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二 (3)
雜症大小合參卷二 (3)
1. 陰陽論
陰陽之理,變化無窮,不可盡述。夫言陰陽者,或指天地,或指氣血,或指乾坤,此對待之體,其實陽統乎陰,天包乎地,血隨乎氣。故聖人作《易》,於乾則曰,大哉乾元,乃統天,於坤則曰,至哉坤元,乃順承天。古人善體《易》義,治血必先理氣。血脫益氣,故有補血,不用四物湯之論,如血虛發熱,立補血湯,一方以黃耆一兩為君,當歸四錢為臣,氣藥多而血藥少,使陽生陰長,蓋陽統乎陰,血隨乎氣也。
又如失血暴甚欲絕者,以獨參湯一兩,頓煎服,純用氣藥,斯時也有形之血不能速生,幾微之氣,所當急固,使無形生出有形。蓋陰陽之妙,原根於無也,故曰無名。天地之始,生死消長,陰陽之常度,豈人所能損益哉!聖人裁成天地之化,輔相天地之宜,每寓扶陽抑陰之微權,防未然而治未病也。
白話文:
陰陽的原理,變化無窮,無法完全說清楚。談到陰陽,有時指天地,有時指氣血,有時指乾坤,這些都是相對的概念。其實陽主導陰,天包容地,血依附氣。所以聖人創作《易經》,在乾卦中說:「大哉乾元,乃統天」,在坤卦中說:「至哉坤元,乃順承天」。古人精通《易經》的道理,治療血症一定先調理氣機。血虛就補氣,所以有補血不用四物湯的論點,例如血虛發熱,就用補血湯,其中黃芪一兩為主藥,當歸四錢為輔藥,氣藥多於血藥,讓陽氣生長,陰氣滋長,因為陽主導陰,血依附氣。
又例如失血過多快要昏厥的人,用獨參湯一兩,馬上煎服,只用氣藥,因為此時有形的血無法快速再生,只有微弱的氣,需要緊急固守,才能讓無形之氣生出有形之血。因為陰陽的神妙,根源於無,所以說無名。天地之初,生死消長,陰陽的規律,豈是人能改變的?聖人效法天地變化,輔助天地法則,經常運用扶陽抑陰的微妙手段,預防疾病,治未病。
然生而老,老而病,病而死,人所不能免,但其間有壽夭長短之差,此歧黃之道所由始,神農嘗藥,按陰陽而分寒熱溫涼、辛甘酸苦鹹之辨。凡辛甘者屬陽,寒涼者屬陰,溫熱者屬陽,酸苦者屬陰。陽主生,陰主殺,司命者,欲人遠殺,而就生,甘溫者用之辛熱者用之,使其躋乎。
春風生長之域,一應苦寒者俱不用,不特苦寒不用,至於涼者亦少用,蓋涼者秋氣也,萬物逢秋風不長矣。或時當夏令,暑邪侵飲,或過食炙爆辛熱而成疾者,暫以苦寒一用,中病即止,終非濟生之品也。
夫人身之陰陽,相抱而不脫,是以百年有常。故陽欲上脫,陰下吸之,不能脫也;陰欲下脫,陽上吸之,不能脫也,故猶天上地下,陰陽之定位。然地之氣,每交於上,天之氣每交於下,故地天為泰,天地為否。
白話文:
人從出生到衰老,再到生病、死亡,這是無法避免的自然規律,但其中壽命長短卻有差異。這就是中醫藥學的起點。神農氏嚐百草,根據陰陽特性,將藥物分為寒熱溫涼、辛甘酸苦鹹等屬性。其中辛甘屬陽,寒涼屬陰,溫熱屬陽,酸苦屬陰。陽主生長,陰主殺伐。中醫希望人們遠離死亡,走向長壽,因此常用甘溫辛熱類藥物來達到這個目的。
