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二 (5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二 (5)

1. 論五行各有五

以火言之,有陽火,有陰火。有水火之火,有土中之火,有金中之火,有木中之火。陽火者,天上日月之火,生於寅,而死於酉:陰火者,燈燭之火,生於酉而死於寅,此對待之火也。

水中火者,霹靂火也,即龍雷之火,無形而有聲,得雨而益熾,見於季春,而伏於季秋,以五月一陰生,水底冷而天上熱,龍為陽物,故隨陽而上升,至冬一陽來復,故龍亦隨陽下伏,雷亦收聲,人身腎中相火,亦猶是也。平日不能節欲,以致命門火衰,腎中陰盛,龍火無藏身之位,故游上而不歸,是以上焦煩熱、咳嗽等症。善治者,以溫腎之藥,從其性而引之歸原,使之秋冬陽伏之令,而龍歸大海,此至理也。

白話文:

以火言之,有陽火,有陰火。

以火來論述,火可以分為陽火和陰火。

有水火之火,有土中之火,有金中之火,有木中之火。

火又可以分為水火、土火、金火和木火。

陽火者,天上日月之火,生於寅,而死於酉:陰火者,燈燭之火,生於酉而死於寅,此對待之火也。

陽火指的是天上的太陽和月亮之火,它在寅時 (早上三點到五點) 生起,在酉時 (下午五點到七點) 熄滅;陰火指的是燈燭之火,它在酉時生起,在寅時熄滅,這兩者是相對應的火。

水中火者,霹靂火也,即龍雷之火,無形而有聲,得雨而益熾,見於季春,而伏於季秋,以五月一陰生,水底冷而天上熱,龍為陽物,故隨陽而上升,至冬一陽來復,故龍亦隨陽下伏,雷亦收聲,人身腎中相火,亦猶是也。

水火指的是霹靂之火,也就是龍雷之火,它無形卻有聲響,遇雨則更加旺盛。它在季春 (農曆三月) 出現,在季秋 (農曆九月) 潛伏。因為五月開始陰氣漸生,水底寒冷而天空炎熱,龍是陽性的生物,因此隨著陽氣上升。到了冬天,一陽來復,龍也隨陽氣下降,雷聲也消失。人體腎臟中的相火也如同水火一樣。

平日不能節欲,以致命門火衰,腎中陰盛,龍火無藏身之位,故游上而不歸,是以上焦煩熱、咳嗽等症。

如果平時不節制慾望,就會導致命門之火衰弱,腎臟陰氣過盛,龍火沒有可以藏身的地方,所以就會游上而不歸,因此出現上焦煩熱、咳嗽等症狀。

善治者,以溫腎之藥,從其性而引之歸原,使之秋冬陽伏之令,而龍歸大海,此至理也。

善於治療的人,會使用溫腎的藥物,順著龍火的特性將它引導回原位,讓它遵循秋冬陽氣潛伏的規律,回到腎臟就像龍回到大海一樣,這就是治療的根本道理。

奈何今之治陰虛火衰者,以黃柏、知母為君,而逾寒其腎,益速其斃,良可悲哉!若有陰虛火旺者,此腎水乾枯,而火偏盛,宜補水以配火,亦不宜苦寒之品以滅火,故云壯水之主,以鎮陽光,正謂此也。如燈燭火,亦陰火也,須以膏油養之,不得雜一滴寒水,得水即滅矣。

獨有天上火入於人身,如河間所論六氣暑熱之病,及傷暑中暑之疾,可以涼木沃之,可以苦寒解之。其餘爐中火者,乃灰土中無溫之火,得木則煙,見濕則滅,須以炭培,實以溫燼,如人身脾土中之火,宜以甘溫養其火,而火自退。《經》曰:勞者溫之,損者溫之,甘能除大熱,溫能除大熱者此也。

白話文:

現在治療陰虛火衰的人,常用黃柏、知母作為主要藥物,卻過於寒涼,反而傷害腎氣,加速死亡,實在令人悲哀!如果有人陰虛火旺,腎水枯竭,火氣偏盛,應該補水來制衡火氣,也不應該用苦寒的藥物滅火,所以說要滋養腎水,來鎮壓陽火,正是這個道理。就像燈火,也是陰火,必須用油脂滋養它,不能混入一滴冷水,一旦碰到水就會熄滅。

