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痘疹藥性主治全參卷四十 (1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痘疹藥性主治全參卷四十 (1)

1. 肉桂

稟天地之陽,兼得乎土金之氣,故味甘、辛、其氣大熱,有小毒,木之補陽者也。氣之薄者桂枝也,氣薄則發泄,故桂枝上行而發表。氣之厚者肉桂也,氣厚則發熱,故肉桂下行而補腎,此大地親上親下之道也。

甘辛大熱,所以益陽,甘入血分,辛能橫走熱則通行,所以添血脈,補命門,理心腹之疾,受寒霍亂轉筋,補氣脈之虛,勞倦內傷不足,暖腰膝,強筋破癥疲止痛,祛風痹骨節掣疼,陰腹內沉寒痼疾,逐營衛風寒,療九種心痛。通月閉經瘀作楚,催難產胞衣不下。陽盛陰虛者忌之。

宜擇形卷如筒,肉色紫潤,其味甜極而兼辛者佳。臨用去皮切破,否則氣味走失,功效便差。並忌火焙,蓋諸香見火,則無功耳。產子官濱,故名官桂。名桂心者,美之之詞,取去盡粗皮近里之極紫極甜者是也。如入補藥,藉其鼓舞藥性者,則入藥同煎;如全仗其行血走竄者,則群藥煎好方入煎一二沸用。

白話文:

桂枝和肉桂皆屬木性,吸收天地陽氣,兼具土金之氣,因此味道甘辛,性大熱,微毒,具有補陽作用。桂枝性薄,善於發散,因此上行發表;肉桂性厚,善於溫熱,因此下行補腎,這便是天地相通,上行下行的道理。

甘辛大熱,能益陽氣;甘入血分,辛能橫行,熱能通行,故能添補血脈,溫補命門,調理心腹之疾。可治受寒引起的霍亂、轉筋,補虛損的氣脈,治療勞倦內傷,溫暖腰膝,強健筋骨,破除癥結,止痛消疲,祛除風寒引起的痺痛,治療陰寒痼疾,驅散營衛之寒,治療九種心痛。可通月經閉止,化解經血瘀滯,催生難產,幫助產婦排出胎盤。但陽盛陰虛者需忌用。

好的桂枝形如筒狀,肉色紫潤,味道甘甜且帶辛味。使用時需去皮切破,否則氣味散失,功效減弱。忌用火焙,因為香料遇火,則無功效。因其常用于產婦,故名官桂。名為桂心者,是形容其品質優良,取去粗皮,近里處色紫味甜者為佳。如用於補藥,藉助其鼓舞藥性,則與藥同煎;如單用其行血走竄之效,則群藥煎好後再放入煎一二沸即可。

肉桂能墮胎通血脈,下焦寒冷,秋冬腹痛泄奔豚,利水道,溫經暖臟,破血通經,救元陽之痼冷,扶脾胃之虛寒,堅筋骨壯陽道,溫行百藥,腰痛脅痛必需,和血逐瘀痛氣消癰並捷,宣氣血而無壅。利關節而有靈,托癰疽痘毒,能引血成膿,辛能散風,甘能和血,溫能行氣,香能走竄百脈,言乎用者,以木得桂而枯之義也。

氣厚則發熱,入肝走腎,專補命門真火不足,而導火歸元也,故曰桂者圭也,引導陽氣,如執圭以使,至於臨產用以催生,須臾如手推下者,亦補火入肝走腎之力也。其春夏禁服,秋冬宜煎者,言其常也。舍時從症者,處其變也,至於瘧疾人發寒熱不已,用上好刮肉桂,去盡粗皮錢余,瘧將發時,預口中噙之,則寒退熱減,神爽思食,而愈可見其補真火,散陰寒之神功矣。

白話文:

肉桂具有墮胎、通血脈的功效,能改善下焦寒冷、秋冬腹痛、腹瀉等症狀,促進利尿,溫經暖臟,破血通經,治療元陽虧虛導致的寒症,補益脾胃虛寒,強健筋骨、壯陽,溫和藥性,促進藥效發揮。腰痛、脅痛皆可使用,能和血化瘀、止痛消腫,促進氣血流通,無阻滯之虞,舒緩關節疼痛,靈活自如。可治療癰疽、痘毒,引導膿液排出。辛味能散風寒,甘味能和血,溫性能行氣,芳香能走竄全身經脈。其功效如同枯木逢春,重獲生機。

氣味厚重,性熱,入肝腎經,專門補益命門真火不足,引導火氣歸元。故稱之為「桂」,如執圭引導陽氣,如同用圭石引導方向。臨產時可以用來催生,效果迅速,宛如用手推動胎兒一般,都是由於其補益命門真火、入肝腎經的功效。春夏季節忌服,秋冬季節適合煎服,這是肉桂的常規用法。但也有因時制宜的用法,例如瘧疾患者發寒發熱不止,可用上好的刮肉桂,去除粗皮,在瘧疾發作前預先含在口中,就能減輕寒熱症狀,精神爽朗,胃口大開,最終痊癒,這也充分體現了其補益真火、散除陰寒的功效。

桂枝味薄體輕,上行頭目,橫行手臂,調營衛和肌表,止煩出汗,疏邪散風,內理心腹之痛,外解皮膚之寒,直行而為奔豚之嚮導,以經走膀胱也。有汗能止,無汗能發者,以其能調和營衛,邪不容而開合得也。麻黃,桂枝本皆辛甘發散,但麻黃遍徹皮毛,專於發汗而寒邪散,桂枝調和營衛,善於解肌而風邪散,所謂氣薄則發泄者是也。

主治(痘疹合參),能和營衛,能圍肌表,卻風邪而實腠理,氣虛之痘,賴以鼓舞,藥性上行,通調百脈,引參耆以達肌表,托痘毒癰疽,能引血成膿,制肝補脾,調和氣血,凡泄瀉寒戰,痘白虛寒者並且如實熱痘症,並痘後作瘡,皆不可用也。

白話文:

桂枝的藥性與主治

桂枝,味道淡薄,質地輕盈,性向上行頭面,橫向運行於手臂,能調和營衛氣血,舒緩肌表,止住煩躁出汗,疏散外邪寒風。它能內治心腹之痛,外解皮膚之寒。直行而下,引導氣血奔行於下肢,沿經絡循行至膀胱。

有汗者,它能止汗;無汗者,它能發汗。這是因為它能調和營衛氣血,使邪氣無法入侵,身體得以開合自如。

麻黃與桂枝都屬辛甘發散之品,但麻黃能遍及皮毛,專門發汗以散寒邪;桂枝則調和營衛氣血,善於解表以散風邪。所謂“氣薄則發泄”,正是指這兩者藥性上的差異。

桂枝主治痘疹等病症,能和解營衛氣血,圍護肌表,驅散風邪,固密腠理。對於氣虛的痘疹,可藉助桂枝鼓舞氣血,藥性上行,通調全身經脈,引導人參、黃耆等藥物達至肌表,托散痘毒,化解癰疽,引導血氣化膿。桂枝還能制肝補脾,調和氣血。

凡是泄瀉寒戰、痘疹虛寒者,以及如實熱痘症、痘後作瘡者,皆不可服用桂枝。

桂枝氣薄上行而發,夫又能橫行手臂。凡初起重感風寒,並在秋冬之時及手足瘡不起發者宜用。若痰多咳嗽,咽痛音啞,血燥血熱,及血崩孕婦並宜禁之。

張按:桂附二味,雖具辛熱補陽。然古哲立方,有二味並用者。有用桂不用附者,有用附不用桂者,應有成見,針線相對,毫難互借混投。今人勿究其微,但以其性辛溫,或桂或附,任意取用,殊不知肉桂味甘而辛,氣香而竄,可上可下,可橫可直、可表可里,可補可瀉,善通百脈,和暢諸經,鼓舞氣血,故健行流走之效雖捷,但性專走泄,而溫中救里之力難長,未免進亦銳退亦速也。

