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雜症痘疹藥性主治全參卷四十

2. 木部

3. 肉桂

稟天地之陽,兼得乎土金之氣,故味甘、辛、其氣大熱,有小毒,木之補陽者也。氣之薄者桂枝也,氣薄則發泄,故桂枝上行而發表。氣之厚者肉桂也,氣厚則發熱,故肉桂下行而補腎,此大地親上親下之道也。

甘辛大熱,所以益陽,甘入血分,辛能橫走熱則通行,所以添血脈,補命門,理心腹之疾,受寒霍亂轉筋,補氣脈之虛,勞倦內傷不足,暖腰膝,強筋破癥疲止痛,祛風痹骨節掣疼,陰腹內沉寒痼疾,逐營衛風寒,療九種心痛。通月閉經瘀作楚,催難產胞衣不下。陽盛陰虛者忌之。

宜擇形卷如筒,肉色紫潤,其味甜極而兼辛者佳。臨用去皮切破,否則氣味走失,功效便差。並忌火焙,蓋諸香見火,則無功耳。產子官濱,故名官桂。名桂心者,美之之詞,取去盡粗皮近里之極紫極甜者是也。如入補藥,藉其鼓舞藥性者,則入藥同煎;如全仗其行血走竄者,則群藥煎好方入煎一二沸用。

肉桂能墮胎通血脈,下焦寒冷,秋冬腹痛泄奔豚,利水道,溫經暖臟,破血通經,救元陽之痼冷,扶脾胃之虛寒,堅筋骨壯陽道,溫行百藥,腰痛脅痛必需,和血逐瘀痛氣消癰並捷,宣氣血而無壅。利關節而有靈,托癰疽痘毒,能引血成膿,辛能散風,甘能和血,溫能行氣,香能走竄百脈,言乎用者,以木得桂而枯之義也。

氣厚則發熱,入肝走腎,專補命門真火不足,而導火歸元也,故曰桂者圭也,引導陽氣,如執圭以使,至於臨產用以催生,須臾如手推下者,亦補火入肝走腎之力也。其春夏禁服,秋冬宜煎者,言其常也。舍時從症者,處其變也,至於瘧疾人發寒熱不已,用上好刮肉桂,去盡粗皮錢余,瘧將發時,預口中噙之,則寒退熱減,神爽思食,而愈可見其補真火,散陰寒之神功矣。

桂枝味薄體輕,上行頭目,橫行手臂,調營衛和肌表,止煩出汗,疏邪散風,內理心腹之痛,外解皮膚之寒,直行而為奔豚之嚮導,以經走膀胱也。有汗能止,無汗能發者,以其能調和營衛,邪不容而開合得也。麻黃,桂枝本皆辛甘發散,但麻黃遍徹皮毛,專於發汗而寒邪散,桂枝調和營衛,善於解肌而風邪散,所謂氣薄則發泄者是也。

主治(痘疹合參),能和營衛,能圍肌表,卻風邪而實腠理,氣虛之痘,賴以鼓舞,藥性上行,通調百脈,引參耆以達肌表,托痘毒癰疽,能引血成膿,制肝補脾,調和氣血,凡泄瀉寒戰,痘白虛寒者並且如實熱痘症,並痘後作瘡,皆不可用也。

桂枝氣薄上行而發,夫又能橫行手臂。凡初起重感風寒,並在秋冬之時及手足瘡不起發者宜用。若痰多咳嗽,咽痛音啞,血燥血熱,及血崩孕婦並宜禁之。

張按:桂附二味,雖具辛熱補陽。然古哲立方,有二味並用者。有用桂不用附者,有用附不用桂者,應有成見,針線相對,毫難互借混投。今人勿究其微,但以其性辛溫,或桂或附,任意取用,殊不知肉桂味甘而辛,氣香而竄,可上可下,可橫可直、可表可里,可補可瀉,善通百脈,和暢諸經,鼓舞氣血,故健行流走之效雖捷,但性專走泄,而溫中救里之力難長,未免進亦銳退亦速也。

至於附子氣味大辛,微兼甘苦,氣厚味薄,降多升少,從下直上,走而不守,其救里回陽之功,及引火藏源之力,溫經達絡之能,是其所長,非若肉桂辛甘,輕揚之性,復能橫行達表,走竄百脈也。一則味辛而兼微苦,所以功專達下,走里以救陰中之陽,為先天真陰真陽之藥也。

一則味甘而兼辛,所以既補命門,復能竄上達表,以救陽絕之陽更為後天氣血營衛分之需也。故純以大溫峻補中氣真陰真陽,救里為事者,或二位並投,或君以參朮,佐以附子為用,如八味丸桂附並需,參附湯、朮附湯、理中湯之類,勿用肉桂是也,如欲溫中兼以調和氣血,走竄外達,顧表為事者,則以培補氣血之藥為君,而單以肉桂一味為佐使,如參耆飲、十全大補湯、人參養榮湯之類,勿用附子是也。如是則表裡陰陽輕重之義昭然矣,豈容混投假借乎!

