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一 (2)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一 (2)
1. 方脈吐血咳血咯血唾血合參
《經》曰:陽明厥逆,喘咳身熱,善驚衄吐血;又曰:大怒則形氣絕,而血苑於上:又曰:脾移熱於肝,則為驚衄,胞移熱於膀胱,則癃而尿血;又曰:結陰者,便血一升,再結二升,三結三升。
夫血者,生化於脾,總統於心,藏受於肝,宣布於肺,施泄於腎,灌溉一身,目得之而能視、耳得之而能聽,手得之而能攝,掌得之而能握,足得之而能步,髒得之而能液,腑得之而能氣,出入升降,濡潤宣通,靡不由此也。
飲食日滋,故能陽生陰長,取汁變化而赤為血,注之於脈,充則實,少則澀,生旺,則諸經恃此長養,衰竭,則百脈由此空虛,血盛則形盛,血弱則形衰,神靜則陰生,形役則陽亢,故血者,難成而易虧,失調則變生於反掌,火載則上行,挾濕則下行,為病種種。
妄行於上則吐衄,衰涸於中則虛勞,枯槁於外則消瘦,忘反於下則便紅,移熱膀胱則溺血,滲透腸間為腸風,陰虛陽搏則為崩中,濕蒸熱瘀則為滯下,熱極腐化則為臟血,火極似水,血多紫黑,熱勝於陰則為瘡瘍,濕滯於血則為癮疹,凝澀於皮膚則為冷痹,蓄之在上則為妄,蓄之在下則為狂,跌撲損傷則瘀血內聚,血行清道出於鼻,血行濁道出於口,咳血衄血出於肺,嘔血出於肝,吐血出於胃,痰涎血出於脾,咯血出於心,唾血出於腎。
耳血曰衈(音二),鼻血曰衄,膚血曰血汗,口鼻俱出曰腦衄,九竅俱出曰大衄,便血清者屬營虛有熱,濁者屬熱與濕,色鮮者屬火,黑者火極,血與泄物並下者,屬有積,或絡脈傷也。尿血因房勞過度,陰虛火動,營血妄行,血色黑黯,面色枯白,尺脈沉遲者,此下元虛冷,所謂陽虛陰必走也。
有嘔吐紫凝血者,《原病式》云:此非冷凝,由熱甚銷爍,以為稠濁,熱甚則水化制之,故赤兼黑而紫也。有汗血者,由大喜傷心,喜則氣散,血隨氣行也。下血,先見血後見便為近血,自大腸來,先有便後見血為遠血、自肺胃來,腸胃本無血,由氣虛腸薄,故血滲入而下出也。
東垣曰:除傷寒家衄血外,凡雜病見血,多責其熱,血上行為逆,其治難,下行為順,其治易,故血上行,或唾、或嘔、或吐,忽變而下行為惡痢者,吉兆也。丹溪曰:口鼻出血,皆是陽盛陰衰,有升無降,血隨氣上,越出小竅,法當補陰抑陽,氣降則血自歸經矣。
有陽氣虛本虛,復為寒涼傷之,以致肅殺之氣,色脈並見沉而不浮,尺小於寸,右弱於左,色夭而血黯者,用生脈散加肉桂一錢,熟附子一錢,甘草五分;繼以理中八味,相須間服,喘嗽痰血,皆為平復,故《三因方》云:理中湯,能止傷胃吐血,以其方最理中脘,分別陰陽,安定氣血,凡患人果身受寒氣,口食冷物,邪入血分,血得冷而凝,不歸經絡而妄行者,其血必黑黯。其色必白而夭,其脈必微遲,其身必清涼,不用薑桂,而用涼血之劑殆矣。
白話文:
《黃帝內經》說:陽明經氣逆亂,會出現氣喘、咳嗽、身體發熱、容易驚嚇、流鼻血或吐血的症狀;又說:大怒會使形體氣機斷絕,血鬱積在上方;還說:脾臟的熱傳到肝臟,就會引起驚嚇、流鼻血,膀胱的熱傳到膀胱,就會導致小便不暢且有血尿;又說:如果陰氣結聚,第一次會便血一升,第二次會便血兩升,第三次會便血三升。
