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一 (9)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一 (9)
1. 扶桑丸
除風濕,起尪嬴,駐容顏,烏髭發,卻病延年。
嫩桑葉去蒂洗淨曝乾一斤為末,巨勝子,即黑芝麻,淘洗四兩,白蜜一斤,將芝麻擂碎,熬濃汁和蜜,煉至滴水成珠,入桑葉末為丸。一方,桑葉為末,用芝麻蒸搗,等分蜜丸,早鹽湯、晚酒下。
此足少陰手足明陽藥也,桑乃箕星之精,其木利關節,養津液,故凡熬藥俱用桑柴,其葉甘寒,入手足陽明,涼血燥濕除風巨勝,甘平色黑,益腎補肝,潤腑臟,填精髓,八谷之中惟此為良。夫風濕去,則筋骨強,精髓充,則容顏澤,卻病烏髭宜也。
歌曰:扶桑扶桑高入云,海東日出氣氤氳,滄海變田幾億載,此樹遺根今尚存,結子如丹忽如漆,綠葉英英翠可捫,真人採竊天地氣,留與紅霞其吐吞,濯磨入鼎即靈藥,芝術區區未可群,饗松已有人仙去,我今朝夕從此君,葉兮葉兮願玉汝,綠陰裡面有桃律。
白話文:
【扶桑丸】
功效:扶桑丸能去除風濕,增強體力,保持容顏不老,使鬍鬚髮絲烏黑,抗病延長壽命。
製法:取新鮮桑葉去掉蒂部,清洗乾淨後曬乾,磨成粉末一斤。巨勝子即是黑芝麻,淘洗乾淨四兩。另備白蜜一斤。將芝麻搗碎,熬煮成濃稠的汁液,再加入蜂蜜,熬到滴水成珠的狀態,然後加入桑葉粉末攪拌均勻,製成丸狀。另一種方法是將桑葉磨成粉,使用蒸煮過的芝麻,等量的蜂蜜製成丸狀,早晨以鹽湯吞服,晚上則以酒送服。
此藥物是針對腳少陰、手足明陽的療效。桑樹是箕星的精華,其木材對關節有益,滋養津液,因此在熬煮藥物時都使用桑樹木。其葉子甘寒,進入手足陽明經絡,能涼血燥濕,去除風濕。巨勝子(黑芝麻)甘甜且性平,顏色黑,能補腎補肝,滋潤內臟,填補精髓,在所有谷類中,唯有它最優良。當風濕去除,筋骨自然強健;精髓充足,容顏自然光澤,抗病和使鬍鬚髮絲烏黑的效果也就顯現了。
詩曰:扶桑樹高聳入雲,海東日出氣象萬千。滄海變田經歷億載,此樹遺根至今猶存。結出的果實由紅轉黑,綠葉生機勃勃,翠綠可人。真人吸取天地精氣,留下紅霞吐吞。經過鍊製成為靈藥,即使是芝術之類的珍稀草藥也難以比擬。已經有人服用此藥而成為仙人,我如今早晚服用此藥,願以此藥為伴,綠陰中蘊含著生命的節奏。
2. 救陰理癆湯
治陰虛火動,皮寒骨熱,食少痰多,咳嗽短氣,倦怠焦煩。
生地(二錢,薑汁酒炒透),當歸身(一錢,酒洗),麥冬(去心,二錢),白芍(一錢,酒炒),北五味(三分),人參(六分),炙甘草(四分),蓮子三錢(去心,不去衣),苡仁(三錢),橘紅(八分),丹皮(一錢),加棗一枚,煎一鍾,作二爿次,徐徐呷之。
白話文:
這份處方「救陰理癆湯」適用於治療因陰虛導致的火旺,表現為皮膚冷但骨頭熱,食慾不佳且痰多,咳嗽伴隨呼吸困難,以及常感疲倦和焦躁的情況。
藥材如下:生地二錢,需用薑汁和酒炒至透;當歸身一錢,酒洗過;麥冬二錢,要去掉心部;白芍一錢,需用酒炒;北五味三分;人參六分;炙甘草四分;蓮子三錢,要去掉心部,但保留外皮;苡仁三錢;橘紅八分;丹皮一錢。另外,還需加入一枚棗。將所有藥材煎成一碗量的藥湯,分兩次慢慢飲用。
3. 救陽理癆湯
治勞傷氣耗,倦怠懶言,動作喘乏,表熱自汗,心煩遍身作痛。
嫩黃耆(三錢,酒炒),人參(二錢),當歸身(一錢五分,酒炒),白朮(二錢,土炒),炙甘草(五分),陳皮(去白,八分),北五味(四分,打碎),上肉桂(去盡皮,七分),煨姜(三片),大棗(二枚),水煎服。
(張)按:正氣強旺,則外無感冒之虞,脾胃健行,則內無停食之患,七情無過,則神無傷損之失,如是,疾病何由而作也?故百病之作,必由正氣之虛,治者求其所因以調之,則百病不攻而自退,蓋人軀殼,猶屋之牆垣也。人之腸胃,猶屋之內房也。人之氣血,猶屋中之家人也。
