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一 (11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一 (11)

1. 方脈癆瘵合參

四物以補血,四君子以補氣,四君子溫藥也。補氣而兼能生血,四物滯劑也。未能補血,先傷胃氣,且味辛溫,不能以補真陰。(張)長沙用人參生新血,陽生陰長也,以血難驟補,恐緩不及事,故血脫而補氣。

夫參色黃白,而味甘溫,形色氣味,俱能補氣生血,近世以其難得,而以耆朮代之,孰知力小難成大功,且性味更相懸絕,蓋黃耆固表,專升衛氣,白朮燥濕,能閉濁氣,非若人參之沖和而純粹。可以補接真神,而為,虛靈之用也,諸虛以人參為君,猶人以穀氣為主,但視虛實為增損耳。

長沙治傷寒之聖,外感且然,而況於內傷者乎?氣虛則生脈散,不言耆朮,血虛則三才丸,不言四物,洞然於中矣。

丹溪治陰虛發熱,於血藥四物湯,亦分陰陽,血藥之動者為陽,芎歸是也。血藥之靜者為陰,地芍是也。血之陰不足者,雖芎歸辛溫,亦不用。血之陽不足者,雖薑桂辛熱,亦用之,此深得補陰之旨者矣。然天地之道,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,而人身亦然。故血者,難成而易虧,況草木無情,安能生血?不過以地芍能養五臟之陰,芎歸能調營中之氣,陰陽調和,而血自生耳。

若夫失血太多,氣息幾微之際,慎勿與之!蓋四物陰類,非所以生物者也,當重用參、耆,故曰脫血者,先益其氣,蓋有形之血,不能速生,而無形之氣所當急固。若與四物則芎歸辛竄,耗氣動血,反致氣血俱亡而死矣。故諸虛損及胃虛氣弱之人,皆不宜多服。

夫精生於血,而陰從陽長,故補氣補血均不可少。然氣有生血之功,血無益氣之理,故曰:獨陰不長;又曰:血脫補氣;又曰:甘溫能除大熱。皆以春夏之令可以發育,秋冬之氣不能生長,且虛癆受補者可治,不受補者不治,葛可久神於治癆,其方多用人參,丹溪專主滋陰。然用人參者,十有六七。

自好古肺熱傷肺之說一起,從而和之者有人,以致後學持疑莫決,殊不知金氣大傷,非參不能保之,且土旺而金生,勿拘拘於保肺,木旺而火熄,毋汲汲於清心,要知火與元氣,勢不兩立,一勝則一負,非此空中生出有形之藥,何能以噓既敗之陽和,而挽回垂絕哉!若不知虛火宜補,而誤投苦寒,受症百出,莫可救矣。

吳鶴皋曰:凡人之身,有真火焉,寄於右腎,行於三焦,出入於甲膽,聽命於天君,所以溫百骸,養臟腑,充九竅者,皆此火也,為萬物之父,若此火一息,猶萬物無父,故其肉衰而瘠,血衰而枯,骨衰而齒落,筋衰而肢倦,氣衰而言微矣。

神方不啻百種,而大法不出有三,曰陽虛、曰陰虛、曰中氣虛。陽虛者,先天稟受之真陽也。即火衰不能蒸腐水穀,以致飲食難化,腿膝無力,小便頻,白不禁,脈沉緩無力者是也。須益火之原,八味地黃丸。陰虛者,天一真陰虧損也。咳嗽夜熱,盜汗沾衣,脈多弦數者是也,須壯水之主,六味地黃丸。

白話文:

四物湯用來補血,四君子湯用來補氣,四君子湯屬於溫補藥。它在補氣的同時也能幫助生血,而四物湯則是性質較為滋膩的藥方。四物湯不但不能補血,反而會先傷害脾胃之氣,而且藥性偏於辛溫,無法真正滋養體內的陰液。(張仲景)長沙使用人參來幫助生成新的血液,這是因為陽氣生發則陰氣滋長的道理。因為血液難以快速補充,擔心緩慢治療會耽誤病情,所以當血脫失時,要先補氣。

