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一 (7)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一 (7)
1. 麻黃桂枝湯
治吐血,外感寒邪,內傷蘊熱。東垣治一貧士病脾胃虛,與補藥愈後,繼居曠室,臥熱炕,咳血,吐血,東垣謂此久虛弱,冬居曠室,衣服單薄,是重虛其陽,表有大寒壅遏裡熱,火邪不得舒伸,故血出於口。當補表之陽,瀉里之虛熱,因思仲景治陽寒脈浮緊,當與麻黃湯發汗而不與之,遂成衄血,卻與麻黃湯立愈,與此甚同,因作此湯,一服而愈。
人參(益上焦元氣不足,而固其中也),麥冬(保護肺氣),桂枝(辛甘發散寒氣),當歸(和養氣血),麻黃(去根,發散外寒),炙甘草(和藥性補脾),黃耆(助表達衛),五味子(保斂肺氣),白芍藥(和肝以抑麻黃、桂枝之性),水三盞,先煮麻黃一味,令沸去沫,入余藥,同煎至一盞,去渣,熱服,只一服而愈,不再作。
此足太陽手足太陰藥也。《綱目》曰:觀此一方,足以為萬世模範矣。蓋取仲景麻黃湯與補劑各半服之,但凡虛人當服仲景方者,當以此為則也。
獨有傷暑吐衄者,可用河間法,暫抑陽光。究竟暑能傷心,心氣既虛,暑氣故乘而入之,心主血,故吐衄。心既虛而不能主血,亦不宜過用寒涼以瀉心,須以清暑益氣湯中,加丹皮、生地,兼暑傷氣,其人必無氣以動,以參麥助氣,使氣能攝血斯無弊也。
凡治血症,前後調理,須按三經用藥,以心主血,脾統血,肝藏血,而歸脾湯一方,三經之主劑也。遠志、棗仁補肝以生心火;茯神、龍眼,補心以生脾土;參耆朮草,補脾以固肺氣;木香者,香先入脾。總欲使血歸於脾,故以歸脾湯名。有鬱怒傷脾,思慮傷脾者,尤宜。火旺者,加山梔、丹皮;火衰者,加丹皮、肉桂。又有八味丸以培先天之根。治無餘法矣。
仲景傷寒症中有云:誤發少陰汗,動其經血者,下竭上厥,為難治。蓋下竭者,陰血竭於下也。上厥者,陰氣逆於上也。夫血與氣,兩相維附,氣不得血則散而無統,血不得氣則凝而不流,故陰火動而陰氣不得不上奔,陰氣上奔,而陰血不得不從之上溢,陰血上溢則下竭矣。血既上溢,其隨血之氣散於胸中,不能復返本位,則上厥矣。
陰氣上逆,不過至頸而止,何能越高顛清陽之位?是以喉間窒塞,心忡耳鳴,胸膈不舒也。然豈但窒塞不舒已哉!陰氣久居於上,勢必龍雷之火應之於下,血不盡竭不止也。氣不盡厥亦不止也。所以仲景為難治者此耳。然於法外而求至當之治法,則以健脾中陽氣為第一義,蓋龍雷之火,必陰雲四合,然後遂其騰昇之勢,若天日清朗則退藏不動矣。故用涼藥清火者,皆以水制火之常法,施之於陰火,未有不助其瘧者也。
健脾之陽亦有三善焉,一者,脾中之陽氣旺,如天清日朗而龍雷潛伏也。一者,脾中之陽氣旺,而飲食運化精微,復能生其下竭之血也。況地氣必先蒸上為濕,然後上升為云。若土無蒸而不濕,則地氣於中隔絕矣。天氣不常清乎,且萬物以土為根,元氣以土為宅,可不理歟!