倘牆垣不固,盜賊乘虛而入,自宜遵守房戶,廣集家人,則盜賊焉能為患?自當潛蹤遠循矣。若不知所重,妄行祛逐,故用大汗藥以耗其表者,如自破其牆垣者也。用迅下藥以竭其里者,如自毀其房戶者也。用消克藥以傷其氣血者,如自殺屋中之家人也。非關外邪,實由自敗,致邪失正,絕人長命,可深嘆也。
況有勞倦內傷中氣,而不能安納下焦陰火以發熱者,誤用發散之藥汗之,則益耗其陽,而愈竭其陰,如中氣不能健運,而不思飲食者。誤用克伐之藥消之,則愈傷中氣,益增痞悶,耗其陰而發熱不已者,再加發散寒涼,中氣虛而痞悶不食者,再加消導克削,則已傷已弱之元氣,何當無據無義之妄攻?正微不能主宰,勢必隨藥力而變生,別症名治病而實做病,似救生而實傷生也。
(張)以養榮歸脾之意,合成一方,名為養榮歸脾湯,滋陰即所以發汗,導火即所以除熱,固正即所以卻邪,補心即所以養胃,益火即所以補土,清肺即所以納氣,降濁即所以升清,五臟既調,百骸俱健,自能神清思食而愈矣。
白話文:
【救陽理癆湯】
這帖藥方適用於治療因勞累導致元氣消耗,感到疲憊乏力,甚至連說話都顯得懶洋洋的。稍微活動就容易喘息,平時常有發燒出汗的情況,心中煩躁,全身各處會有疼痛感。
藥材組成包括:嫩黃耆(三錢,需經過酒炒),人參(二錢),當歸身(一錢五分,同樣需經酒炒),白朮(二錢,土炒),炙甘草(五分),陳皮(去白,八分),北五味(四分,需打碎),上等肉桂(去盡皮,七分),煨姜(三片),大棗(兩枚)。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張氏認為:如果身體的正氣強盛,就不易受到外界病邪的侵擾;脾胃功能健全,就不會有食物積滯的問題;情緒保持穩定,精神就不會受損。如果能這樣做,疾病怎麼會發生呢?因此,各種疾病的發生,必定是由於身體正氣的虛弱。治療的時候,找出病因加以調整,那麼疾病就會自然消失。我們可以將人的身體比作房屋,腸胃就像房子裡的房間,氣血就像是家中的家人。
假設房子的牆壁不夠堅固,盜賊就會趁虛而入,這時候應該加強房門的防禦,並集合家中的力量,盜賊怎麼可能造成威脅呢?他們自然會遠離。但如果不明白重點,盲目地驅趕,使用大汗藥物來耗損外表,就像自己破壞自己的牆壁;使用猛烈的下瀉藥物來傷害內臟,就像自己破壞自己的房門;使用消解藥物來傷害氣血,就像自己殺死家中的家人。這些都不是因為外來的邪氣,而是自己導致的衰敗,使得邪氣侵入,喪失了身體的平衡,斷送了人們的壽命,這真是令人惋惜。
尤其是對於因過度勞累而內傷中氣,無法妥善調節下焦陰火導致發熱的人,錯誤地使用發散藥物來出汗,反而會更耗損其陽氣,使陰氣更加虛弱。如果中氣無法健壯運行,進食慾望下降,誤用消解藥物來解決,則會進一步傷害中氣,增加腹部的悶脹感。對於那些陰氣虛弱且持續發熱的人,再次使用寒涼的發散藥物,對於中氣虛弱、食慾不佳的人,再次使用消導和削減藥物,這些已經受到傷害和虛弱的元氣,如何承受這種無根無據的亂攻?正氣微弱,無法主導全局,勢必會隨著藥物的力量而產生變化,出現新的病症。表面上看似在治病,實際上卻是在製造疾病,看似在挽救生命,實際上卻在傷害生命。
因此,張氏以養榮歸脾的原則,結合各方,創制了一帖藥方,名為「養榮歸脾湯」。這帖藥方能夠滋養陰氣,從而促進出汗;引導火氣,以消除熱氣;鞏固正氣,以抵禦邪氣;補充心氣,以養護脾胃;增強火氣,以補充土氣;清潔肺部,以納入氣息;降低渾濁,以提升清氣。當五臟得到調節,全身骨骼和肌肉都會健康,自然能神清氣爽,胃口大開,達到康復的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