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(37)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(37)
1. 桂枝湯
仲景曰:太陽中風,頭痛,陽浮而陰弱,陽浮者,熱自發,陰弱者,汗自出,嗇嗇惡寒,淅淅惡風,翕翕發熱,鼻鳴乾嘔,本方主之。古人用辛散者,必用酸收,故桂枝湯中用芍藥,猶兵家之節制也。
桂枝,芍藥,生薑(各三兩),甘草(二兩,炙),大棗(十二枚,去核),水七升,微火煮取三升,服一升,覆令微汗,不可令如水淋漓。若汗出病瘥,不必盡劑。若不汗更服至二三劑。
仲景以發汗為重,解肌為輕,中風不可大汗,過汗則反動營血,雖有表邪,只可解肌,故以桂枝湯少和之也。
成氏曰:陽脈浮者,衛中風也。陰脈弱者,榮氣弱也。風並於衛,衛實而榮虛,故發熱汗出。衛虛則惡風,榮虛則惡寒,榮弱衛強,惡寒復惡風者,以汗出則腠理疏,亦惡風也。翕翕者。若合羽所覆,熱在表也。鼻鳴乾嘔者,風壅氣逆也。與桂枝湯和榮衛而散風邪,桂味辛熱用以為君者,桂猶圭也,宣導諸藥為之先聘,辛甘發散為陽之義也。芍藥味苦酸寒,甘草甘平,用以為臣佐者。
《經》曰:風淫所勝,平以辛涼,佐以苦甘,以甘緩之,以酸收之,桂枝辛甘為陽,臣以芍藥之酸收,佐以甘草之甘平,不令走泄陰氣也。生薑辛溫能散,大棗甘溫能和,二物為使者,《經》曰:風淫於內,以甘緩之,以辛散之也。薑棗固能發散,此又不專發散之用,又以行脾之津液而和榮衛者也,麻黃湯不用薑棗專於發汗,則不待行化而津液得通矣。
夫衛屬陽,陽氣者,不能衛外而為固則有汗。成云,衛實何耶?蓋邪氣盛則實,非正氣也。既曰:邪實則熱在表矣,其惡風又何耶?蓋汗能開腠,故也。既曰:熱在表則汗出而腠開,亦宜解矣。乃不解者,又何耶?趙嗣真所謂惟臟腑可分表裡,皮膚骨髓,但分浮、淺、深、沉,俱屬於表。
若以皮膚為表,骨髓則為里,則麻黃湯症,骨節疼痛,其可謂有表,復有里耶?然則不解者,骨髓之邪自在,正與嗇嗇惡寒之義相合,所謂熱在皮膚,寒在骨髓也。如骨髓無寒,則桂枝不宜與矣。《論》曰:桂枝下咽,陽盛則斃,其此之謂乎?
白話文:
張仲景說:當太陽經受到風邪侵襲,會出現頭痛的症狀,表現為陽氣浮越在外而陰氣弱於內。陽氣浮越在外,會自行發熱;陰氣弱於內,會導致自汗。患者會感到寒戰,對風有特別的畏懼,身體會發熱,鼻子不通,乾嘔等,這些症狀都可以用桂枝湯來治療。古代醫生在使用辛散藥物時,一定會搭配酸收藥物,所以在桂枝湯中加入芍藥,就像軍隊中的節制一樣。
桂枝湯的組成包括桂枝、芍藥、生薑各三兩,炙甘草二兩,大棗十二枚(去核)。將這些材料用水七升,用小火煮到剩三升,每次服用一升,服用後應讓患者發微汗,但不能像水淋漓那樣大量出汗。如果汗出後病情好轉,就不必再喝完全部的藥劑。如果不出汗,可以再服用一兩次。
張仲景認為,發汗的療法比較重,而解肌的療法較輕,風邪侵入人體後不能大量出汗,因為過多的汗會擾動營血。雖然有表邪存在,但也只能通過解肌的方式來治療,所以使用桂枝湯來調和。
成無己說:陽脈浮動是因為衛氣受到了風邪的影響。陰脈弱是因為營氣弱。風邪集中在衛氣,導致衛氣實而營氣虛,所以會有發熱和出汗的症狀。衛氣虛則怕風,營氣虛則怕冷,營氣弱,衛氣強,怕冷又怕風,這是因為出汗後腠理鬆弛,也會怕風。'翕翕'就像羽毛覆蓋的感覺,表示熱在表面。鼻子不通,乾嘔,是風邪阻塞了氣機。桂枝湯能調和營衛,散風邪,其中桂枝作為主要成分,因為它的味道辛熱,能引導其他藥物,辛甘發散是陽的特性。芍藥的味道苦酸寒,甘草的味道甘平,這兩種藥物作為輔助成分。
