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一 (9)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一 (9)
1. 麻黃桂枝湯
若陽虛勞力及脾胃虛者,俱不宜也。
凡有實熱者,舌苔必燥而焦,甚則黑,脈來必重按有力也。(然有釜下無火,津液不行,干舌燥症而焦黑者,不可不知。)假熱者,舌雖有白苔而必滑,口雖渴而不能飲水,飲而不欲咽,面雖赤而色必嬌嫩,身作躁而欲坐臥於泥水中,脈來重按空虛,此為辨也。
有飲酒過多,傷胃而吐血,從吐後出者,以葛花解醒湯,加丹皮倍黃連佐之,上下分消,酒病愈,血亦愈矣。有過啖炙爆辛熱等物,上焦壅熱,胸腹滿痛,血出紫黑成塊者,可用桃仁承氣湯從大便導之,此釜底抽薪之法,此皆內之外因,不從本源而得,故可寒涼克削,所謂應犯而犯,似乎無犯之。
有曰血從下出者順,上出者逆,一應血溢血泄諸蓄妄行之證,苟非脾虛泄瀉,嬴瘦不禁者,皆當以大黃醋,入和生地汁及桃仁泥、丹皮、丹參、阿膠、黑荊芥、玄明粉、赤芍、當歸之屬,折其銳氣,從大便導之,使血下行,以轉逆為順,然後區別治之。
或問失血復下虛,何以當?殊不知血既妄行迷失故道,不去蓄利瘀,轉逆為順,則以妄為常,何以御之?且如婦人之於血也,經水足而為胞胎,則蓄者自蓄,生者自生,及至產育而為惡露,則去者自去,生者自生,何蓄之有?不知此而從事於苓、連、枝、柏,輔四物而行之,未有不傷氣血而敗脾胃者。
血既下行之後,多用薏苡仁及百合、麥門冬、鮮地骨皮,嗽渴加枇杷葉、五味子、桑白皮,有痰加貝母,皆氣薄味淡,西方兌金之本藥。如可用獨補者,以地黃麥冬金水二臟之藥相佐用之,雖然書曰失血家須用下劑破血,蓋宜施之於蓄妄之初也。又曰:亡血家不可下,蓋切戒之於亡失之後也。
陰虛之症,大抵上熱下寒者多,始而以寒涼進之,上焦非不爽快,稍久則食減。又以為食滯不化,加神麯、山楂,再久而熱愈盛,痰嗽愈多煩燥愈甚,又以藥力欠到,寒涼倍迸,而渴泄腹脹之症作矣。乃以枳殼、腹皮寬中快氣之品,不斃何待?是故咳嗽吐血,未必成瘵也。服四物知柏不己,則瘵成矣。
胸滿膨脹,未必成脹也。服楂曲不已,則脹成矣。面浮跗腫,未必成水也,服滲利之藥不已,則水成矣。氣滯膈塞,未必成噎也,服寬快之藥不已,則噎成矣。戒之哉!
夫澀可去脫,然氣脫專以氣藥,血脫兼以血藥,亦兼氣藥者,蓋氣乃血之帥也。若陽脫者,見鬼,陰脫者,目盲,此神脫也。當補陽助陰,又非澀劑所能收也。
丹溪云:吐血成碗吐出者,甚有出而盈盆者,多是陽盛陰虛,故血不得下行,因火勢炎上而湧出,脈必大而芤,大者,發熱,芤者,血滯與失血也。多屬陽明以其多血多氣也。
吐血有三種,有內衄、有肺疽、有傷胃。內衄者,出血如鼻衄,不從鼻孔出,是近在心肺間,津液出,還流入胃中,或如豆羹汁,或如切𧗐,(音勘,凝血也)。血凝停胃中,因即滿悶,便吐,或出數斗至一石者是也。得之於勞倦飲食過常也。肺疽者,因酒後熱毒滿悶,吐之時血從吐後出,或一合半合,半升一升是也。
白話文:
麻黃桂枝湯這類藥方,如果用在體質虛弱、勞累過度、或是脾胃虛弱的人身上,都是不適合的。
一般來說,有實質熱證的人,舌苔一定會乾燥焦黃,嚴重的話甚至會變黑,把脈時重按會感到脈搏強勁有力。(但要注意,有時也會有表面看似有熱,但其實是身體內部缺乏陽氣,導致津液無法正常運行,出現舌頭乾燥焦黑的情況,這點必須要留意。)而假熱證的人,舌頭雖然會有白苔,但會是滑潤的,口渴卻不想喝水,即使喝了也不想吞下,臉色雖然發紅但會顯得嬌嫩,身體躁動不安想坐在泥水裡,把脈時重按會感到脈搏空虛,這些都是辨別的重點。
