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(26)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(26)
1. 論傷寒汗藥宜早下藥宜遲
傷寒之病,莫先於分經表裡,治表裡之法,莫先於分汗下緩急,汗下遲早一差,變症百出,是以前人論治傷寒,有曰汗藥宜早,下藥宜遲,此二語緊要法也。曰宜早者,謂風寒之邪自表而入,即當速為發表,邪從表解,免其傳裡而病,即仲景所謂,覺病須臾,即宜早治,不避晨夜是也。曰宜遲者,謂風寒之邪,傳入於裡,攻下必須在正陽陽明之腑。
俟邪熱壅盛於裡,下之則去其邪熱而愈,所謂應犯而犯似乎無犯。若邪熱未盛於裡而早下之,則正氣受傷,傍流陰寒之氣乘虛痞聚,即仲景所謂下早恐成痞氣與結胸是也。此云遲早,論治法之先後,非論時刻之早晚也。奈有以發汗當在午前陽分,攻下當在午後陰分,以早遲一字,竟以日候之早晚論之,支離穿鑿,莫此為甚。
且有既不明傷寒治法,又不識雜證類傷寒,往往妄投汗下之藥,以致虛人元氣,變證叢生,未有不因之而斃者矣。
白話文:
關於處理傷寒疾病,首要的是區分經絡和表裡病症,而在治療表裡病症上,最關鍵的在於判斷出汗和下藥的緊急程度。出汗和下藥的時間掌握不好,可能會導致各種病症的出現。因此,古人對於傷寒的治療,強調出汗的藥物應盡早使用,而下藥則應稍晚,這兩點是至關重要的原則。
所謂應早使用,是指風寒之邪從皮膚表面進入,應立即採取措施讓身體出汗,藉由排汗將邪氣排出,避免邪氣深入內臟引發更嚴重的病症,這就是張仲景所說的,一旦發現生病,無論日夜都應立刻治療。
所謂應晚使用,是指風寒之邪深入體內,必須等到邪氣聚集在陽明腑,邪熱在體內旺盛時再進行攻下。這樣一來,可以去除體內的邪熱,病情就能得到改善,也就是所謂的該出手時就出手,看似冒險,實則無害。如果在邪熱尚未旺盛時就過早使用攻下藥物,可能會損傷體內的正氣,旁邊的陰寒之氣會趁虛而入,導致腹部脹滿,這就是張仲景所說的過早使用攻下藥物可能導致痞氣或結胸的情況。
這裡所說的早和晚,並不是指具體的時間早晚,而是治療方法的先後順序。有些人誤以為出汗的藥物應該在上午陽氣旺盛的時候使用,而攻下的藥物應該在下午陰氣旺盛的時候使用,這種把早和晚理解為具體時間的做法,實在是牽強附會,極度不合理。
更有些醫生,既不懂得傷寒的正確治療方法,又分辨不清其他類似傷寒的疾病,常常胡亂使用出汗和攻下的藥物,導致患者體力虛弱,各種併發症紛紛出現,最終往往因此喪命。
2. 論傷寒可下不可下
《經》曰:中滿者,瀉之於內;又曰:土鬱奪之。謂下之令其疏泄也。然欲攻病邪之標,必先審正氣之本。如傷寒寸脈弱而無力者,切忌發吐,尺脈弱而無力者,切忌汗下,俱宜小柴胡湯和之。若小便數而赤,大便結而脈沉實者,日數雖少,邪已傳裡,病宜下之,失下則聚熱不散,無黃、發狂等症生焉。
如脈浮大,小便清長,日數雖多,病未傳裡,未成熱結,不可下也,下之則虛其陰,陰氣弱於中,陽邪攻於內,所謂引賊破家也。並宿滯未熟,表邪未盡,亡血潰瘍,動氣噁心,六脈無力,睡臥安寧,虛結年高,病久產後,均忌大下。內傷元氣不足,有食停滯,當補瀉兼施,補中益氣,加熟大黃潤而行之。
更有太陽、少陽並病,是半表半裡之症,宜和之者也。若誤下之,則太陽表邪入里,而為結胸,少陽里邪攻於腸、胃而為臟結,或開腸洞泄,便溺不禁而死,故身熱惡寒,邪在表也,可汗不可下。發熱惡熱,熱在裡也,可下不可汗。邪在半表半裡,汗下俱禁之人,皆曰汗多亡陽,不知下多亦亡陽,以亡陰中之陽,故曰亡陰耳。
若不嘔不渴,睡臥安寧,身無大熱,惟心下覺痛,時欲進食,下痢頻頻,舌有白苔者,是寒在胸中,熱聚丹田,此謂臟結,因邪結於中,氣不得通於下,故心下覺痛也。至若白苔不退,是上焦寒盛,寒盛則其結愈固,傷寒以陽盛為順,陰盛者,逆候也。如至五六日間,胸無結滯,但日中煩躁不眠,至夜微能安靜者,是過下過汗而陰陽亡也。
