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一 (2)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一 (2)
1. 十灰散
治癆症吐咯嗽血,用此止之。
大薊,小薊,柏葉,荷葉,茅根,茜根,大黃,山枝,丹皮,棕櫚皮(各等分),各燒灰,存性,研細,用紙包碗,蓋地上一夕,出火毒,用時將白藕搗汁,或蘿蔔汁,磨京墨半碗,調服五錢,食後下,如病勢輕用此立止,如血出成升斗者,用花蕊石散止之。
血屬陰,反從火化,故其色赤為陽所動則血菀於上,使人薄厥,黑屬壬癸,見黑則止者,火見水而伏也。故用灰與墨汁,苦澀之味,苦能勝火,澀可固脫,更得童便引之下行尤盡折服之妙,勝於蘿蔔藕汁也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是在講述一種名為「十灰散」的藥方,主要用來治療肺結核導致的咳嗽和咯血。具體成分包括大薊、小薊、柏葉、荷葉、茅根、茜根、大黃、山梔、丹皮和棕櫚皮,這些成分需等量取用,燒成灰後保留其性質,然後研磨至細膩。為了去除可能殘留的火氣,會將藥灰用紙包好放在碗裡,再蓋在地上過一夜。使用時,將五錢的藥粉用白藕汁或蘿蔔汁調和,再加上半碗京墨磨成的汁液,飯後服用。
如果病情較輕,使用這種方法通常可以立即止血。然而,如果出血量大到以升或鬥計,應該改用花蕊石散。血液屬於陰性,但當它轉變為火性,其顏色會變紅,這是因為受到陽性的影響,血液會在人體上部聚集,可能導致突然的昏厥。黑色對應的是水,所以看到黑色就能止血,是因為火遇水就會被抑制。因此,藥方中的灰和墨汁具有苦澀的味道,苦味可以剋制火氣,澀味可以固守精血,加上童便能幫助藥物下行,效果比單純使用蘿蔔或藕汁更好。
2. 花蕊石散
五內崩損,湧噴出血斗升,用此止之。花蕊石火鍛存性,研如粉,用童便一鍾,煎溫調末三錢。甚者五錢,食後服。如男用酒一半,女用醋一半,與小便一處,和藥服之,使瘀血化為黃水,次以後獨參散補之。
白話文:
當五臟受損,大量鮮血如泉湧般噴出,可用此藥來止血。取花蕊石經過火燒煅煉後,保持其藥性,研磨成粉末狀,再用孩童的尿液一杯,煎煮至溫熱,加入藥粉約三錢調勻服用。若傷勢嚴重則可增加到五錢,應在飯後服用。男性患者可將藥粉溶於一半酒中,女性患者則溶於一半醋中,再加入孩童尿液一起服用,能使體內瘀血轉化為黃色液體排出,之後再服用獨參散來補身。
這就是[花蕊石散]的使用方法。
3. 獨參散
止血後服此藥補之。
大人參(二兩),上水二鍾,棗五個煎,不拘時,細細服之,服後宜熟睡一覺,次服諸藥除根。
一方
神治血症。用生韭、生藕、鮮荷葉、京墨、側柏葉、生地各取汁一杯,沖童便服。其生地、柏葉研爛;以童便和方能得汁。
白話文:
【獨參散】
在止血後服用這款藥物來補身。
使用大人參二兩,加入兩杯的上等清水,再放入五個棗子一同煎煮,不限定時間,應細細慢飲。飲用後應熟睡一覺,醒來後再服用其他藥物以徹底治療。
另一個配方
神奇地治療各種出血症狀。使用新鮮韭菜、生藕、鮮荷葉、京墨、側柏葉、生地,各自取汁一杯,混合童子尿服用。其中的生地和柏葉需先研磨至爛,再以童子尿混合才能榨出汁液。
4. 濟生麥冬散
治衄血不止。
麥冬,生地(各等分),每服一兩,水煎服。