有些人因為飲酒過量,傷到胃而吐血,血是在嘔吐後才出現的,這時可以用葛花解醒湯,加上牡丹皮和雙倍的黃連來輔助,讓藥效在上下分流,這樣酒病就會好轉,血也止住了。還有些人是因為吃了太多燒烤、辛辣燥熱的食物,導致上焦鬱熱,胸腹脹滿疼痛,吐出的血是紫黑色且帶血塊的,這時可以用桃仁承氣湯從大便把熱導出,這就像是釜底抽薪的方法。這些都是因為外在原因導致的內在問題,不是從根本原因來的,所以可以用寒涼的藥物來削弱它們,這就好比應該犯的錯誤,看起來好像沒有犯錯一樣。
有人說,血從下體流出是順勢而為,從上體流出則是逆勢而為。凡是各種血溢、血泄、血液不正常亂走的症狀,如果不是因為脾虛引起的腹瀉、身體消瘦到無法支撐的狀況,都應該用大黃醋,加入和好的生地汁、桃仁泥、牡丹皮、丹參、阿膠、黑荊芥、玄明粉、赤芍、當歸等藥材,來減緩其猛烈之氣,從大便將血排出,使血向下運行,把逆勢轉為順勢,然後再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治療。
或許有人會問,失血之後又出現下虛的狀況,那該如何處理?其實,血液既然已經不正常地亂走,迷失了正常的道路,如果不先清除瘀血,將逆勢轉為順勢,那這種亂象就會變成常態,要如何控制呢?就像婦女的血,經血充足時可以孕育胎兒,該儲存的就會儲存,該生的就會生。等到生產時,排出惡露,該去的就會去,該生的就會生,哪有什麼需要儲存的呢?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,反而使用茯苓、黃連、桂枝、黃柏等藥物,又搭配四物湯來使用,肯定會損傷氣血,敗壞脾胃。
血順利向下排出之後,多使用薏苡仁、百合、麥門冬、鮮地骨皮等藥材,如果口渴加重,則加入枇杷葉、五味子、桑白皮,有痰則加入貝母,這些藥材都是氣味清淡,屬於西方金的本性藥物。如果可以用單味藥來補養,可以用地黃、麥冬等滋補腎陰的藥材來輔助。雖然醫書說失血的人應該用瀉藥來破血,但那應該是用在血剛開始亂走的時候。醫書也說,失血之後不能再用瀉藥,這是在告誡失血之後要避免使用瀉藥。
陰虛的症狀,大多是上熱下寒,剛開始用寒涼的藥物,上焦可能會感到舒暢,但時間久了食慾會下降。又以為是食物積滯不消化,加入神曲、山楂,結果熱象更加嚴重,痰嗽更多,煩躁更甚。又以為是藥力不夠,加重寒涼藥的用量,結果出現口渴、腹瀉、腹脹的症狀。最後再用枳殼、腹皮等寬胸理氣的藥物,不斃命才怪!所以,咳嗽吐血未必會變成肺癆,但如果長期服用四物湯和黃柏而沒有好轉,那就會變成肺癆。
胸悶脹滿未必會變成腹脹,但如果長期服用山楂、神曲沒有好轉,那就會變成腹脹。臉色浮腫未必會變成水腫,但如果長期服用利尿滲濕的藥物沒有好轉,那就會變成水腫。氣滯胸膈閉塞未必會變成噎膈,但如果長期服用寬胸理氣的藥物沒有好轉,那就會變成噎膈。這些都必須要戒惕啊!
澀味的藥材可以止脫,但如果是氣脫,就要專用補氣的藥物,如果是血脫,就要兼顧補血的藥物,同時也要兼顧補氣的藥物,因為氣是血的統帥。如果陽氣脫失,就會看到鬼影,如果陰氣脫失,就會失明,這些都屬於神氣脫失。這時應該補陽氣、滋陰氣,也不是澀劑所能收斂的了。
朱丹溪說,吐血像碗一樣吐出來,甚至有吐到滿盆的,大多是陽氣過盛,陰氣虧虛,所以血不能向下運行,因為火氣向上燃燒而湧出,把脈時脈象一定是洪大且空虛。洪大代表發熱,空虛代表血滯和失血。這種情況多屬於陽明經的病變,因為陽明經多氣多血。
吐血有三種情況,有內衄、有肺疽、有傷胃。內衄是指血從體內流出,像鼻出血一樣,但不是從鼻孔流出,而是接近心肺之間,津液流出後還流入胃中,有的像豆羹汁,有的像切開的生肉。血液凝結停留在胃中,因此感到胸悶,然後吐出來,有的甚至吐出幾斗到一石的血。這種情況多是由於勞累過度和飲食不當造成的。肺疽是指因飲酒過多,體內熱毒積聚,吐血時血是從嘔吐後才出來,有的只吐一合半合,有的則吐半升一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