4. 白茯苓

生於古松之下,感土木之氣而成,故味甘淡,性平,無毒。入手足少陰、手太陽、足太陰、陽明經、陽中之陰也。甘能補中,淡能利竅,故為滲濕扶脾、解熱散結、利水補中之要藥。專入脾腎功多。如入補脾藥中,宜不制者,方得淡滲之功,若入補陰藥中,宜人乳拌曬,以減淡滲之勢。

茯神抱木而生,有依守之義,故專入心經,為安種益智健忘卻驚之需,其心木名黃松節,治傷風口眼歪斜,毒風筋攣不語,凡神驚掣,虛而健忘,其所主與伏神大同小異耳。

白茯苓,主胸脅逆氣,腹中痰水,憂恚驚恐,寒熱煩滿,心下結痛,咳逆舌乾,水腫淋結,五勞七傷,安胎氣暖腰膝,生津液健脾驅痰火,益肺利血,滲濕安魂,卻驚開胃厚腸,上以滲脾肺之濕,下以伐肝腎之邪,故為利水燥濕之要藥。入四君,則佐參朮以滲脾家之濕。入六味,則使澤瀉以行腎邪之餘。

赤入心脾小腸,專功瀉熱利水。白者兼補,赤者專瀉。白者入壬癸,赤者之丙丁。茯神專補心經,主恍惚驚悸,恚怒健忘,闢不詳開心智,安魂魄養精神,蓋假松之氣,而津盛發泄於外以成者為茯苓,其內守抱根而生者為茯神,有依附之義,為收斂神氣之用,取靜而能安也。

茯苓皮,本性淡而能滲濕,色黑而象水,故入五皮湯中,以為利水消腫之劑。琥珀亦鬆液精華凝結地中千年而成象,故生於陽而成於陰也,屬陽與金,色赤味甘,肝心脾小腸血分之藥。本性燥而滲濕,故亦和水,辛溫而色赤,故能消瘀,資稟斂澀,故能長肌,成於沖淨,故能定魄。

主治(痘疹合參),茯苓,利水除濕,益氣和中,本為扶脾養胃之藥,但多淡滲走利之功,故於痘瘡灌漿時忌服,恐令水氣下行,外不行漿,內防發渴,惟泄瀉者,水泡者,及收靨時並用之。赤者惟利水瀉熱而不補,如小便多,及汗多陰虛者,所當忌也。

按:茯苓假土之精氣,松之餘氣而成,無中生有得地厚之精,為脾家之要藥。《素問》曰:飲入於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肺。調通水道,下輸膀胱。則利水之藥,皆上行而後下降也。潔古謂其上升,東垣謂其下降,各不相皆也。但小便頻多,其源甚異。《經》云:肺氣盛則便數,虛則小便遺,心虛則少氣遺尿,下焦虛則遺尿,胞絡移熱於膀胱則遺尿,膀胱不約為遺,厥陰病則遺尿,所謂肺氣盛者,實熱也。宜茯苓以滲其熱,故曰小便多者能止也。

若肺虛心虛,胞絡熱厥陰病,皆虛火也必上熱下寒,所當升陽,膀胱不約,下焦虛者,乃火投於水,水泉不藏,必肢冷脈遲,當用溫熱,皆非茯苓可治,故曰陰虛者,不宜用也。茯神抱根而生,有依守之義,故魂不守舍者用以安之。赤者入丙丁,但主導赤而已。

白話文:

【白茯苓】

白茯苓生長在古老松樹下,吸收了土壤和木材的精氣,因此味道甘淡,性質平和,無毒性。它主要影響手足少陰、手太陽、足太陰、陽明經等部位,是陽中之陰的藥材。甘味可以補中,淡味可以利尿,所以它被視為滲濕扶脾、解熱散結、利水補中的重要藥物。主要功效集中在脾和腎上。如果在補脾藥中使用,應選擇未經加工的,才能發揮其淡滲的功效;若是在補陰藥中使用,則應用人乳拌曬,以降低其淡滲的作用。

