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一 (8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一 (8)

1. 麻黃桂枝湯

仲景云:陰旺能生陰血,蓋言人之真陽盛旺,自能化生陰血耳。今人不悟其理,但見陰血不足,便用人參、黃耆補之,初用一二服之間,火得溫補,略見一效,以為中病,久泥於方,不無反助火邪,蓋令咳嗽氣促,肌肉消爍,往往以致危亡,良可憫哉!但血本不病,因氣虛而血無所倚,故血亦消亡者,只補其氣,則血自復,即所謂陽旺能生陰血,無陽則陰無以生也。

立齋先生遇星士張東谷談命,時出中庭,吐血一二口,云久有此症,遇勞即發。先生曰,此勞傷肺氣,其血必散,視之果在,與補中益氣湯加麥冬、五味、山藥、熟地、茯神、遠志服之而愈。

翼早請見云:服四物黃連山梔之類,血益多而倦益甚,得公一七吐血頓止,精神如故,何也?先生曰:脾統血,肺主氣,此勞傷脾肺,致血妄行,故用前藥健脾肺之氣,而噓血歸原耳。

肺為華蓋,至清之臟,有火則咳,有痰則嗽。肺主氣,氣逆為咳,腎主水,水泛為痰,腎脈上入肺,循喉嚨,其支者從肺絡心,屬胸中,故病則俱病也。涎唾中有少血散漫者,此腎從相火炎上之血也。若血如紅縷,從痰中咳出者,引肺絡受熱傷之血也。若咳出白血淺紅色,似肉似肺者,必死。

凡唾中帶血,咯出有血,或血絲,屬腎經。鼻衄出血,咳嗽有血,屬肺經。嘔吐成盆成碗者,屬胃經。自兩脅逆上吐出者,屬肝經。溺血屬小腸膀胱經。下血屬大腸經。牙宣出血屬胃腎虛火,舌血謂之舌衄,汗孔。出血謂之肌衄,心與肝也。又驚而動血者屬心,怒而動血者屬肝,憂而動血者屬肺,思而動血者屬脾,勞而動血者屬腎。

童子之症,須看先天父母之氣,而母氣尤為重。凡驚風痘疹,腎虛發熱,俱以母氣為主,如母有火者,其子必有火;母脾虛者,子必多脾病;母火衰者,子必從幼。有腎虛症,如齒遲、語遲、行遲,囟門大開,腎疳等症,皆先天不足,從幼調補,亦有可復之天。

肺不特衄血,亦能咳血唾血,胃不特嘔血,肝亦嘔血,蓋肺主氣,肝藏血,肝血不藏,亂氣自兩脅中逆而出之。然總之是腎水隨相火炎上之血也。腎主水,水化液為痰,為唾、為血,腎脈上入肺,循喉嚨,挾舌本,其支者,從肺絡心,注胸中,故病則俱病也。但衄血出於經,衄行清道,吐血出於胃,吐行濁道,喉與咽二管不同也。

蓋經者,循經之血,走而不守,隨氣而行,火氣急迫,故隨經直犯清道,上腦而出於鼻為衄。其不出於鼻者,則為咳咯,從肺竅而出於咽也。胃者,守營之血,守而不走,存於胃中者也。若胃氣虛,不能攝血,或為火逼,故令人嘔吐,從喉而出於口也。

吐血之熱在腑,衄血之熱在經,雜病衄血為裡熱,傷寒衄血為表熱,今人一見吐衄,便以犀角地黃為必用之藥,以犀為水獸,可以分水,可以通天,鼻衄之血,從任督而至顛頂入鼻中,惟犀角能下入腎水,引地黃滋陰之品由腎脈而上,故變對症。凡陰虛火動,吐血與咳咯者,可以借用成功。

白話文:

張仲景說:「陰氣旺盛能產生陰血」,這句話的意思是說,人的真陽之氣如果很旺盛,自然就能化生陰血。現在的人不明白這個道理,只看到陰血不足,就用人參、黃耆來補,剛開始吃一兩帖的時候,因為火氣得到溫補,會稍微看到一些效果,就以為是對症下藥,長期這樣用藥,反而會助長火邪,導致咳嗽氣喘,肌肉消瘦,往往因此導致危險,實在可悲啊!其實血本身沒有病,是因為氣虛導致血失去了依附,所以血也跟著消亡。只要補氣,血自然就能恢復,這就是所謂「陽氣旺盛能產生陰血」,沒有陽氣,陰氣就無法產生。

