒勿用。若去皮尖消痰潤肺,若發散連皮尖用。

杏仁,入肺,為利下之劑。散肺經之風寒,下喘嗽之氣逆,消心下之急滿,潤大腸之氣秘,解錫毒有效,消狗肉如神,逐奔豚,殺蟲疽、婦人陰蝕可納。實,啖多目瞀,傷筋骨傷神。葉,端午採收。煎湯洗眼止淚。根主墮胎,花治厥逆。有以杏仁栝蔞並用,不知杏仁味辛從腠理中發散以去痰,故表虛者忌之,栝蔞性潤,從腸胃中滑利以除痰,故里虛者忌之,若痰熱表裡俱實者,並行而有功也。

白話文:

杏仁的藥性與應用

杏仁稟承春天溫和之氣,兼具火土之特性,味苦甘,氣溫,有毒。進入手太陰肺經,性潤利而向下運行,味苦溫能散除滯氣,溫能解肌,苦能泄熱,因此外可發散祛除邪氣,內可降氣消痰。主治咳嗽逆氣上涌、奔豚驚癇、心下煩熱、風氣來往、解肌化痰喘促等症狀。雙仁者有毒,不可使用。若要去皮尖,則可消痰潤肺;若要發散,則連皮尖一起使用。

杏仁的藥用特性

杏仁入肺,屬利下之劑。可散肺經風寒,降喘嗽之氣逆,消心下之急滿,潤大腸之氣秘,解錫毒有效,消狗肉毒如神,逐奔豚,殺蟲疽,婦女陰蝕也可使用。但杏仁性實,食用過多會造成目眩,傷筋骨,傷神。

杏仁葉,在端午節採收,煎湯洗眼可以止淚。杏仁根主治墮胎,杏仁花則治厥逆。

杏仁與栝蔞的配伍

有些方劑以杏仁和栝蔞並用,卻不知杏仁味辛,從腠理中發散以祛痰,故表虛者忌之;而栝蔞性潤,從腸胃中滑利以除痰,故里虛者忌之。若痰熱表裡俱實者,則可將杏仁和栝蔞並用,互相配合,效果更佳。

主治(痘疹合參),杏仁潤心肺大腸,主喘嗽下氣,散風寒痰結,宜去皮尖炒用。然與桃仁俱通大便,但杏仁治氣,桃仁治血。

白話文:

主治包括了痘疹的治療,杏仁可以滋潤心、肺和大腸,主要用於治療喘咳和降氣,也能散除風寒和痰結,使用時應去掉皮和尖端後炒過。不過,杏仁和桃仁都具有通便的作用,但杏仁主要是調理氣的問題,而桃仁則是處理血的問題。

2. 烏梅

花發於冬,成實於夏,得木氣之全,故味最酸,所謂曲直作酸是也。膽為甲木,肝為乙木,舌下有四竅,兩通膽液、故食酸則津生也。《經》曰:熱傷氣,邪客於胸中,則氣上逆而煩滿,心為之不安。烏梅味酸,能斂浮熱,吸氣歸元,故主下氣,除熱煩滿及安心也。下痢者,大腸虛脫也。

好唾口乾者,虛火上炎,津液不足也。酸能斂虛火,化津液固腸脫,所以主之,其主肢體痛偏枯不仁者,蓋濕氣侵於經絡,則筋脈弛縱或疼痛不仁,肝主筋,酸入肝而養筋,肝得所養,則骨正筋柔,機關通利,而前症除矣。其主去死肌,青黑痣惡肉者,白梅之功也。白梅味鹹,咸能軟堅故也,又能消痰醒睡止霍亂,解酒毒,弘景雲:「生梅、烏梅、白梅功用相似,第烏梅較良,資用更多,然木性喜升,發酸味斂束,是違其性之所喜也。

白話文:

梅花在冬天開花,夏天結果,吸收了木氣的精華,所以味道最酸,這就是「曲直作酸」的道理。膽屬甲木,肝屬乙木,舌下有四個孔,其中兩個連通膽汁,因此吃酸就會生津。經書說:熱傷氣,邪氣侵入胸腔,就會導致氣上逆而感到胸悶煩躁,心神不寧。烏梅味酸,可以收斂浮熱,吸納元氣,所以主治下氣、消除熱煩滿和安心。下痢是指大腸虛脫。口乾舌燥是虛火上炎,津液不足。酸味可以斂收虛火,化生津液,固護腸道,所以能治療下痢。烏梅還能治療肢體疼痛麻木,這是因為濕氣侵犯經絡,導致筋脈鬆弛或疼痛麻木。肝主筋,酸味入肝可以滋養筋脈,肝臟得到滋養,骨骼就會強壯,筋脈就會柔韌,關節就會暢通,疼痛麻木的症状自然就消失了。烏梅還能治療死肉、青黑色痣和惡肉,這是白梅的功效。白梅味鹹,鹹味可以軟堅,還能消痰醒睡,止霍亂,解酒毒。陶弘景說:「生梅、烏梅、白梅功效類似,但烏梅較好,用途更多,不過木性喜升,而酸味具有收斂作用,這就違背了木性所喜好的特性。」

