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痘疹藥性主治合參卷三十七 (6)
雜症痘疹藥性主治合參卷三十七 (6)
1. 貝母
在地則得土金之氣,在天則稟清肅之令,故味辛苦微寒,無毒。入手大陰、少陰。辛以散結,苦以泄邪,寒以折熱,故治熱結痰結諸症。選大而白者去心用,胃寒者黏米拌炒,米熟為度,或薑汁炒。
貝母,苦瀉心火,辛散肺郁,消膈上稠痰,久咳嗽者立效,散心中逆氣,多愁郁者殊功,時疾黃疸疝瘕喉痹,清氣化痰,除熱解毒,吐血咯血,肺痿肺癰,散郁通乳,清心潤肺,惡瘡諸毒並療,乳癰癭癧必用,止消渴煩熱,敷人面瘡效,為散結除熱解毒化痰之要藥。產難胞衣不出,並取研末酒服。但胃寒脾虛,寒痰停飲,痰厥頭痛,噁心泄瀉者並忌之。
主治(痘疹合參),消痰止渴,兼解熱毒,利心肺,除風熱,散心胸鬱結熱,痘後癰毒尤妙,兼能外敷惡瘡。
白話文:
川貝母生長於土中,吸收地氣,又受天之清肅之氣,因此味辛苦微寒,無毒。性屬大陰、少陰。辛味能散結,苦味能泄邪,寒味能折熱,所以能治熱結痰結等症。選取大而白的川貝母去心使用,若胃寒者可以用黏米拌炒,米熟即可,或用薑汁炒。
川貝母味苦能瀉心火,辛味能散肺郁,能消去膈上稠痰,對於久咳者療效顯著,能散心中逆氣,對於多愁郁者功效顯著,也能治時疾黃疸、疝瘕、喉痹等症,清氣化痰,除熱解毒,治吐血咯血、肺痿肺癰,散郁通乳,清心潤肺,也能治惡瘡諸毒,乳癰、癭癧等症必用,能止消渴煩熱,敷於人面瘡也有效,是散結除熱解毒化痰的重要藥物。產難胞衣不出,可以用川貝母研末酒服。但胃寒脾虛、寒痰停飲、痰厥頭痛、噁心泄瀉者忌用。
川貝母能消痰止渴,兼具解熱毒、利心肺、除風熱、散心胸鬱結熱等功效,痘後癰毒尤為有效,也能外敷惡瘡。
按:貝母功專入肺,以治燥痰。久服非脾家所喜,俗以半夏燥而有毒,代以貝母,不知貝母治肺金燥痰。蓋肺為燥金,故宜潤。半夏治脾土濕痰,脾為濕土,故宜燥。一潤一燥,勢實天淵。彼此誤投,為害不淺,何可代也!大者名土貝母,味大苦則性寒,其解毒化痰,散郁除熱之功居多。
小粒者為川貝母,味則微苦,則寒涼之性亦減,其清熱解毒之功則不及,而潤肺化痰之力尤優耳。
白話文:
貝母的功效專門針對肺部,用來治療燥痰。長期服用貝母並非脾臟喜愛的,民間常以半夏代替貝母,認為半夏性燥且有毒。卻不知貝母是治療肺金燥痰的,因為肺屬燥金,所以需要潤。而半夏則是治療脾土濕痰的,脾屬濕土,所以需要燥。一潤一燥,兩者天差地別。彼此誤用,危害很大,怎麼能互相代替呢!
