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(35)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(35)
1. 麻黃湯
仲景曰,太陽病,頭痛發熱,身疼腰痛,骨節疼痛,惡風無汗而喘;亦治太陽陽明合病,喘而胸滿,脈浮而緊者,麻黃湯主之;並治哮證。
麻黃(三兩,去節),桂枝(二兩),甘草(一兩,炙),杏仁(七十枚,去皮尖),水九升,先煮麻黃,減二升,去沫,納諸藥,煮取二升半,溫服,八合,覆取微汗,中病即止,不必盡劑。無汗再服。
時珍曰:仲景治傷寒無汗用麻黃,有汗用桂枝,未有究其精微者。津液為汗,汗即血也。在營則為血,在衛則為汗,寒傷營,營血內澀,不能外通於衛,衛氣閉固,津液不行,故無汗。發熱而惡寒,風傷衛,衛氣外泄,不能內護於營,營氣虛弱,津液不固,故有汗發熱而惡風。
然風寒皆由皮毛而入,反毛肺之合也,證雖屬太陽,然面赤怫鬱,咳嗽有痰,喘而胸滿,非肺病乎?蓋皮毛外閉,則邪熱內攻,故用麻黃、甘草、同桂枝引出營分之邪,達於肌表,佐以杏仁,泄肺而利氣,使邪盡從外解耳。凡傷寒即發於冬寒之時,寒邪在表,閉其腠理;非辛溫不能散之,此麻黃、桂枝等劑,所以必用也。
溫病、熱病發於暄熱之時,鬱熱自內達外,無寒在表,則非辛涼苦寒苦酸之劑不能解之,此桂枝、麻黃等,所以不可用也。然前哲謂,冬不用麻黃,夏不用桂枝者,蓋以冬主閉藏,不應疏泄,夏本炎熱,不可辛溫,《經》所謂:必先歲氣,毋伐天和也。又曰:麻黃惟冬月寒邪在表,腠密無汗者,必用。
是何與前說相反耶?戒不用者,明時令之常,慮輕用也。言必用者,發病機之理,慮遺用也。或舍時從症,或舍症從時,臨症變通,存乎其人,倘一概疑懼,惟以輕和之劑代之,必有陰受其夭折矣。
白話文:
張仲景說,當太陽病出現,會有頭痛、發燒、身體疼痛、腰痛、骨節疼痛,畏風且無汗而喘息的情況;也可以治療太陽與陽明合併的病,有喘息和胸悶,脈象浮緊的情況,這時候使用麻黃湯來治療;同時也能用來治療哮喘。
麻黃湯的成分有:麻黃(三兩,去掉節部)、桂枝(二兩)、炙甘草(一兩)、杏仁(七十粒,去掉皮尖)。把這些材料放入九升水中,先煮麻黃,待水量減少了二升後,去掉泡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煮到剩下二升半,溫服八合,覆蓋著讓病人微微出汗,一旦病情改善就停止服用,不必喝完整劑。如果沒有出汗可以再次服用。
李時珍說:張仲景治療感冒無汗用麻黃,有汗用桂枝,但沒有人深入研究其細微的差異。津液會成為汗水,汗就是血。在營裡就是血,在衛裡就是汗。寒邪傷害營血,使得營血在內部凝滯,無法與衛氣相通,衛氣被封閉,津液不能運行,因此不出汗。發燒且畏寒,風邪傷害衛氣,衛氣往外洩露,無法保護內部的營氣,營氣虛弱,津液不穩定,所以會有汗、發燒且畏風。
然而,風寒都是從皮毛進入的,這是肺的合病,雖然病症屬於太陽病,但如果臉色紅潤,有鬱悶感,咳嗽有痰,喘息且胸悶,這不是肺部疾病嗎?皮毛外部被封閉,邪熱就會往內攻,所以使用麻黃、甘草,加上桂枝把營分的邪氣引出,達到肌肉表面,再加上杏仁,能宣肺且順氣,讓邪氣完全從外面解除。所有感冒在冬天寒冷時發作,寒邪在表面,封閉了毛孔;如果不是辛溫的藥物無法散去,這就是為什麼必須使用麻黃、桂枝等藥的原因。
溫病、熱病在暖熱時節發作,熱邪從內部往外部擴散,表面沒有寒氣,就不是辛涼苦寒或酸性藥物不能解決的,這就是為什麼不能使用桂枝、麻黃的原因。然而,古人認為,冬天不用麻黃,夏天不用桂枝,因為冬天主閉藏,不應該疏散,夏天本來就炎熱,不可以使用辛溫的藥,《黃帝內經》說:必須先考慮季節的氣候,不要破壞自然的和諧。又說:麻黃只在冬天寒邪在表面,毛孔緊閉無汗的時候,一定要使用。