《經》云:酸走筋,筋病無多食酸,及病當發散者,咸忌之,《鬼遺方》蝕惡瘡胬肉,用烏梅肉,燒為灰敷上一夜,立盡。赤痢腹痛,烏梅肉黃連各四兩,蜜丸梧子大,每米飲下二十丸,日三服。治勞瘧,用烏梅十四杖,豆豉二合,甘草三寸,生薑一塊,童便二升,煎去一半溫服即止。

烏梅,收斂肺氣,生津止嗽,解渴除煩,澀腸止瀉,傷寒溫瘧,休息久痢,便血血痢,安蛔厥而止蟲痛,去黑痣而蝕惡胬肉。白梅搗敷惡毒,治婦人乳癰最效,痰厥僵仆,擦牙關緊閉即開,葉煮汁服,久痢亦除。

白話文:

古籍記載,酸性食物會導致筋骨痠痛,因此筋骨疾病患者應少吃酸味食物,而需要發散風寒的疾病也不適合食用酸味食物。《鬼遺方》記載,治療潰瘍和贅肉可用烏梅肉燒成灰敷在患處一夜,即可見效。治療赤痢腹痛,可用烏梅肉和黃連各四兩,製成蜜丸,每次服二十丸,每日三次,米湯送服。治療勞瘧,則可用烏梅十四枚、豆豉二合、甘草三寸、生薑一塊,童便二升,煎煮至一半後溫服即可。

烏梅具有收斂肺氣、生津止咳、解渴除煩、澀腸止瀉的功效。適用於傷寒、溫瘧、久痢、便血血痢、蛔蟲病、黑痣、贅肉等疾病。白梅搗碎敷於患處,可治療惡毒瘡瘍,對於婦女乳癰尤為有效。若出現痰厥昏迷、牙關緊閉等症狀,可將白梅擦拭牙關,即可使牙關鬆開。白梅葉煮汁服用,亦可治療久痢。

主治(痘疹合參),梅花,味甘微酸,氣平無毒,能發痘解毒,以其先得萬物生髮氣也。

白話文:

主治痘疹,梅花的味道甘甜略帶酸,性質平和無毒性,能夠促進痘疹發出並解毒,因為它具有促生發的特性。

3.

梨成於秋,花實皆白,得西方之陰氣者乎。味甘微酸,氣寒無毒。與萊菔相間,收藏則不朽爛,入手太陰、足陽明經。主胸中痞塞熱結,治客熱中風不語,解丹石熱氣驚邪,利大小便,止渴,貼湯火傷瘡,止熱嗽痰咳,潤肺消痰,降火除熱。膏粱之家,厚味釀酒,縱恣無節,必多痰火癰疽,卒中之患,惟數食梨,能轉重為輕,可消靡於無事,但多食寒中,以其過於冷利也。乳婦血瘀不可食者,以血得寒則凝,而成瘀為病也。

同人乳、蔗漿、蘆根汁、童便、竹瀝,治血液衰少,漸成噎膈,卒得咳嗽用上好梨,去核搗汁一碗,入椒四十粒,煎一沸去滓,納黑餳一大兩,消訖,細細含咽立定。赤白胬肉,日夜痛者,取好梨一顆,搗絞汁,以黃連切片一錢,浸汁內取生汁,臥點之。反胃轉食,藥物不下,用大雪梨一個,以丁香十五粒,刺入梨內濕紙包,四五重煨熱,去丁香食之。

白話文:

梨子成熟於秋季,花朵和果實皆為白色,這是否因為它吸收了西方的陰氣呢?梨子味道甘甜微酸,性寒無毒。與蘿蔔搭配食用,可以保存而不腐爛。梨子進入人體的太陰肺經和足陽明胃經。

梨子可以治療胸中痞塞、熱結,治療中風失語、解丹石熱氣驚邪,通利大小便,止渴,敷治湯火灼傷,止熱咳痰,潤肺消痰,降火除熱。

那些富貴人家,喜歡吃肥甘厚味,嗜酒無度,縱慾無節,容易導致痰火、癰疽、中風等疾病。經常食用梨子,可以將重症轉化為輕症,消弭疾病於無形。但是,梨子性寒,不可過量食用,以免損傷脾胃。

哺乳期的婦女也不宜食用梨子,因為寒氣會凝結血液,導致血瘀而生病。

梨子可以與人乳、蔗漿、蘆根汁、童便、竹瀝等配伍,治療血液衰少,漸漸發展為噎膈,突然發作的咳嗽。方法是取上好的梨子,去核搗汁一碗,加入花椒四十粒,煎沸後去渣,加入黑糖一大兩,煮至溶化,慢慢含服,定神休息。

對於赤白眼膜遮蓋眼球,日夜疼痛的症狀,可以取一個好梨,搗汁,加入切片的一錢黃連浸泡,取生汁,睡覺前滴入眼內。

對於反胃、食物難以下嚥,藥物無法服用,可以取一個大雪梨,用十五粒丁香刺入梨內,用濕紙包裹四五層,煨熱後去除丁香食用。

梨,外宣風氣,內滌狂煩,生之可清六腑之熱,熟之可滋五臟之陰,解酒病,除渴止咳嗽,消痰去客熱心經,除煩熱肺臟,潤乾燥咽喉,卻結熱胸膈,但性流利氣寒,多食動脾,令人中寒下利。產婦虛人,並宜切忌。