體積較大的土貝母,味道非常苦,性寒,它擅長解毒化痰、散結除熱。
顆粒較小的川貝母,味道微苦,寒涼的性質也較弱,清熱解毒的效果不如土貝母,但潤肺化痰的功效更佳。
2. 川芎
稟天之溫氣,地之辛味,故味辛氣溫無毒,氣味俱陽升也。
川芎,入手少陽經、手足厥陰經。止本經頭痛,血虛頭痛之不可遺;散肝經諸風,頭面遊風之不可缺。中風入腦頭痛,一切正偏俱效。上行頭目,下行血海,通肝經血中之氣藥也。治一切血,破癥結宿血,而養新血,及鼻洪吐血溺血,婦人血閉無娠。治一切氣,驅心腹結氣,諸般積氣,並脅痛。
氣疝,氣中惡卒痛氣塊,排膿消瘀長肉,兼理外科,溫中燥濕除寒,專除外感。得牡蠣療頭風眩暈吐逆,得細辛治金瘡作痛呻吟,同地黃酒煎,禁崩漏不止,同陳艾湯調末,試胎孕有無。然氣味辛散,最忌久服單服,否則走散真氣,令人暴亡。撫芎主開鬱寬胸,直達三焦,為通陰陽氣血之使,氣升而鬱自散矣,故越鞠丸用之。
白話文:
川芎性溫,味辛,無毒,具有向上升發的特性,能通達手少陽、手足厥陰經脈。它能治療各種頭痛,尤其是血虛引起的頭痛,以及肝經風邪引起的頭面遊風。對於中風導致的頭痛,不論是正中風還是偏中風都有效。川芎能上行頭目,下行血海,是通暢肝經血氣的藥物。它能治療各種血症,包括破除癥結、清除宿血、滋養新血,以及鼻衄、吐血、溺血、婦女血閉不孕等。此外,川芎也能治療各種氣症,如驅除心腹結氣、各種積氣、脅痛、氣疝、氣滯引起的突然疼痛等。川芎還能排膿消瘀、生肌長肉,並具有溫中燥濕、除寒、治療外感的作用。配合牡蠣能治療頭風眩暈、嘔吐,配合細辛能治療金瘡疼痛。用地黃酒煎服能止崩漏,用陳艾湯調成藥末能試驗胎孕。需要注意的是,川芎性辛散,不宜長期單獨服用,否則會散失真氣,導致暴亡。川芎能開鬱寬胸,直達三焦,是溝通陰陽氣血的使者,能使氣向上升發,鬱氣自然消散,因此越鞠丸中使用了川芎。
主治(痘疹合參),能助清氣而利頭目,排膿消瘀,筋攣寒脾,解諸郁直達三焦,為通陰陽氣血之使。引參耆而補元陽;同當歸治氣虛、血虛、血滯。搜肝風,潤肝燥,溫中散寒,開鬱行氣,燥濕皆不可缺,但性溫能走而發散,故七日前暫為升提導引。如頭面瘡不起發,或作癢者尤宜。
七日後少用,蓋欲收斂,而惡發泄耳。且性味走竄上行,故功多於頭面。若一切血症禁之,恐引火上騰,以耗陰分。
白話文:
這藥方主治痘疹和各種疾病,能幫助清氣流通,使頭目清明,排出膿液,消散瘀血,治療筋攣寒脾,解除各種鬱結,直達三焦,通暢陰陽氣血。加入人參和黃耆可以補益元陽;與當歸搭配可以治療氣虛、血虛、血瘀。它能搜清肝風,潤澤乾燥的肝臟,溫暖中焦散寒,開鬱行氣,無論燥濕都不可缺少。但藥性溫熱,能走竄發散,因此在發病七天前,只宜少量使用,以幫助升提導引。如果頭面瘡未發或發癢,更適合使用。
七天後要減少使用,因為此時需要收斂,避免過度發散。而且藥性走竄上行,因此對於頭面部位的效果更佳。凡是一切血症都要忌用,以免引火上炎,耗損陰液。
3. 桔梗
味辛、苦、甘、平,微溫,無毒。入手太陰少陰,兼入足陽明胃經。味厚氣輕,陰中之陽、升也。