為什麼和前面說的相反呢?警告不要使用的人,是明確指出季節的常態,擔心輕易使用。說一定要使用的人,是揭示疾病的原理,擔心遺漏使用。或者忽略季節根據病症,或者忽略病症根據季節,面對病情要靈活變通,關鍵在於醫生的判斷,如果一味地懷疑和害怕,只用溫和的藥物代替,一定會對患者造成傷害。
2. 大青龍湯
仲景曰:太陽中風,脈浮緊,發熱惡寒身疼痛,不汗出而煩躁者,大青龍主之。
麻黃(六兩,去節),桂枝(二兩),甘草(二兩,炙),杏仁(四十枚,去皮尖),生薑(三兩,切),大棗(十二枚,去核),石膏(如雞子大一塊,搗碎),水九升,先煮麻黃,減二升,去上沫,納諸藥,煮取三升,溫服一升,取微汗,一服汗,停後服。
成氏曰:此中風見寒脈也。浮則為風,風則傷衛,緊則為寒,寒則傷榮,榮衛俱病,故發熱惡寒,身疼痛也。風並於衛者,為榮弱衛強,寒並於榮者,為榮強衛弱,今風寒兩傷,則榮衛俱實,故不出汗而煩躁也。青龍者,東方甲乙木神也,專主生髮之令,萬物出甲,開甲,則有兩歧,肝有兩葉,以應之,所以謂之青龍。中風脈浮緊,為中風見寒脈,傷寒脈浮緩,為傷寒見風脈,是風寒兩傷也。
桂枝湯解肌以祛風,而不能已其寒,麻黃湯發汗以散寒,而不能去其風,故特取大青龍以兩解之。麻黃甘溫,桂枝辛熱,寒則傷榮,以甘緩之,風則傷衛,以辛散之,故麻黃為君,桂枝為臣也。
甘草甘平,杏仁甘苦,苦甘為助佐,麻黃以發表,大棗甘溫,生薑辛溫,辛甘相合,佐桂枝以解肌,石膏辛甘微寒,夫風陽邪也,寒陰邪也,風傷陽,寒傷陰,陰陽兩傷,非輕劑所能獨散也,必須輕重之藥同散之。是以石膏為使,而專達肌表也。陶氏曰:此湯險峻,須風寒俱甚,又加煩躁方可與之,不如桂枝麻黃各半湯為穩,桂枝麻黃各半湯者,即二方合用是也。
白話文:
張仲景說:當太陽經受到風邪侵襲,脈象呈現浮而且緊,出現發燒、怕冷、身體痠痛,不出汗且心情煩躁的情況,這時適合使用大青龍湯。
藥方組成為:麻黃六兩(去掉節部)、桂枝二兩、炙甘草二兩、杏仁四十枚(去掉皮和尖部)、生薑三兩(切成片)、大棗十二枚(去掉核)、石膏一大塊如雞蛋大小(搗碎)。首先煮麻黃,水分減少二升後,去掉表面的泡沫,再加入其它藥材,煮到剩下三升的量,溫熱服用一升,目的是為了讓病人微微出汗,如果一服就出汗,後面的藥就不用再服用了。
成無己解釋:這是風邪侵襲但呈現出寒象的脈象。脈象浮表示有風邪,風邪會損傷衛氣;脈象緊表示有寒邪,寒邪會傷害營氣。營氣和衛氣同時受損,所以會出現發燒、怕冷和身體疼痛的症狀。風邪偏多影響衛氣,會造成營氣弱而衛氣強;寒邪偏多影響營氣,會造成營氣強而衛氣弱。現在風邪和寒邪同時侵襲,營氣和衛氣都處於實的狀態,因此不出汗且心情煩躁。青龍,在中國五行中代表東方,屬木,專司萬物生長發育,萬物從土裡冒出,開花結果,就像肝臟有兩個葉片來對應,所以稱之為青龍。風邪造成的脈象浮緊,表示風邪同時帶有寒象;寒邪造成的脈象浮緩,表示寒邪同時帶有風象,這是風邪和寒邪同時存在的現象。
桂枝湯能調理腠理,驅除風邪,但對於寒邪效果不佳;麻黃湯能發汗,驅除寒邪,但對於風邪效果不佳,因此特別選用大青龍湯來同時處理風邪和寒邪。麻黃性味甘溫,桂枝性味辛熱,寒邪會傷害營氣,用甘草的甘味來緩和;風邪會傷害衛氣,用桂枝的辛味來散發,所以麻黃作為主要藥材,桂枝作為輔助藥材。
炙甘草性味甘平,杏仁性味甘苦,甘苦相結合為輔助藥材,幫助麻黃發散表邪;大棗性味甘溫,生薑性味辛溫,辛甘相結合,協助桂枝調理腠理。石膏性味辛甘微寒,風邪屬於陽邪,寒邪屬於陰邪,風邪會傷害陽氣,寒邪會傷害陰氣,陰陽兩者同時受損,不是輕微的藥方可以單獨散發的,必須要結合輕重不同的藥材一同散發。因此,石膏作為調配藥材,專門針對腠理的問題。陶氏認為:此湯方藥效強烈,只有在風邪和寒邪都非常嚴重,並且伴有煩躁的情況下才能使用,不然不如使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來得穩妥,桂枝麻黃各半湯就是將桂枝湯和麻黃湯結合使用的湯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