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痘疹藥性主治合參卷三十七 (7)
雜症痘疹藥性主治合參卷三十七 (7)
1. 赤芍藥
赤芍藥,利小便,消癰腫,下結氣,療腸風,破積堅。治血脾;治火盛眼痛,去血瘀血熱,故瀉肝行血除熱,此其長也。倘病非實熱有餘者勿服。
主治(痘疹合參),有瀉無補,利九竅小便,攻血痹止痛。專解血熱痘毒熱毒,化斑消腫並用,瀉血中之熱,行血中之滯。
白話文:
赤芍藥具有利尿、消腫、化解積氣、治療腸風、消散堅積等功效。它能治療血瘀引起的脾胃病症,以及火熱引起的目赤腫痛,可以去除血瘀和血熱,因此具有清瀉肝火、行血散熱的作用,這是它的優點。但如果病人不是實熱證,就不適合服用。
赤芍藥主要用於治療痘疹,它能瀉熱而不滋補,可以利通九竅和大小便,治療血痹疼痛。赤芍藥專門解熱毒,能化解斑疹、消腫,同時能瀉除血液中的熱毒,使血液流通。
2. 黃芩
稟天地清寒之氣而兼金之性,故味苦、平,大寒,無毒。入手太陰、少陰、太陽、陽明,亦入足少陽。其性清肅,所以除邪,味苦所以燥濕,陰寒所以勝熱,故去諸邪熱與濕熱也。入邪熱實症藥用宜生,入脾胃瀉痢藥用宜酒拌炒,入安胎藥用宜條實者,酒浸炒黃。
黃芩,瀉肺火,消痰利氣,除濕熱,不留積於肌表,瀉大腸火,養陰退陽,又滋化源,常充溢於膀胱,赤痢頻並,赤眼腫脹。得白朮、砂仁安胎孕,同厚朴黃連治腹痛,總除諸熱,收盡全功。中枯而大者,輕飄上行,清肺部而止嗽化痰,並理目赤;緊實而細者,沉重下降,瀉大腸而除濕,治痢兼可安胎。若脾虛腎虛,泄瀉血虛,胎氣不安。一切虛熱禁忌。
白話文:
黃芩性寒味苦,具有清熱燥濕、瀉火解毒的功效,能治療各種熱證,包括肺熱、濕熱、腸熱等,也適用於赤痢、目赤腫脹等病症。黃芩入肺、脾、胃、大腸、膀胱經,可以清熱瀉火、除濕止痢,並能安胎。根據不同的病症和需要,黃芩可以用生品、酒拌炒或酒浸炒黃的方式炮製。需要注意的是,脾虛腎虛、泄瀉血虛、胎氣不安者忌用。
主治(痘疹合參),宜酒炒用。瀉肺胃火,解熱毒,養陰退陽,上焦熱盛者可用。然中枯而飄者,瀉肺金之火,而消痰退熱於肌表;細實而堅者,瀉大腸之火而滋陰,兼退熱於膀胱。但於初起,以至灌漿,俱所禁服。惟收靨以後,餘熱毒盛者皆宜。安胎尤不可缺。如胃虛脾弱,脈沉細者,切勿混投。
白話文:
治療痘疹,建議用酒炒製藥材服用。此藥能清肺胃熱,解毒,滋陰降火,適用於上焦熱盛者。如果痘疹乾燥枯萎,則可以清肺金之火,消除痰熱;如果痘疹堅硬實密,則可以清大腸之火,滋陰降火。但從痘疹初起至潰膿期,皆不可服用此藥。只有在痘疹消退後,餘熱未清者才適合使用。安胎期間更不可缺少此藥。如果脾胃虛弱,脈搏沉細,則不可服用。
3. 川黃連
稟天地清寒之氣以生,故氣味苦寒而無毒。味厚於氣,味苦而厚,陰也。宜其下泄,欲使上行,須加引導。有用酒拌炒,有用薑汁拌炒,有同吳茱萸拌蒸,皆因苦寒太過,用此炒制少減其性,古人用寒遠寒之深意也。
川黃連同木香治下痢,同枳殼治痔瘡,同官桂服使心腎交於傾刻。鎮肝涼血,調胃厚腸,益膽瀉心,燥濕開鬱,除煩解渴,殺蟲安蛔,利水明目,除痞消疳。清心火之鬱熱,治陽毒之發狂,暑熱下痢,酒毒痞滿,驚悸腸風,諸惡瘡濕熱鬱熱皆治。凡病人血少氣虛,脾胃薄弱,虛煩躁渴,及產後血虛,發熱泄瀉腹痛,一切似痢非痢,並宜切忌。
