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一 (10)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一 (10)
1. 麻黃桂枝湯
傷胃者,因飲食大飽之後,胃中冷,不能消化,便煩悶,強嘔吐,使所食之物與氣共上衝蹙,因傷裂胃,令吐血色鮮正赤,小腹絞痛。若自汗出,其脈緊而數者,為難治也。前人言,諸失血症,身熱則死,寒則生,亦大概言之,豈無熱生而寒死乎?則必兼脈症而後可也。
治血必求血屬之藥,四物是也。川芎血中氣藥,通肝經,性味辛散,能行血滯於氣也。地黃血中血藥,通腎經,其性味寒,能補真陰之虛也。當歸血中之主藥,通肝經,性辛溫,分用有三治,全用能活血,各歸其經也。芍藥為陰分之藥,通脾經,味酸寒,能涼血,治血虛腹痛也。
然特論治血病而求血藥之屬者也。若氣虛血弱,又當從仲景血虛,以人參補之,陽旺則生陰血也。若四物湯者,獨能主血分受傷,為氣不虛也。其輔佐之屬。若桃仁、紅花、蘇木、血竭、丹皮者,血滯所宜;蒲黃、阿膠、地榆、百草霜、棕桐灰者,血崩所宜;乳香、沒藥、五靈脂、凌霄花者,血痛所宜;蓯蓉、鎖陽、牛膝、枸杞子、益母草、敗龜板者,血虛所宜;乳酪、血液之物,血燥所宜;乾薑者,血寒所宜;生地、苦參,血熱所宜。特取其證治之大概,以明血藥之屬,豈可以四君、四物,便足以盡氣血之用。
嗽出痰內有血者,名咳血,其因有二,熱壅於肺者易治,不過疏之而已,久嗽損於肺者,難治,此已成勞也。痰中帶血絲者,此陰虛火動,勞傷肺臟也。蓋血雖生於心,統於脾,藏於肝,然實宣布於肺,靜則歸經,熱則妄行,火傷肺絡,血隨咳出,或帶痰中為咳血,吐出多者,為吐血。若喉中常有血腥,一咯血即出,或鮮、或紫、或細屑者,謂之咯血。
若鮮紅隨唾而出者,謂之唾血,二者皆出於腎,亦有瘀血內積,肺氣壅逼。若能下降者,更有口中津唾,皆是紫黑血水,如豬血之色晦而不鮮,形瘦體熱盜汗者,為有怫鬱所致也。然唾血責在下焦,蓋陽火煎迫而為之也。腎主唾,足少陰少血多氣,故其症為難治。然咯血亦以為病最重,而且難治者,亦以其肺手太陰之經,氣多血少。
又肺者,金象,為清肅下降之臟,金為火所制迫而上行,乃為咯血,逆之甚矣。《經》曰:上氣見血,下聞病音,謂喘而咯血,且咳嗽也。是以吐血衄血下血雖去多。然從肝胃大腸而來、三經氣血俱多,故身涼脈微無害,咳血咯血,是從心肺腎而來,三經皆氣多血少,氣多則火易生,血少則火易識,故漸見脈洪而數,身熱咳嗽,失血雖少,多致不起。
一方治服藥而血不止,是肺上有竅也。用白芨末、豬肺,煮熟蘸食,日三四次,竅為芨末填滿,血自止也。欲知何臟之血,吐在水碗之內,浮者肺血,沉者肝血,半浮半沉者心血,各隨所見,以羊肺肝心熟蘸芨末食之。然須靜養絕欲,方可施治。凡咳血、咯血,最是惡症,其初甚微,漸至不救,以其從心肺來之病也。
白話文:
麻黃桂枝湯
如果因為飲食過量,導致胃部受寒,無法消化食物,就會感到煩悶,甚至劇烈嘔吐,使食物和氣體一起往上衝,衝傷胃部,造成吐血,吐出來的血是鮮紅色,而且小腹會絞痛。如果同時還會自發性出汗,脈搏又緊又快,就屬於難以治療的狀況。
前人說過,各種失血症狀,如果身體發熱就會死亡,身體發冷則能活下來,這也只是大致上的說法,難道沒有發熱而活,發冷而死的情況嗎?所以必須要合併觀察脈象和症狀才能判斷。
