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一 (9)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一 (9)
1. 方脈癆瘵合參
《經》曰:味厚為陰中之陰,故能補少陰滋腎水。澤瀉味鹹,咸先入腎,地黃、山藥、澤瀉皆潤物也。腎惡燥,須此潤之,此方所補之水,無形之水,物之潤者亦無形,故用之,丹皮者,牡丹之根皮也。丹乃南方之火,以牡而非牝屬陽,味苦辛,故入腎而斂陰火,益少陰平虛熱。
茯苓味甘而淡,甘從土化,土能防水淡能滲泄,故用之以制水臟之邪。熟地溫而丹皮涼,山藥澀而茯苓滲,山茱收而澤瀉瀉,補胃而兼補脾,有補而復有所瀉,相和相濟,以成平補之功,乃平淡之神奇,所以謂古今不易之良方,益脾胃而萬物之母,壯水之主,以鎮陽光,即此藥也。六味加五味子名曰都氣丸,述類象形之意也。
滋陰降火者,乃謂滋其陰則火自降,當串講不必降火也。蓋二尺各有降陽水火,互相生化,當於二臟中各分陰陽虛實,求其所屬而平之。若本人脈虛弱而細數者,是左腎之真陰不足也。用六味丸,右尺脈遲軟,或沉細而數欲絕者,是命門之相火不足也。用八味丸,至於兩尺微弱,是陰陽俱虛,用十補丸,此皆滋其先天之腎源,實萬世無窮之利自世之補陰者,率用黃柏、知母,反戕脾胃多致不起,不能無遺害於世。
病熱作渴,飲冷便秘,此屬實熱。惡寒發熱,引衣蜷臥,此屬逆冷。大便清利,此屬真寒。人皆知之,至於煩擾狂越,不欲近衣,欲坐臥泥水中,此屬假熱之症,甚者煩極發躁,渴飲不絕,舌如芒刺,兩眥燥裂,面如塗朱,身如焚火,足心如烙,吐痰如湧喘急咳嗽,大便秘結,小便淋瀝,六脈洪大無倫,卻似承氣白虎湯症。
然承氣白虎,入口即斃,此腎陰虛極,陽無所附,浮散於外,非實火也,當急以加減八味丸料一斤,納肉桂一兩,水頓煎,五六碗,冰冷與飲,諸症自退,翊日必畏寒脈脫,真候自現矣。當峻補其陽,急以附子八味丸料煎服自愈,此症與脈俱變其常,不可以常法治之者也。若有產後及大失血後,陰血暴傷,必大發熱,亦名陰虛發熱,引陰字正謂氣血之陰。
若以涼藥正治立斃。正所謂象白虎湯症,誤服白虎湯必死。然雖陰氣大虛,亦不用四物,蓋有形之血不能速生,幾希之氣所當急固,須用獨參湯類,使無形生出有形來,此陽生陰長之妙用也。然氣虛血虛均是內傷何以辨之?蓋陰虛者,面必赤,無形之火戴於上也。若是陽症,火入於內,面必不赤,其口渴甚,腎水乾枯,引水自救也。
口雖渴而舌必滑,脈雖數而尺必無力,甚者,尺雖洪數而按之必不鼓,此為辨耳。雖然,若其人曾服過涼藥,脈必反有力而鼓指矣,是逼陽於外,假有力也。戴復庵云:服涼藥而脈反加數者,火鬱也。直升宜補切忌寒涼。犯之必死,毫釐之差,枉人性命,慎哉!
白話文:
這段文字主要是在討論如何辨別和治療虛勞病症,特別是針對腎陰虛、腎陽虛等情況,以及如何區分真熱和假熱的病症。
文中提到:
關於補腎陰和腎陽:
- 補腎陰要用能滋潤的藥材,因為腎臟不喜歡乾燥,像是地黃、山藥、澤瀉等。丹皮則能收斂陰火,平虛熱。
- 茯苓可以利水,幫助身體排除水濕。這些藥材搭配起來,可以達到平補的效果。
- 六味丸是常用的補腎陰藥方,如果加上五味子就變成都氣丸,可以引氣歸元。
- 補腎陰的重點在於滋養陰液,讓火自然下降,而不是直接去降火。
- 腎虛有陰虛和陽虛之分。陰虛通常表現為脈虛弱細數,可用六味丸治療;陽虛則脈沉細而無力,可用八味丸治療。陰陽俱虛則用十補丸。
- 錯誤地使用黃柏、知母等寒涼藥材,反而會損傷脾胃。
關於真熱與假熱的辨別:
- 真熱的表現是口渴想喝冷飲,大便乾燥。
- 真寒的表現是怕冷,想蓋被子,大便清稀。
- 假熱的表現很複雜,可能會出現煩躁、狂亂、不想穿衣服、想泡在冷水中,甚至出現口渴但舌頭卻是濕潤的、脈搏洪大但按下去無力等情況。
- 假熱的病因往往是腎陰虛極,導致陽氣浮散在外,並不是真的有火。
- 這種情況如果誤用清熱藥物,可能會導致死亡。正確的治療方法是使用加減八味丸,並加入肉桂,用冰涼的藥湯來滋陰降火。
- 陰虛發熱的情況,也不能用涼藥治療,而是應該用獨參湯之類的藥物來補氣,才能生血。
- 陰虛的特徵是面色發紅,陽虛則面色不會發紅。陰虛是因為身體裡虛火上炎,陽虛則是體內水液不足,所以口渴。
其他重點:
- 要仔細區分虛證和實證,才能正確用藥。
- 曾經服用過涼藥的人,脈象可能會出現假象,要小心辨別。
- 服藥一定要小心謹慎,因為用藥的細微差別,就可能導致生死之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