春天萬物生長,凡是苦寒類藥物都不適合使用,即使是涼性藥物也應少用,因為涼屬秋氣,萬物在秋風中難以生長。只有在夏季暑邪侵襲,或者過食辛熱食物導致疾病時,才可以用苦寒類藥物暫時治療,治癒後就應停止使用,因為它們並非長久養生的良藥。
人體陰陽相抱,互相依存,所以才能保持長久的生命。陽氣想要向上脫離,陰氣就會向下吸住它,陽氣就無法脫離;陰氣想要向下脫離,陽氣就會向上吸住它,陰氣也無法脫離。這就像天在上,地在下,陰陽保持著固定的位置。但地氣會向上交於天,天氣會向下交於地,地氣上交為泰,天氣下交為否。
聖人參贊天地,有轉否為泰之道,如陽氣下陷者,用味薄氣輕之品,若柴胡升麻之類,舉而揚之,使地道左旋,而升於九天之上;陰氣不降者,用感秋氣肅殺而生,若瞿麥萹蓄之類,抑而降之,使天道右旋,而入於九地之下,此東垣補中益氣湯,開萬事無窮之利,不必降也,升清則濁自降矣。
春秋晝夜。陰陽之門戶。一歲,春夏為陽,秋冬為陰;一月,朔後為陽,望後為陰;一日,晝為陽,夜為陰;又按十二時。而分五臟之陰陽。醫者憑此,以明得病之源,而施治療之木。冬至一陽生,夏至一陰生,此二至最為緊要。至者,極也。陰極生陽,絕處逢生,自無而有陽極生陰,從有而無,陽變陰化之不同也。
白話文:
聖人讚嘆天地,懂得將厄運轉變為吉利的道理。例如,當陽氣下陷時,就應該使用味道淡薄、氣味輕盈的藥物,例如柴胡、升麻之類,可以將陽氣舉起向上提升,讓地氣向左旋轉,升至九天之上;當陰氣不降時,就應該使用具有秋季肅殺之氣的藥物,例如瞿麥、萹蓄之類,可以將陰氣壓制向下,讓天氣向右旋轉,進入九地之下。這就是東垣的補中益氣湯,可以打開萬事無窮的益處,無需刻意下降,只要升清,濁氣自然就會下降了。
一年四季、晝夜交替,都是陰陽之門戶。一年之中,春夏屬陽,秋冬屬陰;一個月之中,朔後屬陽,望後屬陰;一天之中,白晝屬陽,夜晚屬陰。再根據十二時辰,可以進一步劃分五臟的陰陽屬性。醫生憑藉這些知識,就能明白疾病的根源,並施以適當的治療方法。冬至是一陽生,夏至是一陰生,這兩個節氣最為重要。至,代表極點。陰極生陽,在絕處逢生,從無到有;陽極生陰,從有到無,這是陽變陰化、陰變陽化不同的表現。
若春分秋分,不過從其中平分之耳。其尤腫者獨在冬至,故《易》曰:先王以至日閉關。閉關二字,須看得廣,觀《月令》云:是月齋戒掩身,以待陰陽之所定,則不止閉市之關矣。蓋以其乃一陽生復之始,故最重之也。
《經》曰:相火之下,水氣承之;水位之下,土氣承之;土位之下,風氣承之;風位之下,金氣承之;金位之下,火氣承之;君火之下,陰精承之;亢則害,承乃制也。如冬至陰盛極,陽生承之,此所謂陰盛亢則害,陽承乃制之。夏至陽盛極,陰生承之,此所謂陽盛亢則害,陰承乃制之。
然冬至一陽生,當漸向暖和,何為臘月大寒,水雪反盛?夏至一陰生,當漸向清涼,何為三伏溽暑酷熱反熾乎?曰:此將來者進,成功者退,隱微之際,未易以明也。蓋陽伏於下,則逼陰於上,並水氣蒸,而堅冰至也;陰盛於下,則逼陽於上,井水寒而雷電合也。今人病面紅、口渴、煩躁、喘咳者,誰不曰火盛之極,抑孰知其為腎中陰寒所逼乎?以寒涼之藥進而斃者,吾不知其幾矣,冤哉!
