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一 (6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一 (6)

1. 方脈癆瘵合參

況腎本寒,補助實資於溫,可以發揚腎氣,則陰陽交蒸而精生,雖然貴宜審其陽虛陰虛,而濟之以配水配火,救其偏而使之平,則無弊矣。大寒則愈虛其中,大熱則愈竭其內,補陰之外更有補養脾胃一法,蓋土為萬物之母,水為萬物之源,治虛補其生我,治勞補其助我,土健則金生,金生則水旺,水旺則虛火有制矣。

但補腎者,主乎陰精,救脾者,主乎陽氣,甘寒補腎,不利於脾,辛溫快脾愈傷其水,故貴宜補腎之中不脫扶脾,補脾之中不忘滋腎。且虛勞咳嗽,肺金之病也。然脾喜溫燥,肺喜清潤,保肺則礙脾,補脾則礙肺。若是則惟有補陰劑中,佐以補火一法,以補土之母則火降下,而肺金自寧。

元陽藏納而脾宮健運,蓋脾有生肺之能,肺無扶脾之力,故補脾尤要於保肺,滋水必兼乎保火,脾元固而化源生,真陽固而陰道長矣。但藥能治病補虛,不能移情易性,大宜絕房欲,節飲食,戒惱怒,遠憂慮,以卻癆病於未牢。若至聲啞咽痛,肉脫世瀉,痰多聲嘶汗出,一側眠,肛門生瘡,脈弦數而細,或浮洪而大,如是等候,雖有盧扁,難為力矣。張三錫曰:勞傷五臟皆能成瘵,獨肺勞莫治。

蓋肺中藥餌難及,滋陰清肺,在肺難見其功,於脾易增其病耳。

人身之陰,難成而易虧,所謂受於天,與穀氣並而充身者也。然益陰之藥,必無旦夕之效。夫精氣久己衰微,欲使水中之火,溫養胃氣而滋化源,惟有緩以圖之,不宜於助陽,亦不宜於抑陽。蓋助陽必至亡陰,抑陽必用純陰,純陰之劑,與胃氣不相宜,更得秋冬肅殺之氣矣。

助陽之藥能扶胃氣於片刻,飲食亦因而加倍,有似神強氣旺,未有不驟喜者,久之陽愈盛而陰愈爍,故助陽抑陽,豈可施於陰虛之人乎?先賢治勞,不敢過用參耆,正恐陽旺而陰消耳。

《精血篇》曰:男子精未滿而御女以通其精,則五臟有不滿之處,異日必有難狀之病,誠至言也。有形之陽,與無形之陽,何也?無形之陽即命門之相火也。晝則動而施用於心,夜則靜而歸藏於腎,生氣之原,無形之虛,故曰無形也。有形之陽,即君主之心火也,心火乃我後天日用之火,而生於命門,故心胞絡繫於命門,而相火附焉,經言七節之旁,中有小心,正謂此也。然心火。

若不生於命門,則《內經》不言益火之源,以消陰翳。夫源字之義,有母字之理存焉,是以君火,乃有形之實,可以水滅濕折,相火乃無形之虛,不可以水滅濕折,惟當從其性而伏之。由此觀之,則無形之陽與有形之陽,判然明白矣。

《經》曰:二陽之病發心脾,有不得隱曲,女子不月。其傳為風消,為息賁者,死不治。謂二陽之病發於心脾,心脾之所以病者,在於不得隱曲,蓋心主血,脾統血,婦人百病皆自心生。

白話文:

腎臟本來就屬寒性,要補益它需要用溫熱的藥物,才能夠發揚腎氣,這樣陰陽才能互相蒸騰,產生精氣。雖然補腎需要仔細分辨是陽虛還是陰虛,然後用補水或補火的方式來調和,糾正它的偏頗,使之達到平衡,這樣才不會有弊端。過於寒冷會使它更加虛弱,過於熱則會耗竭它的內部。除了補陰之外,還有一種方法是補養脾胃,因為脾土是萬物的母親,腎水是萬物的源頭,治療虛證要補它所生的,治療勞損要補它所助的,脾土強健了,則金氣(肺)能夠生發,金氣生發了,則腎水能夠旺盛,腎水旺盛了,虛火就能夠得到控制。