只有天火進入人體,就像河間論述的六氣暑熱病,以及中暑的疾病,可以用涼水澆滅,可以用苦寒的藥物來解毒。其他的爐火,是灰土中沒有溫度的火,遇到木頭就會冒煙,遇到濕氣就會熄滅,必須用炭火培育它,用溫熱的灰燼來保持它,就像人體脾土中的火,應該用甘溫的藥物來滋養它,火氣自然就會消退。《經》書上說:「勞者溫之,損者溫之,甘能除大熱,溫能除大熱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

空中之火附於木中,以當有坎水滋養,故火不外見,惟乾柴生火,燎原不可止遏,力窮方止。人身肝火內熾,鬱悶煩躁,須以辛涼之品發達之。《經》曰:木鬱則達之,火鬱則發之。使之得遂其炎上之性。若以寒藥下之,則愈郁矣;熱藥投之,則愈熾矣。

金中火者,凡山中有金銀之礦,或五金埋瘞之處,夜必有火光,此金鬱土中而不得越,故有光輝發見於外。人身皮毛空竅中,自覺針刺蚊咬,及巔頂如火炎者,此肺金氣虛也,補北方之水,即所以瀉南方之火。

以水言之,有陽水,有陰水,有火中之水,有土中之水,有金中之水,有木中之水。陽水者,坎水也,氣也。《陰陽消息論》曰:坎,以一陽陷於二陰,水氣潛行地中,為萬物受命根本。蓋潤液也,氣之液也,月令於仲秋云,煞氣浸盛,陽氣日衰,水始涸是水之涸,地之死也。

白話文:

火若藏於木中,必須藉由水來滋養,才能抑制火勢,不會外露。但若遇到乾柴,火勢便會猛烈,如燎原般不可控制,直到燃盡所有燃料才會停止。人體肝火旺盛,會感到鬱悶煩躁,需要用辛涼的藥物來疏通。古籍記載:「木鬱則達之,火鬱則發之。」意思是說,要讓肝火順著其向上燃燒的特性發洩出去。如果用寒涼的藥物去壓制,反而會更鬱悶;用熱藥去刺激,則會更加旺盛。

金中之火指的是,山中有金銀礦藏或埋藏五金的地方,夜晚必定會出現火光。這是因為金被土包裹著無法發散,所以會透過光輝向外顯現。人體的皮毛、孔竅,若感覺針刺、蚊咬,或頭頂像是火燒一樣,都是肺金氣虛的表現。補益北方的水,可以瀉去南方的火。

水有陽水、陰水、火中之水、土中之水、金中之水、木中之水之分。陽水就是坎水,也就是氣。古籍中說:「坎,以一陽陷於二陰,水氣潛行地中,為萬物受命根本。」意思是說,陽氣潛藏於陰氣之中,水氣在地中運行,是萬物生長的根本。水是潤澤萬物的液體,也是氣的液體。到了仲秋,寒氣漸盛,陽氣衰弱,水開始乾涸,這是水的枯竭,也是土地的死亡。

於仲冬云:水泉動是月一陽生。是水之動,地之生也,謂之火中之水可也,謂之土中之水亦可也。陰水者,兌,澤也,形也。一陰上徹於二陽之上,以有形之水普施萬物,下降為資生之利澤,在上即可謂雨露之水,在下即為木溪之水。人之飲食入胃,命門之火,蒸腐水穀,水穀之氣,上熏於肺,肺通百脈,水精四布,五經並行,上達皮毛,為汗為涕,為津為唾,下濡膀胱,為便為液。

至於血,亦水也,以其隨相火而行,故其色獨紅,周而復始,滾滾不竭,在上即可為天河水,在下即為長流水,始於西北天門,終於東南地戶,正所謂「黃河之水天上來,奔流到海不復回」。故黃河水,皆同色也。

白話文:

到了仲冬時節,水泉開始流動,表示一年之中第一個陽氣開始生長。水流動是大地生機的表現,可以說是由火氣中生出的水,也可以說是由土氣中生出的水。陰性的水,代表兌卦,也就是澤、形狀。這股陰氣向上貫穿兩個陽氣,以有形的雨露滋潤萬物,下降為滋養萬物的利澤。在上面可以稱為雨露之水,在下面就成了溪流之水。人吃進去的食物進入胃,命門之火蒸煮水穀,水穀的氣向上熏到肺,肺連通全身經脈,水精散佈到全身,五臟六腑經絡齊頭並進,向上到達皮膚毛髮,成為汗液、鼻涕、津液和唾液,向下滋潤膀胱,成為大小便和體液。

至於血液,也是一種水,因為它隨著相火運行,所以顏色獨特地呈現紅色,循環不息,源源不絕。在上面可以稱為天河之水,在下面就成了長江之水,從西北天門開始,流到東南地戶結束,正所謂「黃河之水天上來,奔流到海不復回」。所以黃河之水,都是一樣的顏色。

金中之水,礦中之水銀是也。在人身為骨中之髓,至精至貴,人之寶也。木中水者,巽木入於坎水,而上出其水,即木之脹膏,人身足下有湧泉穴,肩上有肩井穴,此暗水潛行之道。凡津液潤布於皮膚之內者,皆井泉水也。夫水有如許之不同,總之歸於大海。天地之水。以海為宗;人身之水,以腎為源。

而其所以晝夜不息者,以其有一元之乾氣為太極耳。此水中之五行也,明此水火之五行,此土木金可例推矣。《經》曰:紀於水火,餘氣可知。

白話文:

金中之水,礦中之水銀是也。在人身為骨中之髓,至精至貴,人之寶也。

金屬之中蘊藏的水,就是礦物中的水銀。在人體內,它存在於骨骼中的髓液,是最精華、最珍貴的物質,是人體的寶藏。

木中水者,巽木入於坎水,而上出其水,即木之脹膏,人身足下有湧泉穴,肩上有肩井穴,此暗水潛行之道。凡津液潤布於皮膚之內者,皆井泉水也。

木頭裡的水,指的是巽木(風木)進入坎水(水)後,再向上流出,也就是木頭裡的油脂。在人體中,腳底有湧泉穴,肩膀上有肩井穴,這些都是暗藏的水流經脈。所有滋潤皮膚的津液,都是來自這些井泉之水。

夫水有如許之不同,總之歸於大海。天地之水。以海為宗;人身之水,以腎為源。

水有著這麼多不同的形式,但最終都歸於大海。天地間的水以海洋為根本;人體的水,則以腎臟為源頭。

而其所以晝夜不息者,以其有一元之乾氣為太極耳。此水中之五行也,明此水火之五行,此土木金可例推矣。《經》曰:紀於水火,餘氣可知。

水之所以能夠日夜不停地循環流動,是因為它有一元之乾氣(陽氣)作為太極。這是水中所蘊含的五行,明白了水火五行,便可推知土木金的五行。《經書》中說:只要記住水火,其他的氣就能夠推知。

2. 七情論

夫七情本屬無形,然出於有形,五臟神明之用,而寓於盈虛氣血之間,無日不有也。節制有常,何病之有?作用太過,勝克相乘,便為內傷。元氣之邪,本出五臟之虛滯,則不去而為實,禍起蕭牆,盜泄精滋,賊害情性,非若外邪先由皮毛以漸而入,只傷軀穀氣血者,比如過喜則傷心,而神浮肺散。《經》曰:暴喜傷陽。

《靈樞》曰:喜樂無極,則傷魄。如過怒則傷肝,而魂飛精散。《經》曰:暴怒傷陰。如過憂則傷意。而氣滯神衰。《經》曰:雖不中邪,病從內生,名曰脫營。《靈樞》曰:憂愁不解則傷意。如多思則傷脾,而意郁倦怠,晝思過度則傷陽,夜思過度則傷陰。《經》曰:思則心有所存,神有所歸,正氣留而不行,故氣結。

白話文:

七種情緒本是無形的,卻源於有形的身體,它們影響著五臟的神明功能,並隱藏在氣血的盈虛變化中,無時無刻不在作用。只要節制有度,就不會生病。但如果情緒過度,就會導致五行相克失衡,造成內傷。情緒過度引起的病邪,原本是因五臟虛弱而產生,若不加以調治,就會轉化為實證,從內而外地侵蝕身體,損耗精氣,傷害心性,這和外邪從皮毛慢慢入侵,只傷及軀殼、氣血不同。例如,過度喜悅會傷心,導致神志浮躁,肺氣散失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暴喜傷陽。」

《靈樞》也說:「喜樂無度,則傷魄。」過度憤怒則傷肝,導致魂魄飛散,精氣耗損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暴怒傷陰。」過度憂愁則傷脾,導致氣機阻滯,神志衰退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雖不中邪,病從內生,名曰脫營。」《靈樞》說:「憂愁不解則傷意。」過度思考則傷脾,導致思緒鬱結,倦怠乏力,白天思慮過度則傷陽,夜晚思慮過度則傷陰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思則心有所存,神有所歸,正氣留而不行,故氣結。」

《靈樞》曰:怵惕思慮則傷神。如過悲則氣促神亂,火熱亢極,反兼水化,五液俱出。《靈樞》曰:悲哀動中則傷魂。如恐同傷腎,精卻氣下。《靈樞》曰:恐懼不解則傷精。如驚則氣亂。《經》曰:驚則心無所倚,神無所歸,慮無所定,故氣亂矣。然徒知受驚傷於心,而不知五臟俱能傷之。

蓋五臟皆藏神,神也者,虛靈變化之謂,非瑰然無知者也。且人之氣血,晝夜循環不息,氣血所至之處,遲驚所觸,則真氣耗散,而患不足之病。若氣血錯亂,而致逆滯,則患有餘之症。有餘者,病機也。不足者,正氣也。如房勞時受驚,則所傷在腎;飲食時受驚,則所傷在胃之類。

白話文:

《靈樞》中提到,過度的憂慮和思緒會傷害精神。如果情緒過於悲傷,會導致呼吸急促、神智混亂,甚至內火過盛,轉而影響到水分的調節,使得五種體液(涕、唾、淚、汗、尿)一同排出體外。《靈樞》又說,悲傷情緒過度影響到人的魂魄,這種情緒也會傷害到腎臟,使精氣下降。《靈樞》還提到,長期的恐懼無法得到釋放,會傷害到人的精氣,並且當人感到驚訝時,會導致氣息紊亂。經典中指出,受到驚嚇時,人們的心靈會失去依託,精神沒有歸宿,思考變得不定,因此會造成氣息的紊亂。然而,人們往往只知道驚嚇對心臟有害,卻不知道身體的其他四個器官也會因此受損。

這是因為五臟都藏有靈魂,靈魂指的是靈活變化的狀態,而非一成不變、無知覺的存在。此外,人體的血液和氣息日夜不停地循環,當血液和氣息到達某個部位時,如果受到驚嚇的影響,真氣就會消耗散失,導致各種不足的疾病產生。若血液和氣息出現混亂,導致逆流或積滯,則會引起各種過剩的症狀。這些過剩的症狀,是疾病的表現;而那些不足的現象,則代表著身體的正常狀態。例如,在房事過程中受到驚嚇,傷害可能主要在腎臟;在進食時受到驚嚇,則可能影響到胃部等。

但驚氣先入心者,以心主神也,夾別症而傷及他臟者,以無形之驚氣易散,而有跡之疾病難消也。明此則七情內起之病,與六淫外來之邪不同矣。百病立名雖繁,然不越陰陽、五行、生克、六淫、七情、五火與飲食勞倦相挾傳變而已。《經》所謂:「知其要者,一言而終;不知其要,流散無窮」者,此耳。

白話文:

但如果驚嚇之氣先侵入心臟,這是因為心主導精神意識,驚嚇所引發的病症夾雜其他徵兆,進而傷及其他臟腑,這是因為無形的驚嚇之氣容易消散,而有形的疾病卻難以根除。明白這個道理,就能理解七情內傷的病症,與外來六淫邪氣的病症不同。各種疾病的命名雖然繁多,但其病因不外乎陰陽、五行、生克、六淫、七情、五火,以及飲食、勞倦等因素相互交織變化而導致。古籍中所說「知其要者,一言而終;不知其要,流散無窮」,就是指這個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