治療血症一定要尋找屬於血的藥物,四物湯就是這樣的藥方。川芎是血中之氣藥,可以疏通肝經,性味辛散,能夠疏通氣滯造成的血瘀。地黃是血中的血藥,可以疏通腎經,性味寒涼,能夠補養真陰的虧虛。當歸是血中的主要藥物,可以疏通肝經,性味辛溫,分開使用有三種不同的治療效果,全部使用則能活血,各自歸屬於不同的經絡。芍藥是屬於陰分的藥物,可以疏通脾經,味酸性寒,能夠涼血,治療血虛引起的腹痛。
以上是特別針對治療血病而尋找的血類藥物。如果氣虛血弱,應該依照張仲景的方法,用人參來補氣,陽氣旺盛自然可以生養陰血。如果使用四物湯,只能治療血分受傷,是因為氣沒有虛弱。而其他輔助的藥物,像是桃仁、紅花、蘇木、血竭、丹皮等,適用於血瘀的情況;蒲黃、阿膠、地榆、百草霜、棕櫚灰等,適用於血崩的情況;乳香、沒藥、五靈脂、凌霄花等,適用於血痛的情況;肉蓯蓉、鎖陽、牛膝、枸杞子、益母草、敗龜板等,適用於血虛的情況;乳酪、動物血等,適用於血燥的情況;乾薑,適用於血寒的情況;生地、苦參,適用於血熱的情況。這裡只是列出各種證狀治療的大概,來說明血藥的歸屬,難道可以用四君子湯、四物湯就足以涵蓋氣血的所有狀況嗎?
咳嗽咳出帶血的痰,叫做咳血,原因有兩種,熱積聚在肺部的比較容易治療,只要疏散就可以;如果是久咳損傷肺部的,就比較難治療,因為已經形成勞損了。痰中帶有血絲,是陰虛火動,勞損肺臟的表現。血雖然是心臟所生,由脾臟統攝,肝臟儲藏,但實際上是散佈於肺部,平靜時會歸於經絡,發熱時就會亂跑,火傷到肺部的脈絡,血就會隨著咳嗽出來,混在痰中成為咳血,如果吐出的血量很多,就叫做吐血。如果喉嚨經常有血腥味,稍微咳嗽一下就出血,顏色有鮮紅、紫黑或細碎的樣子,就叫做咯血。
如果鮮紅的血隨著口水出來,叫做唾血,這兩種情況都和腎有關,也可能是因為體內有瘀血積聚,肺氣壅塞所導致。如果能使這些血下降,更會有從口中吐出紫黑色像豬血一樣的血水,顏色暗淡不鮮紅,而且形體消瘦、身體發熱、盜汗的人,是因為有鬱結所導致的。但唾血的問題主要在下焦,是因為陽火煎熬所造成的。腎主導唾液,足少陰經是少血多氣,所以這種病症很難治療。但咯血也被認為是很嚴重的病,而且難治,也是因為肺是手太陰經的,是氣多血少的經絡。
而且肺屬金,是屬於清肅下降的臟腑,金被火壓制反而往上跑,就會造成咯血,這是很逆反的現象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上氣出現血,下面會聽到病理的聲音,指的就是喘息而咯血,而且會咳嗽。雖然吐血、鼻血、便血等失血很多,但因為是從肝、胃、大腸而來,這三條經絡的氣血都比較多,所以身體會發冷、脈搏微弱,還不至於有危險。但咳血、咯血是從心、肺、腎而來,這三條經絡都是氣多血少,氣多就容易生火,血少就容易造成火氣旺盛,所以會逐漸出現脈搏洪大而快、身體發熱、咳嗽等症狀,失血量雖然不多,但大多會導致難以康復。
有一個治療方法,如果服藥後血仍然止不住,是因為肺部有孔竅。可以用白芨粉和豬肺煮熟,沾著吃,一天三四次,孔竅會被白芨粉填滿,血自然就會止住。想要知道是什麼臟器的血,可以把吐出的血放在水碗裡,浮在上面的就是肺血,沉在底下的就是肝血,半浮半沉的就是心血,依照看到的狀況,再用羊肺、肝、心煮熟沾著白芨粉吃。但必須靜養,斷絕慾望,才可以進行治療。凡是咳血、咯血,都是最嚴重的病症,開始可能很輕微,慢慢會變得難以救治,因為是從心肺而來的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