白話文:
黃連性寒,味苦,入肝、胃、心、膽經。因其生於天地清寒之氣,故性寒無毒。味重於氣,苦味厚重,屬陰性。它具有下泄之性,若需使其上行,則需加用引導藥物。常見的制法有酒炒、薑汁炒、與吳茱萸同蒸等,皆因黃連苦寒過於猛烈,用這些方法可減弱其寒性,古人以寒制寒的深意由此可見。
黃連可與木香配伍治下痢,與枳殼配伍治痔瘡,與官桂配伍使心腎相交,功效顯著。它能鎮肝涼血,調胃厚腸,益膽瀉心,燥濕開鬱,除煩解渴,殺蟲安蛔,利水明目,除痞消疳,應用範圍廣泛。此外,它還能清心火之鬱熱,治陽毒之發狂,暑熱下痢,酒毒痞滿,驚悸腸風,諸惡瘡濕熱鬱熱皆可治。但需注意,凡病人血少氣虛,脾胃薄弱,虛煩躁渴,及產後血虛,發熱泄瀉腹痛,一切似痢非痢,均不宜使用黃連。
胡黃連,治骨蒸勞熱,溫瘧多熱,久痢成疳,疳積久痢,補肝膽,劫目痛;一切濕熱邪熱陰分伏熱所生諸病,莫不消除;小兒盜汗勞熱;婦人胎蒸虛驚。
主治(痘疹合參),川黃連,瀉心火。凡痘血熱而熱毒盛者,並酷暑患痘而又血熱者,俱須用酒拌炒。若未出時忌服,恐致冰伏也。然五味入胃,各歸所喜,久而增氣,物化之常,所以久服黃連,反從火化,氣增而久,偏勝之患生,夭折之由來,所以沖和平淡乃能久也。
白話文:
胡黃連可以治療骨蒸勞熱、溫瘧多熱、久痢成疳、疳積久痢,同時可以補肝膽,劫目痛。凡是一切因濕熱邪熱、陰分伏熱引起的疾病,胡黃連都能消除。此外,它也能治療小兒盜汗勞熱、婦人胎蒸虛驚。
川黃連主治痘疹,可以瀉心火。凡是痘疹血熱且熱毒盛者,以及酷暑患痘且血熱者,都應該用酒拌炒川黃連服用。如果痘疹未出時忌服,恐致冰伏。不過,五味入胃,各有偏好,久而增氣,這是物化的自然規律。所以久服黃連,反倒會從火化,氣增而久,容易偏勝,導致夭折。因此,沖和平淡才是長久之道。
4. 防風
稟天地之陽氣以生,故味甘辛溫而無毒。氣厚味薄,升也,陽也。入手陽明,足少陽,厥陰風藥也。治風通用,升發而能散。惡藜蘆,殺附子毒。
防風殺烏頭大毒,足太陽本經藥,又通行脾胃二經,職居卒伍卑賤之流,聽命即行,隨引竟至。盡治一身之痛,為風藥之潤劑也。治風通用,散濕亦易,消去身半已上風邪,消去身半已下風疾,收滯氣面頰,尤瀉肺實有餘,驅眩暈頭顱,開目盲無見,搜肝順氣,四體攣急,開腠理,托癰疽。大風、惡風、風邪周痹,頭面遊風,眼赤多淚,除上焦風邪要藥。
白話文:
防風性溫,味甘辛,無毒,入陽明、少陽、厥陰經,能散風邪,治各種風病,並能散濕止痛。它性平和,功效廣泛,可治全身各種疼痛,尤其是風寒濕痹、頭面遊風、眼赤多淚等症。防風能疏通經絡,驅散風邪,可治四肢攣急、癰疽等症。它還能瀉肺實、開目盲、搜肝順氣,是治療上焦風邪的重要藥物。
倘或誤服,反瀉人上焦元氣。療藥中用之者,以風能除濕,熱且宣揚藥勢也。必兼荊芥者,以防風入氣分,荊芥入血分也。
主治(痘疹合參),凡痘初風熱發表不可缺,如瘡搔癢者,與黃耆同用,手足不起發者,與白芍桂枝同用,須以酒炒,瘡太濕者用之,風能勝濕也。瘡乾者亦用之,以其能行藥中之潤劑。故曰:利熱解毒,和血止癢。然不可久用,蓋味辛純陽,終屬走散耗血也。
