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(34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(34)

1. 遵古彙集傷寒諸方

上古之人,當天地初開,氣化濃密,則受氣常強,且性成淳樸,天真得全,度百歲乃去。及其久也,氣化漸薄,則受氣常弱,況斫喪戕賊,難遏難解,以致壽數精神既已漸減,則血氣臟腑亦因漸衰,故用藥消息,亦宜因之漸變。況傷寒一症,因古時人強氣壯,天非重邪,不能感觸,藥非峻劑不能逐之,且先賢有照膽之朗識,故藥味少而分兩多,使邪氣亟奪而不為正氣之害也。

今人氣稟既弱,輕寒薄冷,便能受傷,小劑疏利,足以驅散,倘病小藥大,人弱藥猛,元氣大傷,反增其困,甚有因而致斃者有之。且四時雜病,皆有發熱頭疼口渴之候,豈可便為太陽陽明之證耶!或冬月傷寒,麻黃、桂枝尚堪抵受,四時類症陷胸,承氣何以克當?故傳經之論,諸賢甚謂其多歧而支離,其汗下峻削之方,後哲久置之高擱而勿用,(張)因先賢之立法難遺,或有人強邪重者之可採,貴後人之別症的確,而或汗、或下、為攻、為補之,得宜以古人之成法,合今病而變通,正潔古所云:運氣不齊,古今易轍,舊方新病,難相符合。許學士云:予讀仲景書,守仲景法,未嘗用仲景方,乃為得仲景心也。

白話文:

在上古時代,當時天地初創,氣化的能量濃厚密集,人們接受這種能量的能力很強,而且個性純樸,保持著原始的天真,所以他們通常都能活到百歲才離開人世。但隨著時間的推移,氣化的能量逐漸稀薄,人們接受這種能量的能力也就相對減弱,加上生活壓力和疾病傷害的影響,人的壽命和精神狀態都開始逐漸下降,這使得我們的身體機能和臟腑功能也隨之衰退。因此,我們使用藥物的方式也需要隨著這些變化做出調整。

特別是對於傷寒這種病症,古時候因為人們身體強壯,除非是非常嚴重的疾病,否則不會輕易被感染,同時,除非是非常強效的藥物,否則無法有效驅除病魔。而且,當時的醫學家們有著深邃的醫學知識,他們會使用少量的藥材,但藥量卻非常大,這樣可以迅速擊退邪氣,而又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。

然而,現在的人們身體素質已經不如以前,稍微的寒冷或涼意就可能導致生病,只需一些輕微的藥物就能驅散病痛。如果病情輕微卻使用了過於強烈的藥物,或是身體虛弱卻使用了猛烈的藥物,反而會傷害到自身的元氣,讓人更加痛苦,甚至有因此而死亡的情況發生。再者,四季中的各種疾病,都有可能出現發燒、頭痛、口渴等症狀,這怎麼能單純認為是太陽病或是陽明病呢?

譬如冬天的傷寒,麻黃、桂枝等藥物或許還可以應付,但如果是在其他季節,面對類似的病症,如陷胸湯、承氣湯等強烈的藥物,又該如何應對呢?因此,對於傳經的理論,許多醫學家認為它存在著很多分歧和問題,其中的強烈發汗和強烈瀉下的處方,後代的醫學家們已經長期束之高閣,不再使用。

然而,前輩們的醫學理論並不能完全拋棄,對於那些身體強壯、病情嚴重的人來說,這些理論還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。但對於後代的醫學家們來說,最重要的是要能夠準確地辨別病情,然後根據病情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,不管是發汗、瀉下,還是攻毒、補養,都要恰當合理。我們應該以古人的醫學理論為基礎,結合當前的病情進行靈活運用,正如潔古所說:「運氣不齊,古今易轍,舊方新病,難相符合。」許學士也提到:「我閱讀仲景的書籍,遵守仲景的法則,但從未直接使用過仲景的處方,這纔是真正理解了仲景的思想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