至於附子氣味大辛,微兼甘苦,氣厚味薄,降多升少,從下直上,走而不守,其救里回陽之功,及引火藏源之力,溫經達絡之能,是其所長,非若肉桂辛甘,輕揚之性,復能橫行達表,走竄百脈也。一則味辛而兼微苦,所以功專達下,走里以救陰中之陽,為先天真陰真陽之藥也。

白話文:

桂枝的氣輕薄,向上運行而發散,而且還能橫向運行到手臂。凡是剛開始感受風寒,或是秋冬季節手腳的瘡傷不易癒合的人,都適合使用桂枝。但是如果痰多咳嗽,咽喉疼痛失聲,或是血燥血熱,以及血崩的孕婦,就應該禁用桂枝。

張仲景說:桂枝和附子這兩種藥物,雖然都具有辛熱補陽的功效,但古時候的醫家在用藥時,卻有兩種不同的配伍方法。有些方子用桂枝而不使用附子,有些方子用附子而不使用桂枝,這都是有道理的,就像針灸的針法,不同穴位各有其作用,不能隨意混用。現在的人不研究這些微細的差別,只憑藉它們的辛溫性,需要時就用桂枝,需要時就用附子,任意取用,殊不知肉桂味道甘甜而辛辣,氣味芳香而竄行,可以向上、向下運行,可以橫向、直線運行,可以作用於表層,也可以作用於裡層,可以補虛也可以瀉實,善於疏通百脈,調暢全身經絡,鼓舞氣血運行,所以它的健行流走的效果雖然迅速,但由於性專走泄,溫中救里的力量難以持久,容易出現進得快,退得也快的現象。

至於附子,氣味辛辣,略帶甘苦,氣厚味薄,多是向下運行,向上運行較少,從下往上直行,走而不停,它救里回陽,引火歸源,溫經通絡的功效,是它的長處,不像肉桂辛甘輕揚的性質,還可以橫行達表,走竄百脈。一方面,附子味辛又兼微苦,所以功效專門到達下焦,走入裡層以救治陰中之陽,是補益先天真陰真陽的藥物。

一則味甘而兼辛,所以既補命門,復能竄上達表,以救陽絕之陽更為後天氣血營衛分之需也。故純以大溫峻補中氣真陰真陽,救里為事者,或二位並投,或君以參朮,佐以附子為用,如八味丸桂附並需,參附湯、朮附湯、理中湯之類,勿用肉桂是也,如欲溫中兼以調和氣血,走竄外達,顧表為事者,則以培補氣血之藥為君,而單以肉桂一味為佐使,如參耆飲、十全大補湯、人參養榮湯之類,勿用附子是也。如是則表裡陰陽輕重之義昭然矣,豈容混投假借乎!

白話文:

有些藥物味道甘甜,同時又帶點辛辣,因此既能滋補命門,又能向上走竄抵達肌膚表面,用來救治陽氣衰竭,也滿足了後天氣血、營衛、筋骨等方面的需求。所以,專門用來溫熱補益中氣、真陰、真陽,救治內臟疾病的藥物,有時會使用兩種藥物一起,有時以人參、白朮為君藥,輔以附子為臣藥,例如八味丸、參附湯、朮附湯、理中湯等,這些藥方中都不應該使用肉桂。如果想要溫暖內臟,同時調和氣血,使其走竄於外,達到顧護表面的效果,那麼就應該以補益氣血的藥物為主,單獨以肉桂為輔助,例如參耆飲、十全大補湯、人參養榮湯等,這些藥方中就不應該使用附子。這樣一來,表裡陰陽的輕重之理就十分明顯了,怎麼可以混雜使用,互相假借呢!

