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痘疹藥性主治合參卷三十七 (3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痘疹藥性主治合參卷三十七 (3)

1. 附子

全稟地中火土燥烈之氣,兼得乎天之熱氣,故其氣味皆大辛大熱,微兼甘苦,而有大毒。氣厚味薄,陽中之陰,降多升少,浮中有沉,無所不至,入手厥陰命門,手少陽三焦,兼入足少陰太陰經,其性走而不守,為峻補元陽,而除風寒濕三邪之要藥。

附子母為烏頭,附生者為附子,連生者為側子,細長者為天雄,兩岐者為鳥喙,五物同出異名。以川產皮黑體圓底平,重一兩以上者佳。大者力大,小者力微,宜制熟用,方多補益。主五臟沉寒,四肢厥逆,壯元陽元火,散陰濕陰寒,功專走而莫守,引諸藥通行諸經,暖腰膝,健步堅筋骨,強陰。

白話文:

附子源於土地中燥熱之氣,又吸收了天上的熱氣,因此其氣味辛辣燥熱,帶點甘苦,且有毒性。它氣味濃郁,但味道淡薄,屬於陽中之陰,下降的特性強於上升,看似浮於表面,卻又潛藏於深處,無處不在,能進入手厥陰命門、手少陽三焦,並兼入足少陰太陰經脈。附子性急,走而不守,是補益元陽、驅除風寒濕邪的重要藥物。

附子、烏頭、側子、天雄、鳥喙五種藥物,同根同源卻名稱不同。其中川產、皮黑、體圓、底平、重一兩以上的附子品質最佳。附子體型越大,藥力越強,體型越小,藥力越弱,宜制熟後使用,多用於補益。它能治五臟寒涼、四肢厥逆,壯元陽、補元火,散陰濕寒邪,並能引導其他藥物通行全身,溫暖腰膝,強健筋骨,壯陽。

三陰寒毒非此不回,三陽厥逆舍此莫挽,風寒咳逆邪氣,溫中破癥堅積聚,寒濕痿躄拘攣,冷弱腳疼膝痛,腰脊心腹冷痛,霍亂轉筋,下痢中寒,中風,氣厥,痰厥,陰毒腹痛,寒瘧風痹;虛人隔噎腫脹,寒痛麻痛,奔豚,暴瀉脫陽,脾泄久痢,虛陽上浮,陰寒在下,腎厥頭痛,陽虛血證,小兒驚慢,痘瘡灰白,癰疽不斂,一切沉寒痼冷之症,並不可缺。如陰經真中真寒,生附投劑可御。

孕婦忌用,墮胎甚速。烏頭者,即附子之母也,或云春採為烏頭,冬採為附子,非也。附子性重滯,溫脾以逐寒。烏頭性輕疏,溫脾以祛風。寒症用附子,風症用烏頭,均補下焦,治各稍異。烏圓尖,吐風痰,治癲癇,取其銳氣,直達病所。側子發散四肢,充達皮毛,治手足風濕諸痹。

白話文:

三陰寒毒、三陽厥逆、風寒咳逆、溫中破癥、寒濕痿躄、冷弱腳疼、腰脊心腹冷痛、霍亂轉筋、下痢中寒、中風、氣厥、痰厥、陰毒腹痛、寒瘧風痹,以及虛人隔噎腫脹、寒痛麻痛、奔豚、暴瀉脫陽、脾泄久痢、虛陽上浮、陰寒在下、腎厥頭痛、陽虛血證、小兒驚慢、痘瘡灰白、癰疽不斂等一切沉寒痼冷之症,都需要用到附子。就像陰經真中真寒,生附子投劑才能抵御。孕婦忌用附子,因為它會迅速墮胎。烏頭是附子的母根,有些人说春採為烏頭,冬採為附子,這是錯誤的。附子性重滯,溫脾以逐寒;烏頭性輕疏,溫脾以祛風。寒症用附子,風症用烏頭,两者都補下焦,但治療方法略有不同。烏頭圓尖,能吐風痰,治癲癇,取其銳氣,直達病所;側子能發散四肢,充達皮毛,治手足風濕諸痹。

