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痘疹藥性主治全參卷四十 (7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痘疹藥性主治全參卷四十 (7)

1. 蔓荊子

稟陽氣以生,兼得金化而成,味苦、辛,微溫,無毒。氣精味薄,浮而並陽也。入足太陽足厥陰,兼入足陽明經。苦溫辛散,故所主風寒濕熱之邪,及三經所受之病也。

蔓荊子,主筋骨寒熱,濕痹拘攣,理有經頭痛淚出,頭沉昏悶,利關節止腦鳴。通九竅,去蟲散風濕,明目,齒動尤堅,胃虛禁服,否則作禍生痰,血虛頭痛,用之亦能反劇。

主治(痘疹合參),宜酒浸曬乾。用消痘瘡頭面腫者,並風頭痛腦鳴,目淚目睛內痛。

白話文:

蔓荊子性溫,味苦辛,無毒,具有散寒解表、疏風通絡、明目止痛的功效。它能治療風寒濕熱引起的各種疾病,如筋骨寒熱、濕痹拘攣、頭痛、頭昏、目淚、齒動等,也能通九竅、去蟲散風濕、明目、止腦鳴。但胃虛者不宜服用,否則容易引起痰多、血虛頭痛等副作用。痘疹患者可用酒浸曬乾燥的蔓荊子,治療頭面腫痛、風頭痛、腦鳴、目淚、目睛內痛等症。

2. 豬苓

稟戊午土之陽氣,得風木之陰氣,而楓根之餘氣以成,故味甘淡兼苦,氣平,無毒。入足太陽、足少陰經。以淡滲之性,為利水除濕之需。多服損腎耗津,無濕者忌用之。

豬苓,入膀胱、腎,通淋利小便,除濕消腫滿,行水之功多,主痎瘧者,亦以能利暑濕之氣也。利水諸劑,無若此快然能燥亡津液,無濕症者忌用,久嘗損腎昏目。

主治(痘疹合參),淡滲除濕,痘爛小便澀者宜之。然消水固能燥脾,水盡亦走真氣,每同澤瀉並用,蓋苓性燥,澤性潤,苓治火易損元氣,澤治水能生腎氣,一燥一潤,和乎中和,不能為害矣。然多服終屬耗陰損腎,無濕症者不可用。

白話文:

豬苓性溫和,味甘淡微苦,不具毒性,入足太陽、足少陰經。它能利水除濕,但過量服用會傷腎耗津,無濕症者不宜使用。豬苓入膀胱、腎經,具有通淋利小便、除濕消腫、行水的功效,主治痎瘧,因其能利暑濕之氣。豬苓利水效果顯著,但易耗損津液,無濕症者忌用,長期服用會傷腎昏目。

豬苓可用于治療痘疹,以其淡滲除濕的特性,尤其適合治療痘爛小便澀的患者。但豬苓消水易傷脾,水盡則耗損真氣,因此常與澤瀉同用,豬苓燥性,澤瀉潤性,一燥一潤,互相調和,互補不足。但過量服用豬苓仍會耗陰傷腎,無濕症者不可使用。

3. 烏藥

稟地二之氣以生,故微辛、微苦、氣溫,無毒。入足陽明、少陰經。所以上治陽明所受,下治膀胱與腎所生之病也。

烏藥,走腎胃諸冷,諸氣作痛,翻胃食積作脹,膀胱腎間冷氣,小兒腹中諸蟲,女人血氣凝滯,一切中惡心腹絞痛,蠱毒疰忤鬼氣,宿食不消,七情鬱結,貓犬有病,磨水灌效。氣血虛而內熱者,勿服。

主治(痘疹合參),發表中可用,勻氣內亦加,只可治有餘,不可治不足。

白話文:

烏藥性溫,味微辛苦,無毒,入足陽明、少陰經。可治療陽明經病症,以及膀胱和腎臟的疾病。主治腎胃寒冷、氣痛、胃脹、膀胱腎臟寒氣、小兒腹中寄生蟲、婦女血氣凝滯、各種腹痛、蠱毒、驚癇、鬼氣、宿食不消、七情鬱結、貓犬疾病等。但氣血虛弱而內熱者忌服。烏藥可用于治療痘疹,可用于發表散寒,也可用于調和氣血。但只能用于治療實證,不可用于治療虛證。

4. 檳榔

得天地之陽氣,地之金味,故味辛,苦,氣溫,無毒。入手足陽明經,故能消化羈留,而下腸胃有形之物耳。夫足陽明為水穀之海,手陽明為使道之官,二經相為貫輸,以運化精微者也,二經病。則痰癖蟲積生焉,辛能破滯,苦能殺蟲,故主治如神耳。氣虛諸症所切忌焉。

