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痘疹藥性主治合參卷三十七 (3)
雜症痘疹藥性主治合參卷三十七 (3)
1. 附子
全稟地中火土燥烈之氣,兼得乎天之熱氣,故其氣味皆大辛大熱,微兼甘苦,而有大毒。氣厚味薄,陽中之陰,降多升少,浮中有沉,無所不至,入手厥陰命門,手少陽三焦,兼入足少陰太陰經,其性走而不守,為峻補元陽,而除風寒濕三邪之要藥。
附子母為烏頭,附生者為附子,連生者為側子,細長者為天雄,兩岐者為鳥喙,五物同出異名。以川產皮黑體圓底平,重一兩以上者佳。大者力大,小者力微,宜制熟用,方多補益。主五臟沉寒,四肢厥逆,壯元陽元火,散陰濕陰寒,功專走而莫守,引諸藥通行諸經,暖腰膝,健步堅筋骨,強陰。
三陰寒毒非此不回,三陽厥逆舍此莫挽,風寒咳逆邪氣,溫中破癥堅積聚,寒濕痿躄拘攣,冷弱腳疼膝痛,腰脊心腹冷痛,霍亂轉筋,下痢中寒,中風,氣厥,痰厥,陰毒腹痛,寒瘧風痹;虛人隔噎腫脹,寒痛麻痛,奔豚,暴瀉脫陽,脾泄久痢,虛陽上浮,陰寒在下,腎厥頭痛,陽虛血證,小兒驚慢,痘瘡灰白,癰疽不斂,一切沉寒痼冷之症,並不可缺。如陰經真中真寒,生附投劑可御。
孕婦忌用,墮胎甚速。烏頭者,即附子之母也,或云春採為烏頭,冬採為附子,非也。附子性重滯,溫脾以逐寒。烏頭性輕疏,溫脾以祛風。寒症用附子,風症用烏頭,均補下焦,治各稍異。烏圓尖,吐風痰,治癲癇,取其銳氣,直達病所。側子發散四肢,充達皮毛,治手足風濕諸痹。
若天雄者,形大則長,主寒濕冷痹,歷節拘攣,開關利竅,無非取其辛熱走竄,與烏頭功用相等。有曰:補虛寒,須用附子;散風濕多用天雄。有曰:天雄之性不肯下,就而上行,所以能發散,而補上焦之陽虛;有曰:天雄、烏頭,氣壯性雄,俱是補下焦命門陽虛之藥,補下即所以益上也。若上焦陽虛,乃心肺之分,則為元氣之元陽,而非真陽之真火,其補當參耆之屬矣。
豈宜雄附耶?且烏附性熱害走,藉以通達沉寒痼閉,溫中散寒則可。若欲溫而兼補,必君人參,或自本氣分之藥,用之而始能。蓋陽,即氣壯也,熱也、行也;陰,即氣虛極也;寒也、止也。惟溫補氣分之藥,可以壯而行之,可以溫而達之,溫補之法,施於此也。其溫熱回陽之功在烏附,而補益元氣之功重參朮,如溫補者有參附湯,朮附湯,如平補者有獨參湯、白朮膏,從未有獨附湯以治沉寒虛脫之症也。
蓋溫經不兼補益,則氣弱難以宣通,雖暫得溫行,終多壅滯,況書曰:引補氣藥以追失散之元陽,引養血藥以扶不足之真陰,引發散藥以逐在表之風邪,引溫暖藥以祛在裡之寒濕,則知隨引異功者明矣。更曰:熟則峻補,故熟附配麻黃,發中有補,生則發散,故生附配乾薑,補中有散,是又以生熟而有異功矣。若附之無干姜不熱,得甘草則性緩,得肉桂則補命門,此一定之成法。
其變通之妙,存乎其人。若以附子大熱,大黃大寒,疑忌不用,則遇極寒極熱之危症,將何大力之藥挽回垂絕乎!善用兵者天下無弱卒,善用藥者天下無毒味。故書曰:病緩而用急藥,急則拂亂其經;病劇須用急藥。緩收援生不及。況病有虛而寒,有虛而熱,從未有寒而不虛者,是以治熱有涼補、有涼瀉,而治寒必溫補相兼,風可發散,從盡寒日,溫中救里也。
主治(痘疹合參),主沉寒四肢厥逆。凡痘寒不起,泄瀉不止,灰白癢塌,寒戰咬牙,氣虛沉寒之症並用。宜以童便濕粗紙包裹,慢火中煨令極熟,方去皮臍,切作十字樣四塊,再以防風甘草黑豆煎湯,乘熱浸過曬乾用,或單以三味煎濃汁煮透用,亦可不必用童便浸煨也。蓋過制則性太緩耳。
按:附子稟雄壯之質,有斬關之能,必重用參朮駕驅,不則為禍不小。試思古人參附,耆附、朮附等湯,其理可見。譬如雖勇將當先,必軍糧繼後,方能成功矣。是以丹溪曰:氣虛熱甚者稍加附子,以行參耆之功,肥大多濕亦用。
