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一 (10)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一 (10)
1. 方脈癆瘵合參
有腎虛火不歸經,大熱煩渴,目赤唇裂,舌上生刺,喉如煙火,足心如烙,脈洪大無倫,按之微弱者,宜十全大補湯,吞八味丸,或問燥熱如此復投桂附,不以火濟火乎?曰:心胞相火,附於命門,男以藏精,女以系胞,因嗜欲竭之火無所附,故厥而上炎,且火從腎出,是水中之火也。
火可以水折,水中之火不可以水折,桂附之火同氣而味辛,開腠里,致津液,通氣道,踞其窟宅,而招之同氣相求,火必下降矣。是則桂附者,固治火之正藥歟。
坎,乾水也,氣也。即小而井,大而海也。兌,坤水也,形也。即微而露,大而雨也。一陽陷於二陰為坎,坎為水氣,潛行地中,為萬物受命根本,故曰潤萬物者,莫潤乎水,一陰上徹於二陽為兌,兌以有形之水,普施於萬物之上,為資生之利澤,故曰:說萬物者,莫說乎澤,明此一水可以悟治火之道矣。心火者,有形之火也。
相火者,無形之火也。無形之火,內燥熱而津液枯,以五行有形之兌水制之者,權也。吾身自有上池真水氣也。無形者也。以無形之水沃無形之火常而可久者也。是為真水真火升降既宜,而我既濟矣。醫家不悟先天太極之真體,不窮無形火水之妙用,而不能用六味八味之神劑者,其於醫理,尚欠大半,此趙氏之論,深得水火之原,而得水火不易之治法矣。
(張)按:百病之來,莫不因火,而火之發,莫不陰虛,而虛之本,莫不由腎,蓋水為萬物之原,火為萬物之父,其原其父並根於腎也。凡腎元充足者,則萬象俱安,而疾病無矣。故有心病而兼腎者,脾病而兼腎者,肝病而兼腎者,肺病而兼腎者,四臟有病,不脫乎腎,且人之賴以有生者,全仗陰陽水火為用,而腎乃陰陽水火之總根。設陰陽失調水火偏勝,百病生焉。
而治法之救陰者,無非壯水,補陽者,無非益火。然腎為水臟,更為火臟,故救陰補陽者,不求水之主,火之原,舍水火之臟而棄六味八味,則不得其門從何而入?猶植樹者,而欲舍其根,焉可望其生髮耶!惟脾胃驟虛且寒,則溫補自從中治,而有補中理中之設,久則亦責之於腎,更有八味加補骨脂、五味子之設也。
其餘不論內外,眼目口齒,胎產男婦百病,且屬陰虛陽虛及假陰假陽之症,莫不尊此為聖藥。
真陰不足,則孤陽無依,遊火易於浮越,故宜甘溫甜靜之劑以養之,酸鹹斂納之味以藏之。人但知氣有餘便是火,不知火之餘即是氣,或為喘滿,或為煩悶,有餘者病氣也。病氣之有餘,正氣之不足也。凡飲食之氣滯,可以利之、行之、順之、理之。若浮越之陽氣,惟宜導之、納之、斂之、塞之,以補為消,此氣乃生身之本,非同飲食之滯也。
若用順氣之藥,適足以開走泄元氣之端,辛燥之藥,反足以致耗竭律液之患,即芎歸陳皮之類,辛香而潤,亦可引動無根之氣,升越失守之火,上乘而為患也,故並宜戒之。且元氣既傷胃氣必弱,香美之食人口未甘,何況異味藥餌?雖開胃扶脾之品,寧無傷脾倒胃之虞!故尤宜切忌。異香惡味之藥,到口便傷胃氣,何能人腹奏功?此(張)之鄙見也。
白話文:
有種情況是腎虛導致虛火無法歸於本位,出現極度發熱、煩躁口渴、眼睛發紅、嘴唇乾裂、舌頭長刺、喉嚨像被煙燻火烤一樣、腳心發燙如烙鐵,脈象洪大卻無力。這種情況適合服用十全大補湯,並配合八味丸。有人會問,這種燥熱的情況還用桂附等溫熱藥,不是火上加油嗎?其實這是因為心包的相火依附於命門,男性用來儲藏精液,女性用來維繫胞宮,因為過度慾望耗竭了火,導致火無所依附而上炎。而且,火是從腎臟發出的,是屬於水中之火。