李東垣先生曾經遇到一位算命先生張東谷,兩人談話時,張東谷突然走到庭院裡,吐了一兩口血,說自己這個症狀很久了,一勞累就會發作。李東垣先生說,這是勞傷肺氣,血一定會散開,檢查後果然如此,於是給他開了補中益氣湯,並加上麥冬、五味子、山藥、熟地黃、茯神、遠志等藥,服藥後就痊癒了。

隔天早上,張東谷來見李東垣先生,說:「我之前吃過四物湯、黃連、山梔子等藥,血反而吐得更多,人也更疲倦。吃了您開的藥,吐血就立刻停止了,精神也恢復了,這是為什麼呢?」李東垣先生說:「脾臟主管血,肺臟主管氣,你這是勞傷了脾肺,導致血亂跑,所以我用之前的藥方來健脾肺之氣,讓血回到它原來的地方。」

肺臟像個華蓋,是個非常清虛的臟器,有火氣就會咳嗽,有痰就會嗽。肺臟主管氣,氣逆就會咳嗽;腎臟主管水,水液泛濫就會產生痰。腎脈向上進入肺,沿著喉嚨走,其中一條分支從肺絡連到心,屬胸部,所以腎、肺、心一旦生病,就會互相影響。唾液中如果帶有少量血絲散開的,這是腎臟的相火上炎導致的出血。如果血像紅色的絲線,從痰中咳出來的,這是肺絡受到熱傷導致的出血。如果咳出來的血是白色的帶點淺紅色,看起來像肉或肺的樣子,那就一定會死。

凡是唾液中帶血、咯出有血或血絲,屬於腎經的問題。鼻孔出血、咳嗽帶血,屬於肺經的問題。嘔吐時吐出大量血,像盆或碗一樣,屬於胃經的問題。從兩側脅部向上逆流吐血的,屬於肝經的問題。小便出血,屬於小腸或膀胱經的問題。大便出血,屬於大腸經的問題。牙齦出血,屬於胃腎虛火。舌頭出血,稱為舌衄。汗孔出血,稱為肌衄,與心和肝有關。另外,因為驚嚇而導致的出血屬於心,因為憤怒而導致的出血屬於肝,因為憂愁而導致的出血屬於肺,因為思慮過多而導致的出血屬於脾,因為勞累過度而導致的出血屬於腎。

小孩子的疾病,必須看先天父母的氣,其中母親的氣尤其重要。凡是驚風、痘疹、腎虛發熱等,都以母親的氣為主。如果母親體內有火,那麼孩子一定也有火;如果母親脾虛,那麼孩子多半有脾臟方面的疾病;如果母親火氣衰弱,那麼孩子從小就會有腎虛的症狀,例如牙齒長得慢、說話晚、走路晚、囟門閉合得晚、腎疳等,這些都是先天不足,從小就要調養,還是有可能恢復健康的。

肺臟不只是會流鼻血,也會咳嗽吐血;胃不只是會嘔吐出血,肝臟也會嘔吐出血。因為肺臟主管氣,肝臟儲藏血,如果肝臟無法藏血,就會導致氣逆,從兩側脅部向上衝出。但總體來說,這些都屬於腎水跟著相火向上燃燒的出血。腎臟主管水,水液可以化生為痰、唾液和血。腎脈向上進入肺,沿著喉嚨走,夾著舌根,其中一條分支從肺絡連到心,注入胸部,所以腎、肺、心一旦生病,就會互相影響。只是流鼻血是從經脈中出來的,屬於清道;而吐血是從胃中出來的,屬於濁道,喉嚨和咽是兩條不同的管道。

經脈中的血,是循著經絡運行的,不會停留在某處,是隨著氣走的。如果火氣急迫,就會順著經脈直接衝犯清道,向上到達頭頂,從鼻子流出來,就成了鼻血。如果沒有從鼻子出來,就會咳嗽,從肺竅經過咽喉出來。胃中的血,是停留在胃裡,不走的。如果胃氣虛弱,無法攝血,或是被火逼迫,就會導致嘔吐,從喉嚨經過嘴巴出來。

吐血的熱屬於在腑(內臟),流鼻血的熱屬於在經脈。雜病的流鼻血屬於體內有熱,傷寒的流鼻血屬於體表有熱。現在的人一看到吐血或流鼻血,就一定用犀角地黃湯,認為犀角是水獸,可以分水,可以通天。鼻血從任脈、督脈到頭頂進入鼻中,只有犀角能下降到腎水,引導地黃這些滋陰的藥物從腎脈向上走,所以會對症有效。凡是屬於陰虛火旺、吐血或咳嗽有血的,可以借用這個方子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