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(24)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(24)
1. 傷寒瘥後碗頭瘡
碗頭瘡者,亦有汗下後餘毒不盡,故瘥後而發碗頭瘡也。只以黃連、甘草、歸尾、紅花、防風、苦參、荊芥、連翹、羌活、白芷之類煎服,外用芒硝、赤小豆、青黛為末,以雞子清和豬膽汁調敷瘡上最效,勿動其靨,待其自脫。若瘥後小便澀有血者,亦是餘毒熱也,名曰內外瘡,亦皆有靨。
若不出膿者死。宜用黃連解毒湯加生地、歸尾、連翹、木通、滑石、牛膝、萹蓄、琥珀、甘草稍之類。
白話文:
【碗頭瘡在傷寒康復後出現】
碗頭瘡這種情況,通常發生在出過汗或服用瀉藥後,身體內殘留的毒素未能完全排出,因此在病情好轉後會出現碗頭瘡。治療上,可使用黃連、甘草、當歸尾、紅花、防風、苦參、荊芥、連翹、羌活、白芷等藥材煎煮服用。外敷方面,則可將芒硝、紅豆、青黛研磨成粉,再以雞蛋清和豬膽汁混合攪勻,塗抹在瘡上,效果最佳,千萬不要去碰觸瘡上的結痂,等待它自然脫落。
如果在康復後,小便不暢且帶有血跡,這也是因為身體內殘留的熱毒,稱為內外瘡,同樣會有結痂。
如果瘡沒有流出膿液,情況可能會危及生命。應使用黃連解毒湯,並加入生地、當歸尾、連翹、木通、滑石、牛膝、萹蓄、琥珀、甘草梢等藥材。
2. 傷寒身癢
凡陽明反無汗,皮中如蟲行者,胃主肌肉,陽明久虛也,宜朮附湯、黃耆建中湯主之。如風熱盛,身癢發熱無汗,口燥舌乾,大小便秘澀者,宜防風通聖散加羌活主之。如風證身癢者,宜小續命去附子,加白附子主之。如血虛身癢者,宜四物湯加浮萍、蒺藜、防風主之。
白話文:
【對於傷寒引起的身體癢】
凡是屬於陽明病但反而沒有汗,皮膚感覺像有蟲在爬行的情況,這是由於胃主導肌肉功能,顯示陽明經長期處於虛弱狀態,適合服用朮附湯或黃耆建中湯來治療。
如果風熱過盛,導致身體癢並伴隨發燒無汗,口乾舌燥,大小便不通暢的情況,適合使用防風通聖散再加入羌活來治療。
如果是因風邪引起身體癢的症狀,適合服用小續命湯去掉附子,再加入白附子來治療。
如果是因為血液不足引起身體癢的症狀,適合服用四物湯再加入浮萍、蒺藜和防風來治療。
3. 論大頭傷寒治法
發於鼻額紅腫,以至兩目盛腫而不開,額上面部皆赤而腫者,屬陽明也,或壯熱氣喘,口乾舌燥,咽喉腫痛不利,脈來數大者,用普濟消毒飲主之。如內實熱盛者,用通聖消毒飲。若發於耳之上下前後,並頭角紅腫,此屬少陽也。或肌熱,日脯熱,寒熱往來,口苦咽乾,目疼脅下滿,宜小柴胡加花粉、羌活、荊芥、連翹、芩連主之。若發於頭上,並腦後項下及目後赤腫者,此屬太陽也、宜荊芥敗毒散主之。
若三陽俱受邪,並於頭面耳目鼻者,以普濟消毒散,外用清涼救苦散敷之,治法當先緩後急,則邪伏也。先緩者,宜退熱消毒,虛人兼扶元氣,胃虛食少者,宜助胃氣,候其大便內結熱甚,方以大黃下之,拔其毒根,此先緩後急之法也。蓋此毒先腫於鼻額,次腫於目,又次腫於耳,從耳至頭,上絡後腦,結塊則止,若不散必成膿也。俗云大頭天行,親戚不相訪問,染者多不救。
泰和間多有病此者,醫以承氣加藍根下之,稍緩,翼日如故,下之又緩,終莫能愈,漸到危篤。東垣視之曰:夫身半以上,天之氣也。身半以下,地之氣也。此邪熱客於心肺之間,上攻頭而為腫盛,以承氣瀉胃中之實熱,是為誅伐無過,遂處普濟消毒飲子全活甚眾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討論的是治療大頭傷寒的方法。內容如下:
如果鼻子和額頭開始出現紅腫,甚至導致兩眼嚴重腫脹無法睜開,面部泛紅且腫脹,這屬於陽明經範疇。若是伴有高燒、呼吸急促、口乾舌燥、咽喉腫痛等症狀,脈搏快速強大,應使用普濟消毒飲來治療。對於體內實熱旺盛的人,則適用通聖消毒飲。