人參的顏色黃白,味道甘溫,它的形狀、顏色、氣味都能夠補氣生血。近世因為人參難以取得,就用黃耆和白朮來代替,卻不知道它們的力量很小,難以建功。而且藥性味道也相差很大。黃耆主要固護體表,專門提升衛氣;白朮則能燥濕,能閉塞濁氣,不像人參那樣平和純粹,能夠補益人體的真元之氣,使其發揮虛靈的功用。各種虛弱的病症都以人參作為主藥,就像人以穀物為主要營養來源一樣,只是根據虛實情況增減藥量而已。

長沙的醫術擅長治療傷寒,外感疾病尚且如此,更何況是內傷疾病呢?氣虛就用生脈散,不使用黃耆白朮;血虛就用三才丸,不使用四物湯,他對這些道理已經非常清楚明白了。

丹溪治療陰虛發熱,在使用補血藥方四物湯時,也會區分陰陽。四物湯中,藥性活動的屬於陽,如川芎和當歸;藥性寧靜的屬於陰,如熟地和白芍。如果屬於血的陰液不足,即使川芎和當歸性味辛溫,也不會使用。如果屬於血的陽氣不足,即使生薑和肉桂性味辛熱,也會使用。這才是真正領悟了滋陰的要旨。然而天地之間的道理是陽常有餘而陰常不足,人體也是如此。所以血液難以生成而容易虧耗。何況草木沒有知覺,怎麼能夠直接生血呢?只不過是用熟地和白芍來滋養五臟的陰液,用川芎和當歸來調暢營血中的氣,當陰陽調和時,血液自然就會生成了。

至於失血過多,氣息微弱的情況,切記不要使用四物湯!因為四物湯屬於陰性的藥物,並不是用來生血的。這時候應該大量使用人參和黃耆。所以說,失血的人,要先補益他的氣。因為有形的血液不能快速生成,而無形的氣卻要馬上固護。如果使用四物湯,川芎和當歸的辛竄之性,會耗散氣血,反而會導致氣血雙亡而死亡。所以,各種虛損以及脾胃虛弱的人,都不宜多服四物湯。

精是由血生成的,陰液是依靠陽氣來滋長的,所以補氣補血都不可或缺。然而氣有生血的功效,血却没有補氣的作用,所以說“獨陰不長”,又說“血脫補氣”,還說“甘溫能除大熱”。這都是因為春夏之氣可以促進生長發育,而秋冬之氣則不能生長。並且虛勞的人,接受補益的可以治癒,不接受補益的就難以治癒。葛可久在治療勞瘵方面很擅長,他的方劑多用人參;丹溪則專門滋補陰液。然而使用人參的人,十個裡面有六七個。

自從李杲提出肺熱傷肺的說法後,附和的人很多,導致後世的醫學者疑慮難決。殊不知金氣大傷,非人參不能保護。而且土旺則金生,不要拘泥於保護肺;木旺則火熄,不要急於清心。要知道火與元氣,勢不兩立,一個強盛,另一個就會衰弱。不是憑空就能生出有形的藥物,又怎麼能夠用藥來振奮衰敗的陽氣,挽回將要衰竭的生命呢?如果不懂得虛火需要補益,而誤用苦寒之藥,就會出現各種病症,無法救治。

吳鶴皋說:人體內有真火存在,寄居於右腎,運行於三焦,出入於膽經,聽從於天君(心)的命令,用來溫養全身、滋養臟腑、充養九竅的,都是這種真火。真火是萬物之父,如果這真火一旦衰竭,就好像萬物失去父親,所以就會出現肌肉消瘦、血液枯竭、骨骼衰弱、牙齒脫落、筋骨衰弱、肢體倦怠、氣息衰弱、言語微弱等症狀。

神奇的藥方雖然有上百種,但其根本大法不外乎三種:陽虛、陰虛、中氣虛。陽虛是指先天稟賦的真陽衰弱,也就是火衰而不能蒸化水穀,導致飲食難以消化、腿膝無力、小便頻數、遺尿不禁、脈象沉緩無力等症狀。這種情況需要補益火的根源,使用八味地黃丸。陰虛是指天一真陰虧損,會出現咳嗽、夜間發熱、盜汗浸濕衣物、脈象多為弦數等症狀。這種情況需要強壯水的根本,使用六味地黃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