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一 (6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一 (6)

1. 方脈吐血咳血咯血唾血合參

又云:歲金太過,燥氣流行,民病反側,咳逆甚而血溢,是燥氣能使人失血也。六氣俱能使人血溢,何獨火乎?況火有陰火陽火之不同,日月之火與燈燭之火不同,爐中之火與龍雷之火不同。

又有五志過極之火,驚而動血者,火起於心,怒而動血者,火起於肝,憂而動血者,火起於肺,思而動血者,火起於脾,勞而動血者,火起於腎,能明乎火之一字,而於血之理思過半矣。

河間先生,特以五運六氣暑火立論,故專用寒涼以治火,而後人宗之,不知河間之論,但與仲景《傷寒論》對講,各發其所未盡之旨耳。非通論種種不同之火也。自東垣先生出,而論脾胃之火,必須溫養,始禁用寒涼。自丹溪先生出,而立陰虛火動之論,亦發前人所未發,可惜大補陰丸、補陰丸,二丸中俱以黃柏知母為君,而寒涼之論,又盛行矣。養葵先生持撰陰陽五行之論,以申明火不可以水滅,藥不可以寒攻,其利溥哉!

六淫中雖俱能病血,其中獨寒氣致病者居多,何也?蓋寒傷榮,風傷衛,自然之理,又太陽寒水,少陰腎水,俱易以感寒,一有所感,皮毛先入,肺主皮毛,水冷金寒,肺經先受,血亦水也,故經中之水與血,一得寒氣皆凝滯而不行,咳嗽帶痰而出,問其人必惡寒,切其脈必緊,視其血中間必有,或紫,或黑數點,此皆寒淫之驗也。醫者,不為詳審,便以為陰虛火動,而概用滋陰降火,病日深而死日迫矣。

趙氏嘗用麻黃桂枝湯一服,得微汗而愈,蓋汗與血一物也。奪血者無汗,奪汗者無血,贅方於後,以為因寒致血者之治法。

白話文:

還有人說:當金氣過於旺盛的年份,乾燥的氣候盛行,人們會感到身體不適,出現咳嗽、氣喘,嚴重時甚至會咳出血來,這是因為燥氣會使人失血。其實六種氣候變化都可能導致人失血,為什麼只說火氣呢?況且火也有陰火、陽火的不同,就像太陽和燭火不同,爐火和雷電之火也不同。

還有因為情緒過於激動而引起的火,例如驚嚇會導致心火旺盛而動血,憤怒會導致肝火旺盛而動血,憂愁會導致肺火旺盛而動血,思慮過多會導致脾火旺盛而動血,過度勞累會導致腎火旺盛而動血。如果能了解「火」字的各種含義,那麼對於血的道理就了解一半了。

河間先生特別以五運六氣中的暑熱之火立論,所以專用寒涼藥來治療火氣,後人也跟著這樣做。卻不知道河間先生的理論,只是和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互相補充,各自闡述尚未完全表達的觀點而已。並不是概括所有不同種類的火。自從東垣先生出現後,他認為脾胃的火必須溫養,才開始禁用寒涼藥。自從丹溪先生出現後,他提出陰虛火旺的理論,也闡述了前人沒有提到的觀點。可惜的是,大補陰丸、補陰丸這兩個藥丸都以黃柏、知母為主要的藥材,結果寒涼藥的理論又再次盛行。養葵先生撰寫了陰陽五行的理論,說明火不能用水來撲滅,藥也不能用寒涼來攻克,他的貢獻實在廣大!

六種氣候變化都可能導致出血,其中寒氣導致出血的情況最多,為什麼呢?因為寒氣會損傷營血,而風氣會損傷衛氣,這是自然規律。而且太陽寒水和少陰腎水都容易感受寒氣。一旦受到寒邪侵襲,首先會從皮毛進入,肺主管皮毛,水冷金寒,肺經首先受到影響。血也屬於水的一種,所以經脈中的水和血一旦受到寒氣侵襲,就會凝滯不通,咳嗽時會帶痰而出,詢問病人必定會怕冷,把脈必定會感到脈搏緊繃,觀察咳出的血,中間一定會有紫色或黑色的血塊,這些都是受到寒邪侵襲的證明。醫生如果不仔細診斷,就認為是陰虛火旺,而一概使用滋陰降火的藥,病情就會越來越嚴重,離死亡也越來越近。

趙氏曾經用麻黃桂枝湯一劑,讓病人微微出汗就痊癒了,因為汗和血其實是一樣的物質。過度失血的人不會出汗,過度出汗的人就會失血。這裡附上一個藥方,作為因為寒氣導致出血的治療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