白話文:
春分秋分,不過是將一年平分成兩半而已。真正值得重視的是冬至,因為冬至時陽氣剛剛開始萌芽,所以《易經》說:「先王以至日閉關。」這句話中的「閉關」不能只理解為關閉城門,更重要的是要像《月令》所說,在這個時候要齋戒掩身,靜待陰陽的變化,也就是說要讓身體處於最平和的狀態。這是因為冬至是一陽生復的開始,因此特別重要。
《經書》說:「相火之下,水氣承之;水位之下,土氣承之;土位之下,風氣承之;風位之下,金氣承之;金位之下,火氣承之;君火之下,陰精承之;亢則害,承乃制也。」意思是說,火氣之下有水氣承接,水氣之下有土氣承接,土氣之下有風氣承接,風氣之下有金氣承接,金氣之下有火氣承接,而君火之下則有陰精承接,當一種氣盛極了就會造成傷害,而下一種氣就會抑制它。例如冬至時陰氣達到極盛,而陽氣開始萌芽抑制它,這就是「陰盛亢則害,陽承乃制之」。夏至時陽氣達到極盛,而陰氣開始萌芽抑制它,這就是「陽盛亢則害,陰承乃制之」。
可是冬至是一陽生,應該漸漸轉暖,為何臘月卻是大寒,水雪反而盛行呢?夏至是一陰生,應該漸漸轉涼,為何三伏卻是酷暑,熱氣反而熾盛呢?這是因為將來要發展的氣正在潛伏,而已經發展到極盛的氣則開始衰退,這個隱微的變化,並不容易用肉眼觀察。當陽氣潛伏於地下時,就會逼迫陰氣上升,並與水氣蒸騰,形成堅冰。而當陰氣潛伏於地下時,就會逼迫陽氣上升,使井水變冷,同時引發雷電。現在有些人面色紅潤、口渴、煩躁、咳嗽,大家都說是火氣太盛,卻不知道其實是腎中陰寒所逼迫造成的。用寒涼的藥物治療反而會導致死亡,這種情況實在是太多了,真是冤枉啊!
朔望分陰陽者,初一日為死魄,陰極陽生。初三日百胐,十三日而幾望,十五則盈矣。漸至二十以後,月廓空虛,海水東流,人身氣血亦隨之,女人之經水期月而滿,滿則溢,陰極而少陽生,始能受孕,故望以前屬陽。
陽一而實,陰二而虛,蓋陰之二從陽一所分,故曰秉全體。月有盈虧,人之初生,純陽無陰,賴其母厥陰乳哺,而陰始生,是以男子至二八而精通,六十四而精已絕,其女子至二七而經始行,四十九而經已絕。人身之陰只供三十年之受用,可見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。況嗜欲者多,節欲者少,故自幼至老,補陰之功,一日不可缺。
此陰字指陰精而育,不是泛言陰血,今之以四物湯補陰者誤也。王節齋云:水虛成病者十之八九,火虛成病者十之一二,微得其意矣。褚侍中雲:男子陰已耗,而思色以降其精,則精不出而內敗,小便道澀如淋,陽已痿而復竭之,則大小便牽痛,愈痛則愈便,愈便則愈痛,然陰中有水有火,水虛者固多,火衰者亦不少,未有精泄已虛,而元湯能獨全者。況阻陽互為其根,議補陰者,須以陽為主,蓋無陽則陰無以生也。
白話文:
陰陽的變化與月亮的盈虧相對應。初一這一天叫做「死魄」,代表陰氣達到極點,陽氣開始萌生。到初三,陽氣逐漸增長,到了十三日接近滿月,十五日時月亮達到最圓滿的狀態。接著,從二十日開始,月亮逐漸變得空虛,海水向東流動,人體的氣血也隨之變化。女性的月經每月一次,當經血達到滿溢的狀態後,陰氣達到極點,少陽之氣開始生成,這時女性才有可能懷孕,因此在滿月之前的時間屬於陽氣旺盛的時期。
陽氣是一,而實在;陰氣則是二,並且虛弱。因為陰氣從陽氣分化而來,所以說它承載著整個生命的基礎。月亮有盈虧之變化,人出生時,純陽無陰,靠母親的乳汁滋養,陰氣才開始生成。因此,男子到了16歲時精氣通暢,到64歲精氣則完全耗盡。女子則在14歲左右開始有月經,49歲月經停止。人體的陰氣只能供應30年的使用,這表明陽氣常常充足,而陰氣則經常不足。更何況,大多數人追求欲望的滿足,而節制欲望的人很少,因此從年輕到年老,補陰的工作一天都不能忽略。
這裡的「陰」指的是陰精的培育,而不是泛指陰血。現在用四物湯來補陰是錯誤的。王節齋說:「水虛導致的疾病佔八到九成,火虛的則只有一到兩成」,這已經略微觸及到了要點。褚侍中說:「男子的陰精已經消耗殆盡,還過度思念情慾,這樣會讓精氣內耗,導致小便排不暢,像淋症一樣,陽氣已經衰弱,若再繼續耗損,會引發大小便疼痛。疼痛加劇,排便越多,疼痛也越厲害。」
陰中包含水和火,水虛的情況較多,火衰的情況也不少,沒有一種能在精氣已經耗盡的情況下,依賴元湯就能完全恢復的藥方。而且,陽氣與陰氣相互依存,討論補陰問題時,應以補陽為主,因為沒有陽氣,陰氣就無法生成。
男子背陽而負陰,女子背陰而負陽,人身劈中,分陽陰左右。男子右屬火而為氣,左屬水而為血;女子右屬水而左屬火。凡人半肢風者,男子多患左,女子多患右,豈非水不能營耶!
