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一 (5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一 (5)

1. 方脈吐血咳血咯血唾血合參

又有一等真陰失守,命門火衰,火不歸原,水盛而逼其浮游之火於上,上焦咳嗽氣喘,惡熱面紅,嘔吐痰涎出血,此係假陽之症,須用八味地黃引火歸原。然茲二方,俱是大熱之藥,但上焦煩熱正盛,復以熱藥投之,入口即吐矣。須以水探冷,假寒騙之,下嗌之後,冷性既除,熱性始發,太陽一照,龍雷之火自息,因而嘔噦皆除,倘有方無法,何以通拒格之寒也。若誤為實熱而服寒涼,頃刻立化,慎之哉!

血之來也,雖火以迫之,然此火宜導以歸源,則血亦歸經,切忌原藥,則反激浮火逆上,且傷胃氣,脾愈不能統血矣。更宜養肝,使肝氣平而血有所歸,切忌伐肝,蓋《經》曰:五贓者,藏精氣而不瀉者也。肝為將軍之官,而主藏血,吐血者,肝失其職也。若再伐之,則無力攝血收藏,而血愈不止矣。

更宜行血不宜止血,蓋吐血者,氣逆上壅,而血不行經絡也。行血則血循經,不止自止。若勉強止之,則瘀血凝滯,胸脅脹滿,發熱惡食,反成痼疾。況血生化於脾,而脾又統血,倘不以調理脾胃為主,而概用四物純陰傷胃,徒增其病矣。故《醫貫》曰:服寒涼者,百不一生,服溲溺者,百不一死。

然而久則能傷胃氣,甚言寒涼之不可用也。失血一證,危急駭人,醫療鮮效,或暴來而頃刻即斃,或暫止而終亦必亡,敢問有一定之方,可獲萬全之利否,請備言之,凡血症先分陰陽,有陰虛有陽虛,陽虛補陽,陰虛補陰,此直治之法,無所共知。又有真陰真陽,陽根於陰,陰根於陽。

真陽虛者,從陰引陽,真陰虛者,從陽引陰,復有假陰假陽,似是而非,多以誤人。此真假二字,曠世之所不講,舉世之所未聞,在雜病不可不知,在血症為尤甚也。既分陰陽,又須分三因,風寒暑濕燥火,外因也。過食生冷,好啖炙爆,醉飽無度,外之內也。喜怒優思恐,勞心好色,內因也。

跌撲閃肭,傷重瘀蓄者,不內外因也。既分三因,而必以吾身之陰陽為主,或陰虛而挾內外因也,或陽虛而挾內外因也。蓋陰陽虛者,在我之正氣虛也。三因者。在外之邪氣有餘也。

然《經》曰: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,不治其虛,安問其餘?或曰:吐衄血者,從下炎上之火,暑熱燥火,固宜有之,何得有風寒之症?殊不知六淫之氣,俱能傷人,暑熱者,十之一二,火燥者半,風寒者半,而火燥之後,卒又歸於虛寒矣。《經》曰:歲火太過,炎暑流行。肺金受刑,民病血溢血泄,是火氣能使人失血也。

又云,太陽司天,寒淫所勝,血變於中,民病嘔血,血泄鼽衄善悲,是寒氣能使人失血也。又云,太陰在泉,濕淫所勝,民病血見,是濕氣能使人失血也。又云:少陰司天之政,水火寒熱,持於氣交,熱病生於上,冷病生於下,寒熱凌犯,而爭於中,民病血溢血泄,是寒熱凌犯,能使人失血也。又云:太陰司天之政,初之氣風濕相薄,民病血溢,是風濕相搏,能使人失血也。

白話文:

還有一種情況是,體內陰液嚴重虧損,腎陽衰弱,陽氣無法歸於本位,導致體內水液過多,把虛浮的陽火逼到上面,引起上焦咳嗽、氣喘、發熱、臉色潮紅、嘔吐痰涎帶血等症狀。這屬於假陽的表現,需要使用八味地黃丸來引導陽火歸位。然而這兩種藥方,都是大熱的藥物。如果上焦的煩熱正盛,又用熱藥來治療,藥物一入口就會被吐出來。這時需要用冷水試探病人的反應,用假寒來迷惑它,等藥物下肚之後,寒性逐漸消退,熱性才會慢慢發揮作用,就像太陽照耀一樣,體內的虛火就會熄滅,嘔吐等症狀自然消失。如果沒有這種方法,如何能對付這種虛寒拒藥的情況呢?如果誤以為是實熱而使用寒涼藥,病人會立刻死亡,一定要謹慎啊!