若紅腫從耳朵上下前後開始,蔓延至整個頭部,這屬於少陽經範疇。若是伴有肌肉發熱、下午時分熱度增加、寒熱交錯、口苦咽乾、眼睛疼痛、脅下有飽脹感,應使用小柴胡湯,加上天花粉、羌活、荊芥、連翹、黃芩和黃連來治療。
若紅腫從頭頂開始,包括腦後、頸項後方以及眼睛後方泛紅腫脹,這屬於太陽經範疇,應使用荊芥敗毒散來治療。
若三個經脈都受到邪氣侵襲,影響到頭部、面部、耳朵和鼻子,除了使用普濟消毒散,還需外敷清涼救苦散。治療方法應先緩後急,讓邪氣得以潛伏。首先,要退熱消毒,對於體質虛弱的人,同時調理元氣;對於胃口差、消化功能不佳的人,要幫助恢復胃氣。等到大便內結,熱度極高時,再使用大黃來清理腸道,拔除病根,這就是先緩後急的治療原則。
這種疾病通常先從鼻子和額頭開始腫脹,然後擴散到眼睛,接著再到耳朵,最後延伸到整個頭部,形成結節。若不及時治療,將會化膿。民間稱之為“大頭天行”,親朋好友都不敢探視,感染的人往往難以救治。
在泰和時期,許多人罹患此病,醫生使用承氣湯加上藍根來治療,但病情只得到暫時緩解,第二天又恢復原狀。即使再次使用承氣湯,仍舊無法根治,病情逐漸惡化。李東垣醫師觀察後指出,人體上半身受到天氣影響,下半身受到地氣影響。這種邪熱困擾心肺之間,向上攻擊頭部,導致腫脹。使用承氣湯來清除胃部的實熱,反而是在誤殺無辜。因此他改用普濟消毒飲來治療,成功挽救了許多患者的生命。
4. 傷寒誤藥傷人
陽盛陰虛,則邪乘虛入里,下之則愈,汗之則竭其津液而死。陽盛陽虛,則邪客於腠里而未能入,汗之則愈,下之則引賊破家而死。若應用小柴胡湯和解,誤用承氣湯致身熱黃者,死。中暑熱病,誤用燥劑者,死。腎虛受寒,內逼浮陽之火泛上,面赤煩躁,身有微熱,渴欲飲水,不能下咽,大便或閉、或利,小水淡黃,或嘔逆,或氣短,或鄭聲,或咽痛,狀似陽證,誤投寒涼者,立死。
陰證身熱,面赤足冷,煩躁揭去衣被,脈來數大無力,若不急用加減五積散冷服,而誤用涼藥者,死。傷寒汗多,複利小,便者,死。陽明病潮熱汗多,小便因少,若利之,加喘渴者,死。濕病,若發其汗,使人耳聾不知痛處者,死,病人煩燥,自覺甚熱,他人以手按其肌膚,殊無大熱、此為無根失守之火,用涼藥者,死。
白話文:
[錯誤治療傷寒可能致命]
如果體內陽氣過旺而陰氣虛弱,病邪就會趁虛侵入身體內部,這種情況下,應使用泄下法治療會好轉,但如果誤用出汗法,會導致體內津液耗盡而死亡。
如果陽氣過旺但陽氣又虛弱,病邪停留在皮膚表面未能深入,這種情況下,應使用出汗法治療會好轉,但如果誤用泄下法,會導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。
如果應該使用小柴胡湯來調和身體,卻誤用了承氣湯導致身體發熱並且出現黃疸,這會導致死亡。
對於中暑和熱病,如果誤用了燥熱的藥物,也會導致死亡。
對於腎虛受到寒冷的人,體內的浮動陽火被逼向上,出現面色紅潤、煩躁、輕微的發燒、口渴想喝水但無法吞嚥、大便可能便祕或腹瀉、小便呈淡黃色、或有噁心嘔吐、呼吸困難、胡言亂語、咽喉痛等症狀,這些看起來像是陽性症狀,但若誤用寒涼的藥物,會立即死亡。
對於陰性症狀的患者,如體溫高、面色紅潤、腳冷、煩躁到掀開衣被、脈搏快速但無力的情況下,如果不馬上使用加減五積散並冷服,反而誤用涼藥,會導致死亡。
對於傷寒出汗過多,又加上小便量少的患者,會導致死亡。
對於陽明病的患者,出現潮熱、大量出汗、小便量少的情況下,如果使用利尿法,會加重喘息和口渴的症狀,導致死亡。
對於濕病患者,如果誤用出汗法,會導致耳聾且不知道疼痛的位置,最終導致死亡。
對於患者感到煩躁,自己感覺非常熱,但他人用手觸摸其皮膚,卻沒有發現高溫,這是因為體內的無根失守之火,若使用寒涼藥物,會導致死亡。