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一 (3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一 (3)

1. 方脈癆瘵合參

節齋曰:男子二十前後,色飲過度,損傷精血,必生陰虛火動之病,睡中盜汗,午後發熱,哈哈咳嗽,倦怠無力,飲食少進,甚則痰涎帶血、咯唾出血,咳血、吐血、衄血,身熱脈沉數,肌肉消瘦,此多癆瘵,最重難治。輕者用藥數十服,重者期以歲年。然須病人堅心定志,絕房室,息妄想,戒惱怒,節飲食,以自培其根,否則,雖服良藥無用也。此病治之於早則易,若到肌肉消爍,沉困著床,尺脈沉取細數則難為力矣。

又忌大服人參,若曾服過多者,亦難治。誠恐陰虛火盛者,氣得補愈盛,而反耗其陰血矣。今制一方,於後凡見潮熱盜汗、咳嗽倦息,趁早服之。

川芎,熟地,天冬(去心、皮),知母(蜜水拌炒,各一錢),白芍(炒),當歸,白朮(各一錢三分),生地黃(酒浸),甘草(炙,各五分),黃柏(蜜水拌炒),陳皮(各七分),乾薑(三分,炒紫色),上銼,用姜水煎,空心溫服,隨症加減。

以上方論,專主滋陰降火,以寒治熱。凡右尺洪大有力,或性稟偏陽者,藉此暫抑陽光。然終非濟生之本了。

凡五臟六腑,氣血不足為虛,虛甚而臟腑經絡有虧為損,故《內經》之論虛癆,惟是氣血兩端,毋論勞心勞力,皆能損傷精血,而其房勞更甚者,蓋形與神俱勞,而精與氣均損,皆足以漸染成癆也。

至巢氏始分五臟之癆,七情之傷,甚而分氣、血、肌、精、筋、骨之六極,又分腦、髓、五房、胞絡、骨、血、筋、脈、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、膀胱、膽、胃、三焦、大小腸、肉膚、皮、氣之二十一蒸,《本事方》更分傳屍鬼疰,至於九十九種,其鑿空附合,使學者,惑於多歧,用方錯雜,宜遵《內經》為式,第於脾腎分主氣血,及以真陰真陽究心,則瞭然矣。

身中有三:曰元精、曰元氣、曰元神。三者,乃身中之真精真氣真脈也。精乃臟腑之真,非榮血之比,故曰天癸。氣為臟腑之大經,為動靜之主,故曰神機。脈為天真委和之大氣,《經》謂其名有三,曰命之本,氣之神,形之道,其機運升降,皆隨氣而動,因血而榮,精氣資始,相生不失以養一身,為人之司命,形質之體用也。若精不足則氣失資化,氣不足則血失所榮,血不足則氣無所附,天真散亂,而病生焉。

氣虛則惡寒,血虛則發熱,寒熱交困,氣血愈傷,百病踵至矣。

《靈樞》曰:兩神相搏(陰陽夫婦),合而成形,當先身生,是謂精。上焦開發,宜五穀味,熏膚充身澤毛,若霧露之溉(溉灌)是謂氣。腠理發泄,汗出溱溱,是謂津。谷入氣滿,淖澤注於骨,骨屬屈伸,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,是謂液。中焦受氣,取汁變化而赤,是謂血。

壅遏營氣(約束也下),令無所避,是謂脈。精脫者耳聾,(腎衰),氣脫者目不明,(清陽不升),津脫者,腠理開,汗大泄(如油如珠者,謂之絕汗)。液脫者,骨屬屈伸不利,(筋失所養),色夭,腦髓消,脛酸,耳數鳴。血脫者,色白,夭然下澤其脈空虛(脈為血府)。

白話文:

節齋說:男子在二十歲前後,如果因為縱慾和飲酒過度,損傷了精血,必定會產生陰虛火旺的病症。症狀包括:睡覺時盜汗,午後發熱,輕微咳嗽,身體疲勞無力,食慾不振,嚴重時痰中帶血、咯血、吐血、流鼻血,身體發熱但脈搏沉而快,肌肉消瘦。這種情況多半是患了癆瘵,屬於很嚴重且難治的疾病。病情輕微的,可能需要服用幾十劑藥才能見效;病情嚴重的,則可能需要數年才能康復。但是,病人必須下定決心,堅守意志,斷絕性生活,停止胡思亂想,戒除惱怒情緒,控制飲食,以此來培養自身的根本。否則,即使服用良藥也無濟於事。這種病越早治療越容易治好,如果拖到肌肉消瘦,臥床不起,脈搏沉細而快,那就很難治療了。

