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一 (7)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一 (7)
1. 方脈癆瘵合參
若憂思抑鬱,扼腕不可告人,以致心氣結而心火燔,由是心血虧耗,而出納之用已竭,且母能令子虛,脾不健運而食少矣,食少則胃氣益虛,肺失所養,氣乃滯而不行,水精不能四布,無以滋長腎陰。腎主二便,腎虛則大腸無所稟,而傳道失常。
《經》云:飲食入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大腸主津小腸主液,腎少母陰,則心火轉熾,而小腸之腑傷,脾不散精,則肺金少養,而大腸之腑涸,所謂二陽之病發心脾也。
蓋水穀之氣入胃,清者為榮,濁者為衛,人身榮血充溢,以奉生身者,全賴穀氣之盛,化其精微,榮於臟腑,令胃既少納受,大腸少傳送,則胃與大腸之津液俱干,將何榮血而充經脈乎?此脈閉而經血涸,月事不以時下也。夫萬物遇風而萎癟,風消者,肌肉盡削,如風消之也。
息賁者,肺陰枯竭,胸中膻中之氣,呼吸壅塞,息賁而喘急也。病傳至此,已屬大危。若猶未也。庶可施治於未然,後賢有云:童男室女,積想在心,多致勞損。在男子則神色先散,女子則月水先閉,此之謂歟。
陰陽交而天地泰,精氣合而人身安,人身一小天地也。人中以上,眼與耳鼻竅俱偶,即易之坤,人中以下,口暨二便竅俱奇,即易之乾。陰在上,陽在下,所以保泰也。陰主受而陽主施,所施過於所受,則病生焉,故貴節欲以保其天真,精氣二字從米,是精氣皆生於米也。故曰:得谷者昌,失谷者亡。
人之所恃以生者,精氣也,衛氣也,榮氣也。精氣也,從腎之所生;衛氣者從肺之所生;榮氣者,從肝心之所生。三者之氣,雖各有所自,然合而一之則均以脾胃為本,《經》曰:脾者,孤臟以灌四旁;又曰:五臟皆稟氣於胃,故古人有補腎不如補脾之論也。
八味丸者,張仲景所制之方也。君子觀象於坎,而知腎中具水火之道焉。夫一陽居於二陰為坎,此人生與天地相似也。今人入房盛而陽事易舉者,陰虛火動也。陽事先萎者,命門火衰也。真水竭則隆冬不寒,真火息則盛夏不熱,是方也。熟地、山萸、丹皮、澤瀉、山藥、茯苓,皆濡潤之品,所以壯水之主,肉桂、附子,辛潤之物,能幹水中補火,所以益火之原,水火得其養,則腎氣復其天矣。益火之原,以消陰翳,即此方也。
益脾胃面培萬物之母,其利搏矣。《精要》云:久服必肥健而多子,見壯補精血之驗也。仲景曰:氣虛有火,用腎氣丸補而逐之;又曰:八味丸者,水泛為痰之聖藥。丹溪云:久病陰火上升,津液生痰不生血,宜補血藥以制相火其痰自除。易老云:八味九治脈耗而虛,西北二方之劑也。
金弱水勝火少火虧,或脈鼓按之有力,服之亦效。
(張)按:人身所生疾病,未有不因陰陽失調,水火偏勝,況癆怯本由臟腑氣血內起之病治之者,尤宜於陰陽水火,條分縷析,調之適之,以平為已,則病不攻而自退。八味丸一方,誠如用兵之八陣,立法周匝不能出其範圍也,蓋無陽則陰無以生,所以有桂附,無陰則陽無以生,所以有熟地、山茱,先天之真陰真陽,既已並補,更入茯苓、山藥,以助脾胃,使化源有自,而後天之生髮無窮,牡丹皮以去陰分之伏熱,澤瀉以瀉龍雷之邪火宿水,更同茯苓淡滲,搬運諸藥下趨。蓋一瀉一補,則補勢得力、倘有君無使則獨力難行,其中變化神而明之,難以言盡。
白話文:
如果因為憂愁思慮、心情壓抑,有苦難言,導致心氣鬱結,心火旺盛,進而造成心血虧損,使得心臟正常的出納功能衰竭,而且母親(心)無法滋養兒子(脾),脾胃功能變得虛弱,食慾也跟著減少。食慾不好,胃氣就更加虛弱,肺部失去營養,氣就滯礙不通,無法將水穀精微輸送到全身,也就無法滋養腎陰。腎臟主管大小便,腎虛則大腸功能失調,傳導功能也異常。
《黃帝內經》說:食物進入胃後,會將精氣散發出來,往上輸送到脾,脾氣散發精微,再向上歸於肺。大腸主管津液,小腸主管液體。如果腎陰不足,則心火更旺,進而傷害到小腸;脾胃功能無法正常運送精微,則肺臟缺少滋養,進而大腸變得乾涸。這就是所謂的「二陽之病發心脾」。