2. 白茯苓

生於古松之下,感土木之氣而成,故味甘淡,性平,無毒。入手足少陰、手太陽、足太陰、陽明經、陽中之陰也。甘能補中,淡能利竅,故為滲濕扶脾、解熱散結、利水補中之要藥。專入脾腎功多。如入補脾藥中,宜不制者,方得淡滲之功,若入補陰藥中,宜人乳拌曬,以減淡滲之勢。

茯神抱木而生,有依守之義,故專入心經,為安種益智健忘卻驚之需,其心木名黃松節,治傷風口眼歪斜,毒風筋攣不語,凡神驚掣,虛而健忘,其所主與伏神大同小異耳。

白茯苓,主胸脅逆氣,腹中痰水,憂恚驚恐,寒熱煩滿,心下結痛,咳逆舌乾,水腫淋結,五勞七傷,安胎氣暖腰膝,生津液健脾驅痰火,益肺利血,滲濕安魂,卻驚開胃厚腸,上以滲脾肺之濕,下以伐肝腎之邪,故為利水燥濕之要藥。入四君,則佐參朮以滲脾家之濕。入六味,則使澤瀉以行腎邪之餘。

白話文:

茯苓生長在古老松樹下,受到土木之氣的影響而生成,所以味道甘淡,性平,無毒。它能進入手少陰、手太陽、足太陰、陽明經,屬於陽中之陰。甘味可以補中,淡味可以利竅,因此是滲濕扶脾、解熱散結、利水補中的重要藥物。它主要作用於脾腎,功用廣泛。如果用於補脾藥中,最好不要經過炮製,才能發揮淡滲的功效。如果用於補陰藥中,最好用人乳拌曬,以減輕淡滲的藥性。

茯神依附著樹木生長,有著依守的象徵意義,因此專入心經,用於安神益智、健忘卻驚。茯神的心木稱為黃松節,可以治療傷風口眼歪斜、毒風筋攣不語等症,以及神經驚悸、虛弱健忘等症狀,其主治功效與伏神大同小異。

白茯苓主要用於治療胸脅逆氣、腹中痰水、憂鬱驚恐、寒熱煩躁、心下結痛、咳嗽氣逆、舌乾、水腫淋巴結、五勞七傷等症狀,並能安胎氣、暖腰膝、生津液、健脾驅痰火、益肺利血、滲濕安魂、卻驚開胃、厚腸。它可以向上滲脾肺之濕,向下伐肝腎之邪,因此是利水燥濕的重要藥物。在四君子湯中,它可以輔助參朮滲脾家之濕;在六味地黃丸中,它可以幫助澤瀉排出腎邪之餘。

赤入心脾小腸,專功瀉熱利水。白者兼補,赤者專瀉。白者入壬癸,赤者之丙丁。茯神專補心經,主恍惚驚悸,恚怒健忘,闢不詳開心智,安魂魄養精神,蓋假松之氣,而津盛發泄於外以成者為茯苓,其內守抱根而生者為茯神,有依附之義,為收斂神氣之用,取靜而能安也。

茯苓皮,本性淡而能滲濕,色黑而象水,故入五皮湯中,以為利水消腫之劑。琥珀亦鬆液精華凝結地中千年而成象,故生於陽而成於陰也,屬陽與金,色赤味甘,肝心脾小腸血分之藥。本性燥而滲濕,故亦和水,辛溫而色赤,故能消瘀,資稟斂澀,故能長肌,成於沖淨,故能定魄。

白話文:

紅色進入心、脾、小腸,專門作用於瀉熱利水。白色兼具補益,紅色專門瀉下。白色屬於壬癸,紅色屬於丙丁。茯神專門補益心經,主要針對恍惚、驚悸、怒火中燒、健忘,辟除不祥、開闊心智,安撫魂魄、滋養精神。茯神是松樹之氣,津液外泄而成茯苓,而內部根部守住而生者為茯神,有依附之意,用於收斂神氣,取靜而能安寧。

