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(36)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(36)
1. 小青龍湯
治傷寒表熱未罷,心下有水氣,乾嘔而咳,或渴,或利,或噎,或喘,小腹滿,小便不利,短氣不得臥。
麻黃(去節),桂枝,芍藥(酒炒),細辛,甘草(炙),乾薑(各三兩),半夏,五味子(半升),每服五錢,姜水煎服。
白話文:
其藥方成分包括:去節的麻黃、桂枝、酒炒過的芍藥、細辛、炙過的甘草、乾薑,這些藥材各三兩;以及半夏和五味子半升。每次服用時取五錢,加入薑和水一起煎煮後服用。
2. 白虎湯
主傷寒傳入於胃,表裡俱熱,脈大而長(仲景曰:浮滑)。
知母(六兩),石膏(一斤,打碎),甘草(二兩,炙),粳米(六合),水一斗,煮米熟湯成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傳胃則邪入里矣。仲景言,浮滑以表邪,亦未解也。成氏曰:白虎湯解內外之邪,白虎西方金神,應秋,而歸肺。熱甚於內者,以寒下之,熱甚於外者,以涼解之,中外俱熱,內不得泄,外不得發,非此湯不能解也。夏熱秋涼,湯名白虎,言秋氣至而熱去也。知母苦寒,《經》曰:熱淫所勝,佐以苦甘;又曰:熱淫於內,以苦發之,故以知母為君。
石膏甘寒,熱則傷氣寒以勝之,甘以緩之,故以石膏為臣,甘草、粳米,味皆甘平,脾欲緩,急食甘以緩之,故以甘草、粳米為使,太陽中暍得此頓除,熱見白虎而盡矣。立秋後不可服,服則不能食,多成虛嬴,按:石膏一物,入甘溫隊中則為青龍,從清涼同氣則為白虎,夫風寒皆傷,宜從辛甘發散矣,而表裡又俱熱,則溫熱不可用,欲並風寒表裡之熱而俱解之,故立白虎一法,以輔青龍之不逮也。
白話文:
【白虎湯】
主治傷寒病邪進入胃部,體內外都呈現高熱狀態,脈象顯示大而長(張仲景指出:這是浮滑的脈象)。
藥方包含知母六兩,石膏一斤(需打碎),甘草二兩(需炒製),粳米六合。用水一斗來熬煮,等到米煮熟後,藥湯即完成。每次服用溫熱的一升,一天服用三次。
病邪傳入胃部,就表示邪氣已深入體內。張仲景提到,浮滑的脈象代表表層的邪氣尚未完全消散。成無己指出:白虎湯可以清除體內外的邪氣。白虎是西方金屬的神靈,與秋季相應,而秋季與肺臟相聯。對於體內熱氣過盛的情況,我們用寒性藥物進行下行調理;對於體表熱氣過盛的情況,我們用涼性藥物進行解熱。當體內外同時出現熱氣過盛的情況,若體內無法排出熱氣,體表又無法釋放熱氣,這時,除了白虎湯,沒有其他藥方能解決這種情況。夏天炎熱,秋天涼爽,因此將此湯命名為白虎湯,意思是說,秋天到來,熱氣就會消失。知母具有苦寒的特性,《黃帝內經》指出:當身體受到熱邪的侵害,我們應該使用苦味和甘味的藥物來輔助治療;又說:當體內有熱氣,我們應該使用苦味的藥物來發汗。因此,我們將知母作為此湯的主藥。
石膏具有甘寒的特性,根據《黃帝內經》的理論,當身體受到熱邪的侵害,我們應該使用寒性藥物來剋制,並且使用甘味藥物來緩和。因此,我們將石膏作為此湯的輔藥。甘草和粳米的味道都是甘平的,根據《黃帝內經》的理論,當脾臟需要緩和,我們應該食用甘味的食物來緩和。因此,我們將甘草和粳米作為此湯的佐藥。對於太陽中暑的情況,服用此湯可以迅速消除熱氣。然而,在立秋後,就不宜再服用此湯,否則可能會導致食慾不振,甚至導致體虛瘦弱。
最後,我們要討論的是石膏。在甘溫藥物的組閤中,石膏是青龍湯的成分之一;而在清涼藥物的組閤中,石膏則是白虎湯的成分之一。風寒都能傷害人體,一般來說,我們會選擇辛甘的藥物來發散風寒。然而,當體內外同時出現熱氣過盛的情況,我們就不能再使用溫熱的藥物。為了同時消除風寒和體內外的熱氣,我們設立了白虎湯的治療方法,以此來補足青龍湯的不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