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一 (3)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一 (3)
1. 方脈吐血咳血咯血唾血合參
凡用藥者,要認血來本原,不可妄治,以致變亂。夫治血,當明血出何經?不可概曰吐血衄血,多是火載血上,錯經妄行越出上竅,過用寒涼。夫火者,無形之氣也,非水可比,安能稱載?蓋血隨氣行,氣利則血循經,氣逆則血亂,氣有餘即是火也。實由氣逆而血妄行,兼於火化,因此為甚。
《經》曰:怒則氣逆,甚則嘔血,暴癉內逆,肝肺相搏,血溢鼻口是也。又東垣曰:血妄行上出於鼻口者,皆氣逆也。況血得寒則凝,得熱則行,見黑則止,跡此觀之,治血若不行兼之調氣,而純以寒涼是施,則血不歸經,且為寒所凝滯,雖暫止而復來也。且脾統諸血,寒涼傷脾,脾虛尤不能約束諸血,其變症可勝言哉!然調氣更莫如導火,火歸而氣自順矣。
吐血者,榮氣溢入濁道,留聚膈間,滿則吐血,名曰內衄。然先哲皆以為熱,其因於寒者,理亦有之,何則寒邪屬陰?榮血亦屬陰?風傷衛,寒傷榮,各從其類,人果身受邪,口食寒物,邪入血分,郁遏內熱,無從發泄,血乃沸騰在上則從口而出,在下則從便而出。若此者,實病機之所有,焉得為盡無也。
但其血色之黑,與吐血因熱極而反兼水化者相似,茲則宜於脈證間求之,脈微遲而身清涼者,寒也。洪數而身煩熱者,熱也。寒則溫之,熱則清之,治法大不同矣。若吐血發渴者,名為血渴,宜四物湯,或十全大補湯。
凡內傷暴吐血不止,或勞力過度,其血妄行出如湧泉,口鼻皆流,須臾不救,急用人參一兩,或二兩,為細末,入飛羅面二錢,新汲水調如稀糊,不拘時啜服;或用獨參湯亦可。古方純用補氣,不入血藥,何也?蓋陽統乎陰,血隨乎氣,有形之血,不能速生,無形之氣,所當急固,令無形生出有形也。
若有真陰失守,虛陽泛上,亦大吐血,又須八味地黃湯,固其真陰,以引火歸源,正不宜用人參,及火既引之而歸矣。人參又所不禁,陰陽不可不辨,而先後之分,神而明之,存乎其人,況人參雖謂補陽,乃陽中之陰藥。若與白朮、黃耆同用,峻補後天元氣之陽,與附子、鹿茸同用,大補先天元氣之陽,與當歸、地黃同用,則補陽中之陰,率領群陰之藥,上至陽中之陰分,所佐一異,功用便殊矣。
凡失血之後,必大發熱,名曰血虛發熱。古方立當歸補血湯,用黃耆一兩,當歸二錢,名曰補血,而以黃耆為君,陽旺能生陰血也。如丹溪於產後發熱,用參、耆、歸、芎,黑姜以佐之,或問曰,乾薑辛熱,何以用之?蓋姜味辛,能引血藥入氣分而生新血,況炒黑則止而不走。
若不明此理,見其大熱,六脈洪大,而誤用發散之劑,或以其象白虎湯症,而誤用白虎,立見危殆,慎之哉!
