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痘疹藥性主治合參卷三十八 (2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痘疹藥性主治合參卷三十八 (2)

1. 石菖蒲

正稟孟夏大陽之氣,而合金之辛味以生,其味苦辛,其氣大溫陽精芳草,故無毒。凡使勿用泥菖夏菖,如竹根鞭形黑色,氣穢味腥不堪,宜採石上生者,根條嫩黃緊硬節稠,一寸有九節者佳,銅刀刮去皮節,以嫩桑條拌蒸,曬乾銼用。

石菖蒲,主手足濕痹,可使屈伸;貼發背癰疽,能消腫毒,下氣除煩悶,殺蟲愈疥瘡。消目翳去頭風,開心口聲音,通竅益智慧,耳聾耳鳴,尿遺尿數,腹痛或走者易效,胎動欲產者,能安鬼擊,懵死難蘇,急灌生汁:溫瘧積熱不解,宜浴濃湯:單味酒煎,療血海敗,併產後下血不止:細末鋪臥,治遍身毒及不癢發痛瘡瘍。總陽氣開發,故外充百骸,辛能四達,走竅散結,為通利心脾二經之要藥也。

白話文:

石菖蒲的藥性與應用

這段文字描述了石菖蒲的藥性以及使用方式。

藥性:

  • 生長習性: 石菖蒲喜生長於陽光充足的地方,因此其性溫陽,味苦辛,帶有芳香之氣,無毒。
  • 品種辨別: 應選擇生長於石上的石菖蒲,根部呈嫩黃色、堅硬、節密,一寸有九節的為佳。避免使用生長於泥土中的菖蒲,其根部呈黑色、氣味腥臭。

使用方法:

  • 採收處理: 採摘後,用銅刀刮去外皮和節,再以桑條拌蒸後晒乾,最後研磨成粉末使用。

藥效:

  • 主治: 石菖蒲主治手足濕痹,可使肢體屈伸自如;貼敷於背部癰疽,可消腫解毒;下氣除煩悶,殺蟲治疥瘡;消目翳,去頭風;開心竅,使聲音清晰,通利心智;治耳聾、耳鳴、尿遺、尿頻、腹痛、胎動不安、昏迷不醒等症狀。
  • 具體用法:
  • 昏迷不醒:用石菖蒲鮮汁灌服。
  • 瘧疾積熱:用石菖蒲煎煮濃湯沐浴。
  • 血海敗,產後出血不止:用石菖蒲酒煎服。
  • 遍身毒瘡:用石菖蒲粉末鋪於患處。

藥理分析:

石菖蒲性溫陽,味辛,具有通利心脾二經的功效。其辛味能散結,通達四肢百骸,走竅開鬱,因此能治療多種疾病。

總之,石菖蒲是一種藥性溫和、功效多樣的中藥,在古代醫學中被廣泛應用於治療各種疾病。

主治(痘疹合參),凡痘疹驚癇神昏譫妄者可用,及痘後不著痂,潰爛成瘡疥者宜入丸用,但芳草味辛多散,陰血不足心氣不斂者禁之。

按:芳香利竅,能佐地黃天冬之屬,資其宣導,臻於太和,多用獨用,終為氣血之殃。

白話文:

主要治療痘疹,包括合參的情況。凡是患了痘疹而出現驚癇、神昏、譫妄的病人可以使用,以及痘疹後不結痂,潰爛成瘡疥的病人也適合用藥丸。但芳草味辛性散,陰血不足、心氣不斂的人禁用。

芳香利竅,可以輔助地黃、天冬等藥材,達到宣導氣血,使之平衡的效果。但過量使用或單獨使用,最終會傷害氣血。

2. 石斛

稟土中衝陽之氣,兼感春之和氣以主,故其味甘平而無毒。氣薄味厚,陽中陰也。入足陽明、足少陰,亦入手少陰、足太陰,脾、胃、心、腎四經藥也。宜擇其形長而細,其味不苦而甘,中堅實者良,酒洗曬乾用,勿誤用木斛,味大苦,餌之損人。

石斛,卻驚定志,益精強陰,壯筋骨補虛羸,健腳膝,驅冷痹,皮外邪熱,胃中虛火,厚腸胃輕身,長肌肉下氣,但氣力淺薄,得參耆便能湊功,專倚之無捷效也。

主治(痘疹合參),入胃,清濕熱,故理痹症泄瀉。入腎強陰,故理精衰骨痛。其安神定驚者,亦清熱強陰之力,兼入心也。痘後調理,藥中多用,總平胃氣之至藥。宜形長色黃,而細且堅味甘不苦者為真,擇取新者去枝、節,酒洗蒸過用。

