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(32)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(32)
1. 赤膈類傷寒
凡胸膈赤腫疼痛,頭疼身痛,發熱惡寒,此名赤膈傷寒,宜防荊敗毒散,加栝蔞子、黃連、寅芩、紫金皮、玄參、赤芍、升麻、白芷。如症有表復有里,胸膈赤腫疼痛者,防風通聖散加栝蔞子、黃連、紫金皮。如表症已退,大便燥實,胸膈腫痛者,涼膈解毒,加栝蔞子、枳殼、桔梗、紫金皮、赤芍藥;又宜稜針刺腫處出血。如半表半裡,胸膈腫痛者,柴胡枳桔湯,加栝蔞子、柴金皮、赤芍藥。
白話文:
凡是出現胸口部位紅腫疼痛,頭痛及身體各處疼痛,並伴隨發燒與畏寒的症狀,這種情況被稱為「赤膈類傷寒」。對於這樣的病症,建議使用防荊敗毒散,並添加栝蔞子、黃連、黃芩、紫金皮、玄參、赤芍、升麻、白芷等草藥來治療。
如果病徵同時存在於體表和內臟,且胸口部位呈現紅腫疼痛,則應使用防風通聖散,再添加栝蔞子、黃連、紫金皮等草藥。
若體表症狀已經減緩,但出現大便乾硬且胸口仍然腫痛,則需使用涼膈解毒方,並添加栝蔞子、枳殼、桔梗、紫金皮、赤芍藥等草藥;同時,亦可考慮使用稜針在腫脹部位進行放血療法。
如果病徵位於半表半裡的位置,即胸口有腫痛感,則應使用柴胡枳桔湯,再添加栝蔞子、柴金皮、赤芍藥等草藥來進行治療。
2. 黃耳類傷寒
凡耳中策策痛者,是風入腎經也,不治。則變惡寒發熱,脊強背直,如痓之狀,曰黃耳傷寒。此不可作正傷寒治,宜小續命去附子,加殭蠶、天麻、羌獨,次用防荊敗毒散,加細辛、白芷、蟬蛻、黃芩、赤芍、紫金皮。
白話文:
凡是耳朵裡面感覺到劇烈疼痛的情況,這通常是由於風邪侵入腎臟經絡所致,若不及時治療,病情可能會轉變為怕冷發燒,背部僵硬且直挺,呈現出類似痙攣的狀態,這種情況我們稱之為「黃耳類傷寒」。需要注意的是,這種病症不能按照一般傷寒的方式來治療,應該使用小續命湯去掉附子,再加入殭蠶、天麻、羌活和獨活。然後,接下來可使用防風荊芥敗毒散,並添加細辛、白芷、蟬蛻、黃芩、赤芍和紫金皮等藥材進行治療。
3. 解㑊類傷寒
解者,肌肉解散。㑊者,筋不束骨,解㑊之證,似寒非寒,似熱非熱,四體骨節,解散懈惰,倦怠煩疼,飲食不美,食不知味,俗呼為砂病。《內經》謂為解㑊,原其因,或傷酒,或中濕,或感冒風寒,或房事過多,或婦人經水不調,血氣不和,皆能為證,與砂病相似,實非砂病也。治宜先有熱水,蘸搭臂膊,而以苧麻刮之。
甚者,更以針刺十宣及委中出血,皆能使腠理開通,血氣舒暢而愈,宜服蘇合香丸。
白話文:
[類似傷寒的解惰症狀]
「解惰」,指的是肌肉鬆弛無力,筋絡無法緊密纏繞骨骼。這種解惰的症狀,感覺似冷非冷,似熱非熱,四肢的骨節感到鬆散疲倦,整個人呈現出慵懶、倦怠且身體各處隱隱作痛的狀態,食慾不佳,吃東西也品嘗不出美味,一般民間稱之為砂病。
根據《內經》記載,這種情況被稱為「解惰」。究其原因,可能是飲酒過量,或是受潮濕影響,又或是感冒風寒,或是性生活過度,亦或是女性月經週期紊亂,血氣運行不調,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類似的症狀,但實際上它並不是真正的砂病。治療上,建議先用熱水浸泡手臂,然後使用薴麻來刮拭。
對於較嚴重的狀況,可以進一步使用針灸刺激手指尖端(十宣穴)和膝後窩(委中穴),促進出血,這樣能幫助肌膚腠理開通,使血氣得以順暢,有助於病情好轉,可服用蘇合香丸來輔助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