但是,補腎主要是補養陰精,救脾主要是補養陽氣。甘寒的藥物補腎,對脾不利,辛溫的藥物能使脾氣暢快,卻會損傷腎水,所以補腎的時候要考慮到扶助脾氣,補脾的時候也要考慮到滋養腎陰。而且虛勞咳嗽,是肺金的病變。然而脾喜歡溫燥,肺喜歡清潤,保護肺就會妨礙脾,補脾又會妨礙肺。如果是這樣,就只能在補陰的藥物中,加入補火的方法,補土的母親(火),火就能降下去,而肺金自然安寧。

元陽藏於腎中,而脾的功能運轉正常,這是因為脾有生養肺的能力,而肺沒有扶助脾的能力,所以補脾比保肺更重要,滋養腎水必須同時保養腎火,脾元固實了,化生的源頭才會產生,真陽固實了,陰道才能夠增長。但是,藥物只能治病補虛,不能改變人的情慾和性格,最重要的是要戒除房事慾望,節制飲食,戒除惱怒,遠離憂慮,這樣才能在勞病還沒形成的時候就將它消除。如果到了聲音沙啞、咽喉疼痛、肌肉消瘦、拉肚子、痰多、聲音嘶啞、出汗、只能側睡、肛門生瘡、脈象細而弦數,或是浮洪而大等情況,即使有像扁鵲這樣的名醫,也難以挽救了。張三錫說:勞傷五臟都會形成癆病,只有肺勞最難治。

因為藥物很難到達肺部,用滋陰清肺的方法,在肺部難以見效,反而容易加重脾的病症。

人身的陰氣,很難形成卻容易虧損,它來自於先天,和穀氣一起充養身體。然而補益陰氣的藥物,一定不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。如果精氣已經衰微很久了,想要使水中之火(腎陽)溫養胃氣並滋養化源,只能慢慢地進行,不宜助陽,也不宜抑制陽氣。因為助陽一定會導致陰氣耗損,抑制陽氣一定會使用純陰的藥物,純陰的藥物和胃氣不相宜,更何況又遇到秋冬蕭殺的季節。

助陽的藥物可以在短時間內扶助胃氣,食慾也會因此增加,看起來好像精神變好、氣力旺盛,沒有人不因此高興,但久而久之,陽氣越旺盛,陰氣就越虧耗。因此,助陽和抑制陽氣,怎麼可以用在陰虛的人身上呢?先賢治療勞病,不敢過量使用人參、黃耆,正是擔心陽氣過旺而導致陰氣消亡。

《精血篇》說:男子精氣還沒滿,就因性慾洩漏精氣,這樣五臟會有不滿之處,將來必定會有難以形容的疾病,這句話實在是至理名言。有形的陽氣和無形的陽氣,是什麼呢?無形的陽氣就是命門的相火。白天活動的時候它在心發揮作用,晚上靜止的時候它歸藏於腎,是人體生氣的根源,因為是無形的,所以說是無形之陽。有形的陽氣,就是君主的心火,心火是我後天日常所用的火,它生於命門,所以心包絡和命門相連,相火就附在上面,《黃帝內經》說的「七節之旁,中有小心」,說的就是這個。如果心火不是來源於命門,那麼《黃帝內經》就不會說要「益火之源,以消陰翳」了。「源」字的意思,有母的意思在裡面,所以君火,是有形的實質,可以用水來滅,用濕來折損,而相火是無形的虛火,不能用水來滅,也不能用濕來折損,只能順著它的特性來潛伏它。從這裡來看,無形的陽氣和有形的陽氣,就非常明白了。

《黃帝內經》說:兩個陽氣(指心陽和脾陽)的病變發作,會影響心脾,有無法隱藏的狀況,女子會月經不來。如果病變傳到出現風消,或息賁的症狀,就會死亡而無法救治。意思是說,兩個陽氣的病變發生在心脾,心脾之所以生病,是因為有無法隱藏的狀況,心主血,脾統血,婦女的百病都從心而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