主治(痘疹合參),除客熱心煩肺熱,消渴流利下行。

白話文:

梨的功效與注意事項:

梨,外可宣散風氣,內可消除煩躁。生梨能清熱解毒,清涼六腑;熟梨則滋陰潤燥,滋養五臟。梨能解酒解渴、止咳化痰,還能清熱降火,消解心經客熱,去除肺熱煩躁,潤燥滋潤咽喉,消除胸膈積熱。但梨性寒涼,容易滑利氣機,多食會傷脾胃,引起脾虛腹瀉。產婦和虛弱的人不宜食用。

主治:
梨可與其他藥物配合,治療痘疹,清除心煩肺熱,消解口渴,利尿通便。

4. 大棗

純得土之沖氣,兼感天之微陽以生,味甘,氣溫,無毒。入足太陰、陽明經。《經》曰:里不足者以甘補之,形不足者溫之以氣。甘能補中,溫能益氣,甘溫能補脾胃,而生津液,則十二經脈自通,九竅利,四肢和也。正氣足則神自安。故主心腹邪氣,心下懸急,脾得補則氣力強,腸胃清故主身中不足及腸澼,甘能解毒,故主和百藥,脾胃足,氣血充,後天生氣藉此而盈溢,故日久服輕身也。

大棗,善和百藥,補助諸經,味厚甘溫。專走脾經血分,為補中益氣之所必需也。滋脾土,潤心肺,調營衛,緩陰血,悅顏色,通九竅,調和脾胃、具生津止瀉之功,潤養肺經,操助脈強神之用,凡補五臟藥,用肉搗丸,中滿症忌服。

白話文:

大棗功效

純粹得自土中之沖氣,兼感天之微陽而生,味甘,氣溫,無毒。入足太陰、陽明經。

這段話描述了大棗的生長環境和特性。它純粹生長於土中,吸收天地之氣,味道甘甜,性溫和,無毒性。其藥性主要作用於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。

《經》曰:里不足者以甘補之,形不足者溫之以氣。甘能補中,溫能益氣,甘溫能補脾胃,而生津液,則十二經脈自通,九竅利,四肢和也。正氣足則神自安。

這段話引自經典醫書,說明了大棗的補益作用。甘味能補益脾胃,溫性能增強氣血,二者相輔相成,能滋補脾胃,促進津液生成,使十二經脈通暢,九竅通利,四肢協調,正氣充沛,精神安寧。

故主心腹邪氣,心下懸急,脾得補則氣力強,腸胃清故主身中不足及腸澼,甘能解毒,故主和百藥,脾胃足,氣血充,後天生氣藉此而盈溢,故日久服輕身也。

這段話總結了大棗的功效。它能治療心腹邪氣、心下懸急等症狀,補脾益氣,改善腸胃功能,治療身中不足和腸澼等病症。甘味能解毒,能和解百藥。滋補脾胃,氣血充盈,後天之氣得到補充,長期服用可輕身延年。

大棗,善和百藥,補助諸經,味厚甘溫。專走脾經血分,為補中益氣之所必需也。滋脾土,潤心肺,調營衛,緩陰血,悅顏色,通九竅,調和脾胃、具生津止瀉之功,潤養肺經,操助脈強神之用,凡補五臟藥,用肉搗丸,中滿症忌服。

這段話是對大棗功效的總結性描述。大棗善於和解百藥,滋補全身各經,味道甘甜厚重,性溫和,主要作用於脾經血分,是補益氣血的必需品。它能滋補脾土,潤養心肺,調和營衛之氣,緩解陰血不足,使人面色紅潤,通利九竅,調和脾胃,生津止瀉,潤養肺經,強健脈搏,使精神振奮。任何補益五臟的藥物,可以用肉類搗成丸劑,但脾胃虛寒或中滿者忌服。

主治(痘疹合參),安中養脾胃,助十二經脈,通九竅,平胃氣,補少氣,生津液,暢營衛,和藥性,灌漿時宜之,但小兒多食成疳,蓋過食甘乃傷脾也,久食傷齒,牙乃腎余,土剋水也。

同生姜並用者,專行脾胃之津液而和營衛,兼以發脾胃升騰之氣以散邪也。紅棗功用相仿但力差不及耳。

白話文:

這藥方主治痘疹等病症,能安中養脾胃,幫助十二經脈運行,疏通九竅,平復胃氣,補益元氣,生津液,暢通營衛,調和藥性。特別適合用於灌漿時服用,但小孩若多吃易造成疳積,因為過食甘味會傷脾。長期食用會傷齒,牙齒是腎氣所餘,土克水也。

與生薑同用,能專門運行脾胃的津液,調和營衛,同時發散脾胃的升騰之氣以驅散邪氣。紅棗功效類似但藥力不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