經典上說:風邪過盛,要用辛涼的藥物來平衡,再輔以苦甘的藥物,用甘草來緩和,用酸的藥物來收斂。桂枝的辛甘屬陽,輔以芍藥的酸收,再輔以甘草的甘平,這樣不會讓陰氣流失。生薑和大棗作為使藥,經典上說:風邪在內,用甘草來緩和,用辛藥來散發。薑和棗雖然能發散,但這裡不是單純用來發散,而是用來運行脾臟的津液,調和營衛。麻黃湯不用薑和棗,專門用來發汗,不需要經過運行和化生,津液就能流通。
衛氣屬於陽,陽氣不能固守體表,就會出汗。成無己說,衛氣實是什麼意思呢?這是因為邪氣旺盛,而不是正常的氣。既然說邪氣實,那麼熱就在表面,為什麼又會怕風呢?這是因為出汗後腠理鬆弛,所以怕風。既然說熱在表面,那麼出汗後腠理鬆弛,應該就解除了。但為什麼還不解呢?趙嗣真說,只有臟腑可以分表裡,皮膚和骨髓,只能分浮淺深沉,都屬於表。
如果把皮膚看作表,把骨髓看作裡,那麼麻黃湯的症狀,骨節疼痛,就可以說是有表又有裡嗎?那麼不解的原因,就是骨髓中的邪氣還在,正好和寒戰的意義相符,也就是熱在皮膚,寒在骨髓。如果骨髓沒有寒,那麼就不應該用桂枝湯。論文中說:桂枝湯下嚥,陽氣過盛會導致死亡,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?
2. 大承氣湯
傷寒陽邪入里,三焦大熱,痞滿燥實,四症俱全,發熱譫語,脈沉實者。
枳實(五枚),厚朴(半斤),芒硝(三合),大黃(四兩,酒洗),王海藏曰:邪氣居高,非酒不到,大黃若用生者,則遺高分之邪熱,病愈後變生目赤,喉痹頭腫膈上熱疾也。水一斗,先煮枳、樸,取五升,去渣,納大黃,煮取二升,去滓,納芒硝,微火一二沸,溫服得利則止。
承,順也。邪入胃者,鬱滯糟粕,秘結壅實,氣不得順也。通可去滯,泄可去閉,氣得以順,故曰:承氣,大滿大實有燥屎,乃可投也。如非大滿,則生寒症而為結胸痞氣之屬矣。仲景曰:欲行大承氣,先與小承氣,復中轉失氣者,有燥屎也,可以大承氣湯攻之,不轉失氣,慎不可攻!
白話文:
【大承氣湯】
在傷寒病症中,若是陽性病邪侵入體內,導致三焦部位嚴重發熱,出現腹脹、滿悶、乾燥、堅實等四大症狀,同時伴有發燒、胡言亂語,且脈搏呈現沉實的情況下。
藥方如下:使用五枚的枳實,半斤的厚朴,三合的芒硝,以及四兩經過酒洗的大黃。醫學家王海藏指出:邪氣位於體內較高的位置,唯有酒才能將其帶到,若使用未經處理的大黃,會留下位於體內高處的邪熱,病情痊癒後可能會引發眼睛紅、咽喉疼痛、頭部腫脹以及膈膜上方的熱性疾病。首先,用水一斗煮枳實和厚朴,煮至剩五升時去除渣滓,接著加入大黃,煮至剩二升後再次去渣,最後加入芒硝,以微火再煮一二沸,待溫後服用,若排便順暢即可停止服用。
「承」字的意思是順應。當邪氣進入胃部,會使消化物質滯留,造成便祕堵塞,使得氣無法順利運行。透過通便可以去除滯留物,透過排泄可以打開堵塞,讓氣得以順暢運行,因此稱為「承氣」。只有在極度飽脹和極度堅實,且有乾硬糞便的情況下,才適合使用此方。如果不是這種極端情況,可能會產生寒性病症,例如結胸或痞氣等。醫學家張仲景說:在使用大承氣湯前,應先使用小承氣湯,如果服用後有排氣現象,代表體內有乾硬糞便,這時可以使用大承氣湯來治療;若沒有排氣現象,則必須小心,不可輕易使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