白話文:
這是在治療流鼻血不止的情況。
使用麥冬和生地,兩者份量相同,每次服用時,取一兩的份量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5. 肘後方
治齒血不止,以苦竹茹醋浸一宿,含之。
白話文:
「如果牙齦出血不止,可以使用苦竹葉浸泡在醋裡一個晚上,然後將浸泡過的苦竹葉含在口中。」
6. 本事方
治一切牙痛風熱,斷出鮮血,以至崩落口臭。大黃米泔浸軟切片,生地黃大者,薄切,二味旋切,各用一二片合定貼所患牙上,一夜即愈,未痊再如前用。
犀角地黃湯
治血積胸中,吐血衄血。
見兒科吐血門。
歸脾湯
治思慮傷脾,心多健忘,其血妄行。
見健忘門。
白話文:
【本事方】
這是一個治療各種牙痛、風熱導致牙齦出血,甚至牙齒鬆動掉落和口臭的方子。具體方法是:將大黃浸泡在米泔水裡,使其變軟後切成片狀;再取較大的生地黃切成薄片。然後,兩種藥材交替切片,每次取一到兩片疊放在一起,貼在有問題的牙齒上。經過一夜,牙痛應該就能緩解,如果還未完全好轉,可重複上述步驟繼續使用。
【犀角地黃湯】
這是用於治療血液淤積在胸腔,導致嘔血或鼻血的處方。相關詳情請參考兒童科關於吐血的部分。
【歸脾湯】
這處方用於治療因過度思考損傷脾胃,導致記憶力減弱,以及血液運行紊亂的狀況。相關詳情請參考記憶力減退的部分。
7. 方脈癆瘵合參
首列丹溪、節齋,專主滋陰降火,以寒涼立論數篇,理淺易窺,以寒治熱,似乎平正,殊不知苦寒入胃,生意潛消焉。望其滋生化育,或稟賦偏陽之人,希可偶合,暫抑陽光,終非久服調養此其弊也。後列諸賢補水配火及水中補火,調心補腎,扶脾保肺諸篇,理奧難明,以溫除熱,補脾保肺養陽生陰,似拙似迂實乃根本,澄源之至要,有得無失愈遠愈佳,此其功也。
二者並存,學者細心熟玩,為功為弊一目瞭然,便知有所趨向,以理淺者,首揭之,猶易入門而可登堂入室也。
五臟各一,惟腎有二,左藏真水,右為相火,少年之人,嗜欲無節,致傷真陰,相火尤旺,火寡於畏,自下衝上,自里達表,故名骨蒸癆瘵。其症有二,火衝於上焦者,發熱之中則兼喘嗽痰血,肺痿肺癰等症;火結於下焦者,發熱之中則兼淋濁燥結,遺精盜汗,腹痛驚悸等症。然火與元氣,勢不兩立,一勝則一負。
《經》曰:少火生氣,壯火蝕氣。可見,火為元氣之賊,火既熾而氣傷矣。氣傷則不能運化水穀,水穀停留,而為濕熱生蟲生積之所由也。治之之法,滋陰降火,是澄其源也。消痰和血取積追蟲,是潔其流也。醫者,可不補虛為主,而兼去邪乎。
人之一身,陰常不足,陽常有餘,況節欲者少,過欲者多,且夜氣宜靜,靜則神藏,宵歡縱恣,反擾動之,精血既虧,相火必旺,火旺則陰愈消,而癆瘵咳嗽、咯血、吐血等症作矣。故宜常補其陰,使與陽齊,則水能制火,水升火降,斯無病矣。故丹溪先生髮明補陰之說,謂專補左尺腎水也。
古方滋補藥,皆兼補右尺相火,不知左尺原虛,右尺原旺,若左右平補,依舊火勝於水,只補其左制其右,庶得水火俱平也。右尺相火,固不可衰。若果相火衰者,方宜補火,但世之人火旺致病者,十居八九,火衰成疾者,百無二三。且人在年少,腎水正旺,似不必補。然欲心正熾,妄用太過,至於中年,欲心雖減,然少年斫喪既多,焉得復實?及至老年,天真漸絕,只有孤陽,故補陰之藥,少以至老,並不可缺。丹溪發明先聖之旨,以正千載之訛,其功甚哉!