火可以用水來壓制,但水中之火卻不能用水來壓制。桂附等溫熱藥性味辛,可以打開毛孔,產生津液,疏通氣道,占據火的根源,引導火氣同類相求,自然就能下降。所以,桂附溫熱藥才是治療虛火的正藥。
坎卦代表乾卦的水,也就是氣,它如同小井,也如同大海。兌卦代表坤卦的水,也就是形,它如同微小的露珠,也如同巨大的雨水。一陽陷入二陰之中形成坎卦,坎卦代表水氣,潛藏於地中,是萬物生命的根本,所以說滋潤萬物沒有什麼比得上水。一陰向上貫穿二陽形成兌卦,兌卦以有形的水,普遍施加於萬物之上,提供滋生的利益,所以說悅澤萬物沒有什麼比得上澤。明白了這個道理,就能領悟治療火的方法。心火是有形的火,相火是無形的火。無形的火,會使體內燥熱、津液枯竭,可以用五行有形的兌水來制約它,這是權宜之計。我們自身有上池的真水氣,也是無形的。用無形的水來滋潤無形的火,才能長久有效。這樣才能使真水真火升降協調,身體達到平衡。醫生如果不能領悟先天太極的本質,不研究無形火水的奧妙,就不能靈活運用六味丸、八味丸等藥,在醫理方面就有所欠缺。趙氏的理論深刻理解了水火的本源,掌握了水火不易的治療方法。
(張氏)認為:各種疾病的產生,都是因為火,而火的產生,都是由於陰虛,而陰虛的根本原因,都是腎虛。水是萬物之源,火是萬物之父,水和火的根源都在腎。凡是腎氣充足的人,身體各方面都安穩,就不會生病。所以,有心臟疾病同時也可能伴隨腎虛,脾臟疾病也可能伴隨腎虛,肝臟疾病也可能伴隨腎虛,肺臟疾病也可能伴隨腎虛,四臟的疾病都離不開腎臟。而且,人之所以能夠生存,完全依賴陰陽水火的正常運作,而腎是陰陽水火的總根源。如果陰陽失調,水火偏盛,各種疾病就會產生。
治療疾病,補救陰虛的方法,沒有別的,就是要壯水;補救陽虛的方法,沒有別的,就是要益火。然而,腎既是水臟,又是火臟,所以補救陰虛陽虛,不應該捨棄水的主宰和火的根源,不從腎臟入手而捨棄六味丸、八味丸,就無法找到正確的治療途徑。這就像種樹一樣,想要捨棄樹根,怎麼能期望它生長發芽呢?只有脾胃突然虛弱且寒冷的時候,才應該從脾胃入手進行溫補,比如使用補中益氣湯、理中湯等,但時間久了也要回歸到調理腎臟,就像使用八味丸加補骨脂、五味子等藥物一樣。
無論內科外科,眼科、口腔科、婦科、男科等各種疾病,以及陰虛、陽虛,假陰假陽等症狀,都應該遵從這個原則來用藥,將其視為聖藥。
真陰不足,那麼孤陽就會失去依附,虛火容易浮越。所以應該使用甘溫、甘靜的藥物來滋養陰液,使用酸鹹、收斂的藥物來固藏陰精。人們只知道氣有餘就是火,卻不知道火有餘其實是氣,這種氣可能表現為喘滿,也可能表現為煩悶,這是屬於病氣的過盛,是正氣不足的表現。凡是飲食的滯氣,可以通過疏利、運行、順導、調理的方式來治療。但是,對於浮越的陽氣,則應該導引、收斂、固塞,用補益的方法來消除病症,這種氣是生命之本,不同於飲食的滯氣。
如果使用疏通氣的藥物,反而會打開宣洩元氣的開端,使用辛燥的藥物,反而會導致耗損津液的禍患。即使是像川芎、當歸、陳皮等藥物,雖然辛香而潤,也可能引動無根的氣,使失守的火上升而為害,所以應該戒用。而且元氣受損,胃氣必然虛弱,美味的食物入口都覺得沒有味道,更何況是藥物?即使是開胃健脾的藥物,也難免有損傷脾胃的隱患!所以尤其應該忌用。味道奇怪的藥物,入口就會損傷胃氣,又怎麼能進入腹中發揮作用呢?這就是我(張氏)的淺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