桔梗,入手足肺膽二經。主中惡蟲毒,風熱喘促,開胸隔,利肺經。除壅之氣於上焦,清頭目解諸風,散寒冷之邪於肌表,驅脅下刺疼,通鼻中窒塞,咽喉腫痛,施治如神;逐肺熱療咳嗽,而下痰涎;治肺癰排腐膿,而養新血;仍消恚怒,尤卻怔忡,解利小兒驚癇,開提男子氣血。
又與國老並行,同為舟楫之劑,載諸藥不致下墮;引將軍可使上行,譬如鐵石入江,非舟楫不載也。
主治(痘疹合參),治痘熱毒,咽喉腫痛,寬胸膈滯氣,理咳嗽鼻塞痰涎,勻氣托理,腹滿腸鳴,肺氣鬱於大腸而腹痛,痰火鬱於肺中而干嗽,開提氣血,載藥上行,利咽發痘,托裡排膿。
白話文:
桔梗功效及應用
性味歸經: 味辛、苦、甘,性平,微溫,無毒。歸入手太陰肺經、手少陰心經,兼入足陽明胃經。氣味厚重,氣性輕揚,屬陰中之陽,具有升散之性。
功效:
- 入肺膽二經: 主治中惡、蟲毒、風熱喘促,開胸膈,利肺經。
- 升散清熱: 除去上焦鬱滯之氣,清頭目,解諸風,散寒邪於肌表。
- 消腫止痛: 驅除脅下刺痛,通鼻中窒塞,咽喉腫痛,療效顯著。
- 化痰止咳: 逐肺熱,療咳嗽,下痰涎。
- 排膿生肌: 治肺癰,排腐膿,養新血。
- 安神定志: 消恚怒,卻怔忡,解利小兒驚癇。
- 開提氣血: 開提男子氣血。
藥性特點:
- 引藥上行: 與國老(人參)並行,同為舟楫之劑,載諸藥不致下墮;引將軍(藥物)可使上行,如同鐵石入江,非舟楫不載也。
主治(痘疹合參):
- 治痘熱毒: 咽喉腫痛,寬胸膈滯氣,理咳嗽鼻塞痰涎。
- 調氣利肺: 勻氣托理,腹滿腸鳴,肺氣鬱於大腸而腹痛。
- 清肺化痰: 痰火鬱於肺中而干嗽,開提氣血,載藥上行。
- 利咽發痘: 利咽發痘,托裡排膿。
按:桔梗既能引諸藥以上行,又能下氣者,為其入肺,肺金得令,則濁氣下行耳。古人開提氣血,及痰火痢疾諸鬱症中用之,亦同此義。若病不屬肺者,用之無益。凡病氣逆上升者,勿得混加。
白話文:
桔梗既能引導其他藥物向上行,又能夠降氣,這是因爲桔梗入肺,肺的功能正常了,濁氣就會向下運行。古人用於提升氣血,以及治療痰火痢疾等多種鬱結病症,也是基於這個道理。如果疾病不屬於肺部的問題,使用它就沒有效果。凡是病情屬於氣逆上升的,不要隨便加入桔梗。
4. 白芍藥
稟天地之陰,得甲木之氣,味苦、酸、平,微寒,無毒。氣薄味厚,陰也,降也。酸寒,得木花,色白兼金氣,為手足太陰引經,入肝。脾血分。載有二種,白補而赤瀉,白收而赤散。入脾胃藥酒拌炒,入養血藥蜜水拌炒,入平肝藥生用。
白芍藥,專入脾經血分,能瀉肝家火邪,補勞退熱,除煩益氣,瀉肝安脾,明目安胎,收胃氣,斂陰氣。心下痞,脅下痛,收肺氣而斂汗,抑肝邪而緩中,太陽鼽衄,肝血不足,而目澀,陽維病,苦寒熱不己,帶脈病,苦腹痛滿,腰溶溶如坐水中,胎前產後,女人一切病和血脈調中,治血熱血虛,腹痛血瀉痢,固腠理。
白話文:
白芍性屬陰,帶有木氣,味苦酸,性平微寒,無毒。氣味清淡,屬陰性,具有下降的作用。酸寒的特性來自於木花,顏色偏白帶有金氣,是手足太陰經的引經藥,入肝,作用於脾血。白芍有兩種,白色補益,紅色瀉下;白色收斂,紅色散瘀。入脾胃時可用酒拌炒,入養血藥時可用蜜水拌炒,入平肝藥時則生用。白芍專入脾經血分,能瀉肝火,補虛勞,退熱除煩,益氣安神,瀉肝安脾,明目安胎,收斂胃氣,滋陰。主治心下痞塊、脅肋疼痛、肺氣不固而盜汗、肝邪亢盛而脘腹脹滿、太陽經鼻衄、肝血不足而目澀、陽維病、寒熱交替、帶脈病、腹痛滿脹、腰痠軟如坐水中、胎前產後諸症,以及婦女一切血脈調和失衡、血熱血虛、腹痛血瀉痢等病症,可固腠理。
白朮補脾陽,白芍補脾陰,同參耆益氣,同川芎瀉肝瀉痢用之者,及春月腹痛倍加者,取其和血伸肝扶脾,能於土中瀉木,斂津液而益營血,收陰氣而瀉邪熱也。產後及血虛寒人,並冬月腹痛戒之者,恐其酸寒伐生氣也,然佐以薑桂,制以酒炒,合宜而用,有何方之可執哉!倘腹痛非因血氣者,不可誤用,蓋諸腹痛,皆宜辛散,而芍藥酸收故而。色赤者,專行惡血,兼利小腸。
主治(痘疹合參),能養陰退陽,健脾補表,止腹湧而收陰,養血和血,涼血斂血。凡痘血散不歸,瘡潤不斂者,皆賴以收斂。七日前少用,惟七日以後酒拌炒用。如手足瘡不起發癢塌者,此脾虛也,宜桂枝煎酒浸炒用。如脾寒肝脈弱者禁之。
白話文:
白朮可以補脾陽,白芍則補脾陰。白朮和人參、黃耆一起服用可以益氣,與川芎一起服用可以瀉肝瀉痢。在春天腹痛加重時,可以用白朮和白芍,因為它們可以和血、伸肝、扶脾,能於土中瀉木,斂津液而益營血,收陰氣而瀉邪熱。
產後以及血虛寒的人,還有冬天腹痛的人,要避免服用白朮和白芍,因為它們性寒,會損傷生氣。但如果用薑桂來制約,並用酒炒過,就能適當使用。如果腹痛不是因為血氣問題,就不要誤用白朮和白芍,因為各種腹痛大多需要用辛散的藥物,而白芍性酸收,不適合。
白芍色赤,專治惡血,還能利小腸。
它可以和人參一起用來治療痘疹,能養陰退陽,健脾補表,止腹湧而收陰,養血和血,涼血斂血。如果痘疹出血不止,瘡口濕潤不收斂,都需要用白芍來收斂。在發疹的前七天要少用白芍,七天後可以用酒拌炒服用。如果手腳上長瘡不發癢,而且凹陷,這是脾虛,要用桂枝煎酒浸炒後服用。脾寒肝脈弱的人則不能服用白芍。
按:白芍藥收斂下降,以秋金之令,猶未若芩連之寒,而寇氏云:冬月減芍藥,以避中寒。丹溪云:新產後勿用芍藥,恐酸寒伐生生之氣。蓋以藥之寒者,行殺伐之氣。違生長之機,雖微寒如芍藥,古人猶諄諄告誡,況大苦大寒之藥,其可肆用而莫之忌耶!何今人用芍藥,則守前人一定之言,每於產後冬月,兢兢畏懼,及其芩連梔子,視為平常要藥。凡遇發熱,不論虛實,輒投殆害,每遇依希浮越之虛陽,一任寒涼而喪盡冤哉!
白話文:
白芍藥性涼,具有收斂下降的效果,雖然不及黃芩、黃連的寒性,但古人仍提醒,冬天或產婦要減少使用白芍藥,避免寒性過重。因為寒性藥物會抑制生長,即使像白芍藥這種微寒的藥物,古人也十分謹慎,更何況是性寒的黃芩、黃連等藥物,怎能肆意使用呢?為何現今人們使用白芍藥時,卻過於拘泥古人的說法,總是擔心產婦和冬天使用?而對於黃芩、黃連等寒涼藥物,卻視為平常藥物,遇到發熱就使用,不管虛實,導致虛陽受寒而損傷性命,實在令人惋惜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