茯苓皮,本性淡泊而能滲濕,顏色黑而像水,因此加入五皮湯中,用於利水消腫。琥珀也是松樹液體精華凝結於地中千年而成,因此生於陽氣而成熟於陰氣,屬陽與金,顏色赤紅,味道甘甜,是肝、心、脾、小腸血分之藥。琥珀本性乾燥而能滲濕,因此也能和水,辛溫而顏色赤紅,因此能消瘀血,滋養身體、斂澀收斂,因此能滋養肌膚,形成於純淨之地,因此能定魂魄。

主治(痘疹合參),茯苓,利水除濕,益氣和中,本為扶脾養胃之藥,但多淡滲走利之功,故於痘瘡灌漿時忌服,恐令水氣下行,外不行漿,內防發渴,惟泄瀉者,水泡者,及收靨時並用之。赤者惟利水瀉熱而不補,如小便多,及汗多陰虛者,所當忌也。

按:茯苓假土之精氣,松之餘氣而成,無中生有得地厚之精,為脾家之要藥。《素問》曰:飲入於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肺。調通水道,下輸膀胱。則利水之藥,皆上行而後下降也。潔古謂其上升,東垣謂其下降,各不相皆也。但小便頻多,其源甚異。《經》云:肺氣盛則便數,虛則小便遺,心虛則少氣遺尿,下焦虛則遺尿,胞絡移熱於膀胱則遺尿,膀胱不約為遺,厥陰病則遺尿,所謂肺氣盛者,實熱也。宜茯苓以滲其熱,故曰小便多者能止也。

白話文:

茯苓主要用於治療痘疹,它能利水除濕、益氣和中,是補脾養胃的藥材。但茯苓偏於淡滲走利,因此在痘瘡灌漿時不宜服用,以免水氣下行,影響痘疹發育,還會導致口渴。不過,在出現腹瀉、水泡或痘疹收靨時可以服用茯苓。茯苓性偏寒,只利水瀉熱而不補益,所以小便過多或汗多陰虛的人不宜服用。

茯苓是由土的精氣和松樹的餘氣所化,無中生有,吸收了地厚之精,是補脾的重要藥材。《素問》中提到,飲水入胃後,精氣會遊溢,向上輸送到肺,再調節水道,向下輸送到膀胱。因此,利水藥物都是先向上行再向下行。古人對茯苓的作用有不同的觀點,潔古認為茯苓上升,東垣認為茯苓下降,各有各的道理。但小便頻繁過多,原因很多。《經》書中提到,肺氣盛則小便頻數,虛則遺尿,心虛則少氣遺尿,下焦虛則遺尿,胞絡移熱於膀胱則遺尿,膀胱不約則遺尿,厥陰病則遺尿。所謂肺氣盛,就是實熱。此時可以服用茯苓滲透熱氣,所以小便過多的人服用茯苓後能止住尿頻。

若肺虛心虛,胞絡熱厥陰病,皆虛火也必上熱下寒,所當升陽,膀胱不約,下焦虛者,乃火投於水,水泉不藏,必肢冷脈遲,當用溫熱,皆非茯苓可治,故曰陰虛者,不宜用也。茯神抱根而生,有依守之義,故魂不守舍者用以安之。赤者入丙丁,但主導赤而已。

白話文:

如果肺部虛弱、心神不寧,加上胞絡熱盛導致厥陰病症,這些都是虛火上炎的表現。虛火上炎必會造成上熱下寒,因此需要升發陽氣。膀胱失禁、下焦虛弱,就如同火投於水,水源無法儲存,必然會出現四肢冰冷、脈象遲緩的症狀。這時應該使用溫熱藥物治療,茯苓並不適合。所以說,陰虛體質的人,不應該使用茯苓。

茯神依附於根部生長,有守住本源的含義,因此可用於治療魂魄不守、心神不寧的患者,使其安定下來。赤茯苓歸屬於丙丁火,主要作用是引導火氣,並非主要治療赤熱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