白話文:
此方劑「麻黃桂枝湯」是用來治療吐血,病因是外感風寒,同時體內有鬱積的熱。
有位貧困的讀書人,因為脾胃虛弱找醫生醫治,服用補藥後康復了。後來,他住在空曠的房間,睡在溫熱的炕上,開始咳嗽、吐血。醫生認為這是因為他長期虛弱,冬天又住在空曠的房間,衣服穿得單薄,導致陽氣嚴重虛弱,體表有寒邪阻礙,體內的熱氣無法散發,火熱之氣向上衝,所以才會吐血。
治療方法應該是補足體表的陽氣,並瀉掉體內虛熱。醫生回想起之前張仲景治療陽寒脈浮緊的案例,本來應該用麻黃湯發汗,但如果沒有使用,反而會導致流鼻血,用了麻黃湯反而立刻治好。這個案例的情況非常相似,所以醫生就開了這個方子,服用一次就痊癒了。
這個方子的藥材包括:人參(補益上焦元氣不足,並固本培元),麥門冬(保護肺氣),桂枝(辛甘味,發散寒氣),當歸(調和氣血),麻黃(去除根部,發散體表寒邪),炙甘草(調和藥性並補益脾胃),黃耆(幫助發汗以抵抗外邪),五味子(收斂並保護肺氣),白芍藥(調和肝氣,抑制麻黃和桂枝的藥性)。
煮法是用水三碗,先煮麻黃一味,煮沸後去除浮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,一起煎煮至剩下一碗。去除藥渣後,趁熱服用,只需服用一劑就能痊癒,不用再服用。
這個藥方主要針對足太陽膀胱經和手足太陰肺脾經的疾病。《本草綱目》說,這個方子足以成為後世的典範。它其實是取張仲景麻黃湯和補藥各一半的功效,對於體虛的人,凡是需要服用張仲景方劑的,都應該以此方為準則。
只有因為中暑而吐血的情況,可以用河間的治法,暫時抑制陽氣。但追根究柢,中暑會傷害心臟,心氣一旦虛弱,暑氣就會趁虛而入。心臟主管血液,所以會導致吐血。心氣虛弱,無法控制血液運行,也不適合過度使用寒涼的藥物來瀉心火。應該用清暑益氣湯,加入丹皮、生地,同時考慮到中暑會傷氣,病人一定會感到虛弱無力。此時可以用人參、麥冬來補氣,使氣能統攝血液,這樣才不會有問題。
治療出血的病症,前後都要注意調理,必須按照心、脾、肝三經來用藥。心主血、脾統血、肝藏血,而歸脾湯這個方子,是這三經的主藥。遠志、棗仁能夠補肝以生心火;茯神、龍眼能夠補心以生脾土;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甘草能夠補脾以固肺氣;木香的香氣可以先入脾經。總之,目的是要使血液歸於脾,所以稱為歸脾湯。對於因為鬱悶或思慮過度而傷脾的人,特別適合服用此方。如果體內火氣旺盛,可以加入山梔、丹皮;如果火氣衰弱,可以加入丹皮、肉桂。另外,還有八味丸可以用來培補先天之本。治療的方法已經沒有遺漏了。
《傷寒論》中提到,如果誤用發汗藥來治療少陰病,會使經脈內的血液被擾動,導致下焦陰血耗竭,上焦陽氣逆亂,病情會很難醫治。下竭指的是陰血在下耗盡,上厥指的是陰氣逆行向上。血和氣互相依存,氣如果沒有血的滋養就會散亂而沒有統攝,血如果沒有氣的推動就會凝滯而不流通。所以陰火妄動,陰氣不得不向上奔竄,陰氣上竄,陰血也不得不跟著向上溢出,陰血向上溢出,下焦的陰血就耗竭了。血既然已經向上溢出,隨血而上的氣也散在胸中,無法回到原位,就形成了陽氣逆亂。
陰氣逆行,最多只能到頸部,怎麼可能到達頭頂清陽的部位?所以會感覺喉嚨窒悶,心悸耳鳴,胸膈不舒暢。但豈止是不舒服而已!陰氣長期居於上方,必然導致下焦的虛火跟著上竄,陰血不耗盡是不會停止的,陰氣不逆亂也是不會停止的。所以張仲景認為這種情況很難治療。但如果能在常規方法之外尋求最恰當的治療方法,就應該以健脾的陽氣為第一要務。因為虛火就像烏雲密布,然後才能興風作浪,如果天空晴朗,虛火就會退藏起來不動。所以用寒涼藥物來清火,只是用水來制火的常規方法,但用在虛火上,只會助長病情。
健脾的陽氣有三個好處。第一,脾的陽氣旺盛,就像天氣晴朗,太陽高照,虛火就會潛伏起來。第二,脾的陽氣旺盛,可以將飲食運化為精微物質,能夠補充下焦耗竭的血液。而且,地氣一定是先上升為濕氣,然後才能上升為雲。如果土壤沒有蒸騰之氣,就不會有濕氣,地氣就會被隔絕在中部。天氣不就不能常保晴朗了嗎?而且萬物都以土為根,元氣也以土為家,怎麼能不重視脾土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