出血的原因,雖然是火熱逼迫所致,但應該引導這火歸回本源,這樣血也會回歸正常的經脈。切忌使用原先的止血藥,否則反而會激起虛火上逆,並且會損傷脾胃之氣,使脾臟更加無法統攝血液。更應該滋養肝臟,使肝氣平和,血液才能有所歸屬,切忌攻伐肝臟。因為《黃帝內經》說,五臟是儲藏精氣而不外瀉的。肝臟是將軍之官,主要負責儲藏血液。吐血,是因為肝臟失去了這個職責。如果再攻伐肝臟,就更沒有力量來收攝血液,出血會更加不止。

更應該用活血的方式來治療,而不是止血。因為吐血是因為氣逆上壅,血液無法正常運行在經絡中。活血可以使血液順著經絡運行,自然就會停止出血。如果強行止血,就會導致瘀血凝滯,引起胸脅脹滿、發熱、食慾不振等症狀,反而會變成難以治癒的疾病。而且血液的生成來源於脾臟,脾臟又統攝血液。如果不以調理脾胃為主,而一味使用四物湯等純陰藥物,只會損傷脾胃,加重病情。《醫貫》說:服用寒涼藥物的人,百人中難以活一個;服用童子尿的人,百人中難以死一個。

然而長時間服用童子尿會損傷胃氣,這充分說明寒涼藥物是絕對不能用的。失血這種病症,危急又嚇人,醫療效果往往不佳。有時突然發作,頃刻斃命,有時暫時停止,但最終還是會死亡。那麼,請問有沒有一定的方法,可以獲得萬全的效果呢?請詳細說明。凡是血症,首先要分清陰陽,有陰虛也有陽虛。陽虛就補陽,陰虛就補陰,這是直接的治療方法,大家都知道。還有真陰和真陽,陽根植於陰,陰根植於陽。

真陽虛的人,要從陰來引導陽氣;真陰虛的人,要從陽來引導陰液。還有假陰和假陽,看起來好像是,但實際上不是,很多時候會誤導人。這真假二字,是世人所不講究的,也是世人所沒有聽說過的。在雜病中不可不知,在血症中尤其重要。分清陰陽之後,還要分清三種病因: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,這是外因;過食生冷食物,喜愛吃燒烤油炸食物,飲酒過度,這是外因轉為內因;喜怒憂思恐,勞心過度,貪戀美色,這是內因。

跌打損傷,瘀血積蓄,這是不屬於內外因的情況。分清三因之後,一定要以自身陰陽為主。有可能是陰虛而夾雜著內外因,也有可能是陽虛而夾雜著內外因。陰陽虛弱,是自身正氣不足;三因,是外來的邪氣有餘。

然而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邪氣聚集的地方,一定是正氣虛弱之處。」不治療正氣虛弱,怎麼能談得上治療其他呢?有人說:吐血、衄血,都是因為下焦的火向上炎燒,多是由暑熱燥火引起的,怎麼會有風寒的症狀呢?其實,六淫之氣都能傷害人體。暑熱的情況,只占十分之一二,火燥的情況占一半,風寒的情況也占一半。而火燥之後,最終也會轉為虛寒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當年火氣太過,導致炎熱暑氣流行,肺金受到傷害,百姓就會出現出血的病症,這是火氣使人失血。

又說,太陽之氣主導時,寒氣過盛,血液在體內發生變化,百姓會出現嘔吐、出血、流鼻血等症狀,並且喜歡悲傷,這是寒氣使人失血。又說,太陰之氣主導時,濕氣過盛,百姓會出現出血的病症,這是濕氣使人失血。又說,少陰之氣主導時,水火寒熱之氣交替變化,熱病發生在上部,寒病發生在下部,寒熱互相侵犯,百姓就會出現出血的病症,這是寒熱互相侵犯導致失血。又說,太陰之氣主導時,初春之氣風濕相搏,百姓會出現出血的病症,這是風濕相搏導致失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