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首下 (1)
雜症大小合參卷首下 (1)
1. 雜症大小合參卷首下
2. 內經纂要
3. 痿論篇
《痿論篇》曰:五臟使人痿,何也?(痿謂痿弱無力以運動。)肺主身之皮毛,心主身之血脈,肝主身之筋膜,(膜者,皮下肉上筋膜也。)脾主身之肌肉,腎主身之骨髓,(所主不同,痿生亦各歸其後主。)故肺熱葉焦,則皮毛虛弱急薄,著則生痿躄也。(躄,謂攣躄,足不得伸以行也。
肺熱則腎受熱氣故爾。)心氣熱,則下脈厥而上,上則下脈虛,虛則生脈痿,樞折挈,脛縱而不任地也。(心熱盛,則火獨先炎上,腎之脈常下行,令火盛上炎用事,故腎脈亦隨火爍灼,而逆上行也。隱氣厥逆,火復內燔,上膈陽,下不守位,心氣還脈,故生脈痿。腎氣主足,故膝腕樞紐如折,脛筋縱緩,而不能在地也。
)肝氣熱,則膽泄口苦,筋膜乾,筋膜乾則筋急而攣,發為筋痿。(膽約肝葉,而汁味至苦,肝熱則膽液滲泄故口苦也。肝主筋膜,熱則筋膜而向攣急,發為筋痿。)脾氣熱則胃干而渴,肌肉不仁,發為肉痿。(脾與胃以膜相連,脾氣熱則胃液滲泄,故干而渴。脾主肌肉,熱擾於肉,故肌肉不仁,發為肉痿。
)腎氣熱則腰脊不舉,骨枯而髓減,發為骨痿。(腰為腎府。又腎脈上股內,貫脊屬腎,故腎氣熱則腰脊不舉。腎主骨髓,髓熱則骨枯而髓減,發為骨痿。)治痿者,獨取陽明何也?陽明者,五臟六腑之海,(陽明胃脈也。為水穀之海。)主潤宗筋,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。
(宗筋為隱毛中橫骨上下之堅筋也。上絡胸腹,下貫髖尻,又經於背腹,上頭項,故云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。然腰者,身之大關節,所以司屈伸,故曰機關。)衝脈者,經脈之海也。(《靈樞》曰:衝脈者,十二經之海。)主滲灌溪谷,與陽明合於宗筋,(尋此則橫骨上下,臍兩旁堅筋,正宗筋也。
衝脈循腹夾臍傍,各同身寸之五分而上,陽明脈,亦夾臍旁,各同身寸之一寸五分而上,宗筋脈於中,故曰與陽明合於宗筋也。以為十二以海,故主滲灌溪谷也。肉之大肢為骨,小會為。)陰陽總宗筋之會,會於氣街,而陽明為之長,皆屬於帶脈,而絡於督脈,(宗筋聚會,會於橫骨之中,從上而下故云陰陽總宗筋之會也。宗筋夾臍下,合於橫骨,陽明輔其外,衝脈居其中,故云會於氣街,而陽明為之長。
氣街,隱毛兩旁脈動處也。帶脈者,起於季脅,回身一周,而絡於督脈也。督脈者,起於關元,上下循腹。故云:皆屬於帶脈,而絡於腎脈也。督脈、任脈、衝脈三者,同起而異行,故經文或參差引之。)故陽明虛則宗筋縱,帶脈不引,故足痿不用也。
(陽明之脈從缺盆下乳內廉,下夾臍,至氣街中;其支別者,起胃下口,循腹裡,下至氣街中而合,以下髀,抵伏兔,下入膝臏中,下循胻外廉,下足跗,入中指內間;其支別者,下膝三寸而別,以下入中指外間。故陽明虛則宗筋縱,帶脈不引,而足痿不用也。)
白話文:
《痿論篇》說:五臟導致人體產生痿症,這是爲什麼呢?
-
肺主宰身體的皮膚和毛髮,心主宰身體的血脈,肝主宰身體的筋膜(筋膜指的是位於皮下肉上的那層筋膜),脾主宰身體的肌肉,腎主宰身體的骨髓。因爲它們主管的部位不同,所以產生的痿症也會各自歸咎於它們主管的部位。
-
當肺部過熱,肺葉變得乾燥,就會導致皮膚和毛髮變得虛弱、緊繃且薄弱,進而引發痿症,使行走困難。
-
心氣過熱時,會導致下部血脈向上逆流,使得下部血脈空虛,從而產生脈痿。這會使膝蓋關節像折斷一樣,小腿肌肉鬆弛無力,無法正常支撐身體。
-
肝氣過熱時,膽汁分泌過多,導致口苦,筋膜乾燥。筋膜乾燥會使筋脈緊張並抽搐,引發筋痿。
-
脾氣過熱時,胃部會變得乾燥,引起口渴,肌肉失去知覺,進而發展爲肉痿。
-
腎氣過熱時,腰部無力,骨骼變得乾枯,骨髓減少,引發骨痿。
那麼,治療痿症爲何要專門針對陽明經絡呢?陽明經絡是五臟六腑的海洋,負責滋潤宗筋,而宗筋則負責約束骨骼,使關節活動自如。
衝脈是經脈的海洋,負責滲透灌溉全身的穴位,與陽明經絡在宗筋處匯合。宗筋主要分佈在隱毛中的橫骨上下,上端連接胸腹部,下端貫穿臀部,同時也經過背部和腹部,上達頭頸部,因此說宗筋主要負責約束骨骼,使關節活動自如。腰是身體最大的關節,控制着身體的彎曲和伸展,因此被稱爲“機關”。
陰陽經脈總會在宗筋處交匯,交匯點在氣街,而陽明經絡是主導,它們都屬於帶脈,並與督脈相連。因此,當陽明經絡虛弱時,宗筋就會鬆弛,帶脈無法支撐,導致足部痿弱,無法正常使用。
陽明經絡從缺盆下乳內側,沿腹部兩側,到達氣街中心;其分支從胃下口開始,沿着腹部內部,向下至氣街中心合併,然後向下延伸至大腿,到達伏兔,再進入膝蓋中,繼續沿小腿外側下行,最終進入腳踝,進入中趾內側;其另一分支在膝蓋下三寸處分開,再向下進入中趾外側。因此,當陽明經絡虛弱時,宗筋會鬆弛,帶脈無法支撐,導致足部痿弱,無法正常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