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首下 (4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首下 (4)

1. 奇病論篇

此正手太陰脈氣之所流,可以候五臟也。)病在太陰,其盛在胃,頗在肺,病名曰厥,死不治,(病隆數溲,身熱如炭,頸膺如格,息氣逆者,皆手太陰脈當洪大而數,今太陰脈反微細如髮者,是病與脈相反也。何以致之?肺氣逆陵於胃,上使人迎躁盛,故曰病在太陰,其盛在胃也。

以喘息氣逆,故云頗亦在肺也。病因氣逆,證不相應,故病名曰厥死不治也。)此所謂得五有餘,二不足也。所謂五有餘者,五病之氣有餘也。二不足者,亦病氣之不足也。今外得五有餘,內得二不足也。此其身不表不里,以正死明矣。(外五有用余者,一身熱如炭,二頸膺如格,三人迎躁盛四喘息五氣逆也。

內二不足者,一病癃,日數十溲,三太陰脈微細如髮,在表則內有二不足,在裡則外得五有餘,表裡既不可憑補瀉,固難為法。故曰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正死明矣。)人生而有病癲疾者,病名曰何?安所得之?(百病皆生於風雨寒暑,陰陽喜怒,然始生未犯邪氣,已有癲疾,豈邪素傷。癲,謂上癲,則頭首也。

)病名為胎病,此得之在母腹時,其母有所大驚,氣上而不下,精氣並居,故令子發為癲疾也。(精氣,謂陽之精氣也,言人初生有頂癲之疾者,胎中之病也。在腹之時,母有大驚,氣上而不下,精氣並居於上,令子發為癲疾。)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講的是一種特殊的疾病,這種病可以從手太陰肺經的脈象變化來觀察五臟的狀況。

病如果發生在太陰經,最明顯的表現會在胃部,其次也會影響肺部,這種病被稱為「厥」,一旦發病就沒救了。

這種病的主要症狀是小便次數多、身體發熱像炭火一樣、脖子和胸口僵硬、呼吸急促且氣息上逆。正常情況下,手太陰肺經的脈象應該是洪大而且跳動快速,但這種病卻反常地表現為脈象微弱細小如髮絲,這是病情和脈象不相符的表現。

為什麼會這樣呢?是因為肺氣上逆影響到胃部,導致人迎脈跳動躁動。所以說病在太陰,但最明顯的表現是在胃。因為呼吸急促且氣息上逆,也說明肺部也受到影響。因為氣機逆亂,症狀和脈象不相應,所以這種病被稱為「厥」,是無法治療的。

這就是所謂的「五有餘,二不足」。所謂的「五有餘」是指五種病邪之氣過盛;「二不足」是指兩種病邪之氣不足。現在是體外有五種過盛的病氣,體內有兩種不足的病氣。這就導致身體不在表,也不在裡,屬於必死的明確徵兆。

體外的「五有餘」指:一是身體發熱如炭火;二是脖子和胸口僵硬;三是人迎脈跳動躁動;四是呼吸急促;五是氣息上逆。

體內的「二不足」指:一是小便不順暢,每天小便次數多達十數次;二是太陰脈微弱細小如髮絲。

病在體表時,體內有兩種不足;病在體內時,體外有五種過盛。既然表裡都無法用常規的方法治療,所以說這種病不在表也不在裡,是必死的明確徵兆。

人出生就有的癲癇病,這種病叫什麼?又是從哪裡來的?一般的疾病都是因為風雨寒暑、陰陽失調、情緒波動等因素引起的。但這種癲癇病在嬰兒出生時就已經存在,並未受外邪侵擾,難道是本身就帶有病邪嗎?癲,指的是頭部。

這種病叫做胎病,是在母親懷孕時得上的。因為母親在懷孕時受到了巨大的驚嚇,導致氣機上逆而不能下降,精氣也都積聚在上方,所以導致孩子出生後就患上癲癇。精氣指的是陽氣。意思是說,人生下來就患有癲癇病的人,是因為在母親肚子裡就已經生病了。在懷孕時,母親受到驚嚇,導致氣機上逆而不下,精氣都停留在上方,因此導致孩子患上癲癇病。