按:防風雖為祛風祛濕之仙藥,然系辛溫走泄之品,肺虛、氣虛、血虛、火燥者,服用之。
白話文:
如果誤食防風,反而會損害人體上焦的元氣。在藥方中使用防風,是因為它可以去除濕氣,而且熱性可以促進藥效。如果藥方中同時使用荊芥,是因為防風入氣分,荊芥入血分,互相配合。
防風主要用於治療痘疹,是風熱初發時不可缺少的藥材。如果瘡瘍搔癢,可以與黃耆一起使用;如果手足沒有發疹,可以與白芍、桂枝一起使用,需要用酒炒過。如果瘡瘍太濕潤,可以用防風,因為它可以祛除濕氣。如果瘡瘍乾燥,也可以用防風,因為它可以促進藥效中潤滑的成分流通。所以說,防風可以清熱解毒,和血止癢。但是不可長期服用,因為它的辛味純陽,最終會導致耗散血液。
需要注意的是,防風雖然是祛風祛濕的良藥,但它辛溫走泄,容易耗損氣血。肺虛、氣虛、血虛、火燥的人,服用防風要謹慎。
5. 荊芥
一名假蘇。稟得春氣,故善走散。味辛,氣溫,無毒。升也,陽也。春氣升,風性亦升,故能上行頭目。肝主風木,故通肝氣行血分,而為血分之風藥,且能散邪解肌發汗,散瘀除痹及產後血暈中風,口噤之要藥。入疏散藥宜生用,入止血及血分藥宜用穗炒黑。
荊芥,入肝經氣分,兼行血分。其性升浮,故能發汗散風熱,解肌表,清頭目,解諸邪,遁血脈,下瘀血,除濕痹。散瘡疥、吐衄、腸風,崩中血痢,產後血暈,瘰癧瘡腫。
主治(痘疹合參),寒熱瘡疹,皮膚作癢,疏風解肌,通利血脈。同發散藥去風除熱,表發痘瘡、瘡後用以退癰腫,解餘熱。其功長於祛風邪,散瘀血,破結氣,消瘡毒,為風病血病瘡病之主藥。若便制炒黑,神治產後血暈血崩,蓋產後去血過多,腹內空虛,風從內生,非外襲也,故作崩暈。荊芥祛風散瘀,黑能止血,辛能散結而不滯,故其效如神。
白話文:
假蘇,因為生長於春季,所以擅長散發藥性。它味道辛辣,性溫,無毒。藥性上升,屬於陽性。春季氣溫上升,風的特性也上升,因此能上達頭部和眼睛。肝臟主風木,所以假蘇能通暢肝氣,行於血脈,是血分風藥,並且能散邪解肌發汗,散瘀除痹,治產後血暈中風、口噤等病症。入疏散藥宜生用,入止血及血分藥宜用穗炒黑。
荊芥入肝經氣分,也行血分。它性升浮,因此能發汗散風熱,解肌表,清頭目,解諸邪,通暢血脈,化解瘀血,去除濕痺。可以治療瘡疥、吐衄、腸風、崩中血痢、產後血暈、瘰癧瘡腫等病症。
主要治療痘疹合參、寒熱瘡疹、皮膚瘙癢等症,可以疏風解肌,通利血脈。與發散藥配合可以祛風除熱,表發痘瘡,瘡後用於退癰腫,解餘熱。它擅長祛風邪,散瘀血,破結氣,消瘡毒,是風病、血病、瘡病的主要藥物。如果將其炒黑,則可以治療產後血暈血崩,這是因為產後失血過多,腹內空虛,風從內生,而非外襲,所以會造成崩暈。荊芥祛風散瘀,炒黑可以止血,辛味可以散結而不滯,因此效果極佳。
按:荊芥氣味輕揚,凡風在皮裡膜外。惟此主之。許學士謂有神聖功,非若防風之入人骨肉也。
白話文:
荊芥的氣味輕揚,對於風邪在皮膚和肌肉表面的情況,最適合使用它。許學士認爲它有神奇的功效,不像防風那樣會深入到骨肉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