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一 (4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一 (4)

1. 方脈癆瘵合參

《靈樞》曰:人之血氣精神者,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。經脈者,所以行血氣,而營陽陰,濡筋骨,利關節者也。衛氣者,所以溫分肉,充皮膚,肥腠理,司開闔者也。志意者,所以御精神,收魂魄,適寒溫,和喜怒者也,是故血和則經脈流行,營覆陰陽,筋骨勁強,關節清利矣。衛氣和則分肉解利,皮膚調柔,腠里緻密矣。

志意和則精神專直,魂魄不散,悔怒不起,五臟不受邪矣。寒溫和則六腑化谷,風痹不作,經脈通利,肢節得安矣,此人之常平也。五臟者,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。六腑者,所以化水穀而行津液者也。

心肺屬陽在上,損則色敗,腎肝屬陰居下,損則形萎。虛證不屬於氣,即屬於血,五臟六腑莫能外焉,究之獨重乎脾腎,腎系先天元陽,脾生後天氣血,水為萬物之元,土為萬物之母,二臟安和,一身皆治,百疾不生,蓋脾具坤柔之土德,實有健運之乾功,土為金母,金乃水源,脾安則土不淩水,水安其位,故脾安則腎安也。腎兼水火,腎安則水不挾肝上泛而凌土濕,火能益土,蒸腐而化精微,故腎安則脾愈安也。

孫真人云:補脾不如補腎;許學士云:補腎不若補脾。兩先生深知二臟為生人之本,又知二臟有相贊之功,故其說似背,其旨實同也。救腎者,必本於陰血,血主需之,血屬陰主下降,虛則上升,當斂而抑,六味丸是也。治脾者必本乎陽氣,氣主煦之,氣為陽主上升,虛則下陷,當升而舉,補中益氣湯是也。

是補腎理脾,法當兼行矣。然方欲以甘寒補腎,其人減食。又恐不利於脾,方欲以辛溫快脾,其人陰陽,又恐愈耗其水,兩者並沖,而較重脾土,以脾上交於心,下交於腎故也。若腎大虛而勢危困者,則於峻補真水之中,再補真火,則不獨腎家之水火和平,而補土之功,亦寓於中矣。

丹溪治陰虛之證,用四物加黃柏、知母,今用之而不效何哉?蓋人稟偏陽偏陰之質原不同,古今厚薄之異復迥別,即丹溪云:實火可瀉,虛火可補,癆症之火虛乎實乎?焉可瀉也?此不過暫抑陽光則可。若久賴以滋陰長養,即偏陽之人,亦不能變天地陰寒肅殺之氣,而為陽和長養也。

且陰既虛矣,火必上炎,而歸芎氣辛味溫,非滋虛降火之藥,川芎上竄尤非陰虛陽浮者所宜。生地甘寒,非胃弱痰多者所當。知柏苦寒,雖似滋陰其實燥而損血,非龍火所宜,且傷胃也。血藥常潤,且脾傷也。陰慘之藥,何能化育乎?且虛癆之疾百脈空虛,非黏膩之物,不能實也。

精血枯涸,非滋潤厚味濡之,不能潤也。惟當調心補腎,溫養滋補,氣血斯長,本元自復,以久取效,始終尤以脾胃為主。如吐血病,每以脾胃收功,咳嗽症,兼脾腎藥為主,去病之功已在於斯,其發生氣血,長養精神,為心腎化源之機者,尤在於是也,故食少不能生化精血,縱加峻補,不能成功,且見癆症之死,多死於泄瀉,泄瀉之因,多由於寒涼,誠可痛戒矣。

白話文:

人的精血、氣和精神,是用來維持生命並周流全身的。經脈是運行氣血,滋養陰陽,濡養筋骨,使關節靈活的通道。衛氣則負責溫養肌肉,充實皮膚,使毛孔緻密,並調節開合。意志則是用來駕馭精神,收斂魂魄,適應寒熱變化,調和喜怒情緒的。所以,如果氣血調和,經脈就會暢通,滋養陰陽,筋骨強健,關節靈活。如果衛氣調和,肌肉就會鬆弛舒暢,皮膚柔嫩,毛孔緻密。