茯神生長在木頭中,具有依附的特性,所以特別對心經有益,可用於安神、增強記憶力、消除健忘、驚嚇等問題。其內部的心木,名為黃松節,可以治療傷風引起的口眼歪斜,以及由毒風引起的筋攣無法說話等症狀。對於神經緊張、抽搐、虛弱健忘等問題,茯神與伏神有相似但也有差異的效果。

白茯苓可以治療胸脅逆氣、腹部積水、憂慮憤怒、驚嚇恐懼、寒熱交錯、心下結痛、咳嗽、口乾、水腫、尿路結石、五勞七傷等症狀,能安胎、暖腰膝、生津液、健脾、祛痰、益肺、利血、滲濕、安魂、去驚、開胃、增厚腸壁。它能夠上部滲透脾肺的濕氣,下部則能去除肝腎的邪氣,因此是利水燥濕的重要藥物。在四君子湯中,它輔助人參和白朮滲透脾臟的濕氣;在六味地黃丸中,它讓澤瀉幫助排出腎臟的邪氣。

紅茯苓進入心、脾、小腸,主要功效是清熱利水。白茯苓兼有補益作用,紅茯苓則專門清熱。白茯苓影響壬癸水,紅茯苓影響丙丁火。茯神專門補心經,可以治療精神恍惚、驚悸、恚怒健忘等症狀,闢除不祥,開啟心智,安撫魂魄,滋養精神。茯苓是藉助松樹的精氣,其津液向外發散形成的;茯神則是內部抱根而生,具有依附的意義,可以用來收斂神氣,達到靜心安神的效果。

茯苓皮本身性質淡,能滲濕,顏色黑,象徵水,因此常用於五皮湯中,作為利水消腫的藥物。琥珀也是由松樹的精華在地下經過千年凝結而成,生於陽而形成於陰,屬於陽性和金屬類,顏色紅,味道甘甜,是肝、心、脾、小腸、血液部分的藥物。它本質燥,能滲濕,因此也能利水。其辛溫且色紅,能消散瘀血,具有收斂作用,能促進肌肉生長,由於它在清淨的環境中形成,能穩定精神。

對於痘疹等疾病,茯苓可以利水除濕、益氣和中,是扶脾養胃的良藥。然而,在痘瘡灌漿階段,因為其淡滲利水的特性,可能會導致水氣下流,外部漿液不流通,內部可能引起口渴,所以應該避免服用。只有在出現腹瀉、水泡,以及痘瘡恢復階段,才會使用。紅茯苓僅有利水清熱作用,而無補益效果,如果小便過多或出汗過多導致陰虛,應避免使用。

根據相關資料,茯苓是由土壤和松樹的精氣共同形成,無中生有,獲得大地的精華,成為補脾的重要藥物。根據《素問》,飲食進入胃部後,精氣會上傳到肺部,調節水分,然後下傳到膀胱,因此利水的藥物通常是先上行再下降。一些學者認為茯苓有助於上行,另一些學者認為它有助於下降,但實際上兩者都不盡然正確。小便頻繁的原因有很多種,《經》提到肺氣旺盛會導致頻尿,肺氣虛弱會導致夜尿,心虛會導致呼吸短促和夜尿,下焦虛弱也會導致夜尿,胞絡移熱至膀胱也會導致夜尿,膀胱失調會導致遺尿,厥陰病也會導致夜尿。肺氣旺盛的情況下,實際上是實熱,宜使用茯苓以滲出熱氣,因此說小便多的人可以使用茯苓來止尿。

然而,如果是肺虛、心虛、胞絡熱或厥陰病,這些都是虛火的表現,通常會伴隨上熱下寒的症狀,此時需要提升陽氣,而不是利尿。如果膀胱失調或下焦虛弱,這是由於火氣投向水中,水泉無法藏住,會導致四肢冰冷、脈搏緩慢,這種情況下應該使用溫熱的藥物,而非茯苓。因此,對於陰虛的情況,不建議使用茯苓。茯神生長在根部附近,有依附的特性,適合用於治療魂魄不安的情況。紅茯苓影響丙丁火,主要功效是引導血液循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