白話文:

石斛的藥性與應用

石斛稟受了土地中衝陽之氣,並兼具了春天的和煦之氣,所以其味甘平且無毒。它的氣質輕薄,味道濃厚,屬陽中帶陰。石斛入足陽明經、足少陰經,也入入手少陰經、足太陰經,是脾、胃、心、腎四經的藥物。

選擇石斛時,應挑選形狀細長且堅實,味道不苦而甘者為佳,可用酒洗淨曬乾後使用。不可誤用木斛,木斛味苦,服用後會傷身。

石斛具有卻驚定志、益精強陰、壯筋骨、補虛羸、健腳膝、驅冷痹、解皮外邪熱、降胃中虛火、厚腸胃、輕身、長肌肉、降氣等功效。但石斛氣力較為薄弱,需要搭配人參、黃芪等藥物才能發揮最佳效果。單獨依靠石斛,效果不佳。

石斛主要用於治療痘疹(配合人參使用)、濕熱、痹症、泄瀉、精衰、骨痛、驚悸等病症。石斛入胃清濕熱,入腎強陰,安神定驚的功效也源於其清熱強陰之力,同時也入心經。在痘疹後調理中,石斛常被使用,是平胃氣的藥物。

選購石斛時,應選擇形狀細長、顏色黃亮、質地堅實、味道甘甜不苦者為真。購買新石斛時,應去除枝節,用酒洗淨後蒸熟再使用。

3. 知母

稟天地至陰之氣,故味苦微甘,氣寒而無毒,入手太陰、足少陰經。入清熱藥用宜生。入滋腎藥用宜鹽酒拌炒。

知母,補腎水,瀉無根火邪,消浮腫,為利小便佐使。初痢臍下痛者能卻,久瘧煩熱甚者堪除。治有汗骨蒸熱癆,療往來傳屍疰病。潤燥解渴,止渴消痰,上清肺金而瀉火,下潤腎燥而滋陰,為三經氣分藥,久服不宜,令人作瀉。

主治(痘疹合參),治痘陰火上潮,諸熱不退,口渴好飲冷水,瀉氣分中之火。然疹家多用治痘,惟宜於痘後養陰退陽。

按:知母,瀉腎經有餘之火,惟狂陽亢甚者宜之。若腎虛而瀉之,則愈虛而虛火愈甚,況寒能傷胃,潤能滑腸,其害人也隱而深,譬諸小人,陰柔巽順,深受其禍,莫覺其非也。

白話文:

知母性寒無毒,味苦微甘,入肺、腎經。具有清熱瀉火、滋陰潤燥、利尿消腫等功效,適合用於治療熱症、腎虛、口渴、浮腫等病症。知母可生用於清熱藥,鹽酒拌炒後用於滋補腎陰。治療初發痢疾、久瘧、骨蒸勞熱、往來寒熱等病症也有一定的療效。但知母性寒,久服易傷胃,導致腹瀉,因此需謹慎使用。

4. 菊花

生於春,長於夏,秀於秋,資乎土,得天地之清,獨稟金精,專制風木,味苦甘兼辛,氣平無毒。凡採須陰乾,若入補養藥去心蒂,蜜酒拌蒸曬乾用。若入去風熱劑中,生用。

菊花驅頭風。止頭痛,眩暈,清頭腦第一,養眼血,收眼淚翳膜,明眼目無雙。散風淫濕痹,除皮膚死肌,利一身血氣,逐四肢遊風,療腰痛去來,退胸中煩熱。歷春夏秋三時,得天地之清芳,稟金精之正氣,故能平肝生水,降火明目也。且氣性輕揚,故主用多在上部。同枸杞便能助腎矣。

以單瓣味甘者入藥,黃者入陰分,白者入陽分,可藥可餌,可釀可枕,《本經》列之上品,葉救垂死、療腫即活。

白話文:

菊花,生於春天,長於夏天,在秋天開花,得益於土的滋養,吸收天地間的清氣,獨具金屬之精華,專門控制風和木的特性。味道苦甘帶辛,性平無毒。採摘後需陰乾,若用於補養藥物,需去除花心和花蒂,用蜜酒拌蒸曬乾後使用。若用於去風熱的藥劑中,則可生用。