有根陰根陽之妙,不窮其根,陰陽或幾乎息矣。談陰陽者,曰,氣血是也。詎知火為陽氣之根,水為陰血之根,蓋觀之大地,以日為火之精,故氣隨之,月為水之精,故潮隨之。然此陰陽水火,又同出一根,朝朝稟行,夜夜覆命,周流而不息,相偶而不離。惟其同出一根,而不相離也,故陰陽又各互為其根,陽根於陰,陰根於陽,無陽則陰無以生,無陰則陽無以化,從陽而引陰,從陰而引陽,各求其屬,而窮其根。
白話文:
男人背部屬陽,腹部屬陰;女人背部屬陰,腹部屬陽,人體從中間劈開,左右分別為陽和陰。男人右側屬火,代表氣;左側屬水,代表血;女人則右側屬水,左側屬火。一般人半邊身體風痺,男人多發左邊,女人多發右邊,難道不是因為水不能滋養嗎?
陰陽有根源,不探究根源,陰陽就會衰竭。談論陰陽,就是氣血。卻不知火是陽氣的根本,水是陰血的根本,看那大地,太陽是火的精華,所以氣隨之而動;月亮是水的精華,所以潮汐隨之而漲落。然而,陰陽水火同出一源,日日運行,夜夜覆命,周而復始,相互依存。正是因為同出一源,彼此不離,所以陰陽又互相成為根源。陽根源於陰,陰根源於陽,沒有陽,陰就無法生長,沒有陰,陽就無法變化。從陽引導陰,從陰引導陽,各自尋求其屬性,並探究其根本。
世人但知氣血為陰陽,而不知水火為陰陽之根,能知水火為陰陽,而誤認心腎為水火之真,此道之所以不明也。試觀之天上,金木水火土五星,見在而日月二曜,所以照臨於天地間者,非真陰真陽乎?人身心肝脾肺腎五行具存,而所以運行於五臟六腑之間者,有無形之相火,行陽二十五度,無形之腎水,行陰二十五度,而其根則原於先天,太甚之真,此所以為真也。一屬有形,便為後天,而非真矣,非根矣。
謂之根如木之根,而枝葉所由以生者也。故人之一氣運行升降浮沉者,皆由生氣根於中,而神居之,主陰陽動靜之機,其機動而清靜者,則生化治,若機動而煩擾者,則苛疾作、亦由根之固不固也。
白話文:
世人只知道氣血是陰陽,卻不知道水火才是陰陽的根本,就算知道水火是陰陽,卻又誤認為心腎是水火真正的本源,這就是這個道理一直不為人所知的緣故。仔細觀察天上的景象,金木水火土五星,我們都能看見,而日月二曜照耀天地,不就是真正的陰陽嗎?人體有心肝脾肺腎五行俱全,而能夠在五臟六腑之間運行的,是有形的相火,運行二十五度陽氣,無形的腎水,運行二十五度陰氣,它們的根本源自先天的真氣,是極其精純的真氣,所以稱之為真。凡是屬於有形的,都是後天之物,就不是真正的本源,不是根本了。
所謂的根,就像樹木的根,枝葉都是由根生出來的。所以人體的一口氣運行升降浮沉,都是由於生氣根植於內,神明居住其中,主宰著陰陽的活動和靜止的機制。如果運行機制活躍而平靜,就能夠生化滋養,使人健康;如果運行機制活躍而煩躁,就會產生嚴重的疾病,這也是由於根基是否牢固所導致的。
既有真陰真陽,何謂假陰假陽?此似是而非,多以誤人,如人大熱發躁,口渴舌燥,非陽症乎,視其而色赤,此戴陽也。切其脈尺弱而無力,寸關豁大而無倫,此係陰盛於下,逼陽於上,假陽之症,以假寒之藥,從其性而折之,頃刻平矣。如人惡寒身不離復衣,手足厥冷,非陰症乎,視其面色滯,切其脈澀,按之細數而有力,此係假寒之症,寒在皮膚,熱在骨髓,以辛涼之劑,溫而行之,一汗而愈。
凡此皆因真氣之不固,故假者得以亂其真,假陽者不足而示之有餘也,假陰者有餘而示之不足也。故河間曰:夏熱太甚,林木流津,火極似水也。冬寒太甚,流水冰堅,陰極似陽也。
白話文:
既然有真正的陰和陽,那什麼是假的陰和陽呢?這看起來像是真的,實際上卻是假的,很容易誤導人。比如一個人發高燒,焦躁不安,口渴舌燥,這不是陽症嗎?但是你看他的臉色發紅,這是戴陽,也就是表面上看起來像陽盛,實際上卻是陰盛。摸他的脈搏,尺脈虛弱無力,寸關脈卻又很大且紊亂,這是因為陰氣盛於下,逼迫陽氣往上,是假陽的症狀。要用假寒的藥物,順著它的特性來治療,很快就會平息。
比如一個人怕冷,總是穿著厚厚的衣服,手腳冰冷,這不是陰症嗎?但是你看他的面色滯重,摸他的脈搏,脈象澀滯,按下去又很細小有力,這是假寒的症狀,寒氣停留在皮膚,熱氣卻在骨髓,要用辛涼的藥物,溫和地驅寒,出一身汗就會好。
這些情況都是因為真氣不足,所以假的東西才會混淆了真氣,假陽不足卻表現出有餘,假陰有餘卻表現出不足。所以河間先生說:夏天天氣太熱,樹木流出汁液,火氣太盛就好像水一樣;冬天寒冷太甚,流水結成冰,陰氣太盛就好像陽氣一樣。
陰脈有沉有緊有數,仲景統以微細言之,蓋沉必重按,始得緊數,亦在沉細中見,不似陽症浮大而緊數也。薛氏曰:人知數為熱,不知沉細中見數為寒甚,真陰寒症,脈常有七八至者,但按之無力而數耳,宜深察之。
有偏陰偏陽者,此氣稟也。太陽之人,雖冬月身不須棉,口常飲水,色欲無度,大便數日一行,芩、連、梔、柏,恬不知怪。太陰之人,雖暑月不離復衣,食飲稍涼,便沉腹痛泄瀉,參、朮、薑、桂。時不絕口,一有欲事,呻吟不已。此兩等人者,各稟陰陽之一偏者也。今之為醫者,製為不寒不熱之方,舉世宗之,以為醫中王道,豈知人之受病,以偏得之,用藥以救其偏,故以寒治熱,以熱治寒,此方土之繩墨也。然而苦寒頻進,而積熱彌熾,辛熱比年,而沉寒益滋者何也?此不知陰陽之屬也。
白話文:
陰脈有時候沉伏,有時候緊實,有時候脈搏跳動次數多,張仲景都用“微細”來概括它們。因為沉伏的脈象必須重按才能摸到,緊實和脈數也都在沉伏細微中顯現,不像陽症那樣浮在表面,而且脈搏跳動次數多。薛氏說:人們都知道脈搏跳動次數多代表熱症,卻不知道沉伏細微中的脈搏跳動次數多代表寒症,這是真正的陰寒症,這種脈象通常每分鐘跳動七八次,只是按下去沒有力量,脈搏跳動次數多而已,應該仔細觀察。
有些人偏於陰性,有些人偏於陽性,這是他們天生的體質。太陽型的人,即使在冬天也不需要穿棉衣,經常口渴喝水,性慾旺盛,大便幾天一次,服用黃芩、黃連、梔子、側柏等藥物,卻毫不覺得奇怪。太陰型的人,即使在夏天也要穿厚衣服,稍微吃點涼的東西,就會肚子痛、腹瀉,服用人參、白朮、生薑、桂枝等藥物。他們總是說個不停,稍微有欲望就會呻吟。這兩種人,都是天生偏於陰陽一方的人。現在的醫生,都以寒熱都不偏的方子作為治療的準則,全世界都奉為醫學之道,難道他們不知道人得病是因為偏於陰陽一方,用藥應該救治偏性,所以用寒性藥物治療熱症,用熱性藥物治療寒症,這就是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嗎?然而,苦寒藥物頻繁服用,卻導致積熱更加旺盛,辛熱藥物長期服用,卻導致沉寒更加滋長,這是為什麼呢?這是因為他們不懂得陰陽的屬性。
《經》曰: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;諸熱之而寒者取之陽,所謂求其屬也。故云寒之不寒,是無水也;熱之不熱,是無火也。無水者,壯水之主以鎮陽光;無火者,益火之原,以消陰翳,達至理於繩墨之外也。