《集驗》曰:腫因積生,積去而腫再作,若再用利藥,小腫愈閉,醫多束手,蓋中焦氣不升降,為寒所隔,惟服附子,小便自通,吳綬曰:傷寒傳變三陰,及中寒夾陰,身雖大熱,而脈沉者必用附子,厥冷腹痛,脈沉細,唇青囊縮者,急用之,有起死之功。近人不明病情,復昧藥性,持疑不用,直至陰極陽竭而後用,用亦遲矣。
殊不知書云:陽氣一分不盡則不死,要知陽者,人生之根本而挽回垂絕之要領,亦虛寒對症之常藥,何足矜疑?惟陰虛內熱,及內真熱而外假寒者,不可誤服。(宜於肉桂按內參看)。
2. 當歸
稟土之甘味,天之溫氣,故味甘辛溫無毒。甘以緩之,辛以收之、潤之,溫以通之、暢之。入手少陰、足厥陰,亦入足太陰,活血補血之要藥。宜去蘆,切片。若入破血藥,宜梢尾生用。若入養血和血藥,或全或生,用酒拌炒。
當歸,治跌打血凝作脹,熱痢腸刮肛湧,溫瘧寒熱。舒筋潤腸,婦人胎前產後,男子五勞七傷。溫中止心腹之痛,養營療肢節之痛,中風拘攣崩中帶下,氣血分皆可用。能補能攻,並眼疾齒疾疼痛,癰瘡金瘡肌肉不長,一切燥澀焦枯,風藥中俱用。味辛而甘,氣溫而厚。甘以緩中,辛以散潤,溫以通暢。
入肝。心、脾三經。血結滯而能散,血不足而能補,血枯燥而能潤,血散亂而能歸,誠血門之要藥。凡血受病諸病夜甚,不可少也。但腸胃滑瀉,及心氣耗散,咳血吐血並宜禁之。
主治(痘疹合參),宜酒炒用,養血行血,治痘內血虛,不光潤紅活者宜之。如血熱血虛,同酒炒生地並用。若大便滑者禁之。
按:當歸為血分要藥。辛溫而散,血中氣藥也。頭止血而上行,梢破血而下流,身養血而中守,全活血而不定。氣血昏亂服之而定,能領諸血,各歸其所當歸之經,故名當歸。若人吐衄崩下藥中,須醋炒過,稍稍用之,多能動血,以其氣辛溫耳。泄瀉者禁與,以其味滑潤耳。
白話文:
[當歸]
承襲大地的甘甜與天空的溫暖,因此其味道甘辛而溫,無毒性。甘甜的味道可以緩和身體,辛辣可以收斂和滋潤,溫暖則可以疏通和暢通血液。它主要作用於手少陰、足厥陰經脈,同時也能影響足太陰經脈,是活血補血的重要藥物。使用時應去除蘆頭,切成片狀。若配合破血藥物,應選擇梢尾部位且生用。若配合養血和血藥物,可整株使用或生用,並用酒拌炒後再用。
當歸能治療跌打損傷引起的血液凝固腫脹,熱性腹瀉導致的肛門脫垂,以及寒熱交錯的溫熱型瘧疾。它還能舒展筋骨,潤滑腸道,對於女性懷孕期間和產後的各種問題,以及男性因過度勞累造成的健康問題都有幫助。它可以溫暖中焦,緩解心腹疼痛,養血治療四肢關節疼痛,對中風、抽搐、崩漏、帶下等症狀也有療效。在氣血兩方面都可發揮作用,對於眼睛疾病、牙齒疼痛、瘍瘡、金瘡、肌肉難以生長、各種乾燥、焦枯、風濕病都有幫助。其味道辛甘,氣溫而濃厚,甘甜可以調和中焦,辛辣可以散發滋潤,溫暖可以疏通暢通。
當歸主要進入肝、心、脾三條經脈。對於血液凝結、滯留有分散效果,對於血液不足可以補充,對於血液乾燥可以滋潤,對於血液散亂可以引導回歸正常,確實是處理血液問題的重要藥物。對於所有夜晚病情加重的血液相關疾病,都不可或缺。但是腸胃易滑瀉,以及心氣耗散、咳血、吐血的情況,應該避免使用。
當歸是處理血液問題的主要藥物。其性質辛溫而散發,是血液中的氣藥。當歸頭部可以止血且向上行,梢部可以破血向下流,主幹可以養血且保持在中焦,整株可以活血但作用不固定。對於氣血混亂的情況,服用後可以穩定,能夠引領血液回到各自該去的經脈,因此被稱為「當歸」。在治療吐血、鼻血、崩漏等情況的藥物中,必須先用醋炒過才能少量使用,過量可能會刺激血液,因為它的性質辛溫。對於有泄瀉問題的人,應該避免使用,因為當歸的性質滑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