水穀之氣進入胃,清澈的部分化為營血,濁的部分化為衛氣。人體的營血充盛,用來維持生命,完全依賴於穀氣的旺盛,將食物精華轉化,滋養臟腑。如果胃的納受功能減少,大腸的傳送功能減少,那麼胃與大腸的津液都會枯竭,又如何產生營血來充盈經脈呢?這就會導致經脈阻塞,經血枯竭,月經也無法按時來潮。就像萬物遇到風就會枯萎,如果風一直侵襲,肌肉就會消瘦,就像被風消蝕一樣。
「息賁」是指肺陰枯竭,胸腔膻中之氣呼吸困難,出現呼吸急促的現象。病情發展到這種程度,已經非常危險。如果還沒有到這種地步,或許可以在發病前就進行治療。前人說過:童男童女,思慮過度,容易造成勞損。在男子會先出現精神渙散,女子則會先出現月經閉止,大概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吧。
陰陽交合則天地和諧,精氣相合則人身安康,人身也像一個小天地。人中以上,眼睛、耳朵、鼻子等器官都是成對的,這屬於《易經》中的「坤」卦;人中以下,嘴巴和大小便等器官都是單數的,這屬於《易經》中的「乾」卦。陰氣在上方,陽氣在下方,這樣才能保持平衡。陰主接受,陽主施放,如果施放過多而接受不足,就會生病。所以要節制慾望,保持天真本性。「精氣」這兩個字都帶有「米」,表示精氣都從食物中來。所以說:「得到穀物就興盛,失去穀物就衰亡。」
人賴以生存的是精氣、衛氣和營氣。精氣來自於腎;衛氣來自於肺;營氣來自於肝和心。這三種氣雖然來源不同,但最終都以脾胃為根本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脾是孤臟,負責灌溉四方;又說:五臟都從胃接受氣。所以古人有「補腎不如補脾」的說法。
八味丸是張仲景所創製的方劑。君子觀察「坎」卦,知道腎中蘊含水火之道。「坎」卦是一陽居於二陰之中,這就像人生與天地相似。現代人如果性慾旺盛,容易勃起,這是陰虛火旺的表現。如果性功能衰退,則是命門火衰的表現。如果真水枯竭,那麼嚴冬也不會感到寒冷;如果真火熄滅,那麼盛夏也不會感到炎熱。這個藥方中的熟地、山茱萸、丹皮、澤瀉、山藥、茯苓,都是滋潤的藥材,用來壯大腎中的水;肉桂、附子是辛溫的藥材,可以在水中補火,用來增益火的根源。水火得到滋養,那麼腎氣就能恢復正常。補益火的根源,可以消除陰氣的蔽障,這就是這個藥方的作用。
補益脾胃,如同培育萬物之母,作用非常廣泛。《精要》這本書說:長期服用八味丸,一定會變得肥壯健康,並且多子,這說明它有強壯身體、補益精血的功效。張仲景說:氣虛有火,要用腎氣丸來補益並驅散火氣;又說:八味丸是治療因水濕停滯而產生痰液的良藥。朱丹溪說:久病導致陰火上炎,津液產生痰液而不是血液,應該用補血藥來抑制陰火,這樣痰液自然就會消除。易老說:八味丸可以治療因精氣耗竭而引起的脈虛,是屬於西北方位的藥方。
金氣衰弱,水氣過盛,火氣微弱或虧損,或者脈象雖然鼓動但按壓有力,服用這個藥方也會有效。
(張)認為:人所生的疾病,沒有不是因為陰陽失調、水火偏盛造成的。況且勞損病本來就是臟腑氣血內部引起的疾病,治療時尤其要注意陰陽水火的平衡,條理分析,恰當調理,以恢復平衡為目標,那麼疾病自然會退去。八味丸這個藥方,就像用兵的八種陣法,立法周全,沒有超出它的範圍。沒有陽氣,陰氣就無法產生,所以加入桂枝、附子;沒有陰氣,陽氣也無法產生,所以加入熟地、山茱萸。在補益先天真陰真陽的同時,加入茯苓、山藥來幫助脾胃,使化生之源有根基,從而使後天的生髮功能無窮無盡。牡丹皮用來去除陰分的潛伏熱邪,澤瀉用來瀉龍雷之邪火和積水,同時和茯苓一起滲濕,引導其他藥力向下走。這是一種瀉和補相結合的方法,補的作用才更有力。如果只有君藥而沒有使藥,就像獨力難行。其中的變化非常微妙,難以用言語說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