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一 (13)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一 (13)
1. 方脈癆瘵合參
骨肉相失,聲散嘔血,陽事不禁,日涼夜熱者,死。脈結者,三年內,死。脈代者,三月內死。左手脈細,右手浮大,勁急,為正虛邪盛,必死。脈細數骨蒸,乾咳聲啞,寒熱似瘧者,必死。
《脈經》曰:呼出心與肺,吸入腎與肝,蓋言心肺浮而在上,浮者主出,故呼出心與肺焉,肝腎沉而在下,沉者主入,故吸入腎與肝焉。脾位居中,其脈在浮沉之中,故浮沉候陽,沉取候陰,凡六部重手沉取損小,輕手浮取實大,謂之陽盛陰虛。輕手浮取損小,重手沉取實大,謂之陰盛陽虛。
以尺寸論之,則陽主寸,陰主尺,寸浮者損小,尺沉者實大,謂之陰盛陽虛。寸浮者實大,尺沉者損小,謂之陽盛陰虛。
寸口脈浮而遲,浮則為虛,遲則為勞。脈大為勞,極虛亦為勞。凡診虛弱細弦,皆為不足,陰陽俱虛之脈,惟平旦見之日中則洪數矣。浮而大浮而弦者,皆為火盛陰虛之脈,暮多見之,至數多而數者,為至脈,即陰虛勞症也。至脈緩而無力,屬氣虛,數而無力屬血虛。
久病形肉俱脫,脈來雖似和緩,亦多不治,蓋遷延日久,客病無矣。元陽虧極火氣微矣。雖無六淫攻襲之苦。然氣血斷難恢愎,幾希一線牽帶未完,故脈疾徐得次,雖是和緩。然實無神也。況肌肉者,脾之所主,土為萬物之母,形肉脫者,土崩而脾絕矣。《經》曰:形肉已脫,九候雖調猶死也。
虛癆熱毒積久,則生惡蟲,食人臟腑,其證蒸熱,咳嗽胸悶背痛,兩目不明,四肢無力,腰膝痠疼,臥不能寐,面色㿠白,兩頰時紅,常懷忿怒,夢與鬼交,同氣連枝,多遭傳染,甚而滅門,法當補虛以復其元,殺蟲以絕其根,能殺其蟲,雖病者不生,亦可絕其傳疰,凡視此病者,不宜飢餓近之,虛者,須服補藥,宜佩安息麝香之類,則蟲邪不敢侵襲也。
白話文:
身體消瘦,說話聲音微弱,嘔吐帶血,性功能失調,白天感覺涼爽而晚上發熱,這些都是將死的徵兆。脈搏呈現間歇性的停止(結脈)表示三年內會死亡。脈搏呈現不規則的停止(代脈)表示三個月內會死亡。左手脈搏細弱,右手脈搏浮大且急促,表示身體正氣虛弱而邪氣旺盛,這種情況也一定會死亡。脈搏細而頻數,同時伴隨骨蒸潮熱、乾咳、聲音沙啞,以及忽冷忽熱類似瘧疾的症狀,也是將死的徵兆。
《脈經》說:呼氣時,氣與心和肺相連;吸氣時,氣與腎和肝相連。這是因為心和肺的位置較高,屬於陽,陽氣主發散,所以呼氣時與心肺相應;肝和腎的位置較低,屬於陰,陰氣主收斂,所以吸氣時與肝腎相應。脾臟位於身體中間,它的脈象也位於浮沉之間。輕按取脈時,可以了解陽氣的狀況;重按取脈時,可以了解陰氣的狀況。在六個脈位上,重按時脈象微弱,輕按時脈象強大,這表示陽氣旺盛而陰氣虛弱。相反的,輕按時脈象微弱,重按時脈象強大,則表示陰氣旺盛而陽氣虛弱。
如果從寸關尺來看,寸脈主陽,尺脈主陰。寸脈浮取時脈象微弱,尺脈沉取時脈象強大,表示陰氣旺盛而陽氣虛弱。寸脈浮取時脈象強大,尺脈沉取時脈象微弱,表示陽氣旺盛而陰氣虛弱。
寸口脈浮而遲緩,浮脈表示虛弱,遲脈表示勞損。脈象寬大也表示勞損,過於虛弱也表示勞損。凡是診斷出虛弱、細脈、弦脈,都表示身體不足,是陰陽都虛的脈象。這種脈象通常在早上出現,到了中午則會轉為洪大且頻數。脈象浮大而且弦緊,表示火氣旺盛而陰液虛弱,這種情況通常在傍晚出現。脈搏次數過多且頻數的,屬於至脈,是陰虛勞損的病症。至脈緩慢而無力,屬於氣虛;頻數而無力,屬於血虛。
久病導致身體消瘦,即使脈象看起來和緩,也多數無法治癒。這是因為疾病拖延太久,導致體內的邪氣消退,但是元氣也耗盡了。雖然沒有受到外邪侵襲的痛苦,但是氣血已經難以恢復,就像一條快要斷裂的絲線,即使脈象徐緩且規律,也已經失去了生命力。而且肌肉是由脾臟所主,脾土是萬物之母,如果身體消瘦,表示脾臟衰竭。如同《經》所說:如果形體消瘦,即使診斷出脈象平和,也是難以救治的。
虛勞病久而產生熱毒,會導致體內滋生寄生蟲,啃食內臟。這種病症的表現是發熱、咳嗽、胸悶、背痛、視力模糊、四肢無力、腰膝痠痛、失眠、面色蒼白、兩頰時而發紅、容易憤怒、經常做與鬼交合的夢。這種疾病會通過親近的人傳染,嚴重時可能導致整個家族滅亡。治療方法應該是補養虛弱的身體以恢復元氣,並殺死寄生蟲以斷絕病根。即使無法治癒病人,殺死寄生蟲也可以阻止疾病的傳播。醫護人員在接觸這種病患時,不宜空腹靠近。虛弱的病人應該服用補藥,並佩戴安息香和麝香之類的物品,這樣可以避免邪氣的侵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