血,是由脾臟化生,由心臟統管,肝臟貯藏,肺臟布散,腎臟施洩,滋養全身。眼睛得到血就能看見,耳朵得到血就能聽見,手得到血就能抓取,手掌得到血就能握持,腳得到血就能行走,臟腑得到血就能產生津液,六腑得到血就能產生氣,血液的運行、升降、濡養、宣通,沒有哪一樣不是由血來完成的。
飲食每天增加,所以能使陽氣產生、陰氣增長,從食物中取得精華轉化為紅色血液,注入脈管中。血液充足則脈道充實,血液不足則脈道澀滯。血液旺盛,各經脈就依賴它來滋養生長;血液衰竭,全身經脈就會因此空虛。血盛則形體強健,血弱則形體衰弱。精神安靜,則陰氣產生;形體勞動,則陽氣亢盛。所以血很難生成,卻容易虧損。一旦失去調和,變化就會很快發生。火熱會使血往上走,濕氣會使血往下走,因此產生各種疾病。
血亂往上走會導致吐血或流鼻血,血在中部衰竭會導致虛勞,血在外枯槁會導致消瘦,血不正常往下走會導致便血,熱傳到膀胱會導致尿血,血滲透到腸道間會導致腸風,陰虛陽亢會導致崩漏,濕氣蒸騰熱氣瘀積會導致赤白帶下,熱到極點腐化會導致內臟出血,火熱到極點就會像水一樣,血的顏色也會呈現紫黑色。熱盛過於陰氣會導致瘡瘍,濕氣滯留在血中會導致癮疹,血凝滯在皮膚會導致冷痺,血積聚在上方會導致精神錯亂,血積聚在下方會導致發狂,跌打損傷會導致瘀血積聚在內。血從清道而出是流鼻血,血從濁道而出是從口吐血,咳嗽出血或流鼻血是肺部的問題,嘔血是肝臟的問題,吐血是胃部的問題,痰涎帶血是脾臟的問題,咯血是心臟的問題,唾液帶血是腎臟的問題。
耳朵出的血叫衈(音二),鼻子出的血叫衄,皮膚出的血叫血汗,口鼻同時出血叫腦衄,全身九竅都出血叫大衄。便血顏色清淡屬於營血虛弱有熱,顏色混濁屬於熱與濕,顏色鮮紅屬於火,顏色黑屬於火熱到極點。血與排泄物同時排出,屬於體內有積滯,或是絡脈損傷。尿血是因為性生活過度、陰虛火旺、營血妄行,血色黑黯、面色枯白、尺脈沉遲,屬於下元虛寒,這就是所謂的陽虛陰必走。
有吐出紫黑色血塊的,據《原病式》說:這不是因為寒冷凝結,而是熱到極點將血燒灼,使得血液濃稠混濁。熱到極點,水就會被蒸發,所以血液呈現紅色又帶黑色,呈現紫色。有流血汗的,是因為大喜傷了心,喜則氣散,血會跟著氣走。下血,先見血後見大便,屬於近血,來自大腸;先有大便後見血,屬於遠血,來自肺或胃。腸胃本身沒有血,是因為氣虛腸壁薄弱,所以血滲入腸道而排出。
東垣說:除了傷寒引起的流鼻血外,一般雜病出現出血,多半是由於熱引起的。血往上走屬於逆症,治療困難;血往下走屬於順症,治療容易。所以血往上走,或是從唾液、嘔吐、或吐血的方式排出,如果突然轉為往下的惡痢,是吉兆。丹溪說:口鼻出血,都是陽氣過盛、陰氣衰弱,只有升沒有降,血跟著氣往上走,從小的孔竅溢出,治療方法應該是補陰抑制陽,氣降下來,血自然就會回歸經脈。
有的人陽氣虛弱,體質虛弱,又被寒涼所傷,導致體內肅殺之氣旺盛,脈象和顏色都呈現沉而不浮,尺脈小於寸脈,右脈弱於左脈,面色蒼白,血色黯淡,應該用生脈散加肉桂一錢、熟附子一錢、甘草五分;接著用理中八味丸,間隔著服用,氣喘咳嗽和痰中帶血等症狀都會平復。《三因方》說:理中湯能止住傷胃吐血,因為這個方子最能調理中脘,分辨陰陽,安定氣血。凡是患病的人如果身體受了寒氣,口食冷物,邪氣侵入血分,血液遇冷凝結,不能回歸經絡而妄行,這種情況血色必定是黑黯的,面色必定是蒼白無光澤的,脈象必定是微弱遲緩的,身體必定是清涼的。如果不用薑、桂等溫熱藥物,而用涼血的藥物,那就危險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