癆熱之症,不盡屬陰虛,亦有陽邪入里,傳為骨蒸,漸成贏瘦者。故《玄珠》曰:五行六氣,水特其一耳。一水既虧,豈能勝五火哉?!醫不知邪氣未除,便用補劑,邪氣得補,遂入經絡,至死不悟。夫涼劑能清火養水,熱劑能補火燥水,理易明也。惟無熱無積之人,脈微無力,方可補之,必察其胃中左右腎,二火果虧,後用補劑可也。
葛先生曰:萬病莫若癆症,最為難治。耽嗜酒色,耗散真元,嘔血吐痰,發熱倦怠,面白頰紅,口燥咽乾,遺精白濁,盜汗自汗,重則半年而斃,輕則一載而死。滑伯仁曰:患癆病者,當治於微病之初,莫治於已病之後。若正氣既衰,邪氣獨盛,服藥無效,針灸無功。
白話文:
[方脈癆瘵合參]
文章首先列出朱丹溪、王節齋等醫家,他們主要主張滋陰降火,認為癆瘵是陰虛火旺所致,用寒涼藥物來治療。這個觀點簡單易懂,用寒性藥物來治療熱症,似乎很合理。但實際上,苦寒藥物會損傷脾胃功能,反而會使身體的生機逐漸消退。這樣治療,或許能暫時抑制陽氣,對於體質偏陽的人可能偶爾有效,但長期服用並不是調理身體的根本方法。這是這種治療方法的弊端。
接著,文章列出其他醫家,他們主張補水配火,或者在滋補陰液的同時也適當補陽,通過調理心腎、扶助脾肺等方式來治療。這些理論比較深奧難懂,他們用溫補藥物來祛除熱邪,通過補脾保肺、養陽生陰來達到治療目的。雖然方法看起來比較笨拙、迂迴,但實際上是抓住根本,從源頭上解決問題的關鍵。這種方法效果更好,而且副作用更小,這就是它的優點。
兩種觀點並存,希望學習醫學的人仔細思考,分辨清楚它們各自的優劣,這樣就能知道應該選擇哪種方法。先講述淺顯易懂的理論,可以方便初學者入門,並逐步深入學習。
五臟各有其一,只有腎有兩個,左邊藏的是真陰之水,右邊藏的是相火。年輕人如果縱慾無度,就會損傷真陰,導致相火過旺。相火失去了約束,就會由下往上衝,由內向外發散,所以這種情況引起的病症被稱為骨蒸癆瘵。這種病症表現為兩種情況:火衝到上焦,會出現發熱、咳嗽、氣喘、咯痰咯血、肺痿(肺功能衰竭)、肺癰(肺膿腫)等症狀;火結於下焦,會出現發熱、小便淋漓混濁、大便乾燥、遺精、盜汗、腹痛、驚悸等症狀。火與元氣是互相對立的,一方強盛,另一方就會衰弱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少火可以生氣,壯火則會消耗元氣。」可見火是元氣的敵人,火過旺就會傷害元氣。元氣受損,就不能正常運化水穀,水穀就會停留,形成濕熱,滋生蟲積。治療這種病症的方法,應當滋陰降火,這是從源頭上解決問題;其次再祛痰、活血、消積、驅蟲,這是清理殘留的病邪。醫生應當以扶正補虛為主,同時也要兼顧祛除病邪。
人的一身,陰氣常常不足,陽氣常常有餘。何況能節制慾望的人很少,縱慾的人很多。而且夜晚應該安靜,安靜就能使神氣內藏。如果夜間縱慾,就會擾動神氣,精血虧耗,相火就會過旺。相火過旺,陰液就會更加虧耗,就會出現癆瘵、咳嗽、咯血、吐血等症狀。所以應當經常滋補陰液,使陰陽平衡,這樣水才能制火,水升火降,才能不生病。朱丹溪先生提出的補陰觀點,強調要補左腎的腎水。
古代的滋補藥,常常是陰陽同補的,不懂得左腎本來虛弱,右腎本來旺盛。如果左右都補,就會使火更加旺盛。所以,要補左腎,抑制右腎,才能使水火平衡。右腎的相火固然不可衰弱,如果相火衰弱,當然要補火。但大多數人都是因為火旺而生病,因火衰而生病的人很少。而且年輕人腎水正旺,似乎不必滋補。但是因為慾望過於旺盛,耗損過度,到了中年,雖然慾望有所減少,但年輕時的損傷已經很多了,又怎麼能恢復呢?到了老年,天真之氣逐漸衰竭,只剩下孤陽,所以滋補陰液的藥,從小到老,都不可缺少。朱丹溪先生闡明了前人的觀點,糾正了千百年來的錯誤認識,功勞非常大!
癆熱的病症,不完全是陰虛引起的,也有可能是陽邪侵入體內,傳變為骨蒸,逐漸消瘦。所以《玄珠》說:「五行六氣之中,水是其中之一。一旦水液虧耗,又怎能制約其他的四火呢?」醫生如果沒有清除邪氣就盲目用補藥,反而會助長邪氣,使其侵入經絡,到死都不會明白。寒涼藥可以清火養陰,溫熱藥可以補火燥水,這個道理很容易明白。只有在沒有熱邪、沒有積滯,而且脈象微弱無力的情況下,才可以考慮進補。一定要仔細觀察病人的胃、左右腎,確定二火確實虧損,才能使用補藥。
葛先生說:「各種疾病中,癆症最難治療。如果沉迷酒色,耗損真元,就會出現嘔血、吐痰、發熱、疲勞倦怠、面色蒼白、兩頰潮紅、口乾咽燥、遺精白濁、盜汗自汗等症狀,嚴重者半年就會死亡,輕微者也會在一年內死亡。」滑伯仁說:「治療癆病,應當在病症剛開始的時候就進行治療,不要等到病重之後才治療。如果正氣衰弱,邪氣旺盛,那麼服藥不會有效,針灸也沒有作用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