曹氏云:吐血須煎乾薑、甘草作湯與服,或四物理中湯亦可,如此無不愈者。若服生地黃、藕汁、竹茹去生便遠。《仁齋直指》云:血遇熱則宣流,故止血多用涼藥。然有氣虛挾寒,陰陽不相為守,榮氣虛散,血亦錯行,所謂陽虛陰必走耳。外必有虛冷之狀,法當溫中,中溫則血自歸經絡,可用理中湯加南木香,或乾薑甘草湯。
白話文:
方脈吐血咳血咯血唾血合參
治療出血的病症,必須先辨明血的來源,不可隨意治療,以免造成病情混亂。治療出血時,應當弄清楚血是從哪條經絡出來的,不可籠統地說這是吐血或流鼻血。大多數情況下,出血是因火氣將血往上帶,使血不循經絡而從上竅(如口、鼻)流出,此時如果過度使用寒涼藥物是不對的。火是一種無形之氣,不是水,不能說火把血載上去。血是隨著氣運行的,氣順暢則血循經絡,氣逆亂則血也亂,氣有餘就代表有火。實際上,是因為氣逆亂而導致血妄行,再加上火的影響,情況就更加嚴重。
《黃帝內經》說:發怒會使氣逆亂,嚴重時會嘔血。急病發作,導致體內氣機逆亂,肝和肺相互搏擊,血從鼻子和口溢出,就是這種情況。朱丹溪也說:血不循常道而從鼻子、口流出,都是因為氣逆亂。而且血遇到寒冷會凝結,遇到熱則流動,遇到黑色會停止,從這些現象來看,治療出血如果不兼顧調氣,而單純使用寒涼藥物,會使血不能回到經絡,且被寒氣凝滯,即使暫時止住,也會再次出血。而且脾主管全身的血,寒涼藥物會損傷脾,脾虛就更加不能約束血,造成的病症難以言說!然而,調氣最好方法莫過於引導火氣,火氣順暢了,氣自然也就順了。
吐血,是指體內的榮氣溢入濁道(即消化道),積聚在膈膜之間,積滿後就吐血,這稱為內衄。前人大多認為吐血是因熱引起,但也有因寒引起的。為什麼呢?因為寒邪屬陰,榮血也屬陰,風邪傷衛氣,寒邪傷榮血,它們會各自從屬同類。如果人感受寒邪,又吃了寒涼的食物,邪氣會進入血分,鬱積導致內熱,無從發泄,血就會沸騰,在上的就從口而出,在下的就從大便而出。這種情況確實是病機可能存在的,不能說絕對沒有。
只是這種情況下,血的顏色會發黑,與因熱極而導致血兼有水化的吐血很相似,這時就需要在脈象和症狀之間辨別。如果脈象微弱遲緩且身體清涼,就是寒證。如果脈象洪大數快且身體煩躁發熱,就是熱證。寒證要溫補,熱證要清熱,治療方法大不相同。如果吐血且口渴,稱為血渴,適合用四物湯或十全大補湯。
內傷導致突然大量吐血不止,或因勞累過度,導致血妄行噴湧而出,口鼻都流血,很快就會有生命危險,這時應急用人參一兩或二兩研成細末,加入飛羅面二錢,用新汲的清水調成稀糊狀,不拘時服用。或者用獨參湯也可以。古方純用補氣的藥物,不用補血的藥,為什麼呢?因為陽氣統攝陰氣,血隨氣運行,有形的血不能很快生成,無形的氣應該先急於固護,使無形的氣能夠生出有形的血。
如果真陰虧損,虛陽上浮,也會導致大量吐血,這時又需要用八味地黃湯來固護真陰,引導虛火歸於本源,不宜使用人參。等虛火被引導歸位後,才可考慮使用人參。陰陽必須要分辨清楚,先後順序也要弄明白,這些道理要靠自己去領悟,運用之妙,存乎一心。而且人參雖然說是補陽,實際上是陽中之陰的藥物。如果與白朮、黃耆同用,可以峻補後天元氣之陽;與附子、鹿茸同用,可以大補先天元氣之陽;與當歸、熟地黃同用,則補陽中之陰,可以引導各種補陰藥到達陽中之陰的部位。所搭配的藥物不同,功效就大不一樣。
凡是失血之後,一定會出現發熱,稱為血虛發熱。古方創立了當歸補血湯,用黃耆一兩,當歸二錢,雖然說是補血,但卻以黃耆為君藥,因為陽氣旺盛才能生出陰血。例如,朱丹溪在治療產後發熱時,使用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川芎,並用黑姜來輔助。有人問,乾薑辛熱,為什麼要用?因為姜味辛,能引導補血藥進入氣分而生新血,而且炒黑後就能止血而不亂走。
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,看到病人發高燒,脈象洪大,就誤用發散的藥物,或者認為是白虎湯證而誤用白虎湯,馬上就會出現危險,一定要謹慎!
曹氏說:吐血時應當用乾薑、甘草煎湯服用,或者用四物理中湯也可以,這樣沒有治不好的。如果服用生地黃、藕汁、竹茹等寒涼之物,反而會讓病情惡化。《仁齋直指》說:血遇到熱就會宣流,所以止血大多使用寒涼藥。但是,也有氣虛夾寒,陰陽不相守,榮氣虛弱而散,導致血亂行,這就是所謂的陽虛陰必走。這種情況下,一定會出現虛冷的症狀,治療方法應該是溫中,中氣溫和了,血自然就會回到經絡,可以用理中湯加南木香,或者用乾薑甘草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