菊花可驅除頭風,止頭痛、眩暈,清頭腦效果最佳,滋養眼部血液,收斂眼淚、翳膜,明目效果無與倫比。還能散風濕、除皮膚死皮,促進全身氣血循環,驅除四肢遊走之風,治療腰痛、胸中煩熱。歷經春夏秋三季,吸收天地間的清香,秉承金精的正氣,因此能平肝生水,降火明目。而且性輕揚,所以多用於上半身。與枸杞搭配能滋補腎臟。

以單瓣、味甘的菊花入藥,黃色的入陰分,白色的入陽分。可做藥物、食物,可釀酒、做枕頭。 《本經》將其列為上品,其葉可救垂死之人,治療腫脹也能立即見效。

主治(痘疹合參),治痘熱毒入眼,專能明目去翳膜,同歸地又能補眼血涼血矣(其青葉治諸療危,急者用之即愈;以葉搗爛,入酒,絞汁,飲之,共渣敷於毒上,神效)。

白話文:

主治包括痘疹,治療因熱毒進入眼睛導致的問題,專門能夠明亮眼睛並去除翳膜,配合使用當歸和地黃還能補養眼血並涼血(其青色葉子可以治療各種緊急病症,使用時將葉子搗爛,加入酒中,絞取汁液飲用,並將藥渣敷在患處,效果神奇)。

5. 菟絲子

稟春末夏初之氣以生,凝乎地之沖氣以成,感秋之氣而實,故味辛甘平無毒,為脾、腎、肝三經氣分要藥。宜揀去雜子,酒淨去土,曬乾炒燥,另磨細末,即入藥餌。勿使出氣,功力大見。若照古法,酒浸數目,煮搗成餅,則酸臭不堪,甚失沖和馨香之味,故多無效。況生成內含細絲,非酒浸成絲者。古人因難於磨細,故設法成餅,莫若多料另磨,則氣味得矣。

菟絲子,益氣強力,補髓添精,虛寒膝冷腰痛,鬼交夢遺精滑,肥健肌膚,堅強筋滑,續絕傷,強陰莖,尿有餘瀝,寒精自出,五勞七傷,口苦燥渴,稟中和之性,假氣而成,溫而不燥,不助相火,誠補腎中元陽聖藥也。但腎家多火,強陽不痿者;大便燥結者,宜忌之。

白話文:

菟絲子在春末夏初時生長,吸收地氣而成,在秋天成熟,因此味道辛甘平和,無毒性,是脾、腎、肝三經氣分的要藥。使用時要挑去雜質,用酒洗淨泥土,曬乾炒至乾燥,再磨成細粉,便可入藥。注意不要讓藥材受風,否則藥效會減弱。古法是用酒浸泡,煮成餅狀,但這樣會變得酸臭,失去原本的香味,因此效果不佳。而且菟絲子本身就有細絲,不需要用酒浸泡而成。古人因為難以磨成細粉,才想出製成餅狀的方法,其實直接用多料磨成粉末,就能保留藥材的氣味。

菟絲子具有益氣強力的功效,能補益髓液,增添精氣,對於虛寒膝冷、腰痛、遺精滑精、瘦弱乏力、筋骨無力、損傷癒合、陽痿、尿頻、寒精自出、五勞七傷、口苦燥渴等症狀都有療效。它性味平和,依靠吸收天地精華而成,溫而不燥,不會助長相火,是補益腎中元陽的聖藥。不過,腎虛火旺、陽氣充沛不痿、大便燥結者,則不宜食用。

主治(痘疹合參),治痘瘡瘍塌虛寒,腰痛膝冷,明目稀痘。

按:菟絲子稟中和之性,凝正陽之氣,無根假氣以成形、故能續補先天元氣、宗氣。專治腎臟敗傷,寒精自出,尿有餘瀝。溫而不燥,補而不滯,又能補土之母,故進食止瀉並效。稀痘丹用之。亦培補先天不足之義也。然單服偏補人衛氣,故古人同熟地,名雙補丸;同元參,名玄兔丹,即此意也。

白話文:

菟絲子能治痘瘡、潰瘍,以及因虛寒引起的腰痛、膝蓋冰冷等症狀,還能明目、減少痘疹。菟絲子性溫和,能補益陽氣,因其無根,依靠其他植物吸取養分而生長,故能補充先天元氣和宗氣,專治腎臟虧損、寒精外泄、尿頻等症狀。它溫和而不燥熱,補益而不積滯,还能滋补脾土,因此能止泻。稀痘丹中使用了菟絲子。單獨服用菟絲子主要補益人體衛氣,古人常與熟地搭配,稱為雙補丸;與元參搭配,稱為玄兔丹,都是以此原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