2. 刺禁論篇

《刺禁論》曰:臟有要害,不可不察,肝生於左,(肝象木,旺於春,春陽發生故生於左。)肺藏於右,(肺象金,旺於秋,秋陰收殺,故藏於右。肝為少陽,陽長之始,故曰生肺,為少陰陰臟之初,故曰藏。)心部於表,(陽氣主外,心象火也。)腎治於裡,(陰氣主內,腎象水也。

心為五臟命主。故稱部,腎間動氣,內治五臟,故曰治。)脾謂之使,(營動不已,糟粕水穀故使者也。)胃為之市。(水穀所歸,五味皆入如市,故為市也。)膈肓之上,中有父母,(膈肓之上,氣海居中,氣者,生之源,生者,命之主,故氣海為人之父母也。)又云:心下膈上為肓。

心為陽,父也。肺為陰,母也。肺主於氣,心主於血,其榮衛於身,故為父母。)七節之旁,中有小心,(小心,為真心神靈之宮室,脊有三七二十一節,腎在下,七節之旁,腎神曰志,五臟之靈皆名為神,神之所以得名為志者,心之神也。)從之有福,逆之有咎。(人者,人之所以生,形之所以成,順之則福延,逆之則咎至。

此陳刺臟腑之有定次也。)無刺大醉,令人氣亂。無刺大怒,令人氣逆。無刺大勞人,(經氣越也。)無刺新飽人,(氣盛滿也。)無刺大飢人,(氣不足也。)無刺大渴人,(血脈干也。)無刺大驚人,(神蕩越也。此舉不輕刺之人,刺之大義也。)

白話文:

【刺禁論篇】

《刺禁論》指出:臟腑有其要害部位,不可不慎重觀察。肝臟位於身體左側,(肝臟像樹木,春天時旺盛,因春天陽氣生發,所以肝位於左側。)肺臟則藏於右側,(肺臟像金屬,在秋天旺盛,因秋天陰氣收斂,所以肺藏於右側。肝臟是少陽,是陽氣開始成長的地方,所以說肝臟生於左;肺臟是少陰,是陰臟的起始,所以說肺臟藏於右。)心臟分佈在外層,(陽氣主導外部,心臟像火一樣。)腎臟則治理內裡,(陰氣主導內部,腎臟像水一樣。)

心臟是五臟的主宰,因此被稱為"部",腎臟的動氣在內部調節五臟,因此被稱為"治"。脾臟被稱為"使",(營養不斷運行,處理食物殘渣和水分,所以脾臟是負責這些工作的"使者"。)胃臟被稱為"市",(食物歸集的地方,各種味道都進入這裡,就像市場一樣,所以胃臟被稱為"市"。)

橫隔膜與盲腸之間,中間有"父母"存在,(橫隔膜與盲腸之間,氣海居中,氣是生命的源頭,生命是命運的主宰,所以氣海可以比喻為人的"父母"。)又說:心臟下方,橫隔膜上方的區域為肓。

心臟代表陽性,可視為父親;肺臟代表陰性,可視為母親。肺臟主管氣,心臟主管血,兩者共同維持身體的營養和衛氣,所以被稱為"父母"。)脊椎七節旁邊,有個"小心"存在,(小心,是心臟神靈的住所,脊椎有三七共二十一節,腎臟在下方,七節旁邊,腎臟的神靈叫"志",五臟的靈魂都稱為"神",神之所以能被稱為"志",是因為它是心臟的神靈。)

遵循這些原則會帶來福祉,違背則會招致災難。(人之所以生存,形體之所以形成,順應這些原則則福澤延續,違背則災禍降臨。這是講述針刺臟腑有固定的順序。)

不要對大醉的人針刺,會令其氣亂。不要對大怒的人針刺,會令其氣逆。不要對過度勞累的人針刺,(經絡中的氣已經耗盡。)不要對剛吃完飯的人針刺,(氣已經過度飽滿。)不要對極度飢餓的人針刺,(氣已經不足。)不要對極度口渴的人針刺,(血脈已經乾涸。)不要對極度驚恐的人針刺,(神經已經散亂。這些都是不應該輕易針刺的情況,是針刺的基本原則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