另外,要忌諱大量服用人參,如果曾經服用過多的人參,也會難以治療。因為恐怕陰虛火旺的患者,氣得到補益反而會更加旺盛,進而耗損陰血。現在我擬定一個藥方,如果出現潮熱盜汗、咳嗽疲勞的症狀,就應該及早服用。

藥方如下:川芎、熟地、天冬(去除心、皮)、知母(用蜜水拌炒,各一錢)、白芍(炒)、當歸、白朮(各一錢三分)、生地黃(用酒浸泡)、甘草(炙,各五分)、黃柏(用蜜水拌炒)、陳皮(各七分)、乾薑(炒至紫色,三分)。將以上藥材切碎,用薑水煎煮,空腹溫服。可根據病情加減藥材。

以上藥方主要是滋陰降火,用寒性藥物治療熱性病症。如果右尺脈搏洪大有力,或是體質偏陽熱的人,可以藉此暫時抑制陽氣。但這終究不是根本的治療方法。

人體的五臟六腑,如果氣血不足就是虛,虛到極點導致臟腑經絡虧損就是損。所以《內經》論述虛勞,只從氣血兩方面著手,無論是勞心或勞力,都能損傷精血,而性生活過度則更甚,因為形體和精神都勞累,精和氣都損傷,這些都會逐漸累積形成癆病。

後來巢元方開始區分五臟的癆病、七情造成的損傷,甚至區分了氣、血、肌肉、精、筋、骨的「六極」,又分了腦、髓、五房、胞絡、骨、血、筋、脈、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、膀胱、膽、胃、三焦、大小腸、肌肉、皮膚、氣的「二十一蒸」。《本事方》更分出了傳屍鬼疰等,多達九十九種。這些牽強附會的說法,讓學者迷惑於眾多歧途,用藥也變得雜亂無章。應該遵循《內經》的原則,特別要注意脾腎分別主管氣血的理論,並深入研究真陰真陽的道理,這樣就能夠清楚明白了。

人體內有三種重要的東西,叫做元精、元氣、元神。這三者是人體真正的精、氣、脈。精是臟腑的精華,不是一般的血液,所以叫做天癸。氣是臟腑的主要通道,是動靜的主宰,所以叫做神機。脈是天真之氣匯聚的地方,《經》書說它有三個名稱:生命的根本、氣的神靈、形體的道路。它的運行升降都隨著氣而動,因為血而滋養。精氣互相依存,滋養身體,是主宰人命的根本,是形體的重要作用。如果精不足,氣就失去了化生的基礎;如果氣不足,血就失去了營養;如果血不足,氣就無所依附,天真之氣就會散亂,疾病就會產生。

氣虛就會怕冷,血虛就會發熱,寒熱交替,氣血更加損傷,各種疾病就會隨之而來。

《靈樞》說:「陰陽二神互相搏擊,結合而形成形體,這就是精,在身體產生之前就存在。上焦的開發,需要五穀的味道,滋養皮膚,使毛髮潤澤,就像霧露灌溉一樣,這就是氣。腠理的開合,汗液大量流出,這就是津。穀物進入體內,氣充滿,津液流注於骨,使骨骼可以屈伸,並補益腦髓,使皮膚潤澤,這就是液。中焦受納,提取精華轉化為紅色,這就是血。

約束營氣,使它不能亂跑,這就是脈。精脫失的人會耳聾(腎衰),氣脫失的人會眼睛看不清(清陽不升),津脫失的人會腠理開泄,汗液大量流出(像油珠一樣的汗,叫做絕汗)。液脫失的人會骨骼屈伸不利(筋失所養),臉色枯槁,腦髓消減,小腿酸痛,耳鳴不止。血脫失的人臉色蒼白,臉色憔悴無光澤,脈搏空虛無力(脈是血的府邸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