檳榔,逐水穀。除痰癖,止心疼,殺三蟲,破積滯,闢瘴瘧,墮諸氣,治後重,專破滯氣下行,泄胸中至高之氣。苦辛氣溫,性最重墮,善破有形之結滯,易傷元氣而伐真陰,故即瘧疾腸癖,非初起有餘者不可輕用。

主治(痘疹合參),痘家利藥中暫用,以能墮諸藥,至於極下,故腳氣門用之也。然似痢非痢貫膿,痘後虛症忌之。

白話文:

檳榔味辛苦,性溫,無毒,入足陽明、手陽明經。它能消化食物,排除腸胃中的積滯,因為足陽明經是水谷之海,手陽明經是使道之官,兩經相通,負責運化精微物質。若兩經有病,則容易產生痰癖、蟲積等問題。檳榔辛能破滯,苦能殺蟲,因此能有效治療這些疾病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檳榔性偏燥,容易耗損元氣,氣虛之人忌用。

檳榔能逐水穀,除痰癖,止心疼,殺三蟲,破積滯,闢瘴瘧,墮諸氣,治後重,主要功效是破除滯氣,向下運行,排出胸中濁氣。但它性重,容易傷元氣,因此只適合初起有餘的瘧疾、腸癖等疾病,不可輕用。

檳榔可用於痘疹治療,能促進藥物向下運行,適合腳氣等疾病。但對於似痢非痢、貫膿以及痘後虛症等情況,則應忌用。

按:檳榔下氣,性如鐵石,故破滯而治後重如神,嶺表多食檳榔,蓋瘴癧之作率因食積,此能消食下氣故也。南方地溫,腠膚不密,食之臟腑疏泄,一旦病瘴,而不可救,豈非伐氣之禍歟!若氣虛下陷,似痢非痢者尤禁之。

白話文:

檳榔能夠降氣,其性質堅固如鐵石,因此可以破除停滯,治療下墜感非常有效。嶺南地區的人們常吃檳榔,因爲瘴癘的發生大多是因爲食物積滯,檳榔可以幫助消化和降氣。但是南方氣候溫暖,人的肌膚腠理不夠緊密,吃了檳榔後會導致臟腑功能過於鬆弛,一旦得了瘴癘就難以救治,這難道不是損害正氣的禍端嗎!如果氣虛下陷,症狀類似痢疾但又不是痢疾的情況下更要禁止食用檳榔。

5. 吳茱萸

稟火氣以生,故味辛、苦,大熱,有小毒。入足陽明、太陰、足少陰、厥陰四經。一切陰寒並治。

吳茱萸,大溫,散胸中脾胃寒冷,膀胱受濕,陰囊作疝,久滑冷瀉,陰寒小腹作疼,肝經氣分,脾經血分,然性燥急,陰虛火盛者,大非所宜。

主治(痘疹合參),宜擇小者去梗,以沸湯浸去苦汁六七次,曬乾於瓦上慢火炒用,凡痘飲冷傷胃,嘔逆不止者宜之,士材曰:燥腸胃而止久滑之瀉,散陰寒而攻心腹之疼,祛冷脹為獨得,疏肝氣有偏長,疝疼腳氣相宜,開鬱殺蟲至效。

按:吳茱萸辛散燥熱,專入厥陰居多,其脾腎旁及者也。然下氣最速,腸虛人服之愈甚。東垣云:濁陰不降,厥陰上逆,甚而脹滿,非茱萸不可治也。多用損元氣,至如咽喉口舌生瘡,以茱萸末醋調,貼兩足心,一夜便愈者,引熱下行也。性極燥極急,非大寒者不可輕投,虛泄者必君參朮方用,亦須少少投之,不爾損人。

白話文:

吳茱萸天生帶有火氣,所以味道辛辣苦澀,性屬大熱,略帶小毒。它會進入足陽明、太陰、足少陰、厥陰四條經脈,可以治療各種陰寒症狀。

吳茱萸性溫熱,可以散去胸中脾胃的寒冷,治療膀胱受濕、陰囊疝氣、久瀉不止、陰寒小腹疼痛等病症。它也適合治療肝經氣分和脾經血分的疾病,但它性燥急,陰虛火盛的人不宜服用。

治療痘疹時,可以選擇較小的吳茱萸,去除梗,用沸水浸泡去除苦汁六七次,晒乾後放在瓦片上用慢火炒製,然後再使用。對於因貪涼傷胃導致嘔吐不止的痘疹患者,可以用吳茱萸治療。醫家認為,吳茱萸可以燥熱腸胃,止住久瀉,散寒攻痛,祛除冷脹,尤其是治療肝氣鬱結、疝氣、腳氣等疾病效果顯著,還能開鬱殺蟲。