蓋晝主陽,在晝則陽氣欲復,因虛不勝邪,故煩躁不寧也。夜稍安靜者,陽虛不能與之爭,邪熱遇陰,故少解也。如陰陽未脫者,至夜而陰復之,至日而陽復之,則數日陰陽漸復,邪氣自當潛退矣。如逐日更甚者,此正氣散亂於內,邪氣縱橫於中也,不治。然傷寒汗下之後,不可便用參耆大補,宜用小柴胡湯加減和之。
若即加大補,則邪氣得補,而熱復盛,所以謂傷寒無補法此也。惟挾虛類傷寒,脈見無力者,並勞力傷寒者,不在禁補之例,更宜須分陰陽二症,陰症者,身靜重語無聲,氣難布息,口鼻氣冷身涼,水漿不入,二便不禁,面上惡寒是也。陽症者,身動輕語有聲,口鼻氣熱身烙是也。
更當以脈之有力無力辨之。
白話文:
經典有言:腹部脹滿的情況,應從內部進行瀉下;另有所述:土鬱需疏泄。這就是說需透過排泄來解決問題。然而要對抗疾病,首先必須評估身體的基本狀況。例如,如果傷寒患者的上肢脈搏弱且無力,千萬不要催吐;下肢脈搏弱且無力,千萬不要汗下,這兩種情況都適合使用小柴胡湯來調和。如果小便頻繁且色紅,大便乾結且脈象沉實,即使患病天數不多,病邪已進入內臟,應該進行下法治療,如果不進行下法,聚集的熱氣無法散去,可能導致黃疸、精神錯亂等症狀出現。
如果脈象浮大,小便清澈且量多,即使患病天數較多,病邪尚未深入內臟,未形成熱結,不應進行下法治療,因為這樣會耗損陰氣,使陰氣在體內變得薄弱,同時讓陽邪在體內肆虐,這就是所謂的「引狼入室」。此外,宿疾未癒、表邪未盡、失血潰瘍、動脈噁心、脈象無力、睡眠安穩、虛弱結石、年老病久、產後恢復等情況,都應避免大下。對於內傷及元氣不足,食物消化不良的情況,應採取補瀉兼施的策略,補中益氣,加上熟大黃潤腸通便。
另外,太陽和少陽合併的病症,屬於半表半裡的情況,應採取調和的方法。如果誤用下法,太陽表邪就會深入體內,形成結胸;少陽裏的邪氣會攻擊腸胃,形成臟結,甚至導致嚴重的腹瀉,大小便失禁,最終致死。因此,如果身體發熱但畏寒,表示邪氣在表面,可以出汗但不能用下法。如果發熱且怕熱,表示邪氣在內臟,可用下法但不能出汗。對於邪氣在半表半裡的患者,出汗和下法都是禁忌,人們常說出汗過多會耗損陽氣,卻忽略了下法過多也會耗損陽氣,因為這是在耗損陰氣中的陽氣,所以被稱為耗損陰氣。
如果患者不嘔吐、不口渴,睡眠安穩,身體溫度正常,只有心口疼痛,想吃東西,經常拉肚子,舌頭上有白色舌苔,這是寒氣在胸腔,熱氣在下腹部聚集的表現,這種情況被稱為臟結,因為邪氣在體內聚集,氣血無法向下流動,所以心口會感到疼痛。如果舌苔白色不消退,表示上焦寒氣過盛,寒氣越重,臟結就越牢固。傷寒以陽氣旺盛為好,陰氣過盛則是逆境。如果在五到六天之間,胸部沒有堵塞,但在白天感到煩躁不安,到了晚上才能稍微安靜,這可能是由於下法和出汗過度,導致陰陽兩虛。
在白天,陽氣想要恢復,但因為虛弱無法抵擋邪氣,所以會感到煩躁不安。在夜晚稍微安靜,是因為陽氣虛弱無法與邪氣抗衡,邪熱遇到陰氣,所以會稍微緩解。如果陰陽未完全耗盡,夜晚陰氣恢復,白天陽氣恢復,那麼幾天後陰陽會逐漸恢復,邪氣自然會消退。如果病情每天加重,這表示正氣在體內散亂,邪氣在體內橫行,這種情況是無法治療的。然而,傷寒患者在出汗和下法治療後,不應立即使用人參、黃耆等大補的藥物,而是應使用小柴胡湯進行調和。
如果立即使用大補的藥物,邪氣會得到滋養,熱氣會更加旺盛,這就是所謂的傷寒無補法。只有一種例外,那就是虛弱類型的傷寒,脈象無力,或是勞力過度導致的傷寒,這種情況可以補充。但必須區分陰性和陽性兩種症狀,陰性症狀包括身體靜止、說話聲音低沉、呼吸困難、口鼻氣息冷、身體冰冷、無法進食、大小便失禁、面部畏寒等。陽性症狀包括身體活動、說話聲音清晰、口鼻氣息熱、身體發熱等。還需要根據脈象是否有力度來進一步辨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