若天雄者,形大則長,主寒濕冷痹,歷節拘攣,開關利竅,無非取其辛熱走竄,與烏頭功用相等。有曰:補虛寒,須用附子;散風濕多用天雄。有曰:天雄之性不肯下,就而上行,所以能發散,而補上焦之陽虛;有曰:天雄、烏頭,氣壯性雄,俱是補下焦命門陽虛之藥,補下即所以益上也。若上焦陽虛,乃心肺之分,則為元氣之元陽,而非真陽之真火,其補當參耆之屬矣。

豈宜雄附耶?且烏附性熱害走,藉以通達沉寒痼閉,溫中散寒則可。若欲溫而兼補,必君人參,或自本氣分之藥,用之而始能。蓋陽,即氣壯也,熱也、行也;陰,即氣虛極也;寒也、止也。惟溫補氣分之藥,可以壯而行之,可以溫而達之,溫補之法,施於此也。其溫熱回陽之功在烏附,而補益元氣之功重參朮,如溫補者有參附湯,朮附湯,如平補者有獨參湯、白朮膏,從未有獨附湯以治沉寒虛脫之症也。

白話文:

天雄,外形較大,主要功效是治療寒濕冷痹、關節拘攣等症狀,其辛熱走竄的特性能打開關竅。天雄的藥效與烏頭相當。有人說,補虛寒要用附子,散風濕要用天雄。也有人說,天雄的藥性向上走,因此能發散,並補益上焦的陽虛;天雄和烏頭都屬於氣壯性雄的藥物,能補益下焦命門的陽虛,補下焦也能益上焦。若上焦陽虛,指的是心肺部位,屬於元氣的元陽,而非真陽之真火,補益上焦陽虛應該用人參、黃耆等藥物。

天雄和附子並不適合治療上焦陽虛。烏頭和附子性熱,容易上行,可以用來治療寒氣沉積、經絡閉塞的病症,溫中散寒則可以使用。若想溫補,必須以人參為主藥,或者使用其他補益元氣的藥物,才能達到效果。陽氣代表著氣壯、熱烈、流動,陰氣代表著氣虛、寒冷、靜止。只有溫補氣分的藥物才能壯氣、行氣,溫暖並疏通經絡。這就是溫補的方法。烏頭和附子主要功效是溫熱回陽,人參和白朮主要功效是補益元氣。例如,溫補藥方有參附湯、朮附湯,平補藥方有獨參湯、白朮膏,從未有過只用附子的藥方來治療寒氣沉積、虛脫的病症。

蓋溫經不兼補益,則氣弱難以宣通,雖暫得溫行,終多壅滯,況書曰:引補氣藥以追失散之元陽,引養血藥以扶不足之真陰,引發散藥以逐在表之風邪,引溫暖藥以祛在裡之寒濕,則知隨引異功者明矣。更曰:熟則峻補,故熟附配麻黃,發中有補,生則發散,故生附配乾薑,補中有散,是又以生熟而有異功矣。若附之無干姜不熱,得甘草則性緩,得肉桂則補命門,此一定之成法。

其變通之妙,存乎其人。若以附子大熱,大黃大寒,疑忌不用,則遇極寒極熱之危症,將何大力之藥挽回垂絕乎!善用兵者天下無弱卒,善用藥者天下無毒味。故書曰:病緩而用急藥,急則拂亂其經;病劇須用急藥。緩收援生不及。況病有虛而寒,有虛而熱,從未有寒而不虛者,是以治熱有涼補、有涼瀉,而治寒必溫補相兼,風可發散,從盡寒日,溫中救里也。

白話文:

溫經藥物若不兼顧補益,氣虛難以暢通,即使暫時溫通,最終仍會阻塞。古籍記載,引補氣藥物可追回散失的元陽,引養血藥物可扶助不足的真陰,引發散藥物可驅散外表的風邪,引溫暖藥物可祛除體內的寒濕,由此可知,藥物根據其引導作用而有不同的功效。書中又說,熟附子性峻補,因此熟附子配伍麻黃可發散兼補;生附子性發散,因此生附子配伍乾薑可補益兼散,說明生熟附子因性狀不同而有不同的功效。附子若無乾薑助熱,則其熱力不足,若與甘草配伍則性情緩和,若與肉桂配伍則可補益命門,這是用附子的固定法則。