吳茱萸辛散燥熱,主要入厥陰經,但也兼顧脾腎。它下氣速度很快,腸胃虛弱的人服用後會加重病情。醫家東垣指出:濁陰不降,厥陰上逆,導致腹部脹滿,非吳茱萸不可治。但過量服用會損傷元氣。例如,咽喉口舌生瘡,可以用吳茱萸末混合醋調敷在兩腳心,一晚即可痊癒,這是因為它能引熱下行。吳茱萸性極燥極急,非大寒症狀不可輕易服用,虛寒泄瀉者必須配合人參、白朮等藥物才能使用,而且要少量服用,否則會損害身體。

段成式曰:椒氣好下,茱氣善上,故食茱萸,有沖膈沖眼脫髮咽痛動火發瘡之害。

白話文:

段成式說:花椒的氣性向下走,茱萸的氣性向上行,所以吃茱萸可能會有胸膈不適、眼疾、脫髮、咽喉疼痛、上火以及發瘡的危害。

6. 蘇方木

稟水土之氣以生,故味甘、辛、氣平,微寒,無毒。入手厥陰、少陰、足陽明經。為散瘀血之藥。

蘇方木,專行積血,產後敗血。跌撲損血,散癰腫排膿止痛,通月水活血消瘀,同防風散表裡風氣,調乳香治口噤風。

產後氣喘而黑欲死,乃血入肺也,用此參蘇飲服之,神效。蘇木二兩,水二碗,煎一碗入人參末五錢服。

主治(痘疹合參),主痘中跌撲,血瘀作痛,宜暫用以活血,須銼碎酒浸煮膿汁入藥。

白話文:

蘇木

藥性:

蘇木稟受水土之氣而生長,因此味道甘甜、辛辣,性平微寒,無毒。進入人體後,會循行厥陰、少陰、足陽明經脈。

功效:

蘇木具有散瘀血的功效。

主治:

  • 蘇木專治積血、產後敗血。
  • 跌打損傷引起的瘀血,散癰腫排膿止痛。
  • 通利月經,活血化瘀。
  • 與防風配合,可治療表裡風氣。
  • 與乳香同用,可治口噤風。

特殊用法:

  • 產後氣喘、面色黑如將死之人,多是血入肺所致,可用參蘇飲治療,效果顯著。
  • 參蘇飲的配方:蘇木二兩,水二碗,煎煮至一碗,加入人參末五錢服用。

其他:

  • 蘇木可作為痘疹合參的藥材,用於痘疹期間跌打損傷引起的瘀血疼痛,宜暫時使用,以活血化瘀。
  • 使用時需將蘇木銼碎,浸泡於酒中,煮沸後取汁入藥。

按:蘇木理血,與紅花同,少用和血,多用破血也。其治風者,所謂治風先治血,血行風自滅。然必兼以滋補血藥,方可見功。

白話文:

蘇木可以調理血液,與紅花相似,少量使用可以調和血液,大量使用則能活血化瘀。它治療風疾,是因為治療風疾首先要調理血液,血液循行順暢風邪自然消滅。但是必須同時配合滋補血液的藥物,才能見效。

7. 茶茗

稟土中之清氣,兼得春初生髮之意,故味甘、苦,微寒,無毒。入手太陰、少陰經。甘寒之性,故入心肺而除熱,消痰利水解毒,且稟天地至清之氣,生於山谷砂土之中,感云露之氣以為滋培,不受纖芥滓穢,故能除滌一切垢膩,解炙爆之毒也。心脾胃受寒者戒之。酒後不能用,能成飲症。

茶茗細者名茶,粗者曰茗,清頭目,利小便,逐痰涎,解煩渴,下氣消宿食,除熱治瘻瘡,除煩去垢,解炙爆毒,姜連同煎,止赤白痢,香油調末敷,湯火傷,眼目痛嚼,貼兩眥,暑天瀉少,加醋吞。熱服則宜,冷服聚痰,多服少睡,久服瘦人,故云:「釋滯消壅,一日之利暫佳,瘠氣侵精,終身之累斯,大損多益少,觀此足徵。若空心飲茶,直入腎經,且寒脾胃,仍引賊入門也,戒之。

主治(痘疹合參),治痘癰爛瘡,為末香油調敷。

白話文:

茶性甘苦微寒,無毒,入心肺二經。其寒性可清熱解毒,消痰利水,並能除滌垢膩,解炙爆之毒。但脾胃虛寒者不宜飲用,酒後亦忌之,以免加重寒症。茶可清頭目、利小便、逐痰涎、解煩渴,下氣消宿食,除熱治瘻瘡,除煩去垢,解炙爆毒,與薑同煎可止赤白痢,以香油調敷可治湯火傷,嚼碎貼眼可治眼痛。暑天瀉少可加醋服用。茶性寒涼,不宜冷服,多服易損精氣,久服易瘦人。空腹飲茶會傷脾胃,引發寒症,需謹慎。茶亦可治痘癰爛瘡,以香油調敷即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