如果意志調和,精神就會專注不散,魂魄不會散失,不會輕易發怒,五臟也不會受到邪氣侵襲。如果身體能適應寒熱變化,六腑就能消化食物,不會產生風痹,經脈也會暢通,肢體關節也會安適,這就是人正常的健康狀態。五臟是用來儲藏精、氣、血、神、魂、魄的。六腑是用來消化水穀,並將其轉化為津液的。

心和肺屬於陽,位於上方,如果受到損傷,臉色就會不好。腎和肝屬於陰,位於下方,如果受到損傷,形體就會消瘦。虛證不是屬於氣虛,就是屬於血虛,五臟六腑沒有哪個可以例外。但最終最需要重視的是脾和腎。腎是先天元陽的根本,脾是後天產生氣血的來源。水是萬物之源,土是萬物之母。如果脾和腎都能平和,身體就會健康,百病不生。因為脾具有像大地一樣柔和的特性,同時也有像天一樣健運的功能。土能生金,金能生水,如果脾的功能正常,土就不會侵犯水,水也能保持它的正常位置,所以脾的功能正常,腎的功能也會正常。腎同時具有水和火的特性,如果腎的功能正常,水就不會夾雜肝氣上逆而侵犯脾土,火也能幫助脾土,蒸化腐熟食物,轉化成精微物質。所以腎功能正常,脾的功能也會更加正常。

孫思邈說:補脾不如補腎;許叔微說:補腎不如補脾。兩位先生都深知脾和腎是人生命的根本,也知道這兩個臟器之間有互相幫助的功能,所以他們說的看似相反,其實意義相同。要救治腎虛,必須從陰血入手,因為血主要起到濡養的作用,血屬於陰,主要向下行,如果虛弱就會向上逆行,這時就應該收斂和抑制,六味丸就是這樣的方子。要治療脾虛,必須從陽氣入手,因為氣主要起到溫煦的作用,氣屬於陽,主要向上行,如果虛弱就會向下陷,這時就應該提升陽氣,補中益氣湯就是這樣的方子。

所以補腎和調理脾胃,應該同時進行。如果想用甘寒的藥物來補腎,但又怕患者食慾下降,不利於脾胃。如果想用辛溫的藥物來促進脾的運化,但又擔心會損耗陰液,導致陰陽失衡,兩者之間相互衝突,那麼就應該側重於脾土,因為脾向上與心相通,向下與腎相連。如果腎虛得非常嚴重,情況很危急,那麼在用峻補腎水的同時,還要補充腎火,這樣不僅能使腎的水火平衡,也能起到補脾的作用。

朱丹溪用四物湯加黃柏、知母來治療陰虛的證候,現在用它卻沒有效果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,有的人偏陽,有的人偏陰,而且古今生活環境也有很大差異。就像朱丹溪自己說的:實火可以瀉,虛火可以補。那麼癆病(指慢性消耗性疾病)的火是虛火還是實火呢?怎麼可以瀉呢?這樣做不過是暫時抑制陽氣而已。如果長期依賴滋陰來調養,即使是偏陽的人,也不能將天地間陰寒肅殺的氣息轉化為陽和的生長之氣。

況且陰液既然已經虛了,火必定會上炎,而川芎氣味辛溫,不是滋陰降火的藥物,而且川芎性升散,尤其不適合陰虛陽浮的人使用。生地性甘寒,不適合脾胃虛弱、痰多的人服用。知母、黃柏性苦寒,雖然看起來是滋陰的,但實際上是燥烈傷血的,不適合龍火上炎的人,而且還會損傷脾胃。補血的藥物常常是滋潤的,但也會損傷脾,陰寒的藥物,又怎麼能化育精微呢?況且虛勞這種疾病,全身的經脈都是空虛的,不是黏膩的藥物不能充實。

精血已經枯竭,不是用滋潤厚味的藥物濡養,不能使其恢復。應該調養心神,補益腎精,溫養滋補,這樣氣血才能生長,元氣才能恢復。要長期調理才能見效,而且始終都要以脾胃為根本。就像吐血的病人,常常靠調理脾胃來收功。咳嗽的病人,常常用兼顧脾腎的藥物為主,去除疾病的效果就在這裡。而且,脾胃是氣血的生化之源,心腎是化生精神的根本,尤其要重視對它們的調養。所以,如果食慾不好,不能生化精血,即使服用再峻烈的補藥,也不能成功。而且,癆病患者死亡的原因,大多是因為泄瀉,而泄瀉的原因,大多是服用寒涼的藥物,這實在是應該引以為戒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