然而,藥物運用也需靈活變通,具體情況應由醫師根據病人情況而定。有些人認為附子性熱,大黃性寒,因此害怕使用,但若遇到極寒或極熱的危急情況,又該用什麼強力的藥物來挽救垂危的生命呢?善於用兵的人,天下沒有弱兵;善於用藥的人,天下沒有毒藥。古籍記載,病況緩慢時用急藥,急則擾亂經絡;病勢危重時則必須用急藥,緩慢用藥則難以救治。而且,疾病有虛寒和虛熱之分,從未有寒而不虛的。因此,治療熱症有涼補和涼瀉兩種方法,治療寒症則必須溫補相兼,用發散法驅散風寒,從而徹底去除寒邪,溫補中焦以救治內臟。

主治(痘疹合參),主沉寒四肢厥逆。凡痘寒不起,泄瀉不止,灰白癢塌,寒戰咬牙,氣虛沉寒之症並用。宜以童便濕粗紙包裹,慢火中煨令極熟,方去皮臍,切作十字樣四塊,再以防風甘草黑豆煎湯,乘熱浸過曬乾用,或單以三味煎濃汁煮透用,亦可不必用童便浸煨也。蓋過制則性太緩耳。

按:附子稟雄壯之質,有斬關之能,必重用參朮駕驅,不則為禍不小。試思古人參附,耆附、朮附等湯,其理可見。譬如雖勇將當先,必軍糧繼後,方能成功矣。是以丹溪曰:氣虛熱甚者稍加附子,以行參耆之功,肥大多濕亦用。

白話文:

主要用於治療麻疹和痘疹合併的症狀,以及體寒、四肢冰冷、發冷、牙關緊閉等症狀。如果麻疹患者體寒、疹子不發、腹瀉不止、疹子顏色灰白、發癢、塌陷,伴隨發冷、牙關緊閉、氣虛體寒等症狀,可以使用這個藥物。可以用童尿浸泡粗紙,用小火慢慢煨烤至熟透,然後去掉外皮和臍部,切成十字形的四塊。接著用防風、甘草、黑豆煎成的湯汁,趁熱浸泡曬乾後使用,或者直接用這三味藥煎成濃汁煮透使用,也可以不用童尿浸泡煨烤。因為經過童尿浸泡煨烤後藥性會變得太緩和。

有些人認為,附子性烈,具有強大的藥力,必須配合人參、黃芪等藥物來引導藥力,否則很容易造成副作用。就像古代的參附湯、耆附湯、朮附湯一樣,都是參、附、耆、朮等藥物相互配合才能達到最佳效果。就好比一個勇猛的將軍,必須有充足的軍糧才能取得勝利。正如丹溪先生所說,對於氣虛、體熱的患者,可以少量加入附子,以促進人參、黃芪的藥效發揮;對於肥胖、濕氣重的患者,也可以使用附子。

《集驗》曰:腫因積生,積去而腫再作,若再用利藥,小腫愈閉,醫多束手,蓋中焦氣不升降,為寒所隔,惟服附子,小便自通,吳綬曰:傷寒傳變三陰,及中寒夾陰,身雖大熱,而脈沉者必用附子,厥冷腹痛,脈沉細,唇青囊縮者,急用之,有起死之功。近人不明病情,復昧藥性,持疑不用,直至陰極陽竭而後用,用亦遲矣。

殊不知書云:陽氣一分不盡則不死,要知陽者,人生之根本而挽回垂絕之要領,亦虛寒對症之常藥,何足矜疑?惟陰虛內熱,及內真熱而外假寒者,不可誤服。(宜於肉桂按內參看)。

白話文:

《集驗》記載,腫瘤是因為積聚形成的,積聚消除後腫瘤又會復發。如果再次使用利藥,腫瘤就會更加閉塞,醫生往往束手無策。這是因為中焦氣機不升不降,被寒氣阻隔,唯有服用附子,才能使小便通暢。吳綬說,傷寒傳變到三陰,以及中寒夾陰,雖然身體發熱,但脈象沉者,一定需要服用附子。如果出現厥冷腹痛,脈象沉細,嘴唇青紫,腹部縮小,要立即服用附子,可以起死回生。近來有些人不懂得病情,又不懂藥性,猶豫不決,不願使用,直到陰氣極盛陽氣衰竭才使用,這就太遲了。

殊不知古書記載:陽氣只要有一分不盡,就不會死。要知道,陽氣是人體的生命根本,也是挽回垂危生命的關鍵,也是治療虛寒的常用藥物,何必猶豫不決呢?只有陰虛內熱,以及內熱假寒者,不可誤服附子。(應該參考《內參》用肉桂)。

2. 當歸

稟土之甘味,天之溫氣,故味甘辛溫無毒。甘以緩之,辛以收之、潤之,溫以通之、暢之。入手少陰、足厥陰,亦入足太陰,活血補血之要藥。宜去蘆,切片。若入破血藥,宜梢尾生用。若入養血和血藥,或全或生,用酒拌炒。

當歸,治跌打血凝作脹,熱痢腸刮肛湧,溫瘧寒熱。舒筋潤腸,婦人胎前產後,男子五勞七傷。溫中止心腹之痛,養營療肢節之痛,中風拘攣崩中帶下,氣血分皆可用。能補能攻,並眼疾齒疾疼痛,癰瘡金瘡肌肉不長,一切燥澀焦枯,風藥中俱用。味辛而甘,氣溫而厚。甘以緩中,辛以散潤,溫以通暢。

白話文:

當歸性溫,味甘辛,無毒。因其味甘能緩和,辛能收斂潤燥,溫能通暢,所以能活血補血。當歸入藥時,去蘆頭,切片。若用於破血藥,則宜用梢尾生用。若用於養血和血藥,則可全用或生用,用酒拌炒。當歸能治跌打瘀血腫脹、熱痢腸痛、溫瘧寒熱等症狀,也能舒筋潤腸,適用於婦女孕期及產後,以及男子勞損。它能溫中止痛,養血療傷,並可治療中風、拘攣、崩漏帶下等症狀,可用於氣血不足或血瘀等情況。當歸既能補益又能攻邪,也可用於治療眼疾、齒疾、疼痛、癰瘡、金瘡、肌肉不長、燥澀焦枯等症狀,以及一切風邪所致的疾病。

入肝。心、脾三經。血結滯而能散,血不足而能補,血枯燥而能潤,血散亂而能歸,誠血門之要藥。凡血受病諸病夜甚,不可少也。但腸胃滑瀉,及心氣耗散,咳血吐血並宜禁之。

主治(痘疹合參),宜酒炒用,養血行血,治痘內血虛,不光潤紅活者宜之。如血熱血虛,同酒炒生地並用。若大便滑者禁之。

按:當歸為血分要藥。辛溫而散,血中氣藥也。頭止血而上行,梢破血而下流,身養血而中守,全活血而不定。氣血昏亂服之而定,能領諸血,各歸其所當歸之經,故名當歸。若人吐衄崩下藥中,須醋炒過,稍稍用之,多能動血,以其氣辛溫耳。泄瀉者禁與,以其味滑潤耳。

白話文:

當歸入肝經、心經、脾經,能散血結、補血虛、潤血燥、歸血散,可謂血門要藥。凡是血受病症,夜晚加重者,不可缺少它。但腸胃滑瀉,以及心氣耗散、咳血吐血等症,則需禁服。

當歸適用於痘疹合參,宜用酒炒,可養血行血,治痘疹內血虛,不光潤紅活者。若血熱血虛,可與酒炒生地一起使用。但大便滑瀉者需禁服。

當歸是血分的重要藥物,性辛溫,具有散血作用,是血中氣藥。藥頭止血而上行,藥梢破血而下流,藥身養血而居中,全藥活血而不固定。氣血昏亂時服之可使之安定,能引領各路血歸其所屬經脈,故名當歸。若人有吐血、衄血、崩漏等症,需用醋炒過,少量使用,因為其氣辛溫,多服容易動血。泄瀉者需禁服,因為其味滑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