陰陽者,虛名也。水火者,實體也。寒熱者,天之淫氣也。水火者,人之真元也。淫氣湊疾,可以寒熱藥攻之,真天致病,即以水火之真調之,然不求其屬,投之不入,先天水火,原屬同宮,火以水為主,水以火為原,故取之陰者,火中求水,其精不竭;取之陽者,水中尋火,其明不熄,斯大寒大熱之病,得其平矣。至於高世立言之士,猶誤認水火為心腎,無怪乎後人之懵懵也。
白話文:
經典中說:凡是原本寒冷卻出現熱症的,就應該從陰寒入手治療;凡是原本炎熱卻出現寒症的,就應該從陽熱入手治療,這就是所謂的尋找病症的屬性。所以說,寒症不寒,是因為體內缺水;熱症不熱,是因為體內缺火。缺水的人,就應該補益水之主來鎮壓陽熱;缺火的人,就應該滋養火之根源,來消除陰寒,達到理所當然的平衡。
陰陽只是虛名,水火才是真實的存在。寒熱是天地的邪氣入侵,水火是人體的真元之氣。邪氣入侵導致疾病,可以用寒熱藥物治療;真元受損導致疾病,就需要以水火真氣調理。然而,如果不懂得尋找病症的屬性,隨意投藥,就無法奏效。先天之水火,本屬同宮,火以水為本,水以火為根,所以從陰寒入手治療,就是在火中尋找水,其精氣就不會枯竭;從陽熱入手治療,就是在水中尋找火,其光亮就不會熄滅。這樣,大寒大熱的疾病就能夠得到平衡。至於那些高人雅士,仍然錯誤地認為水火就是心臟和腎臟,難怪後世之人會對此感到困惑。
夫天包地外,地處天中,天地一太極也。以人論之,一陽處於二陰,陰中有陽,男子陰內陽外,女子陽內陰外,人之一太極也。以物論之,谷屬金而糠性熱,麥屬陽麩性涼,物物具有一太極也。然二者,陰也,後天之形。一者,陽也,先天之氣。神由氣化,氣本乎天,故生髮吾身者,真陽之氣也。
形以精成,精生於氣,成立吾身者,即真陰之精也。《經》曰:女子二七天癸至;男子二八天癸至。又曰:人年四十,而陰氣已半。所謂陰者,即吾之精造吾之形也。人生全盛之數,惟此前後二十餘年越此,則形體漸衰,故丹溪引:日月之盈虧,謂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,立補陰丸為神丹,不知天癸未至,本由乎氣,而陰氣自半,亦由乎氣,是形雖屬陰,而氣則從陽也,故人身通體之溫者,陽氣也,及其既死,則形存氣去,此陽脫在前,陰留在後,生也由乎陽,死也亦蟲乎陽,陽來則生,陽去則殆,陽全陰固,陽脫陰敗,故《經》云:陽氣者,若天與日,失其所,則折壽而不彰。
白話文:
天地相依,人身也包含着天地之理。男人外阳内阴,女人外阴内阳,如同天地一体。食物也有阴阳之分,比如谷物属金,性热,小麦属阳,麸皮性凉,万物皆有阴阳之分。然而,阴阳都是后天之形,而先天之气则是一体,精神源于气,气源于天,所以生命之源是真阳之气。
人体是由精气所化,精气源于气,所以构成身体的是真阴之精。古书上说,女子在二十七岁时天癸出现,男子在二十八岁时天癸出现。又说,人到四十岁,阴气就减半了。这里的阴气指的是精气,精气构成形体。人生最旺盛的时期只有二十多年,过了这个阶段,形体就开始衰败。丹溪先生说,日月盈亏,说明阳气总是充盈,阴气总是不足,因此创造了补阴丸,想要补充阴气,却不知道天癸未至是由于气不足,而阴气减半也是因为气不足,也就是说,虽然形体属阴,但气却来自阳。所以人体整体的温度是阳气造成的,人死后,形体尚存,气却消散,这是因为阳气先散,阴气后留。生命源于阳气,死亡也源于阳气,阳气到来则生,阳气离去则亡,阳气充盈则阴气稳固,阳气散失则阴气衰败,所以古书说:“阳气就像天和太阳,失去它,就会折寿,名声也会不显。”
可見人生仗此一點真陽,而為通行不息,孰謂陽常有餘,而以苦寒之味伐之乎?《壯子養生篇》曰:指窮於為薪火傳也,不知其盡也。蓋言火之傳於薪,猶神之傳於形,薪有盡而必窮,火無形而不滅,自古及今,只是此火傳而命續,田夫養得其極也。世豈知其盡而更生哉!指盡前薪之理,故火傳而不滅。
心得納養之中,故命續而不絕。明夫養生,乃生之所以生也。
少年人惟恐有火,高年人惟恐無火。無火則運化難而易衰,有火則精神健而難老。是以火者,人性命之根,況釜底加薪,則釜中津氣上騰,而得水上火下,既濟之象,但陽氣以潛為貴,潛則弗亢,潛則可久,如盞中加油、則燈愈明,爐中覆滅,則火不熄也。
白話文:
人生的運作全靠這一點真陽之氣,才能不斷延續。怎麼能說陽氣總是過多,就用苦寒的食物去抑制它呢?《莊子養生篇》說:「手指用盡了當作柴火傳遞,卻不知道火會燒完。」意思是,火藉著柴火傳遞,就像精神依附著肉體,柴火會用盡而消失,但火卻無形無狀,永遠不會滅。從古至今,正是靠著這一點火的傳遞,生命才得以延續。就像農夫辛勤耕種,最終收穫豐碩,誰知道這生命會結束,然後再度新生呢?因為有柴火,火才能不斷傳遞而永不熄滅;同樣的道理,因為懂得養生之道,生命才能延續而不斷。
養生之道,就是生命的根本。年輕人害怕陽氣過盛,年紀大了卻害怕陽氣不足。陽氣不足,氣血運行就會困難,容易衰老;陽氣充足,精神就會旺盛,不易衰老。所以,陽氣是人體生命之根,就像在鍋底添加柴火,鍋裡的湯水就會沸騰,達到水火相濟的狀態。但陽氣的關鍵在於潛藏,潛藏則不會過盛,潛藏則能持久,就像在燈盞裡加油,燈光就會更加明亮,覆蓋在爐子上的灰燼,並不會讓火熄滅。
天癸之義,每多以精血為解,是不詳《內經》之旨也。玩《內經》云:女子二七天癸至,月事以時下;男子二八天癸至,精氣溢泄。則天癸在先,而後精血繼之,天癸非精血之謂,明矣。天癸者,天一所生之真水也。在人身是謂元陰,即曰元氣。人之未生,此氣根於父母,謂之先天元氣。
人之既生,此氣蘊於我身,謂之後天元氣。但氣之初生,真陰甚微;及其既盛,精血乃旺。然必真陰足而後精血化,是真陰在精血之先,精血在真陰之後。夫先天之真陰,為後天精血之根也。若以天癸即精血論,則女子七七、男子八八而天癸絕,其周身之精血,何以仍運行於營衛之中,而未嘗見其相竭也?則知天癸非精血,明矣。
白話文:
天癸的意義,不能單純以精血來解釋
許多人解釋「天癸」時,都把它等同於精血,這其實沒有真正理解《內經》的本意。仔細研讀《內經》可知,它說:「女子二十七歲天癸至,月事按時來;男子二十八歲天癸至,精氣外洩。」由此可見,天癸出現於精血之前,而非精血本身。天癸和精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,這點非常明確。
那麼,天癸究竟是什麼呢?天癸是「天一生水」所產生的真水,也就是人體內的元陰,也可以說是元氣。人尚未出生時,這股元氣就來自父母,稱為先天元氣。
人出生後,這股元氣就存在於體內,稱為後天元氣。但元氣剛開始生成時,真陰十分微弱;隨著時間推移,元氣漸漸充沛,精血才會旺盛。然而,精血的形成必須建立在真陰充足的基礎上,也就是說,真陰先於精血,精血後於真陰。先天真陰是後天精血的根本。
如果把天癸等同於精血,那麼女子七七、男子八八之後,天癸就絕了,他們體內的精血應該也會隨著枯竭才對。可是事實上,他們的精血依然在營衛之間運行,從未見其枯竭。由此可知,天癸絕非精血,這點非常清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